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事迹【精选6篇】

发布时间:

焦裕禄(1922。8。16-1964。5。14),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今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现源泉镇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焦裕禄事迹》,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焦裕禄事迹范文 篇一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

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连自己的肚子也填

(来源:文章屋网 )

焦裕禄事迹 篇二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 为民 务实 清廉

伴随着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本单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分阶段有序进行。尤其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主题活动,更是深入人心。怀着深切的缅怀和崇敬之情,我又一次看了电影《焦裕禄》,又一次赴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园,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业绩,追思焦裕禄同志的崇高风范,在焦裕禄烈士墓前庄重地重温入党誓词。此情此景,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地被焦裕禄同志那种“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所感动。

从启蒙读书上学到成为一名国网员工、党员干部,一路走来,《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事迹伴我成长。这次再看电影《焦裕禄》、再次参观焦裕禄纪念园更使我加深了对焦裕禄同志的敬佩之情,也更感觉当年焦裕禄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难能可贵。焦裕禄同志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践行了一个党员党员干部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诤诤誓言。

屈指数来,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委书记的工作岗位上仅仅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但他那种不朽的精神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他那“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等一连串朴素而闪光的语言,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上任伊始,面对艰苦环境,面临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勇挑重担。他深入乡村、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哪里有风沙哪里有他的身影,哪里群众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真正把老百姓的疾苦当作是自己的疾苦,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从严律己,宽于待人,清正廉洁,用自己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战胜了一切不可战胜的困难,改变了兰考的面貌。在焦裕禄纪念园,望着他当年的遗物,那一床早已说不清颜色、摞满补丁的被褥,更是肃然起敬,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好,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自己身边的人,心系百姓,情系事业,功在千秋,像这样的党员干部老百姓除了爱戴和拥护,还能说点什么呢?

看着影片中再现焦裕禄冒雪站在火车站注目外出逃荒人流中焦炽的情景;他俯身来到贫苦百姓家动情地告诉他:“我是您的儿子,派我来看您来啦!”的时候;看着他在暴风雪中亲自观察洪水流势变化,查风口探流沙的举动;以及在他为民积劳成疾被大家强行送往医院时百姓倾巷相送的画面,我倍受感触:而今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干部有几个能做到焦裕禄那样废寝忘食的忘我工作,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心心相印、鱼水交融呢?有多少党员干部能够做到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就出现在他们面前呢?很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深思。

在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重温焦裕禄形象,实地参观焦裕禄事迹展馆,重新感受焦裕禄爱民亲民为民情怀,就是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进一步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做人做事。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心系群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风险敢于承担责任,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是非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第一,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就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多办利民之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 “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发展困难增加,广大党员干部尤其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和抵制“”,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人民群众、共克时坚的无价之宝。

第三,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科学求实”的伟大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求真务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犹豫去改,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想、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干事创业的满腔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积极有所作为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四,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带领广大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第五,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绷紧拒腐防变这根弦,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自觉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焦裕禄主要事迹范文 篇三

少年时代学习雷锋,只知道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只知道雷锋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则是无限的”奉献精神,却不太明了雷锋身上折射出的这种精神是因为雷锋经历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折磨,被共产党解救出之后而产生的一种伟大的人生情结,这使雷锋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之中,因而才有了超时代的雷锋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正是亲眼目睹了盐碱风沙对兰考乃至兰考人民的侵害,才产生了“活着没有把风沙治好,死了也要埋在沙丘上,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人生情结。

作为典型人物如此,普通人也同样如此,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因为一时的疏忽使他深怀对战友的愧疚,让他即使在转业之后也一直将雷锋精神往下传承。

的的确确,人生的情结就像一粒种子,一旦植入人的生命之中,就会顽强地生长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

这段看似很朴实的话,事实上表明了焦裕禄精神对同志的深刻影响。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倾澄碧。”这是同志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时的词作。

据原《福州晚报》编辑部主任、今年76岁的范金玉回忆,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后的词作。据范金玉回忆,1990年7月15日,福州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将的手稿送到报社,时任《福州晚报》副总编辑、当班负责编务的杨振荣读后直呼“太感人了”,当即安排在头版显要位置。当天晚报印刷出来之后,杨振荣对范金玉说,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词中精品,这首词前一段写出了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后一段则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爱民为民、勇于担当的坚定情怀。

