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心得体会最新6篇

发布时间:

立德树人,就要提升业务素质,以先进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院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立德树人心得体会》,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心得体会 篇一

以劳动教育锻造新时代“过硬新人”

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成长所需的课堂。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见》的印发,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合格新时代劳动者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热爱劳动、尊崇劳动、勤奋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辉煌的劳动史。正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辛勤劳动、接力奋斗,才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书写了伟大祖国恢弘灿烂的篇章。

劳动既可树德、亦能增智,既能强体、还可育美,是培养和锻炼人的很好方式,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劳动教育缺位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从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来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课时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学校劳动课的师资缺乏,缺乏劳动课的场地,课程的经费也得不到保障;从家庭劳动教育来看,少数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很少注重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必要的劳动学习、生活劳动技能得不到学习和掌握;从社会角度看,受到不劳而获的观点、一夜暴富的思想等影响,让体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这些,都容易导致广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淡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劳动习惯养成,不利于劳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甚至会让孩子们养成轻视劳动、鄙视劳动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解决好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学习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在学习劳动中感知劳动、汲取劳动知识,在参与劳动中获取生产生活技能,在体悟劳动中涵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在劳动教育中汲取知识、增强体魄、涵养品质,成为新时代合格劳动者。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依靠劳动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成就幸福人生,首要是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涵养优良的劳动品质。家庭要树立良好家风,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培育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树立依靠劳动成就人生、创造未来的观念,为孩子成长成才上好“家庭课”。学校也要肩负起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任,通过开设劳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教育引导孩子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和锻造劳动品质,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为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社会各方也应该自觉肩负起劳动教育的任务,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劳动精神的宣传,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有力保障,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人人尊崇劳动、人人投身劳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劳动最有价值,让劳动最为光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在劳动教育中锻造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就应抓好实践这个重要环节。从家庭劳动教育出发,可以教育引导孩子一起参与家庭劳动,从做好家务、做好身边事开始,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养成劳动的自觉,让孩子在劳动中增强自信心、责任心,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劳动的品质、提升劳动的能力、锻炼坚韧的品质。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既要做好劳动知识的学习,也要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体味劳动的辛苦,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和提升,养成勤俭节约、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达到以劳增知、以劳育技、以劳育美的效果。社会各方面要积极担当劳动教育责任,为劳动实践提供场地、经费、技能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劳动教育在全社会顺利开展。另外,社会组织也应为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劳动提供条件,支持孩子们开展公益劳动,在活动中认知劳动,提升劳动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新时代的学生们担负时代使命,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意义深远。落实好《意见》要求,以劳动教育锻造新时代合格劳动者,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切实肩负起责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涵养正确的劳动观,努力提高劳动素质,不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所需的新时代“过硬新人”。

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心得体会 篇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以德为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德行是人才素质的灵魂,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重德行的文化传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以德为本,高尚的人格操守和道德品格应当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一条教育准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以爱国主义为旗帜,引领大德教育“风向仪”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大德意识,为其铸牢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同时也对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在大德核心问题上,务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逐渐明晰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爱国主义教育是广大青少年立大德的“核心课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幼儿园至大学教育及育人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到各式各类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用党史、国史实行爱党、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最终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学会大德如何明。

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守住公德教育“总开关”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标识,教育学生守公德,简而言之就是让其“讲文明懂礼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等的道德要求。公德教育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能够感知它、领悟它,最终把守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爱护公共设施、文明出入公共场所、守护公共秩序等大处着手,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共卫生等反面细节为典型,教育学生拒绝不文明行为,以个人的“小爱”去维护社会的“大爱”。建立起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导向,引导学生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准则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逐步营造起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一言一行显正气、一举一动拂清风”中学会公德如何守。

以家庭美德为核心,把好私德教育“方向盘”

人无德不立,严私德是关键。私德教育通常以家庭美德教育为核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在私人生活中做到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好家风孕育好作风、好作风培养好少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学生私德养成的起点。私德教育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为首要,孝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传统内核。作为子女,应当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父母养育之恩;作为晚辈,应当涵养尊重长辈、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要让学生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淳厚民风中牢固尊老爱幼的责任感。通过家庭美德的养成,不断培养学生修身修心的自律意识,在无人约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领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德行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私德如何严。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三

爱”是教师行使教育职能的源泉,没有爱的教育,那只能是一潭激不起任何涟漪的死水。

然而,在现在的教育中,让教师头痛的大多是学生的不听话,是学生的捣乱,是家长的不配合,是领导的不理解,是社会的舆论。诸如种种,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用教师们的话来说,那真是无尽的辛酸,无穷的烦恼。可是,我们试问一下,我们的爱付给学生了吗?我们对每个学生的爱是平等的吗?

