李清照的评价优秀4篇

发布时间: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李清照的评价》,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 篇一

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惜花伤春常成为历代作家的一种思想寄托,也总是孕育着作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整首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清晨起床后的一个生活片段。前两句是回忆昨夜发生的事情――风声雨声,因为牵挂风雨中花儿的命运,无心睡眠,只好喝酒解愁。一夜都在担忧此事,所以早早起来,尽管残酒还未消,就急忙问屋外的海棠花如何了,丫鬟说“海棠依旧”,原来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关心花儿命运,其实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怀。

(3)爱情的自我独白

和所有年少的女子一样,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美好的爱情有着懵懂的向往和独特的感受。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个春末夏初的早晨,一位少女荡完秋千,跳下秋千时因为不小心跌倒在地,身子没有跌倒在地是因为手撑住了地,手弄脏了,擦手之时,汗水却从轻薄的衣服里渗出。正准备宽衣放松时,突然看到有人来了,急忙躲避,急忙中鞋子跑掉了,只穿着袜子连忙躲到了半掩着的门后,发髻间的金钗也滑落了下来,觉得自己的狼狈样子别人看不到了,就又悠闲地倚靠着门嗅着青梅的味道并调皮地偷偷地观察这位路人。整首词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用清新的语言和明快的画面把一位俏皮可爱的妙龄少女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这是词人少女时代对爱情的最初向往。

其实在李清照真正表现爱情的词作中,主要是写与丈夫的感情。因为和丈夫两地分居,不少作品表现了对丈夫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丈夫的不舍相思。这些爱情的表白,在那个封建时代,是勇敢冲破封建礼教的爱情宣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崇宁年间,因受党争牵连,被迫与丈夫分隔两地,此词因思念丈夫而作。开篇点出在一个荷花凋零的秋天,触景生情,思念起远在他乡的丈夫,内心有太多的凄苦。因此“独上兰舟”排遣愁绪,可相思之苦怎可轻易排遣?一个“独”字说明了一切。细腻而含蓄的'感情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力,感情才暂且放下,却又涌上心头。整首作品将作者对丈夫的苦苦相思之情委婉而含蓄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基本都局限于个人的狭小空间,关注的多是自然青春和自己的感情世界。靖康之变后,她的个人命运发生陡转,词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词 代表作品: 篇二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忆秦娥·临高阁

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萧条庭院

清平乐·年年雪里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临江仙·梅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瑞鹧鸪·双银杏

长寿乐·南昌生日

行香子·天与秋光

行香子·草际鸣蛩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满庭芳·小阁藏春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添字丑奴儿·芭蕉

殢人娇·後亭梅花开有感

庆清朝·禁幄低张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 篇三

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创作的主要因素,她的词作由靖康年为界线分成的两个阶段。她前期词作是在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期及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所影响下创作的,内容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词人用明快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相思的刻骨铭心写得朴素深刻。作品风格多为“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清新俊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南渡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痛苦,其词作多为诉说迭遭丧乱的凄惨心境,内容多为伤时念旧和对国破离乱的慨叹。词人用一个个充满凄苦的意境,将故国之思、家亡之恨融入个人的愁思愁绪之中,形成了“易安体”的特殊格调。

观其一生的创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她能够在书写语言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富有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音律声调明白流畅。

李清照的描写本领,是能够把那些用惯了的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李清照词主要特色,用浅近易懂的“寻常语”来表达清新、深刻的情思。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几乎都是口语,不用译读,人人都可以读得懂。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作者却将相思之情演绎得如此耐人寻味。李清照词善用“寻常语”,但这寻常语却又不是柳永、黄庭坚词中的俚语、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些“浅俗”之语所包涵的无穷韵味与情思,使她的词简单易懂而不失清新工巧,所以才赢得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青睐。

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如《永遇乐》中的词句,语言也不是尽力织绣,开关对句可见工致,“染柳”二句,甚有气象,而“次第”、“三五”、“济楚”、“怕见”等语,“如今憔悴”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陋,在宋词中确是别具一格,“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不失为确评。