或许正是这一情结,2009年4月,专程来到兰考县,就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五点明确要求,并种下一棵泡桐。2014年3月17日,已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再次来到兰考,一下车就直接前往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边看边问,不时驻足。他同焦裕禄亲属和基层模范干部代表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在兰考,同志就学习焦裕禄学什么,提出了四个方面。指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主要事迹 篇四

关键词:穆青 人物通讯 “形” “质”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穆青为我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术界有关穆青人物通讯写作的研讨文章不少,我以为分析其作品特色,不外有字里字外之说,蕴涵“字里”的属作品主题思想及意义范畴,坦乎“字外”的是作品艺术手段的运用。本文拟从穆青人物通讯作品的“外形”和“本质”两方面探析其特色,以重新解读其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形”的魅力

穆青人物通讯可贵之处在于朴实。穆青曾说:“我们的民族是朴实的,人民的内心世界闪烁着一种本质的朴实的美。因此,报道他们我一直采用朴实的语言、朴实的笔调。”①无论是对人物的描写,还是那种娴熟的散文化笔法,都为作品所透露出来的这种“朴实”增辉添彩。

白描手法的运用。所谓白描,就是用最经济的简括精练的笔墨,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写。穆青人物通讯中这种手法俯拾皆是。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对吴吉昌老汉在疯长的棉田外徘徊一段的描写:

“半响,吴吉昌好像自言自语似的说道:‘棉苗长得不错呵!’队长立刻回答说:‘就是挂桃少。’老汉说:‘那是因为后期管理没跟上。’这时候,一位中年女社员冲口说:‘吴劳模,你给指点指点吧。’吴吉昌凄然一笑,摆摆手说:‘好妹子,不敢再称劳模了。’那位女社员噙着眼泪回答:‘老大哥,俺们心里明白’。”

亲切的称呼,简单的对话,朴实的动作,把人物心理刻画得真切动人。短短的几句对话和表情动作,把吴吉昌那种被逼无奈却又急切地想帮助乡亲们的情怀刻画得十分传神生动。穆青说过:“人物通讯常常需要叙述一些有关人物的概括材料,但要善于把这种叙述同描写结合起来,以描写带动叙述:描写为叙述张本,描写为叙述开路。这种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写出一个个表现故事和情节的感人典型画面,再以这些画面为骨干,同那些叙述联缀贯穿起来。这样,就好比绿叶衬着红花,一条藤上牵着一串瓜,读起来感到疏密相间,有动静有起伏,不致沉闷。”②这种对描写与叙述关系的论断,实质就是对白描手法的作用及意义的精辟见解。

不加粉饰的白描化语言是穆青人物通讯作品极具震撼力的表现。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焦裕禄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那对无儿无女的老人的心,成为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人民公仆的楷模;那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感人肺腑的话语,将人物精神实质抒发得锵铿有力。又如潘从正说“你们伺候俺,谁伺候树苗呢?不走”,再如吴吉昌说“棉花就是俺的命,啥也别想挡住俺”,等等。由于洞悉了人物真实的心理,所以这些语言格外质朴感人。

典型细节的运用。穆青善于选择新闻事实的典型细节来缀织意境,烘托或反映人物思想感情。《嘱托》一文中,在写吴吉昌听到周总理噩耗后的情景时,恰当地运用了这样一些细节: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当他踉踉跄跄从外地赶回家乡时,沿途的村庄、道路、田野在他的泪眼中都像蒙上了一层薄沙,模糊着、颤动着。‘再也见不到总理啦!再也见不到总理啦!’他失魂落魄地推开自家的院门,那些悬挂在檐下、窗前、墙头、树上的株株棉花,在他的眼前一下子都变成了痛悼总理逝世的白花……此时此刻,吴吉昌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悲痛,倒在炕上失声痛哭起来了。”

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吴吉昌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同时这些细节描写符合人物身份,具有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正是人物通讯作为新闻所获得感人力量的源泉。