“老师好!”一声稚嫩的童音说出这句话,会让我们平静的心激动,会让我们感觉到教育的成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但是,怎么说这句话的人就那么少呢?其实,仔细想来,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风和日丽,莺歌燕舞。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挫折和失败总是不断地踩痛我们的心。我们是把失意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还是收起此时内心的苦楚用微笑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想没有人愿意选择前者,因为你的心中有爱!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是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了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爱,并能够用爱的眼睛和心灵面对每一个孩子,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著名教育家马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说明教育离不开爱。孩子们走进小学,就像一条涓涓的小溪流进了欢乐的海洋,从此由家庭迈向了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此时,老师一声声亲切的话语,一下温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赞许的目光或是一个微笑,都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授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孩子们人生教育的启蒙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乃一生。所以我们要想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应他们学习、娱乐、成长的好环境,就必须从我们自己抓起、做起,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修养、良好道德,才能使孩子们养成诚实、勇敢、有礼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好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情绪、态度,分分秒秒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去面对所有的孩子。爱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却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因为爱,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才会对教育、对孩子充满爱的情感,孩子也才会回报你更多的爱。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孩子心灵窗户的烛光,孩子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孩子产生心灵的碰撞,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孩子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先用爱心播下花的种子,然后再用十倍爱心去浇水锄草,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会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教师是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社会在学历、能力和师德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师德是最主要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立德树人征文 篇四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揣着满腔的热情回到了曾经培养我的母校,成为了一名教师。伴随着角色的转换,我也感受到了自己背负的责任和使命,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所以我要做的也不仅仅是踏实勤奋的工作,更是对“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精神的追求。在这漫长的教书育人之路上,如何能始终如一,不断进步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立德。“立德”不只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更是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在别人看来,这是对教师的赞美,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看来,它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能不能保持本心,一如既往的坚守自己的信念。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当满腔的豪情变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生活的时候,我也有过迷惘和徘徊,我问自己,这是我要的生活吗?当我送走的第一届学生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向我表露他们对未来的期许和热忱,我突然意识到,我的事业其实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充满挑战和激情。它是我生命的延续和拓展,我用心血和智慧浇灌的,是一颗颗年轻的心,我无怨无悔地守着这方净土,执着这份恬淡,奉上自己的爱心,终究会孕育出最伟大的果实。所以,我有什么理由不安于平凡、耐住寂寞呢。我们平凡的生命,在奉献中才能得到升华和完善。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五

对于如何做好教书这项工作,徐校长总结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她说,走上讲台之时,应是满腹经纶之日。卢科长也说,与学生初见面,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先备好一节课,对于新手老师来说如何才能备好课呢?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教材,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高校长重点强调过,对于新手教师来说研究课程标准很有必要,要用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把自己所教科目的教材以及课程标准都熟悉了,我们才能设计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教案,教案的编写要很详细,具体到每段话之间的衔接语都写在教案中。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把课备好了,我们才能有机会成功的上好这节课。

高校长提出的一些建议对我们新教师很有帮助,他提出坚持候课制,提前一分钟等候上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好见面课,迈出第一步。找到一种高效、适用的授课方法,微笑上课,愉快的上课。上完课后要及时的进行课后反思,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写教学反思不仅要写教学中的失误和教学中的优点,还要写教学中的灵感,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疑惑,学生的困惑以及他人成功的做法。在不断地反思中我们才能更快的成长,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接下来再谈一谈如何做好育人这项工作,李校长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多问、多看、多想,要时刻关心学生。安老师也说到,新时期新时代要做四有好老师,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要静的下心来,要有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的信念和追求。要正确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既要做朋友,更要做师长要时刻记住立德树人是根本。

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抛弃不放弃,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才。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用无限的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我们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六

听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立德树人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62 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