(二)抒情曲折含蓄,于身世之感融入家国之痛,格调凄婉悲怆。

李清照的大多数词作,虽然我们都可以很容易读懂,但是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其中所蕴藏的感情,不借助注释,不借助于对词人作词时的处境、心境的了解,是很难做到的,这也就是李清照词的又一特点:抒情曲折,讲究委婉含蓄,蕴籍深远。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从字面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无端的愁绪,无法排解的忧伤,“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但那“愁”字的具体内容时什么,只有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才能知道此中的“愁”不仅含着对知己已逝的悼亡之悲,还有对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

再如《醉花阴》,写尽日闲愁,“人比黄花瘦”,而终不点破“愁”从何而来,表面上是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表现的是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而成为传世名篇。

李清照有许多词都很含蓄,用可感的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却将其中的具体内容放在一个大的空间中,让读者去揣摩,在细细品味中去体会。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多将身世飘零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为一体,写出了婉约词的忧伤绝唱。这种忧伤是如此真切、深沉而又幽远,因此这些并未点破的“愁”是如此地打动人们的心,让人们自身的愁绪在词的意境中得到释放,找到落脚点,同时也在那“绵绵无绝期”的忧伤中寻求共鸣,在词人永远无法排解的愁思中抚平自己的伤痛。

如《声声慢》,李清照为了强烈地渲染清凄悲凉的景况,一起头就创造性的使用了三句十四字叠字,在音韵上加强了凄清情调的表现。在寻觅感情寄托而只能觅得“冷冷清清”之后,又特别点出秋凉季节,以淡酒驱寒,但“三杯两盏”怎能抵得住寒风对多愁的闺中人的侵袭呢?大雁飞过,依稀是往年见过的,但丈夫已逝,自己的信又带给谁呢?真是愁苦上更加重愁苦。下片更是深入地倾诉了心中的彷徨苦痛,并把自身遭遇与广大人民的苦情结合起来,自然界的秋雨不过是打在梧桐树上,还有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无情的风雨吹打在人的心头,这“点点滴滴”蕴含着沉痛的国仇家恨,远不是一个“愁”字就能诉说尽的。层层写愁,层层迭加,一个孤苦伶仃而又垂垂老矣的女词人,将如何承受得了呢?这是李清照的苦情,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战乱流离中人民的共同苦情。李清照以独到的功力,把个人的愁思情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为一体,形成“易安体”的特殊格调,读之令人凄怆欲绝,因而成为千古名篇。

(三)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倜傥有丈夫气。

许多词人的作品中都会有若干点睛之笔,但相比之下,唯有李清照最适合这样的评价:于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李清照词的这一独特风格尤体现在《永遇乐。元宵》中。这首词,写的全是实景实事,唯其真实,才使人越发能体会到词人那满腹的心酸,深沉的悲哀。

写在早期的《点绛唇》中,用平平常常的动作将一个活泼中略带矜持的少女的性格,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却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将作者怜花惜春的感情,卷帘人的漫不经心,词人的出乎意料表现得活灵活现,清晰可见。词中所叙述的事情不难理解,都在情理中,因为这的确是常见的事,但一个很普通的转折词却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来,也的确是“非易安不能为此”。

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明慧和细腻柔丽,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开朗和贞刚气质,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如《渔家傲》。所以“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有俊逸之气,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其中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词风异趣而别树一帜。无脂粉气,无闺阁气,就是有丈夫气,就这一点而言,易安体的风格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婉约”所能概括的,她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情体验,将婉约词提高到新的境界。

相关纪念 篇四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堂)”和多处“藕神祠”。山东章丘纪念馆章丘清照园位于明水百脉泉畔,占地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1270平方米,水面1500平方米,绿地1万平方米。于1997年5月1日正式开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李清照的评价》,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63 1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