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生命总会碰见很多变故,但是很多名人仍旧自强不息。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10篇《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 篇一

欧洲瓷都——麦森,是德国的一个小镇,位于厄尔士山脚下,毗邻捷克。这里的陶瓷制品闻名世界。与陶瓷齐名的还有一个人,他叫贝特格。30多年前,贝特格还是麦森陶瓷厂里的一位垃圾工。

麦森陶瓷厂的技师是一位意大利人,他叫普塞。麦森陶瓷厂完全靠这位技师和他的几个徒弟支撑。有一天,厂方因为跟普塞技师意见不合而发生争执,普塞技师一怒之下带着自己的几个徒弟回到意大利。麦森陶瓷厂因无人接替普塞的位置而被迫停产。麦森陶瓷厂的高层领导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就在这时,贝特格站出来向厂领导说:“能不能让我试试?”厂领导不停地摇头:“就你,一个垃圾工也想干技师的活?”贝特格当即从家里拿来了自己烧制的一个花瓶,说:“请您看看这个,它的质量跟咱们厂的产品相比哪个更好?”厂领导看后,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问贝特格:“这个花瓶真的是你烧制的?”贝特格肯定地回答说:“是的。”

原来,这个在厂里毫不起眼地干了近十年的垃圾工,居然每天都在偷学普塞技师的手艺,连厂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师学艺的工作人员都没能学到的东西,却被贝特格全部学会了。厂方问贝特格:“你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贝特格说:“我现在的月工资是20欧元,能不能将我的月工资提高到30欧元?”贝特格害怕厂领导不答应赶紧解释说:“我依然还做我的垃圾工,我只是兼职做技师而已,因为我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每月需要服用10欧元的药物,而我的工资只够全家人每月的生活费。”

贝特格非常羡慕那些学徒工,他们每月可以拿30欧元,而自己则只能拿到20欧元。于是,为了向学徒工看齐,更为了母亲每月能够吃上药,他偷偷地学起了烧制陶器的手艺。厂领导回答说:“只要你能够取代普塞,你不但可以不再干运垃圾的工作,而且从现在开始,你的。月薪也跟普塞一样,每月薪金为10000欧元。”麦森陶瓷厂终于又开始运转了。

贝特格,这位当初的垃圾工,做梦也没有想到拿这么高的工资。如今,麦森已成德国陶器重镇,而贝特格的名气也远远地超过了意大利任何一位顶级技师。机会总是为那些准备充足的人而留着的,不管你现在从事何种工作,只要你拥有渴望成功的梦想,梦想就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

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 篇二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五十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终于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 篇三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 篇四

周恩来小时候学习非常勤奋,但是字写的很差。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妈妈一把夺过周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 篇五

在读书方面,钱惟演确实是一个奇人。在洛阳为官时,钱惟演曾经告诉欧阳修等属官:“平生最爱读书。

坐的时候经史,卧的时候读小说,上厕所的时候看小词,手中一刻也没有放下书卷呢。”钱惟演的话说的很好,读书不仅仅要勤奋,对待不同门类的书还需要不同的态度。经史乃是先贤所言,是经过治世的大道,只有端坐才能静心阅读,才能体现对先贤的尊敬。小说诗词则可以随意一些,躺着读也可以,上厕所读也可以。一个人若仅仅为了工作,为了升职加薪而读书,未免乏味,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欧阳修很欣赏钱惟演的读书观,多年之后,欧阳修也成了文章大家,文坛领袖。当人们问起欧阳修成功的秘诀,欧阳修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都在‘三上’。所谓马上、枕上、车上啊。”白天要上班,要处理公务,自然没有时间考虑写文章写诗词,只有利用一点点滴的时间。宋代入朝多骑马,于是马上构思。睡觉前回顾下一天所得,也可以构思。上厕所时反正也不能处理公务,写诗作文,正是充分利用。可以说,欧阳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堪称北宋最勤奋的读书人。

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 篇六

看到“自强”这两个字,就想起了王安石“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这句话;就想起了雷锋在日记中写的“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就想起了我们的同龄人——杨英咏。

