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心得体会(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高三语文心得体会》,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 篇一

成语

1、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2、虎兕出柙: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

3、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4、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5、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6、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7、饿殍(piǎo)遍野: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8、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9、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0、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11、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12、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4、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15、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6、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7、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8、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9、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20、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文言虚词

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高三语文心得体会 篇二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三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参考答案:B

6、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参考答案:D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参考答案:C

高三语文练习 篇四

1.(2017·安徽省安庆市第三次模拟)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乳臭(xiù)

干细胞(ɡān)

B.揣度(duó)

孺子牛(rú)

C.包庇(bì)

触摸屏(chù)

D.供给(ɡōnɡ)

贺岁片(piān)

答案 C

2.(2017·天津市五区县质量检查)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狭隘 喝彩 核威慑 浅尝辄止

B.抉择 惦量 发祥地 锐不可挡

C.冒然 雾霾 敲竹杠 合衣而卧

D.修缮 羁拌 壁上观 攻城掠地

解析 B.惦量—掂量,锐不可挡—锐不可当。C.冒然—贸然,合衣而卧—和衣而卧。

D.羁拌—羁绊,攻城掠地—攻城略地。

答案 A

3.(2017·江西省白鹭洲中学最后一次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多读书少应酬,是我们党一直倡导的作风,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做到的,但有些干部却打着“盛情难却”的幌子,对小恩小惠却之不恭。

B.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口号,效力于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正本清源,打造中国乐坛的未来之路。

C.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D.近日,中共中央提出了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此举对于长期估量(ɡū) .亲密无间(jiàn) .横行(hénɡ) .参差不齐(cēn) .强劲(jìnɡ ) .甘之如饴(yí) .通缉(jī) .是非曲直(qǔ) .解析 A.“干”读ɡàn。B.“横”读hènɡ ;D.“曲”读qū。

以来习惯了好整以暇、办事疲沓的官员们,无疑是一剂良药。

解析 A.却之不恭:是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说的客套话。B.正本清源:指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C.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让人满意,望文生义。D.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感情色彩错,不合语境。

答案 B

4.(2017·重庆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B.搭配不当,“赢得”与“胜负”不能搭配,应将“胜负”改为“胜利”。C.表意不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得到改善”表意不明,应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非“生态环境的破坏”。D.不合逻辑,“银块”“变成黑色的”不合逻辑,应该是“银粉”“变成黑色的”,可将“时”删掉。

答案 A

5.(2017·广东省中山一中高考模拟)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家应当具有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 ②只有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 ③审丑是新词汇,有人把它看作“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而审丑的泛滥,过分渲染人性的阴暗丑恶,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的叙写。

⑤但对于不少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很少。

⑥当今文学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④③

解析 注意逻辑顺序。

答案 A D.①③②⑤④⑥

6.(2017·江西省抚州五校第六次联考)下面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概括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是一个奸雄,他的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不仁,是一个政治野心家。这与历史的真曹操是不能混同的。(《三国演义》)

B.弗罗洛得知弗比斯将要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就身穿黑衣,跟踪这对年轻人,直到他们幽会的小旅店。他先是藏在阁楼里,然后手握着一把匕首破门而入,杀死了弗比斯。(《巴黎圣母院》)

C.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红楼梦》)

D.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把风车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厮杀。当他向第一架风车扑去时,刚好一阵风吹来,把他从风车上摔了出去。亏得桑丘上来搀扶,他才爬起来。当天,他们在林子里度过倒霉的一夜。(《堂吉诃德》)

解析 “杀死了弗比斯”有误,应该为“一刀刺在弗比斯肩上”。

答案 B

(2017·安徽省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7.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8.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9.(2017·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次质检)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________________。后之览者,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序集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__。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5)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1)其致一也 亦将有感于斯文

(2)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5)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高三语文心得体会》,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62 2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