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优秀4篇)

发布时间: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 篇一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合理利用

1 概述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有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这就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1]的概念。

“不稳定耕地”参考面积的确定及资料收集整理、调查核实及耕地质量评价和上图标记三个步骤[2]。首先,根据国家二次调查中确定的不稳定耕地的面积作为参考面积,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等,为“不稳定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3]。然后,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4]。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5]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2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调查评价工作包括“不稳定耕地”参考面积的确定及资料收集整理、调查核实及耕地质量评价和上图标记三个步骤[6]。首先,根据国家二次调查中确定的不稳定耕地的面积作为参考面积,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资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料、全国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与监测成果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等,为“不稳定耕地”调查做好资料准备[7,8]。然后,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调查“不稳定耕地”数量、类型和利用状况,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再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质量等级。最后,根据“不稳定耕地”调查核实结果,建立“不稳定耕地”图层“BWTC”;再按照不稳定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对“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进行标注。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的上图标注要求如表1所示。

在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结束后,要对调查评价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核查、外业核查和数据库质量检查三部分。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质量检查通过并经部确认后,再以2013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数据库进行更新。最后,再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进行成果汇总、分析和归档。

3 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实施

文章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根据《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规定》,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地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控制,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9]。对与二次调查上报“不稳定耕地”面积不一致的,必须单标注,并征求湖北省二次调查办公室意见后,由省厅以专报报国家审核。国家对各县市成果进行核实确认后,形成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其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3.1 不稳定耕地的调查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相关文件对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要求,结合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稳定耕地分类统计表如表2所示。

3.2 不稳定耕地的评价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的通知,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评价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10]。具体包含: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共11项评价指标。生态条件通过收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保规划等资料来获取;年积温资料从气象站获取;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土壤污染情况通过查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其他土壤调查成果得到;排水条件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土层厚度从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的乡级或县级成果的土种类型图中获得,母质条件从地质图上获取;地形坡度利用地形图坡度尺方法划定;盐渍化程度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得;土壤质地从地质图上获取;土壤pH值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可得;耕作便利度则根据当地的地形、道路状况等综合考虑。

4 结束语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而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合理利用后备耕地中的不稳定耕地,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文章通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步骤和方法介绍,具体详细地说明了城区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标准和流程,对以后类似的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为合理利用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潜力,文章在实践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给出以下两点建议:

(1)慎重开发,合理利用。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慎重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中的不稳定耕地。对未利用土地的利用,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大气候小气候背景等进行适用性评价;宜农地进行耕地开垦,因侧重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并且在开发为耕地时要特别注重其生态功能的保护。

(2)加强监督,动态管理。加强顶层设计,设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差别化目标,不断强化耕地后备资源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加大科技资本投入,采用GIS建立耕地后备资源中不稳定耕地的动态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殷松杉。如何进行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5,3:122.

[2]赵勇。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的新增耕地和“不稳定耕地”调查[J].吉林农业,2014,24:82.

[3]林和明,张颂念,等。珠江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3,11:232-236.

[4]王亚坤,周生路,张红富,等。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J].土壤,2010,3:492-496.

[5]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12:304-310+431.

[6]张凤荣,郭力娜,关小克,等。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9,9:4-8+14.

[7]唐祥云,陈可蕴,陆敏宏,等。基于物元模型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5:79-83.

[8]余海。湖北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J].中国土地,2003,5:34-35.

耕地质量评价 篇二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

“耕地质量”是一个比土壤肥力研究范围更宽、内涵更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1999年,国土资源部利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在全国部署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经过十年努力,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及分布状况。

(一)耕地质量总体平均中等偏下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平均质量等别为9.8等。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高、中、低等地,其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7%、29.98%、50.64%、16.71%。可见,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质量总体平均处于中等偏下。同时,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基础设施条件差。

(二)耕地质量区域差异显著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一级区来看,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6.37等、7.07等和8.18等;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11.84等、12.17等和13.39等。从耕地质量等级区域分布特点来看,气候条件是决定耕地质量的支配性因素。

