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摘抄感悟人生的正能量励志文章(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2019摘抄感悟人生的正能量励志文章》,如果能帮助到您,差异网将不胜荣幸。

励志文章2:请相信,岁月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生活的人 篇一

1

周六的阳光格外的足,我的心却因为公司近期的账目烦乱不堪,以往空下的时间都会用来读书或者码字,这几日却心浮气躁,变得唠叨,言语上的苛刻,终于引发了一场夫妻间的战争。

整理了一下心情,送女儿去上国画课。

一路上,微风习习,阳光正好,可再暖的光也驱赶不走那层厚厚的心霾。

到了书院,书法班还没有下课,等待的间隙,走廊里一面书签墙,一下子吸引了我。

一张张色彩淡雅的书签,被有心的老师一张张粘贴起来,排列的有趣而又别致。每一张书签的下面都用穗子坠起来,远远望去,犹如串串色彩不一的风铃,随着微风起舞歌唱。

带着女儿凑近去看,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你就不要去睡觉!”

“躺在被窝里的人,并不能感到太阳的温暖。”

“我想绘画除了用笔,更要用心,你是一个有心的孩子,大胆的展示你的潜力吧!”

每一张还配上了小朋友的简笔画,有的是一些小人儿,有的是公园的轮廓,有的是花花草草,还有的画上了爸爸妈妈,表达着小人儿对父母的爱意和亲昵。

每一张都充饱含着深意和童趣,冷寂的心像突然被击中,瞬间觉得温暖而柔软起来。

那些年少时候的光阴,如同倒放的磁盘,在那一刻,瞬间被一一悉数找回。

有时候成人的信念尚且不如一个孩子的笃定与坚持,不禁觉得羞愧和汗颜。

想想公司刚注册那时,我们曾经许下那样的宏愿,觉得前景一片大好,虽然知道财富需要慢慢积累,可还是抱着那样不切实际的期望与愿景。

每个人都会遇到波折,人生浮沉是一种历练,岁月沧桑是一种积累,苦难这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伤痛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泥泞中成长。

世上所有的成功,他们踏着的那条闪亮的路,无不是过去无数次坚持和坚忍换来的,所以,无需艳羡,人生的上坡路每个人都要走,不愿虚度沦为庸常,便定会逆流而上越挫越勇。

2

电影《幸福来敲门》中,那个父亲克里斯,靠着推销医疗设备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可是,一系列的变故让他陷入生活的困顿,妻子弃他而去,孩子无人照顾,后来因为房租交不出而被轰出家门。

当他一手拎着医疗仪器一手牵着幼年的儿子,徘徊在地铁里时,他在卫生间铺上报纸,让孩子依偎着他和衣而眠,孩子问,“爸爸,我们为什么要住这里?”当外面有人推门,他用身子顶住门,用那双大手捂住儿子的耳朵,一向坚强而倔强的父亲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这还不是最糟的,每天他们都要去救济站排队等候,希望有个夜晚容身之所,可就是这样的要求都是大大的奢望。

与证券公司的股票经纪人的相遇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生活的大门。克里斯获悉那家著名股票投资公司有一个实习的机会,但是实习期间没有薪水,而且竞争激烈,最终只有一人能够进入公司。通过努力,他最终赢得了唯一的机会。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和不堪,他没有抱怨生活,也没有放弃梦想,在球场上,他曾经对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卫它。”

“当人们做不到一样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同样不能,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努力去实现它。”

而这样的教导,又何尝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诠释?

这部电影就是克里斯的一部自传,也是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讲述他如何从黑人贫民窟挣扎出来,努力打拼,最终进入证券行业,成为一个优秀的证券投资商,并成功创业的故事。

我们总以为会有到不了的明天,可是,只要不放弃,我们总能遇到峰回路转,再黑的夜也总能熬到天亮的那一刻。

3

想起来我曾经非常佩服的一个大姐,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维持着老公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成堆的债务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时常逼得她在暗夜里抓狂。

她想过逃避,想过远离,可是,这么做,真的就能一辈子逃过良心的谴责吗?

