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精选3篇)

发布时间: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篇一

一、激发创新兴趣和热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新的最好刺激,是对创新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讲故事、做实验、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标本,厘清植物的六大器官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生物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测定种子发芽率,到玉林当地的景区——五彩田园参观无土栽培技术,对玉米、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家人测量血压、做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兴趣倍增,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创新的欲望,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只唯真”“只唯实”,敢于质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荔枝树、龙眼树除了能利用嫁接进行无性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想法:应该都可以用环剥树皮加湿泥土,类似扦插的方法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但笔者对该生这种创意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来该学生与另外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寻找有关资料,请教果农师傅,利用周末时间各做了10条龙眼树和荔枝树枝条的实验,一周后这个小组发布了他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录像视频:共13条枝条从剥掉的树皮处生出了多条白色的根。这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主动探索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它不仅能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实践制作“酸奶”和“米酒”、发“豆芽”,用染成不同颜色片段的绳子做DNA简易模型,饲养观赏鱼等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精神兴奋、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激励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和强化剂

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因此,当出现“标新立异”的学生时,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一段多股电线制作了形象生动的模型,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他,“你真肯动脑!”“你的想象力真强!”“你真有创意!”这位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创新意识得到强烈的催化和进一步的强化,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去寻求更新、更异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循环动力

反思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生不断创新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平时对学生多用反思性语言进行启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做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唾液分泌的速度和质量?做了“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你有什么启发?有何收获?这些反思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入强大的循环动力。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达成,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意识 篇二

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常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又因为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老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去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就已属于是创造性思维的范畴了。那么,究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 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创设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让他们尽情尽兴地“玩”,在“玩”中求知,在玩中感悟,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情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是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手段。情境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蛇、田鼠、庄稼三者间的关系,在课堂中,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分别扮演蛇、田鼠、庄稼、老农等角色,然后,我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蛇”与“庄稼”之间的故事,一边让学生按情节表演,并鼓励他们喜欢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通过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融入情境之中,同时,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使得学生们在富有创新意味的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在课堂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就会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篇三

1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学处组织的关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培训。本次培训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列举了国内最早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受到很大教育,感受很深,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思考针对我们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高度,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培训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我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目标,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景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我校在课程改革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意识到国家为什么把职业教育提到现在的重要地位,因为职业教育离社会最近,离经济最近,是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作为职业教育,目前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要改变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人的认知学习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距离教学做一体化的距离还比较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教职工思想观念上还未改变,还需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许多人消极观望或不愿意改变已经熟练的教学方式。

第二,目前实训基地设备不足,设备状况完全与现有的施工技术脱节。

第三,师资队伍素质较差,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实验室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能力不足,缺少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项目,教职工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更加影响教学,影响毕业生质量和产学研合作。

第四,产学合作困难重重,要想实现合作,必须具有双赢的运行机制。因为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过硬的科研队伍,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足,对企业没有引力,很难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

三、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授课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中职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样把事做好,是有明确岗位能力目标,围绕项目整合对应知识,以任务为载体,在职业情景中提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突出应用指向的教育。在实际授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真实的任务驱动,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完整、接近实战的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找出符合人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如何设计符合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某一门课,动态实施,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独立地去完成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监控并评估。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以实现职业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2)转变授课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把教师转化为生产教练,把教材转化为训练手册把教法转化为训练方法、把课堂转化为工作现场。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纽带,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发挥教师的生产教练作用和教材的训练手册作用,通过合适的训练方法,在工作现场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品得、形成素养。

(3)转变考试形式

即结果考试转向过程考评,从传统考场转向工作现场(模拟)。要在工作现场进行过程考试,边学边考边评,不断反馈,不断纠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开阔了视野,确定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使我明白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需要我们大家的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使我们的学校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62 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