他是校园中一只快乐的鸟,爱打篮球,爱唱歌,在竞选中他以高票当选班长;在国际青少年书画评奖中获得金字塔银奖,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他在第一个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给人擦皮鞋,挣钱养家;他必须在每一天放学后承担起一切家务,包括照料双目失明的母亲,他没有穿过新衣服,他能记起的唯一美味是过年时妈妈让他花2元钱买了一碗他一直期盼的炒米粉……

14岁的他,用笑脸迎向苦难的命运,不向挫折屈服,不向逆境低头,自始至终怀着一颗坚忍的心拥抱生活;不怨天尤人,不唉声叹气,更不自暴自弃,用灿烂的笑容接纳这来自人生的磨砺。勤学上进,性情豁达,用生命的本色在苦难之石上打磨,雕琢出人生的精彩。这需要怎样的勇气来面对,来承受?这又是一种何等的自强不息精神?

“只要你脊梁不弯,就没有你扛不起的大山!”说这句话的是“2005年感动中国”的洪战辉。十二岁,父亲患间歇性精神病;十二岁,母亲因受不了家庭的沉重的负荷而离家出走;十二岁,照顾一个捡来的妹妹;十二岁,成为摇摇欲坠的家中的顶梁柱。这是洪战辉充满艰辛的十二岁,充满苦痛的十二岁,充满无助的十二岁,更是充满辛酸的十二岁,但他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独自把妹妹抚养长大,且自己还考上了大学。

以从事贩卖圆珠笔、蜡烛、鞋底、本子这类小生意,获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全家的生计,出售图书被人打伤了眼睛,父亲病情发作无钱治疗,告别挚爱的校园,骑车从5米高的路边摔下来,不省人事。但从人倾家当产这条坎坷的道路中一路风风雨雨走来,他却不肯接受别人的捐助。他说“苦难并不是让我去接受别人捐助,而是让我看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自尊自强!”

从他们身上,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知难而上,急流勇进,什么是真真正正的自强不息。他们带给所有人的不只是震撼心灵的感动,更是现在人们逐渐遗失的一种极重要的人生素质,与人们缺失的一种人性的善美——自强。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儿当自强!

人生的路上布满荆棘,阻止我们前行,选择自强,走出一条平坦的大道;成功的高峰充满险阻,选择自强,披荆斩棘迈向最后的胜利;生活的辛酸与泪水绊住我们踏上未来的征程,选择自强,勇敢面对并解决,带着一身潇洒轻松上路。

自强,点燃明天的希望;自强,照亮明天的道路;自强成就明天的梦……

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 篇七

在祖国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谁?她就八十年代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命运很不幸,可在党和人民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以顽强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病痛,用自学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一个奇迹吗?确实一个奇迹。那么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道德信念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青春献给壮丽共产主义事业。”

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 篇八

《青铜葵花》这部小说讲述了两位少年青铜和葵花,一次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

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二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每当我闭上双眼,总能想起青铜一家对葵花无微不至的照顾。

葵花到青铜家的时候,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家里人无论如何也供不了两个孩子上学。青铜只得让妹妹葵花上。葵花胆小怕独行,青铜就每天骑着牛来接葵花。葵花也教会青铜认识并能写了好多字。在看马戏的时候,青铜为了让葵花能看到马戏,让她骑在自己脖子上,因拥堵而发烧。饥荒来临时,青铜忍受了一天的饥饿为葵花捉了一只野鸭。为了葵花,奶奶卖掉了金耳环,金戒指,甚至连死后都给她留了玉手环。当葵花去采银杏叶给奶奶治病时,青铜就提着纸花灯一直等,但现在城里人却要将葵花带走!

看看结局,伤心的青铜,因为思念克服了本是哑巴的障碍,对远处的城市大喊:“葵~花~”这撕心裂肺的声音传遍了大麦地,也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

顿时,我感动无比,被这情节感动了,作者将苦难写得深刻;将美描绘到极致;将爱表现的充满生机与情意……在生活中,痛苦会不断刷新自己的极限,而爱却可以突破极限,创造奇迹,有了爱的力量,人才可以在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自强自立的名人故事 篇九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每当工余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渐渐的,法拉第能够看懂的书越来越多。他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常常读到深夜。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觉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有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

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有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有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觉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他发觉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

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 篇十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十三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馒头沾墨汁吃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65 5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