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最新3篇)

发布时间: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大学开学第一课心得 篇一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过了这“可爱”的大一上学期。人们都说大一上是一个过渡时期。它需要我们走过高中的“羞涩”,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学期里不断适应大学里的新氛围。大学里的总结无外乎两大种类,有在学习上的,也有在生活中的。我们现在还是来说说学习上的吧。

在学习上:经过一学期的体验,我们明白我们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早已不适用。在大学里,我们更需要的是自主与自律。高中时代,我们基本上无需规划,一切跟着老师走就行。而大学呢?没有了老师的督促,没有了老师对我们的具体规划,我们似乎变成了无头苍蝇。而事实上呢,我想说的是:不是这样的。没有了老师的督促,我们得知道自律;没有了老师对我们的规划,我们可以自主学习。

刚来北航沙河时,我们对这里很不熟悉,也不大适应这样的上课安排。尤其是上课时间的安排,在高中时代,我们每节课是45分钟,而现在呢,一节大课含两节小课,在这近乎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经常坐不住,一会儿就有可能分神。另一方面,大学里的课程也与我们高中时代很不一样了。高中时,我们有具体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而现在呢,数学变成了数学分析,虽说英语和化学名字没变,但学习的题型和方式已有很大改变。相对来说,我们高中学习进度上是稳定而扎实的。以前,我们每天重复着一些差不多的题目,以此来熟悉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以前,我们经过老师大量详细的讲解来巩固我们已掌握的知识;以前,我们的一切似乎都是跟着老师走…

而现在呢,我们的每门课一周也就几节课。或许因为时间的限制,老师的讲课进度都是蛮快的。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得到每一题的详细讲解;也因为这,如果没有课外大量时间的投入,我们很难对这些知识“熟悉”起来,更不用说“巩固”了。大学里的时间说松也松,不去上几节课,课后作业“参考”下其他同学的,我们都可以活得很“逍遥”。可是,这样的“逍遥”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吗?除了能感受到自由以外,这样的我们究竟能得到多少?我们知道,大学里我们需要的是自主学习,不会再有老师跟在我们屁股后面督促我们学习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及自律地去学习。为此,我觉得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上课时认真听讲,不懂的要及时记下。我们现在的环境不同于高中。高中时有疑难问题可以留在以后不断复习中慢慢体悟,而在大学里,老师们讲课也只是讲一遍,如果留有疑问,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给我们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再者,对于那些记下的疑难问题,我们可以适时地问同学(当然,我们必须要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毕竟自主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当同学也不懂时,我们可以问老师或者助教。

2、课后作业要绝对认真对待。注意了,这个是“绝对”。我们知道,高中时的作业量是很多的(当然了,我并不是说大学里作业很少),其中也有很多作业是重复的练习,做这些练习为的只是让你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本人觉得那些作业有些是可以不用完成的。但是,在大学里,这些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平常布置的作业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少,但是最终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很多的。比如说数分,明明只有几道题,可你偏偏要花费那么多时间。有些时候你甚至会发现,你用了好几个小时却无法完成一道题。说实在的,我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思维上的和熟练程度上的。因为我们课程安排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就熟练自己学了的知识,必然的,我们课后得花时间去熟练。因此理所当然地,认真对待作业成为克服这种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至于思维上的,我想,这是很难简简单单靠作业来克服,它需要的是一种广阔的视野和自己独到的领悟。

3、课余时间上我们得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这些书包含专业书籍也包含一些“闲书”。大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分数,我们得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我们可以阅读各方面的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避免进入片面思考的误区(我觉得这些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吧)。至于我所说的看一些“闲书”,是指去看一些似乎与学习无关的书籍。这些书包含其他专业的书和一些人文社科类书籍。我们是学自动化的,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以后的工作领域只在自动化方面。学习其他专业的书或许会对我们以后找工作有帮助。而对于那些人文社科类书籍,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在学习之余,使我们感受外面世界。

2022年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 篇二

开学第一课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平台与教育平台2008年联合创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类,已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今年的主题是关于_,观看了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因为是这样见证了祖国的励志团结。历代的节目都是爱国,正能量,励志去感化祖国的花朵少年们,正如少年强,则国家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开学第一课节目象征着一个源源不断的能源站,不断的为祖国的少年们灌输着正直思想,正能量励志,是他们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而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是根据当年最重要或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定夺,使得对于学生们更有利于增长他们的教育真实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思想变化,从而实现教育更加真实性!

理想是什么?

理想是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理想是在迷失方向时的指南针,理想是在焦急失落时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理想是人生重要的部分,而人生的不断进取就是为了实现理想。

理想是人生精神的动力,有力理想人们的生活才会熠熠生辉,才会越活越精彩。我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当以名牙科医生。

我之所以有这个理想,是因为在我8岁那年,妈妈的牙痛的很厉害,看见妈妈那痛苦的样子让我于心不忍。就是在那时,这个理想在我心底扎了根。虽然妈妈的牙痛已经被治好了,但我依然会坚持这个理想,因为我想为我的国家做一点点贡献,让我的生活过的充实,让那些牙痛的人们离它千里之外。我一定会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个理想变成事实。

实现理想只有经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理想是人生路上的一盏灯,照亮你的前方。司马迁年轻时遵从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流传千古史书。正在他专心致志写史书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到了他的头上。原来他是为了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关进了监狱,受尽酷刑,司马迁想多次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书还没有完成又顽强的活了下来,整整用了13年时间完成了《史记》。支撑他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理想。

理想是人生路上的坐标,为你引导方向。王羲之酷爱书法,自小小立志成为大书法家,每天勤学苦练,老师却将他的字称作“死字”。为此王羲之曾一蹶不振,后来受父母劝导,迷惘间入山拜师学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直到他写完第十八缸水后,师傅才允许他出师。自此其书法已成气候,字体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传赞为“书圣”。是什么支撑他的?也是理想。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邓亚萍身高仅及乒乓球台的她,多次因身高被乒乓球馆的教练拒之门外,可是邓亚萍却从不气馁,一直苦练,每天接球打球要重复一万多次!皇天不负有心人,身高虽为150厘米的邓亚萍,先后获得了150余枚国内外乒乓球大赛的奖牌!是什么使她不断坚持下去?还是理想。

理想是多么重要啊!没有理想就等于鸟儿没有了翅膀;没有了理想就等于地球没有了太阳;同学们,让我们勇敢的拼搏在湍急的河流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架一座桥梁,去彼岸拥抱理想吧!

开学第一课2022心得体会最新 篇三

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1934年10月中旬,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怀着必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踏上了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时,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顾艰难困苦,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他们胜利了。这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因饥饿而晕过去了。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红军,看见孩子的样子,先给孩子灌了点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一半给孩子吃了,但看孩子还是没饱,犹豫了一会儿,又把最后一点干粮给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让孩子先走,说自己歇会儿,其实他是不行了,没有了干粮,没有了水,死亡就要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进了泥潭,在挣扎之中,却愈陷愈深,但他还是不断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可当人们来时,他却已经只剩脑袋在外面了。人们呼唤着他,可他已经……

这是一个多么寒心的故事啊。在长征的过程中,饥饿、寒冷、沼泽、疾病……威胁着每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有了,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设想,假如我们这代人要是生长在那个时代,该会失去多少人命?

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驱。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哪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哪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哪会有我们充满生机的活力,欣欣向荣、走向富强的今天?

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

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渗透着红军战士的热血?

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将伴随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62 1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