好歹,再难也有孩子们相伴,再苦,当回到家看到娃儿们远远的欢呼着奔向她的那一刻,她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用自己的行动与信念,教会了孩子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

在这个缺少父亲角色的家庭,孩子们却越发的懂事和争气,每每兄妹二人捧着那张满分的答卷呈现在母亲面前时,一家人也是如此的欢欣快乐。

谁能知道,在那些孤寂的夜晚,她曾经经历过什么?绝望的处境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几次想走向绝路,可是看着两个熟睡的孩子,她一次又一次的告诉自己,不能倒下。

就这样熬着熬着,生意竟然也渐渐有了起色,她把以前的账目,都一一作了归类,分割,账目也变得清晰明了起来,那些债主们看到她的真诚,一一让她签下欠条,也不再步步紧逼。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她就将债务全部还清,还开始有了积蓄。找来自己的母亲帮忙带娃,一家人过的也是其乐融融。

人生沉浮,每个人的光阴里都会有生机再现,春风会沐浴世间每一个角落,谁都不会被隔在季节的门外。

我们不歌颂艰难,但当艰难真的降临时,你得有承受苦难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生,生命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口横亘在我们面前。

那些我们都以为无法走过去的坎,回头看看,都不过是对我们的历练。总会有一个更加优秀的你,在你尚未抵达的终点等着你,你终会到达那里,笑着提起曾经不那么容易的生活。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只要内心有一颗信念的种子,总会看到柳暗花明。

励志文章5:改变自己的最好时机 篇二

人生中总是会有好多“如果就”——

如果我天天锻炼身体,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毛病了;

如果我大学好好学习,现在就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了;

如果我工作上有足够的积累,现在就已经升职加薪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会让自己停留在过去的哪一刻?而在那一刻,你又会想要改变什么呢?

之前休假呆在家里的日子,闲适而惬意。

父母已经退休,没有太多事情,而我在家陪他们的时候,看到老爸要么是在看电视打发时间,要么就爱斜倚在沙发上打盹,我觉得这样的老年生活太无趣了,就跟老爸商量,让他去学学下围棋,既可以找到点乐趣打发时间,也有助于脑部健康。

老爸撇了撇嘴,说了句:“年轻的时候都没学过,现在老了,更学不会了。”

时间太赶,光阴已逝,我们似乎总是会有一种“时不待我”的错觉。

可是,也总是有一些人,愿意从“现在”开始,细水长流,聚沙成塔。

有一个老年画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这位老奶奶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生活贫困,从小就辍学到一家农场当雇工,每天要5点起床,做30多个人的早饭,然后去割干草,照料牲畜,忙乎农活,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睡觉。

之后她跟一个在农场干活的青年雇工托马斯结婚,先后养育了11个孩子。婚后的几十年里,她几乎都呆在家里,照料孩子,忙乎生计。

几十年就这样平淡地过去,而当她67岁的时候,丈夫意外身亡,她就和小儿子夫妻一起生活。而这时候,因为风湿症,她的手指开始麻木,失去劳动能力,而她的小儿子俩夫妻也开始嫌弃她了,觉得她是一个多余的人。

为了恢复手指功能,老奶奶在她70岁的时候,用自己过去操劳农活的手拿起了一把刷漆用的板刷当做画笔,开始蘸着刷门廊和厨房地板用的油漆画起画来,而且还到田野里,山坡上寻找素材。

家人都漠视她的存在,没有人在意她每天在自己的房间里四处涂鸦。

结果某一天,她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农场·秋》被托马斯·德拉格斯特亚所收藏,摆放在商品陈列窗内。

那时候,她已经75岁了,人们从《农场·秋》的署名上,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安娜·麦阿利·莫泽斯。

“莫泽斯老奶奶画家”的称号很快就传到了纽约,她的作品被刊载在各大报刊杂志上。不久,声名远播,连法国卢浮宫近代艺术馆也出价高达100万美元,收购她的一幅作品,而在普希金美术馆举办的莫泽斯作品展上,排队参观的人达11万之多。

在莫泽斯老奶奶的人生里,并没有“太晚”这件事情。

悔不当初,错失良机,不过是我们给自己的懒惰自弃找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

你想要让身体变得轻盈,为何不现在就去运动起来?

