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个人先进事迹2022最新优秀3篇

发布时间:

黄大发用初心使命移去了困难、落后、贫穷这“三座大山”,无愧于“当代愚公”的美誉,是无数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黄大发个人先进事迹2022》,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

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先进典型学习,争做合格党员,1月3日,构皮滩镇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在镇政府四楼会议室认真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

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入学习和践行黄大发同志不忘初心忠诚为民的政治品格、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善于学习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公www差异网.chayi5.差异网com道正派克己奉公的清廉品德。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优秀党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议要求,全镇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自觉履行党员干部职责,坚定信念,争做脱贫攻坚排头兵。

黄大发的优秀事迹 篇二

黄大发所在的团结行政村是遵义平正乡最边远、最贫困、最大的一类贫困村。

摆在村民面前的最大困境,不是移不动的两座山,而是缺水。

1995年前,6个村民组167户人家980口人,年人均粮食150斤,人均产值80元。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玉米粒),过年才有米汤喝。”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是1995年前草王坝(团结村村民组之一)的真实写照。

因为没有水源,石漠化极其严重,全村老少常年守着一口水井排队挑水;农民不敢种水稻,只能以耐旱的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

对水的渴求也成了黄大发幼年记忆的一大痛点,他不到十岁即失去双亲,对母亲最深的记忆,是站在足身高的水缸旁,母亲一次次嘱咐他:用多少水,舀多少,不要浪费。”

成年后的黄大发历任草王坝村大队长、村长、村支书,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村子贫困的窘境。上世纪六十年代,走马上任支书后,他做出的第一个大胆决定,是对缺水宣战——开山修渠。

与草王坝的缺水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但两村之间被高山绝壁隔断;最好的办法是修一条水渠,将水引过来,一举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难题。

现实是,水源虽有,但要引水,需要跨越三个行政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穿三道险崖,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水渠。

始于六十年代的第一次开凿,失败了。

在原遵义县水利局局长黄著文看来,这次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要跨过500多米高的悬崖,要开山打炮;前半段即使挖成沟,因为是沙地,没有防渗材料,挖了水渠水也会渗漏;技术、财力都达不到,当时肯定是不行的。”

这次失败,让黄大发一直等到1992年,才决定再次动工。

中间近三十年,除了支书的日常工作外,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

1989年,机会来了。这一年他被县里选为水利辅导员,到枫香水利站封闭学习三年,除了偶尔有事回家,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尽管已经过了几十年,原枫香水利站辅导员刘关刚还能清楚记得黄大发做学员时的样子。

“下课了,别的学员都走了,他不走,每节课都要拽着老师一起把课上不懂的问题再问一遍。”

与其他学员相比,只上过几天学的黄大发在刘关刚看来基础最弱,但也最刻苦。“他当初连公分和厘米是什么都搞不清,到后来居然能掌握课上讲的大部分水利知识,成了村里的水利辅导员。”

除了课上讲授的水利知识,黄大发时刻惦记的仍是村里那条未完成的水渠。

1991年末,邻近春节的一个傍晚,当风尘仆仆的黄大发出现在黄著文家门口时,这位原本一直不看好修渠一事的时任水利局长几乎在一瞬间确信,这次,黄大发能干成。

要启动修渠,需要获得县水利局的批准,还要请专家来评估工程难度和预估经费。彼时黄大发所在的草王坝村到县城交通不便,主要靠步行,按照程序,申请文件可先提交到乡镇水利站,再转到县水利局。

为了赶在开春动工,黄大发决定步行前往县城,近200公里的路程,意味着他要从早上出发,不间断地行走两天,才能抵达县水利局。

“寒冬腊月,就穿一双草鞋,没穿袜子,脚趾全露在外边。”很多年后,黄著文还能想起黄大发前来找他审批时的样子。“这样的毅力,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与首次修渠相比,这一次无论在修渠所需的技术上还是在材料的获取上都更有保障,县水利局的审批很快通过,黄大发在欢喜之余,却再次遇到难题——筹钱。

尽管政府拨付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帮助修水渠。但黄大发还需要在动工前在一天之内自筹一万元现金,作为规划押金。

召集村干部开会后,黄大发决定挨家挨户收钱,但即使每家39元的集资款,也没有几家能拿得出现钱。

“找亲戚、找朋友借,凑几斤黄豆、几只鸡、几斤蜂糖去卖”,村民唐恩举在回顾当时的场景时告诉记者,村里的大多数人之所以能够愿意同意修渠,是相信黄大发。“这么多年里,他没有贪过便宜。”