人物通讯这种细节的真实性来自作者深入的采访和细心的观察。在《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细节:

“有一天,他突然独自收拾工具,刨出一批树苗,要扛到万碧风口去栽。老伴连忙拦阻道:‘你疯啦!你会栽,人家不会砍!别把树苗糟蹋完了。’老汉暴跳如雷,推了老伴一拳大声嚷嚷:‘你懂什么?……’”

这个细节的运用,居然把一个爱树如命的有着高大形象的老汉写成了打骂老伴的人。然而正因如此,这个细节才具有催人心酸的意味。它如实反映了当时“老坚决”潘从正那种一心植树为民造福而不能的十分痛苦的心情,侧面反衬出不许“老坚决”植树的错误势力对正直善良的人们心灵的伤害。当然细节的运用还在于作者的精心安排。例如,吴吉昌的腿被打断了,胳膊被拧残废了,仍然被勒令在村道上扫街。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对林彪、“四人帮”的有力控诉。但是孤立地写这件事,就不如这样写更有力量:交代出背景――那村道两旁的白杨树就是他前几年领回的奖品!这样一交代,白杨树就成了无言无语却悲愤满腔的历史见证:“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白杨树是吴吉昌为全村人赢来的荣誉树。这个细节本来是不难从采访中获得的,但是把它和吴吉昌被迫扫街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就增加了它的感染力,使读者对吴吉昌的被迫害,更感到无比愤慨!③

散文笔法写新闻。穆青于1963年就提出“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他在文中写道:“为什么新闻就非受一定的格式束缚不可呢?为什么散文可以有个人的风格,而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够交代得清楚明白,在写作上可以突破……可以百花齐放,大胆创造。”“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的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④他在写作中身体力行进行改革,从而使他的作品以自由清新的风格享誉新闻界。

在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散文笔法犹如一条条五彩丝线,缀穿着那些闪光的珠子,用一种不露痕迹的力量让作品至臻完美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穆青的作品结构没有固定的格式,表现出自由、活泼及设计的精巧性。穆青到延安《解放日报》后第一篇报道是采写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后又有多次采访,共写了4篇通讯,都是用散文笔法,在结构形式上各不相同。第一篇《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采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结构方法,把赵占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通过第三者及周围人物的语言和眼神来表现、衬托。先是通过厂长的风趣介绍,接着是众人议论,再接下去是与他一起来厂者的夸奖、与他吵过架的人的自责和青年学徒的由衷敬佩,最后是附近老农的赞扬。通篇都以人们谈说来结构材料,取材自由,安排灵活,发挥了“散文形散”的优势。第二篇《赵占魁同志》,主要用客观叙述与场景描绘来结构,精选了“在工场里”、“老赵是火里炼出来的”、“惊人的耐心和仔细”、“工人参议员”等几个典型事例逐一报道。既有叙述,也有描摹特写,又有议论,显出散文的“变”性。第三篇《恭喜赵占魁同志》,完全采用散文式结构,而第四篇《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则用典型的人物通讯结构。综观这四篇人物通讯,充分体现了散文笔法的特点。⑤

这种“形散神聚”笔法的运用,使得穆青的作品结构和形式舒缓自如、清新明快,而又浑然天成。作品中看不出作者刻意的组织结构,用叙述或描写或言语的方式缓缓写来,如话家常,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就会明白如画般呈现在读者眼前。如《河南农村见闻》中《抢财神》一篇中,写豫东地区扶沟县的一个叫刘风理的技术员在实行责任制以来成为最吃得开的人,以致发生到处被人抢以及徒弟也被抢光的事。篇中用一个很大的段落来叙述,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怎样“抢人”及农民们的话语:“……有一阵子农民抢得他不敢出门,只好到处躲,农民抢不到人就抢他的被子,说:‘我把你铺的盖的抢走,看你上哪儿去睡觉!’……干脆,再开上拖拉机,把人给接来。结果也没让人家在家好好过个囫囵年,又把高大套给接回来了。”⑥看似很无章法且结构松散,实则正是在这平白如话的叙述中事情发展及人物心理都完成了质的飞跃,正是这种看似唆的结构与形式准确地写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民思想带来的崭新变化,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很好地深化了主题。