(三)高等级耕地与城市化发展重点区域重叠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圈定了全国51片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约含10亿亩耕地,其中6亿亩可灌溉,平均质量等别为7.9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这51片优质耕地集中区,也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重叠的。这些区域经济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则分布相对比较零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耕地的细碎化,影响了这些区域耕地质量总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抓好耕地质量的建设性提升

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着力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亩约增加100公斤。

(二)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抓好耕地质量的再生性提升

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要坚持规划先行,对适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和利用的区域提前做出规划安排;坚持统筹实施,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剥离利用同步设计、实施和验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剥离利用,保护生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隐患。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区域、责任主体、实施管理、激励政策等,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尽数剥离、充分利用”。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抓好耕地质量的管控性提升

依托现有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更新和动态监管制度。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今后每6年或10年开展一次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和耕地质量建设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对大量耕地质量等级渐变区域,开展年度抽样监测评价,依据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结果,形成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报告。

(四)强化耕地数量管控和优质耕地保护,抓好耕地质量的替代性提升

参照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调整划定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加强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耕地占补面积、产能双平衡。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 篇三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地力提升;华容县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2-03

一、区域概况

华容县隶属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湘境北端,位于东经112°18'3″~113°1'32″,北纬29°10'18″~29°48'27″之间。地处中亚热带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北缘,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www.chayi5.com〗摄氏16.7℃,年日照1 776.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5.8毫米。年平均湿度为81%。水资源丰富,灌溉保证率达95%。全县土地总面积15.3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7.06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5.88%。

全县地貌类型可以划分为桃花山高丘区、南山低丘区和滨湖平原区三个地貌区,以滨湖平原区面积最大,占69.42%。由于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母岩风化作用相当强烈,成土母质类型较多,主要有花岗岩风化物,板岩、页岩风化物,云母片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河湖沉积物等6类成土母质。

二、基础数据

1.资料收集整理。基础资料主要是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剖面表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采样调查进行对比核实,包括土壤质地、耕层厚度、灌排条件、土种、障碍情况等;基础及专题图件资料包括 1∶5万土地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采样点点位图、农田水利分区图和地貌类型分区图等。

2.基础信息库的建立。按照代表性、可比性和典型性的原则,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进行调查与采集的全部样点中筛选1 000个采样点的属性进行耕地地力评价,评价样点覆盖县域内的全部乡镇和所有的耕地土种。通过野外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获取采样点耕地立体条件、理化性状、剖面性状、施肥管理等数据后,统一以 Microsoft Acess 数据库表格的格式入库。

三、评价工作

1.评价单元与评价因子的确定。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所确定的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流程的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的叠加功能,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壤图进行叠加后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 [1]。华容县全县共划分14 142个评价单元。本文依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评价指标表,应用专家经验法,结合华容县具体实际,选取地形部位、耕地质地、排涝能力、灌溉保证率、障碍层状况、剖面构型、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和耕层厚度等10个因素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见下页表1)。

2.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特尔斐法作为常用的预测方法。它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概率估算。但由于专家评价的最后结果是建立在统计分布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同专家总体,其直观评价意见和协调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故耕地地力评价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见下页表2)。

利用Mapgis软件,通过评价图属性库检索统计,对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3],对全县105.8428万亩耕地地力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评价结果为:华容县耕地可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一级地23.970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65%;二级地21.5673万亩,占20.38%;三级地19.667万亩,占18.58%;四级地27.0242万亩,占25.53 %;五级地9.6159万亩,占9.09%;六级地3.9983万亩,占3.78%。

四、耕地地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1.一、二级地(高产耕地)。一、二级地开垦历史久远,长期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程度高,为广泛分布于丘岗间的高产耕地,适种范围广,一年可种植3季作物,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当家耕地。但由于利用程度高,不注意耕地保养,有一部分地存在次生潜育化,有向中低产田过渡的趋势。

应根据立地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等因素,加强耕地的利用和管理,防止耕地的不规范利用或掠夺性利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地力等级,挖掘生产潜力。

2.三级地(一般受限制耕地)。三级地主要分布在丘岗坡麓、冲垅、丘岗间洼地、河漫滩等地形部位,成土母质有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坡积物及河湖冲(沉)积物等。该级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潜育、漂洗、砂砾等障碍因素,耕地地力发挥受到限制 [4]。其中潜育类型稻田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其地力表现不同,干旱年由于缺水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减轻潜育而单产较高,多雨年则加剧这些障碍因素而降低产量。