第二天中午12点,1万元集资款不差一分地交到了水利站负责人的手里。

1992年春天,第二次修渠工程启动。全村男女老少,有劳动能力的几乎全部自愿上阵。遇到的第一个难事是要在300多米的悬崖上测量,当时的条件,只能由胆大的人腰间拴着缆绳,从山顶一尺一尺往下放到绝壁处,进行测量。

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黄大发,在腰上系上绳索,慢慢向悬崖滑了下去。

“没得选,我不带头,谁带头。”黄大发清楚,他是支书,得带头。

就这样用最原始的测量方法,村民们花了3个多月,完成了大土湾岩、擦耳岩、崖灰洞岩的测量。

运输材料也是一道难题。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去18公里外的李村购买后亲自背回来的。有次下大雨,为了不耽误工期,冒雨前行,路上摔了好几跤,脚底磨出了血,回去刚休息两个小时,天亮,又带着村民上了工地。还有一次去城里运水泥,车行至半路,天黑陷进了泥潭,怕水泥被偷,他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宿,被蚊虫咬了一整夜。

擦耳岩壁立千仞,是修渠最危险的一段。黄大发与村民用最简单的风钻和钢钎、二锤,在离地近300米的悬崖上,一寸寸地凿了近10个月,凿出一条170米的水渠。三段悬崖总长500米,用了两年,没有出现过一人伤亡。参加过修渠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黄大发每次遇到险境,定要第一个勘查,修渠过程中,还要派人来回巡查。

他自小失怙,吃百家饭长大,成年如生产大队担任大队长,次年入党,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党章中学来,至今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党章党规,入党后上的第一课,是为人民服务。

村里的老人谈起黄大发,只有一句话:是个老实人。

黄大发事迹及精神 篇三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滋养。但是,大自然只是默默地呈现它的资源,它的能量,它的营养。人类要在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获取这些资源、能量、营养,以备生存之需,还得付出艰辛的努力——天人合一,人须主动。于是,就有了盘古氏的开天辟地,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神农氏的遍尝百草;有了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哪怕宇宙一片混沌,也要辟出高天厚土;哪怕天地冰冻凄凉,也要钻出星星之火;哪怕荒野满是荆棘,也要找出活命之花。生命陨落,灭不掉却焕发起精卫矢志不渝的恒心;洪水滔天,摧不垮却彰显了大禹那治水利民的担当;绝壁封门,挡不住却激发起愚公那挖山不止的毅力。这是古老传说中的中国精神。

黄大发少年时期即失去父母,面临生存的危机;助他活命的乡亲们跟他一样,长期面临无水、无电、无路的生存困境。23岁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的黄大发立誓为村民引水、修路、通电,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绝壁凿渠的大任。36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握锄头,抡铁锤,砸钢钎,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近万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他带领群众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让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这是“当代愚公”黄大发和他带领的修渠村民身上再现出的中国精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成就一切事业,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上世纪60年代,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十万林州开山者绝壁凿石,挖渠引水,开出一条“红旗渠”。偏僻的遵义县平正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也要共同开建“红旗大沟”。良好的氛围,上级的支持,可算是难得的“天时”了。然而黄大发和他的乡亲们生存的环境,尤其是那三重大山、三道绝壁、三道险崖,却是实打实的“地不利”啊!至于人和,开初还行。然而,由于不懂技术而致修渠失败,一度呈现信心不足、人心不齐的局面。面对失败,面对困难,黄大发没有气馁,没有烦躁,他先让自己“和”起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总结教训、学习技术。准备停当以后,于上世纪90年代再次争取到一个“天时”:获得水渠工程立项!继而再从“人和”上着力:立下誓言,“拿命换渠”,激发群众的信心;奉献在先,冲锋在前,获得群众的信赖;清白勤俭,宽厚诚敬,赢得群众的信任;任劳任怨,不屈不挠,坚定群众的信念。黄大发以自己的真诚、奉献、清廉、勤俭、宽厚、坚韧等精神品格,赢得了人心,促成了“人和”,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终于创造了绝壁凿渠的奇迹。这是波澜起伏的凿渠历程中闪现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黄大发个人先进事迹2022》,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65 4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