“质”的蕴涵

抛开“句外”那种作文的种种典型手法,穆青人物通讯作品最具生命力的是潜于“句里”的那种时代精神和崇高的赤子情怀。如果离开作品主题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再高大的人物形象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作者不投入热情不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那么其作品也会显得软弱虚伪。穆青作为新闻工作者,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永远为群众着想,热切地关注民生,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抓住报道的时代精神,是成功的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能力,而能否反映时代最强音,是作品能否存活下去的根本。穆青的人物通讯正是处处与时代精神共鸣,“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为社会时代鼓与呼。

《嘱托》一文写于1978年3月,“文化大革命”的余毒还在肆虐,关于“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还未纠正过来,穆青在采写中排除了种种“干扰”,毅然把一个在周总理关怀下的老植棉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中为科学事业作不屈斗争的事件奉献给了广大读者。就是吴吉昌那句“啥也别想挡住俺”传神地表现出了时代留在他身上的烙印,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同时作者在文末以一句预感性的话给人以鼓舞:“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这些话同时正深深表达了千百万读者的呼声与愿望。又如《一篇未写完的报道》中植树老人潘从正数次与造反派作斗争,他的树苗毁了又栽,栽了又毁,最后仍以茁壮的姿态织成新的林网,阻挡自然界的风沙,同时向人为的破坏作不屈的抗争。“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反映了亿万人民群众对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渴望。

焦裕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鼓舞了几代人,艰苦奋斗为人民谋福利的焦书记成为干部们的楷模。《焦裕禄》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在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之后,全国上下需要树立硬骨头精神,树立能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前进的好干部形象。《人民日报》为此还组织了关于县委领导班子革命化问题的讨论,在全国有很大反响。同时,在豫东地区,当时正遭受着风沙、盐碱、旱涝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怕苦、怕犯错误及依靠国家救济等思想。怎样才能鼓舞土气呢?穆青根据时代要求,慧眼识珠,深入采访,及时抓住了焦裕禄这个典型,歌颂在困难时期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上述错误思想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⑦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混乱、人心惶惶的年代,焦裕禄精神的推出,成为一股弘扬正气、弘扬党员干部崇高品质的强大力量,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

除了赵占魁、吴吉昌、潘从正、焦裕禄、王进喜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外,穆青在人物通讯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模范人物形象,诸如《难忘那双手》中的孙钊、《情系人民》中的郑永和、《两张闪光的照片》中的排险英雄任羊成、《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等。无论是写战争年代的先进,还是写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他们“反映的是整整一个时代、整整一代人”,正如作者所写:“对于党和人民的新闻记者来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单纯地讴歌我们时代的英雄,还必须着眼于透过人物去反映我们的时代。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来说,就是要充分反映时代精神。这就要求记者……敏锐地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同时还要善于把人物推上广阔的时代舞台,发掘孕育和诞生人物的时代和社会的本质”,进而“反映出时代精神的强大回声”⑧。

“勿忘人民”。穆青在为年轻的记者们讲述经验时,常把“勿忘人民”四个大字送给他们。这是作为一名为人民所尊敬和爱戴的老新闻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感触。在穆青的作品中,书写人民、反映人民是他永恒的主题。从工人到农民到干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他始终以朴实真挚的笔调书写着他们。

从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故乡奔赴解放区投身人民解放事业的穆青,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目睹过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太多的苦难和血泪,更看到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他说,“当下笔写他们的时候,我怎么按捺得了内心的强烈冲动呢?如果说我的作品还有些感人的力量的话,那么,这首先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崇高品质唤起了我对他们的真诚热爱。”⑨与人民群众一道经历过时代的波澜,迎接过斗争胜利的穆青,被多少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们感染着、激励着,他说:“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特别是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无论是写群像,还是典型人物……”⑩

穆青以一名老党员的原则和立场,关注着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鼓与呼。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为人民直言,使得穆青作品具有深切的人民性。

在《焦裕禄》的写作过程中,“灾情”成了一只拦路虎。1957年反右扩大化及1959年的“反右倾”,使得新闻界的一些同志因写灾情反映社会阴暗面而遭殃。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灾情要不要写,一度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困惑。穆青认为,不写不足以真实反映焦裕禄,他果断决定:一定要写灾情写困难!他挺身而出为人民吐真言,这是何等魄力!