你想要高薪的工作,为何不现在就开始积累能力和资源?

你想要获得斜杠人生,为何不现在去尝试探索自己的潜能?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想要做出改变,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可是,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都被“宿命论”裹挟着前行。

最受人追捧的就是星座一说,你的性格,你的人际交往,你的未来运程,所有这些都被预设的“假说”所注定。

可是,你不曾知道,那些所谓的黄道十二宫,所谓的星座研究,最早是始于古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后又由古希腊人观测星空整理所得。

那时候,受到观测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球体,是有边界的,而所有天体都是镶嵌在宇宙球体上的“宝石”,至于各种星座,也都是他们为了记忆而臆想出来的一个图标。

这显然和现代科学相悖,对于进入新时代的我们,把星座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可厚非,如果竟想要用过去错误的认知经验来决定自己的未来,这显然就有些愚昧无知了。

我们都被自设的预言所限制,以为自己无能为力,一切都已注定,一切都已太晚,而我们只能将就前行。

这时候的我们,毫无安全感,沉浸在懊悔,失控之中,越陷越深。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叫“罗森塔尔效应”。

它说的是在一项双盲实验中,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找到一个学校,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经过抽样,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些只是从学生名单随机抽取出来的一些人。

结果非常有趣,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

这项研究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老师改变了对这些学生的既有观念,在不知不觉中给这些“高天赋”的学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给予了更多的机会和反馈。

当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随之改变,而最终的结果也会悄然发生变化。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你是否曾想过,其实性格也是可以改的。

性格,就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由这种态度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而它是由我们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就像一个人被说成是懦弱的性格,那是因为他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时候,持有的信念是“自己不行”,“自己不够优秀”,这些信念塑造出了他不够勇敢,不敢表达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给人以“懦弱”的印象。

而要改变性格,就需要改变我们固有的信念,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而这些改变,其实在任何时候进行都是值得的。

常常观察自己的行为表现,反思自己内心的限制性信念,这就能够让我们发生质的改变。

有人说,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都强大,它给我们的所谓的“宿命论”开启了另一扇自由的大门。

如果有时光机器,我们改变自己的办法,不是回到过去改变某件事情,而是调整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而调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件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时光机器,当下你就可以做。

万事开头难,面对那些需要做出的调整和改变,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一种人人皆知的“拖延症”。

为什么我们会有“拖延症”?

根据脑科学专家的研究,我们常在那些让人感觉不太舒服的事情上拖延,是因为当我们在脑海里想到那些不太喜欢,做起来比较困难的事情的时候,大脑的痛觉中枢会被点亮,因此你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你更喜欢的事物上面,这样会让你感觉更好,至少暂时让你感觉更好。

“拖延症”这种习惯性地逃避并没有什么好处,很多事情现在不去做,后面做起来就会变得更痛苦。

随着拖延症状的不断加深,我们往往就会步入“一切都太晚了”的隐形大坑中,并以此作为自己进一步拖延的借口。

所以,摆脱“拖延症”的第一步,就是停止给自己找借口,立即行动。

立即行动的背后,需要我们懂得“延迟满足”,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如果开始行动的时候,就想要尽快得到一个结果,那我们常常会感觉到焦虑,触发痛苦,很难即时开始,反而容易产生拖延。

其实,最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让自己沉浸在时间流之中。当我们把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执行的过程,那我们就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在完成过程的同时,也会一步一步得到想要的结果。

就像我平时画画,如果想要立马得到一幅好看的作品,那我肯定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去构思,设计,下笔变得小心翼翼,难以开始。

