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事迹材料(7篇)

发布时间:

在各行各业身处平凡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事迹的爱岗敬业人物;用一个人的力量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奋斗从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就是感动中国人物。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7篇《感动中国事迹材料》,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感动中国故事5 篇一

李佩、郭永怀

李佩(1917—2017),女,中国早期回国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1909—1968)夫人。被称作“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生前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李佩、郭永怀夫妇早年留学美国,1956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1965年1月12日,李佩、郭永怀致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将自己在国外以及回国之后的多年积蓄48460元捐赠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

1968年12月,郭永怀从青海基地飞赴北京时不幸遭遇坠机事故遇难。在飞机失事起火的瞬间,用血肉之躯保护绝密技术资料,资料得以完整保存。

1970年2月,李佩先生高瞻远瞩,创办了“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师资班,亲自担任导师,为该学科在国内的正式建立做出了开拓性工作, 1987年离休后,李佩先生仍在博士生英语教学讲坛上辛勤耕耘。

李佩的晚年构成一幅捐赠不断的岁月画卷,郭永怀生前绝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捐给了郭永怀的家乡——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支持智障幼儿园,她都捐钱。她几乎把她所有的一切都捐献出去了。

2017年4月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行了郭永怀与李佩先生合葬仪式。

感动中国故事5 篇二

卢丽安

卢丽安,女,49岁,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卢丽安1968年生于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卢丽安和丈夫英国完成学业回到台湾任博士后研究员。当时的台湾“绿化”迹象严重,岛内形势愈发复杂,反观大陆,改革开放初见成果,香港回归在即,整个社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面貌。卢丽安夫妇对现状不满,有了去大陆发展的想法,并毛遂自荐,向祖国表明希望回大陆服务、进入高校任教的意愿。

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几年下来,卢丽安就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2013年7月,卢丽安当选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为身在上海的台湾同胞们服务。2015年,卢丽安加入中国共产党,2017年,被选举为十九大党代表。

“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卢丽安在今年“党代表”通道上如是说。十九大会议结束后,“卢丽安效应”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为她点赞,因为她说出了广大台胞们的心声。还有她的学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师,向老师学习回报社会。卢丽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儿做的是对社会、民族、国家有益的,能够促进我们两岸的和平发展、促进岛内同胞在大陆的发展,都会支持。

谈到两岸关系时,卢丽安真诚地表示,“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两岸关系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她认为,没有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时,没有融入祖国的台湾梦,像打个盹,黄粱一梦。

感动中国故事5 篇三

钱学森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1653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感动中国故事5 篇四

警界保尔孙炎明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04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做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涂光晋说:耐心诚心坚守坚持,他用生命诠释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选委员任卫新说:职守在一个特殊的世界里,却让死囚的心灵,重新感受到久违的人间温暖,警界保尔,特殊的爱献给了特殊的你。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感动中国故事5 篇五

黄旭华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篇六

当时,正值暑假,我雄心勃勃的把它当作一部作品,把它抄在了信纸上,准备拿给同学欣赏,可我再读一遍时,我发现我错了。春天,豌豆荚是绿色的,轻轻剥开它,荚壁上露出了像海绵一样的毛茸茸的东西,用力一压,就会感到湿漉漉的,仔细一看,里面还躺着几粒小豌豆呢?

朱光亚,他如果做出了什么东西,他都是先讲别人,或者说这事情是大家一起做的。他什么事情都是先讲别人。朱光亚做什么事都十分细心,有一次朱光亚先生在办公室,让他的秘书回家里,帮他取一件东西。“你去我家里的柜子上的第几格的第几小格,给我拿回来。”他曾说过:“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朱光亚星还在天空中转来转去,还有他发明的两弹,也对攻击有了更大的发展。

刘伟,在他小的时候双手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双臂,但在他哭了三个月后,又鼓起了勇气,参加了许多的游泳比赛,还得了第一名。可在这个时候,有一次厄运降临了,从此,刘伟不能参加剧烈的比赛。刘伟还是没有放弃,用他的脚开始了他的钢琴天涯,他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但一个个都被解决了,因此,他成为了一位用脚弹琴的音乐家。

看着这一个个感人的事情,我不禁这样想:现在感人的事情真多,会干感人的人也多了。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感动中国先进事迹 篇七

最初,其实没人看好苏炳添。他的身体条件并不优越。小时候在体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而遭遇教练劝他离开田径队。从10秒59到9秒99,苏炳添用了整整9年。

我们总以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天才。殊不知,那个在舞台上闪着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过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无人问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脱胎换骨的自我蜕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从父母眼中看到了光,孩子未来的模样才被被慢慢点亮。就拿运动健儿来说,如果您也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终身锻炼,终身成长,在家庭中也不能忽视体育的重要性。

首先父母要有体育锻炼的爱好,定时拿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父母要有良好的体育习惯,以自己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带孩子多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体魄与身体素质。

其次,体育锻炼是提升孩子意志力、自制力的重要方式,当然,这需要家长充分引导,以身作则!孩子由于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对待困难容易气馁,容易放弃。父母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失败观。

此外,家长还可以及时关注一些体育方面的话题,让孩子接受到一些体育知识,提升体育的兴趣。在饭桌上,茶余饭后之时,不再只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多给孩子讲讲体育新闻或者趣闻,对提高孩子对体育的兴趣颇有助益。

学会冷静是人生必修课

当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当家长觉得孩子总是不尽如意的时候,可曾想过,除了一味指责,是不是更应该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陪他寻找更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没有人会生来成功,如果孩子们在学习过程遇到了问题,我们也不能急于指责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地找出问题,分析解决办法。譬如,试着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建立错题集,改进写字速度……总之,请相信,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不过是找准方向,然后不断努力罢了!

顶级运动员如此,我们的孩子更如此。

苏炳添父母对儿子的评价很低调,只说努力了就好,结果怎么样现在谁都不能下定论;儿子能有多点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他们倒是高兴,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挺想念儿子的;当然,不能影响比赛和学习,儿子既要好好比赛,也要好好读书,将来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苏炳添父母对孩子不骄不躁的教养态度,苏炳添对待比赛时才能永远保持一颗冷静踏实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苏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护自己的身体。他作息非常规律,晚上23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追求大运动量训练。他曾提过自己在2020年上半年训练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20年在封闭备战的时候,成绩也不比今年的。成绩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没有比赛,然后在5月底的时候就训练过度,就出现了一些骨裂,然后看到钻石联赛取消,国内所有的比赛都取消,我自己就请假回家了。”

这就是苏炳添之所以能够在31岁依旧成为中国短跑领军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对任何情况,他都极度自律地完成训练计划;不管年龄多大,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技术推进到新的高度,他都愿意做出改变和尝试。

有时,那些努力和尝试并不一定能帮助到他,就像他所说,有的带来了伤病,让人不得已选择放弃,但有也有另一些带来了积极的进步,激励人继续打磨到完美。

正是苏炳添对待短跑的极度自律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极限,做到更好 。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要成为冠军,但也应该有进取心,对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专注的态度,自觉自律地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一点(站上奥运决赛)了,我希望我们后面的年轻运动员,可以借鉴我的训练手段,然后调整,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

站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苏炳添说到了刘翔,“刘翔就像是中国田径的开路人”。而如今,苏炳添成了下一座灯塔,把刘翔给他带来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远。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感动中国事迹材料》,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65 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