穆青不仅在思想理论修养上始终与人民保持着血肉深情,果敢坚决地为人民“吐丝”,在他的采访实践中也处处显示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观。深入基层、深人生活、理解群众,是穆青写作的第一位。1942年,在延安穆青和张铁夫一起去采访赵占魁。由于赵占魁不善言谈,他们两人就一直与赵占魁同吃同住,甚至当他的小伙计。这样他们得到了许多生动的素材并与赵占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穆青说:“作为人民的记者,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在斗争生活中认真改造世界观,努力获得同英雄人物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记者这种感情是始终充溢于心胸,时时流露于笔端的。”这种激情,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像一条无形的鞭子,催促着他不停地写英雄的人民,“似乎不把他的精神面貌和透过这些精神面貌所宣示的真理真挚地、如实地、深刻地写出来,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事业犯罪,就对不起党,对不起我们伟大的时代!”

勿忘人民,书写人民,穆青始终与人民息息相关。从1942年第一篇关于赵占魁的人物通讯,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人物英雄,穆青始终以一颗质朴的心去感受他们,塑造时代的英雄。当年穆青被指定报道那个被“四人帮”吹捧成“反潮流战士”的张铁生时,他严词拒绝。“文章不为千金卖,光明顶上啸天风”,真正的人民记者是光明磊落的,是什么力量也无法改变其诚挚的人民观的。穆青的新闻生涯中自始至终就是以一种热情昂扬的姿态来证明这些的。

注释:

①⑥⑧⑩ 穆青:《穆青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⑦彭正普:《当代名记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③④⑨穆青:《新闻散论》,新华出版社,第179、93~94、473、470、189页。

⑤王中义:《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新闻写作》,1997(4)。

(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艺术系主任)

焦裕禄主要事迹 篇五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情感、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以趣激情,导入新课。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一、设疑布障,以趣激情。如教《金银盾的启示》一文,教师可采用幻灯直观演示的办法,设置诱引学生判断错误的羽毛球拍、脸盆和头梳的局部图。通过正误对比,使学生初步认识片面性造成的危害,从而激发起探求这类问题的学习兴趣,形成喜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创设情景,触景生情。如教《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一文,利用挂图把“明星村”一派欣欣向荣的小康景象展现出来,告诉学生这是福建省永春县西北部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村庄,让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佩服“领头雁”的思想感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比较对照,情趣交融。如教《学习做事讲效率》一文,教师采用竞赛导入,借例释题的办法,让三位学生当堂竞算数学题。学生兴致勃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形象有趣的比较对照中,理解了什么叫“效率”,并产生了学习课文的良好情绪。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教师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例如教《焦裕禄一心为人民》一课时,录制电影《焦裕禄》万民泣送书记的场面,再配上断断续续的画外音:“请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把我埋在沙丘上,我活着不能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这些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弦。一个清廉爱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牢牢扎根在学生心坎上,激发起学生的敬仰学习之情。

2、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教《真正的友谊》一课,提出问题:王刚想到魏坚会告发他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设想王刚的心态和被告发后的境地,联想他的思想波动,合理想象放学后的情景。道德认识:魏坚的“告发”是善意的,态度是诚恳的,这正是维护友谊的表现。角色互换:如果你是魏坚,根据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发散思维:你能不能想出更妥当的办法?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学生不仅获得道德知识,而且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借助于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感情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要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例如有道辨析题:“国产的东西都不如进口的东西好。”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教师从国产名优产品为国争光,假冒伪劣产品败坏名声,外国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这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产物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澄清思想,统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事迹 焦裕禄先进事迹 篇六