应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主,挖沟抬田。切断地下水源和漂洗水源,配套生物和农业措施,使之上升为一、二级耕地。

3.四级地(中等受限制耕地)。四级地土种类型较多,分布在滨湖平原区、冲垅下部、丘岗间洼地、高排田等地形部位,呈或高或低的地形分布特点。四级地偏粘或偏砂,易涝易旱,土壤理化性状较差,作物长势较差,耕地生产力水平低,产量一般在600kg~800kg/亩。该类耕地目前利用状况较差,可进行结构调整,地势低的可以种植水生作物或者改成鱼池,地势高的可以水改旱 [5],以提高这一类耕地种植效益。

该级地为华容县主要低产土种,障碍因素多样、明显、程度大。潜育型,包括青麻砂泥、青紫潮沙泥、青夹泥田、烂泥田等土种,土壤地下水位高或全层积水,通透性能差,有效养分含量低,肥力不协调,有毒还原物质多,作物生长受阻,仅适合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一般采用开1m~1.5m深沟改造,排队地下水,或调整利用方式,改作鱼池。缺水浅薄型,浅麻砂泥,兼有缺水干旱、耕层浅薄、土壤瘠瘦等特点,通过丰富水源、客土、增施有机肥加以改良,或改为旱作,优化利用方式。

4.五级地(严重受限制耕地)。五级地涉及水田、旱土的一些典型低产土壤。青紫潮沙泥、青紫潮泥土壤有潜育障碍因素,水稻常黑根死苗,产量低下。

水田应通过开深沟排水等工程措施加以改良,旱地应通过平整土地、完善坡面排灌系统等工程措施进行改造,同时推广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等高耕作等旱作节水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和抗旱能力。

5.六级地(低产耕地)。六级地主要分布在沿湖低平地,土体构型为A-G、Ag-G或A-Pg-G,有效养分缺乏。

应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改造,同时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通过水旱轮作,秸秆覆盖,用地作物和养地作物相结合,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文,樊燕,刘洪斌,等。丘陵山地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420-425.

[2] 龙惠芳,郭熙,赵小敏,等。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江西省乐平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359-363.

[3] 赵炳华,赵永林,罗永春,等。昌宁县耕地地力评价及改良利用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36-238.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 篇四

关键词:耕地;评价;决策树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决策树是一树状结构,它从根结点开始,对数据样本进行测试,根据不同的结果将数据样本划分成不同的数据样本子集,每个数据样本子集构成一子节点。在决策树的生成过程中包含了下列思想:在构造树的每层时,选择一个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使得依据该属性的值,将对象集被剖分成几个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表示为树的一个子节点,以该属性的相应值标识到这些子节点的弧。

耕地质量评价是对区域耕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其评价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针对不同耕地区域,各个评价属性权重确定大多掺入了人为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决策树的耕地质量评价,将克服传统的耕地评价方法中人为因素过多的缺点,提高耕地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另外将决策树模型用在耕地评价中也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

一、本地区的决策树耕地质量的控制

1.目标数据集的创建

目标数据集的创建工作主要包括:耕地评价单元的划分、确定评价因素和建立评价数据库,目标数据集是从评价数据库中导出的耕地属性数据。

评价单元的划分是依据陆河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幅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在MAPGIS系统环境下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离提取出县耕地图斑,作为工作底图,将选定的参评因素图与工作底图进行叠加,得出的最小图斑即为评价单元,最终确定30281个图斑为陆河县耕地评价单元。

在采集数据后,需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建库,形成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对其分别管理,其中图形数据库采用层次型管理方法;属性数据和统计数据则采用关系模型管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功能,将评价工作底图分别与各评价因素图进行叠置分析,提取各评价单元因素属性值,构架耕地评价单元空间数据库。

2.基于决策树模型耕地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1)评价样本集的构成

本次决策树学习样本的选择是运用试验的方式从聚类方法得到的500、1000、2000、4000、6000和8000个样本空间中进行选择,当满足一定的预测精度时,此时最小的样本空间就是最合适的模型学习样本;测试样本采用全部的评价单元,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2)决策树属性选择

