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发布时间:

论十大关系的理解与心得体会 篇一

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同志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

毛泽东同志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同志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同志“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

毛泽东同志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同志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同志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同志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什么是“十大关系”? 篇二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篇三

今日学习寇北辰先生的《论企业十大关系》,我个人感觉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集团公司领导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深深感到了领导的良苦用心,给了我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在此对集团领导表示深深的谢意!

一个企业能够很好的发展,与它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密切结合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引用寇北辰先生的原话说是:无论企业内部多么强大,都不能弥补因忽视外部环境的而带来的损失。反之,在优越的环境中,企业自身问题重重,也无法抓住机遇,获得长久发展。

寇北辰先生在文章中用五行管理学的方式列举了十种企业中存在的关系。以下我逐条加以感悟介绍。

一、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这里寇北辰先生用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来比喻:在南方健康成长的植物被移植到北方以后就死亡了,是因为人们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的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各自的企业理念及经营方式。而凡是效益好一些的企业,其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关系定会处理的非常融洽。

二、整体与部分。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优先考虑企业整体战略、整体利益,才能保障局部利益的实现;反之,企业若能始终保障局部利益,就能使企业上下一心,谋得更长远的发展。

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这个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是我觉得,要想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双赢,就必须得处理好二的关系,而要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同时规范和平衡责权利的划分。

四、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里又是用一个例子形象地写出了二者的关系:企业就是一艘船,管理者是船长,被管理者是船员,只有彼此考虑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共同努力,通力合作这艘船才能扬帆远行。所以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该共同配合协作,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五、集权与分权。合理的权力划分在较长时期内能够保持稳定的相互制衡,从而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转。而企业在组织时是采取哪种方式?又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六、轻重缓急。在这些事情中,有的事关全局极其重要,有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有的需要长期操作,有的需要马上处理。必须合理协调,统筹处理,才能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不会浪费。

七、企业人才与企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没有人才,就无法研究更先进的技术,就无法实施更高效的管理,就无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好的人才能为公司做出更多更好的业绩。

八、企业财力与企业发展。财力水平与企业是相匹配的。若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企业风险就会增大;若有太多的闲置资金不去利用,也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连锁效应。

九、企业文化与企业效能。这里将两者的关系概括的一目了然: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这些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效益,达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增强企业效能。反之,如果效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必然不会持续得长久。

十、企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无论哪种组织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做事方法、心理活动和工作态度。倘若这两者的关系处理的不融洽,多米诺效应必将多次光顾。

以上为此次深刻学习后我的感触。它们缺一不可,它们彼此矛盾而又统一着。一个好的企业必定会在这个方向大加力度,必定会充分利用组织协调各种关系。因为只有用最合适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协调与平衡各种关系,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做强做大。

论十大关系是指哪十大关系 篇四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篇五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于1956年4月25日发表。这篇文章,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近60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的这次讲话对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这次通过品读《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结合教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品读经典,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团体,足见其思想的伟大和博大精深。结合我国实际,综合理论研究,细细品味其中深意,了解其时代背景,理解其科学内涵,借鉴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为处理这些问题奠定好思想理论基础,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客观事物、指导工作,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反对教条主义。

在1956年初,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已有一定经验,也逐步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在毛泽东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的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觉的开端。

该讲话主要讲了十个问题,分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文章中提到,要注重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要以重工业为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时要适当加大农业、轻工业的比例,从长远看,可以更好地提供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快的增加资金积累,使重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科学地定位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这一论述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业关系的开创性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宝库。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分析了工业布局结构的不合理性,指出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在新的和平时期,对沿海工业采取积极态度;新的工业大部分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渐趋于平衡,使其趋向利于备战,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尤其是轻工业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我国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完美地证明了文章中 “战争短时间内打不起来” 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在这一问题上指出:适当降低军政费用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来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国防,即在保证国防力量的基础上先加强经济建设以促进国防建设。

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上,不能只顾一头,必须注重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调整工人工资,缩小收入差距、发挥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决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中的问题;各生产单位要有适当的独立性,增强其机动性;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总体上提出了科学的统筹兼顾的方针政策,就是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扩大地方权力,提高地方独立性;注重地方利益,发挥地方积极性,从全国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互助互让。辩证地论述了中央与地方的统一与独立的关系。

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绝对不能搞大汉族主义,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重视少数民族,注重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对这一关系的阐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径:反对大汉族主义,以清除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错误倾向;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持与帮助;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建设;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等。发展到现在,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思考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把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发展视为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上,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一致、荣辱与共”的方针政策,与其他党派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精简党政机构,统一战线,调动民主党派积极性,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在处理革命的关系上,不能一味强调杀,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种矛盾转化思想无疑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要善于运用矛盾转化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将现阶段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增强可依靠力量,为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在处理是非关系上,党内外均要要分清是非,而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等,一要看,二要帮,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指出:一起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但必须有分析和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要学普遍真理的东西,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分析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两条也是有点的缺点,提出我们要一直学习。对这一关系的处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类文明的科学态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向一切民族和国家学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文化方面还是社会关系方面,都强调了要以团结、统筹兼顾的方针,妥善处理十大关系,以构建和谐。毛主席的全面性思维与其高深的哲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坚持在对立中求平衡,通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处理存在的问题。正如文章所讲,这十种关系,也都是矛盾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它们,并要准备好,以面对并解决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的理解与心得体会 篇六

期末将至,毛概作业有一部分涉及到经典阅读,因此,我选择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以下为我读完之后的一点点心得。

在分析十大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始终以苏联为鉴,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缺点,走了一些弯路,毛泽东警示我们不能再重蹈苏联的覆辙。

就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是没有错的,苏联也是十分重视工业的,但苏联却轻视农业以及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内粮食、原料供应不足,民生用品极度缺乏,苏联重工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农业农民的压榨之上,如此形成对重工业的原始积累,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有所扭曲,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最终苏联解体,也与此不无关系。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借鉴苏联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方面的发展情况,毛泽东主席总也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显然我们需要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使社会主义有稳健的根基得以发展,才能在探索时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发展问题上,毛泽东主席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对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尽量做到沿海与内地发展基本平衡,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地理位置和地形优势,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发展新势头。毛泽东特别强调,应该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老底子,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沿海更多的发展轻工业。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存在矛盾的,毛泽东强调: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现在我们国家的政府也在提倡这一做法,即:简政放权。但在当时不会这么讲,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辩证的去看待问题,从哲学方面来讲,世界本就是一个矛盾体,倘若我们人人都懂得矛盾观,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岂不是得心应手。我们是要统一,也要特殊,要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宪法就是这种统一的有力保证。地方和地方的关系问题,省市和省市的关系问题必须提倡的是:顾全大局、互助互让。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可以说是:论是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评价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历史是辩证的,人也是辩证的,或许这些矛盾的分析不适用与过去,但又可能适用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使得我国不断的到发展,不断强大,这也强有力的证明着这“十大矛盾”在实际当中是如何得到有效解决的。

当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具说服力和实践性,《论十大关系》不是空谈,更重要的是得到妥善的实施和履行,我们应该以《论十大关系》为标准,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更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 篇七

我们小组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选择了对这篇毛主席写的《论十大关系》进行品读,读完深有感触。这部著作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必须了解《论十大关系》发表时的社会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农业大国。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在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照搬苏联模式是不合理的。因此,从1955年2月开始,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听取了中央各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了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正式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同时,文章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这个报告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6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具有时效性的,也是富有生命力的。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新的矛盾,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们组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论十大关系》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62 1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