有关焦裕禄先进事迹材料

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三严三实学习的十个典型楷模事迹材料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苦难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象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孔繁森先进事迹材料,找县委副书记张钦礼谈心去了。在这么晚的时候,张钦礼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张钦礼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完成除“三害”斗争,将是不可能的。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飞驰而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蜷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勉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继。有一个区,曾经在一个月内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被制订出来。牛玉儒先进事迹材料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⑴⑵)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直到现在,它仍然深深地刻在县委所有同志的心上,成为鞭策他们前进的力量。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一百二十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场战斗。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县委书记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有时夜晚蹲在泥水处歇息……。

有一次,焦裕禄从qǐ@①县阳ggrave;@②公社回县的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嗬,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有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出发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三个青年恳求着说:“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雨水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五千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杨业功先进事迹材料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夜已经很深了,阵阵的肝痛和县委工作沉重的担子,使焦裕禄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着兰考县的三十六万人和二千五百七十四个生产队。抗灾斗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把毛泽东思想红旗高高举起?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快地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

焦裕禄在苦苦思索着。

他披衣起床,重又翻开《毛泽东选集》。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禄已养成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习惯,他从毛主席的著作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县委开会,他常常在会前朗读毛主席著作中的有关章节。无论在办公室,或下乡工作,他总要提着一个布兜儿,装上《毛泽东选集》带在身边。每次遇到工作中的困难,他都认真地向毛主席的著作请教,严格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办。他曾对县委的同志们介绍自己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早上记笔记。”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或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

现在,全县抗灾斗争的情景,正象一幕幕的电影活动在他的脑海里,他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去阅读毛主席《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那篇文章。目光停在那几行金光闪耀的字上:

“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毛主席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力量,眼前一下子豁亮起来。他决定发动县委领导同志再到贫下中农中间去。他自己更是经常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听到许多贫下中农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声。看到许多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三害”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他战胜灾害的信心。韩村是一个只有二十七户人家的生产队。一九六二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十二两红高粱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决不能再拉国家的后腿。就在这年冬天,他们割了二十七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八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七辆架子车。

秦寨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沈浩先进事迹材料盖在上面。他们大干深翻地的时候,正是最困难的一九六三年夏季。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干半天,不能翻一锨翻半锨,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

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一九六三年秋天,这里一连九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八万斤余粮。

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禄十分激动。他认为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贫下中农革命精神的好榜样。他在县委会议上,多少次讲述了这些先进典型的重大意义,并亲自总结了它们的经验。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

一九六三年九月,县委在兰考冷冻厂召开了全县大小队干部的盛大集会,这是扭转兰考局势的大会,是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次誓师大会。会上,焦裕禄为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贫下中农鸣锣开道,请他们到主席台上,拉他们到万人之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他把群众中这些革命的东西,集中起来,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他说:这就是兰考的新道路!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声疾呼,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四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全县范围内锁住风沙,制伏洪水,向“三害”展开英勇的斗争!

这次大会在兰考抗灾斗争的道路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激发了群众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抗灾斗争的发展。它使韩村等四个榜样的名字传遍了兰考;它让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兰考三十六万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从此,兰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东西,这就是县委和县人委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嘉奖令”和“革命硬骨头队”的命名书。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一九六三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十三天雨,雨量达二百五十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十一万亩秋粮绝收,二十二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生产救灾。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象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杨善洲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高唱《南泥湾》。他问青年人看过《万水千山》这个电影没有?他说:“你们看,眼前多么象《万水千山》里的一个镜头呵!”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梁孙庄,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的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当中,焦裕禄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焦裕禄心里多么激动呵!他看到毛泽东思想象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已经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了。

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

“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个“班”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动作齐。而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挂帅。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县人委有一位从丰收地区调来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装潢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干部办公室的计划。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为了好看,还要把城里一个污水坑填平,上面盖一排房子。县委多数同志激烈地反对这个计划。也有人问:“钱从哪里来?能不能花?”这位领导干部管财政,他说:“花钱我负责。”

但是,焦裕禄提了一个问题: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他接着说明了自己的意见:

“灾区面貌没有改变,还大量吃着国家的统销粮,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后来,焦裕禄找这位领导干部谈了几次话,帮助他认识错误。焦裕禄对他说:兰考是灾区,比不得丰收区。即使是丰收区,你提的那种计划,也是不应该做的。焦裕禄劝这位领导干部到贫下中农家里去住一住,到贫下中农中间去看一看。去看看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焦裕禄作为县委的班长,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对同志们要求非常严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从内心里生出改正错误的力量。不久以后,这位领导干部认识了错误,自己收回了那个“建设计划”。

有一位公社书记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当时,县委开会,多数委员主张处分这位同志。但焦裕禄经过再三考虑,提出暂时不要给他处分。焦裕禄说,这位同志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犯了错误,给他处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处分是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当前改变兰考面貌,是一个艰巨的斗争,不如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考验他,锻炼他,给他以改正错误的机会,让他为党的事业出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县委同意了焦裕禄的建议,决定派这个同志到灾害严重的赵垛楼去蹲点。这位同志庄仕华先进事迹材料临走时,焦裕禄把他请来,严格地提出批评,亲切地提出希望,最后焦裕禄说:“你想想,当一个不坚强的战士,当一个忘了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员,多危险,多可耻呵!先烈们为解放兰考这块地方,能付出鲜血、生命;难道我们就不能建设好这个地方?难道我们能在自然灾害面前当怕死鬼?当逃兵?”焦裕禄的话,一字字、一句句都紧紧扣住这位同志的心。这话的分量比一个最重的处分决定还要沉重,但这话也使这位同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阶级的情谊,革命的情谊,党的温暖,在这位犯错误的同志的心中激荡着,他满眼流着泪,说:“焦裕禄同志,你放心……。”

这位同志到赵垛楼以后,立刻同群众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争。他发现群众的生活困难,提出要卖掉自己的自行车,帮助群众,县委制止了他,并且指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从思想上武装赵垛楼的社员群众,领导他们起来,自力更生进行顽强的抗灾斗争,一辆自行车是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以后,焦裕禄也到赵垛楼去了。他关怀赵垛楼的两千来个社员群众,他也关怀这位犯错误的阶级弟兄。

就在这年冬天,赵垛楼为害农田多年的二十四个沙丘,被社员群众用沙底下的黄胶泥封盖住了。社员们还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内涝。这个一连七季吃统销粮的大队,一季翻身,卖余粮了。

也就在赵垛楼大队“翻身”的这年冬天,那位犯错误的同志,思想上也翻了个个儿。他在抗灾斗争中,身先士卒,表现得很英勇。他没有辜负党和焦裕禄对他的期望。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他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部队、农村和工厂里做过基层工作。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的就不错了。”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

有一次,他发现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孩子:“哪里来的票?”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焦裕禄是我们县委的好班长,好榜样。”

“在焦裕禄领导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于大作大为,心情舒畅,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禄的战友这样说,反对过他的人这样说,犯过错误的人也这样说。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一九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高德荣先进事迹材料,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疼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痛得骑不动,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故意做出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一九年的三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已经预见到新兰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象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当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很多人含着眼泪离开。

那是个多么阴冷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决不相信这个诊断,人象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说:“你赶紧送他回去,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在场的人都含着泪。医生说:

“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峰。”

这样,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曾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你回去对县委的邹碧华先进事迹材料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亲密战友、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他那干瘦的手握着张钦礼,两只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地望着他时,张钦礼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张钦礼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这时候,张钦礼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张钦礼:

“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张钦礼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张钦礼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呵,那我明白了……。”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张钦礼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告别了自己最亲密的阶级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一九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一九xx年的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不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象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三十六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的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一九xx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二千五百七十四个生产队,除三百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一九xx年,兰考县连续旱了六十八天,从一九年冬天到一九xx年春天,刮了七十二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十九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三百八十四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三十六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注),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人老几辈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谷文昌先进事迹材料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逐步实现“上纲要”(达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产量要求),“过长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相关内容焦裕禄简介 焦裕禄先进事迹学习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心得参观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有感焦裕禄平生事迹介绍关于焦裕禄的生平事迹焦裕禄事迹政治学习 学习焦裕禄事迹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焦裕禄事迹心得体会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焦裕禄事迹》,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65 6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