在决策树建立过程的每个选择点上,在C5.0算法中,采用增益率最大的属性是用来进一步细分树结构而选取的属性。下面介绍计算耕地评价属性以A为代表的增益率的公式如2.1:

(2.1)

对于一组I实例,计算Gain(A)公式如2.2:

(2.2)

其中:Info(I)为包含在当前被检查实例集合中的信息,Info(I,A)为根据属性A的可能结果划分I中的实例之后的信息。

对于n个可能的类,计算Info(I)的公式如2.3:

(2.3)

在I被划分为k个输出结果后,Info(I,A)计算公式如2.4:

(2.4)

最后,SplitInfo(A)标准化增益的计算如2.5,从而消除具有许多输出结果的属性选择偏差。

(2.5)

(3)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本次决策树模型建立的目的明确,是对耕地的质量进行等级评价即质量等级的划分,确定质量等级是决策树模型的主属性,作为模型的输出属性。它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变量,属于离散型数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地形,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表层质地,剖面构型,表层有机质含量,pH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10个评价指标为模型的输入属性,并且在数据输入过程中已将10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离散化处理。

本次决策树算法采用C5.0算法,训练开始时,为所有实例指定相同的权重,在建立最后一个模型后,那些被模型正确分类的实例的权重减少了,被错误分类的实例的权重增加了。一旦建立好所有模型,每个模型被赋予一个权重,其值基于模型对训练数据的性能。所以执行较好的模型在分类过程中有较多的权力。对未正确的分类的样本被更频繁的取样,使决策树模型在分类训练数据的能力上彼此补充。

为了提高决策树模型的学习精度,本次研究引入决策误差代价,在进行质量等级的判读时,设置当判别发生错误的时候,所花费的代价不同。当质量等级为一级,误判为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代价权重为0.3,0.6,1;当质量等级为二级,误判为一级、三级和四级其代价权重为0.3,0.3,0.6。根据等级距离的不同赋予不同的代价权重。

运用Clementine8.1数据挖掘软件,采用C5.0算法生成耕地质量评价的决策树,将学习样本迭代20次学习,完成决策树模型的建立,运用决策树工作流模型,可以快速建立6个决策树模型(根据不同学习样本)。当选用500个学习样本建立评价模型,测试样本为30281个全部的评价单元,其测试的准确率为82.09%,模型准确率较低,得到的预测结果误差较大,不能正确的反映实际陆河县的耕地质量分布情况,用500学习样本建立模型试验失败。分析可能原因是500个聚类中各个聚类的数据之间距离过大,导致500个样本不能有效的代表耕地质量数据分布。

现分别采用1000、2000、4000、6000和8000个学习样本来训练评价模型,选择1000个学习样本时的预测准确率为86.01%;选择2000个学习样本时的预测准确率为90.66%;;选择4000个学习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4.92%;6000个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5.31%;8000个样本的模型准确率为95.65%。

(4)决策树评价模型分析

为了检验决策树模型对陆河县的耕地评价的有效性,使用测试样本检验决策树模型,得到模型测试的准确率是94.92%,已经满足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可知决策树模型能有效地对陆河县的耕地进行质量评价。

二、改善本地区的耕地质量措施

根据决策树模型进行陆河县耕地质量评价的结果,从决策树评价规则集中,可知影响陆河县耕地开发潜力的限制因素如pH值、有机质含量和田面坡度等,因而可以对评价区内质量等级较低的耕地进行改良,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灌溉系统,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

通过开挖、建设灌溉水渠等措施,增加灌溉水田、水浇地的面积,减少旱地、望天田的比例。

2.积极进行土壤改良

通过增施磷肥和使用石灰,解决普遍存在的农田缺磷、土壤偏酸及养分含量不平衡的问题。对其中的低产耕地注意增施有机质肥,冬种专用或兼用绿肥,改良土壤性状,培肥土壤。

3.加强水土保持

陆河县域内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季,这对农田侵蚀较大。因此,在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的条件下,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例如:栽种护坡灌木篱笆,增设导流渠等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海起,王劲峰。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进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耕地质量评价》,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63 6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