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发布时间:

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心得体会 篇一

回顾4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方法论的坚实基础。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的思想拨乱反正,重新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大讨论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的标准衡量是非。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4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40年奋斗,40年拼搏,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认识国情,牢牢把握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4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突发事件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宏观定位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登高立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群众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群众是改革的真正主体。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绝不是理论家或政治家们主观随意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的两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而是客观社会矛盾运动的外部反映。这场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反之,失党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权,最后还是要被历史淘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社会需求的主体,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原则。过去,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后,我们党要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还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一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篇二

聊起儿时欢快的记忆,却总也抹不去那样一些难以释怀的心酸。

上小学时,家离学校也只有不到1公里的路程,路程两个字似乎比距离形容的要远一些,原因就在那条路。所谓路,就是一条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其间还要跨过一条叫做古柳的小河,就是这条河,可没少让俺这些上学的孩子们遭了罪。当时,河上没有桥,只是为了便于人们行走,在河上搭了几根檩条,便成了“桥”。要是河里有水,还得由家长和老师接送。就是这样,还偶有学生落水。特别是下了大雨,河水猛涨,水位超过“桥”面,就得停学。

说起路,在70年代初,本村一个绰号叫“坏头”的,在吃鸡的时候,不慎鸡骨头卡住了喉咙,造成呼吸困难,急需抢救。但天不作美,碰上雨天,道路不通,几个邻居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他往公社卫生院赶,由于速度太慢,在送往医院途中就咽了气。还有更悲惨的,那时农村妇女生孩子大都在自己家里,无形中增加了母婴的危险性,也成为妇女一生当中的一大关口。村里有个叫斌的大叔,30多岁好不容易娶上了媳妇,家庭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偏遇妻子生产时大出血,就因为交通不便,造成救护人员不能及时赶到而身亡。时间虽已过去30多年,但这件事成了他们全家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

落后的农村交通,不仅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购销呼唤着交通,农业走向市场呼唤着交通,经济发展呼唤着交通。

近几年,上级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当年的“泥巴路”全部铺上了柏油,还通了客车,安上了路灯,昔日古柳河上的“浮桥”也改造成了群众津津乐道的“幸福桥”。提起路的变化,在家乡小学从教30余年的马年轮老师兴奋不已:“以前路孬的时候,没少吃了苦头。特别是遇到雨天,学生不是迟到,就是旷课,对教学影响很大,那时候天天盼着修路。现在各村到学校都通了柏油路,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真正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

路通之后,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大发展。从记事起,我们这个乡镇就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由于路不通,西瓜种植丰产不丰收,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现如今,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还把柏油路修到了田间地头。瓜熟的时候,操着不同口音的瓜商,直接把汽车开到瓜地旁收购,南来北往,络绎不绝。路通了,西瓜销售问题解决了,俺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摩托、汽车这些原来在城里才有的稀罕物件,现在村里也有了不少,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蹬上了三轮车、骑上了电动车。街两旁,你看哪年没有两层小楼盖起来?”村民王海乐呵呵的说着。

家乡的路在不断延伸,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抚今追昔,我由衷的感到:那路,就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鈅匙;那桥,就是农村走向繁荣的金桥!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 篇三

回顾40年光辉历程,如果有人问,改革开放最要紧、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用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唤醒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引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推翻三座大山,首先讲清了"谁养活谁"的道理,激发了被剥削被压迫者的阶级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讲清道理,不解放思想,不确立新观念,任何革命都是搞不起来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革命,同样如此。

1976年,我退伍返乡,被安排在党校做了一名理论教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变革面前,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这场革命?党的理论工作者首当其冲。以前党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党史,都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贯穿其中,党的各项工作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弯子转的不小。对于我这样的青年党员来说,还问题不大,大不了从头学起。可对于多年一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党员、老同志来说,一时真的难以转过来。他们认为不讲阶级斗争了,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人民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分析,建国30年了,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才是我们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党必须把主要精力用来发展生产,振兴经济。环顾四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经济,特别是我国的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韩国,他们利用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大量吸引西方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亚洲“四小龙"。如果我们再不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就会错失良机,拉大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和显现。

按理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起来,谁也不会反对,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就不一样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推行承包制,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提高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社会上有人就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对外开放,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允许外商投资建厂,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水平,社会上又有人议论:昨天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现在他们又耀武扬威的回来了。进而有人质疑,改革开放是搞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不争论,先干起来,让事实说话,让历史来评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概念提到了人们面前。按照旧观念,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过去搞的计划经济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要发展生产力,只能从市场找出路,而改革开放就是要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健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理论冲突,思想交锋中,人们实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使认识逐渐走向统一。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实践中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又防止商品交换原则对社会的腐蚀?人们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篇四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波澜壮阔,日新月异,令世界为之惊叹!四十年激情澎湃,物换星移,岁月如歌!

四十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境界有了巨大提升,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上演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1978年,一声春雷,改革开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那时,封锁多年的老电影,尘封已久的外国名著,古典名著,久违的名曲,如井喷般涌来,应接不暇。每天都沉浸在自由快乐中。但是同时由于国门打开,难免有杂音,让人眼花缭乱。我也曾经迷茫过,反复思考人生。转折点是在考入党校以后,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漫漫求索,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义

的方法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而奋斗。毕业之后,党校开始正规化教育,大规模培训干部,于是从学员到教员,走上党校工作岗位。看着自己的履历表,非常感慨,从一个天真懵懂青年到站上神圣的党校讲坛,从握笔手写到点击鼠标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一个平凡的自己来说,也是欣慰的。因为自己的命运是和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今年当职业生涯划上句号的时候,也恰恰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所以我们戏称自己是为党校而生的。四十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巨变,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需要改革开放。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进一步改革开放,我们伟大的国家一定能够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2018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体会》,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62 1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