而当我把自己沉浸于画画的过程,专注于颜色的选择,笔触的轻重,线条的渐进,那就容易进入到一种心流的状态,忘记周围的一切,在时间的流逝中体验到画画的乐趣,而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势必不会差到哪里去。

其实,大家熟知的“番茄工作法”就可以有效地对抗拖延。

1、 给自己的番茄钟定时,设置一个合理时长的闹钟(25 - 45分钟);

2、 当开始活动的时候,屏蔽掉一切可能的干扰,比如,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关闭手机;

3、 在设定的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让自己感觉到困难,或者想要拖延的事情上;

4、 完成一个番茄钟之后,给自己一个奖励,或是一块可口的巧克力,上会网,或者让自己跟朋友闲聊放松一下。

经历一个番茄钟的时刻,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只要事情开始,那它就不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而“拖延症”也就自然消失了。

有人总是习惯跟自己说,“已经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明天还有明天,可是未来的筑成,来自于当下每一刻的专注。

我们能把握的不是明天,只是现在,而现在,永远是最恰当的时候。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它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

改变和成长,根本不分年龄,也不分早晚。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可是大部分人的成长都只是停滞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而在往后漫长的人生中,成长和改变倒成了一件为时已晚,不愿触碰的往事。

在大多人的身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只是年龄和皱纹,但总也有些人,在时光的流逝中智慧渐长,幸福感渐增。

而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者,不断对生活对自己发起挑战,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寻找人生新的意义。

日本的若宫正子,在6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苹果开发语言Swift,因为她发现现在的手机游戏都是给年轻人玩的,却没有游戏给老年人玩。

而她在自己83岁的时候,被邀请参加了2017年苹果开发者大会。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激动地说:“您的存在给了我们很大勇气。”

这个世界有太多所谓“大器晚成”的例子——

巴菲特99%的财富是在50岁生日之后赚到的,95%的财富是60岁以后赚到的;

作家乔治·道森,在90岁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虚度了年华,但却愿意在那一刻开始写作,最终在102岁之际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索古德的一生》,引起巨大轰动。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像那些成功人士一般,一旦开始最终就会收获满满,但是,只要我们开始改变了,即使并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那又有什么损失呢?我们至少做出了尝试,积累了阅历,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人生有无限可能,别给自己设限,余生漫长,莫要慌张。

而你想要的改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机是什么时候?

我想说,最好的时机在十年前,也在现在。

励志文章1:事情要快快做,生活要慢慢过 篇三

1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谈到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他说,某一天,在看50分钟电视新闻的同时,他还完成了另外几件事:烧咖啡、写了一封信、发出去5篇稿子、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还发了一封传真。

他的观点是,在这个飞速进步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被逼得分秒必争,只有懂得利用时间,才能跑在最前面。

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颇受推崇,也有越来越多人主张“一心二用”。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同时做多件事,是效率高的表现。

但,这是真的吗?

2

快节奏的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便利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焦虑的心理、疲惫的精神和每况愈下的健康。

只追求速度和效率,意味着你每天都在追赶时间的脚步,总是在担心时间流逝了,而自己却一无所成。事实上,这种诚惶诚恐的生活方式,很可能让你的担心最后变成现实。

我对这种生活方式深有体会。多年前,我刚到一家媒体工作时,每天典型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一大早开完例会后,当务之急就是先打开电脑写稿子。但在写文章的同时,我一边查阅电子邮件,一边还偷偷开着QQ,时不时瞄上两眼,生怕错过群里的只言片语。与此同时,也不能忘了应答桌上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同时准备好迎接主管的命令。

总之,那时的我仿佛长着三头六臂,不论何时何地,你都能找到我,而我也一直在忙碌着。

可这种状态下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我一心多用,写出的文章达不到质量要求,和朋友们的聊天三心二意,就连应答主管们的问题也不够专注。于是,焦虑、疲惫、坏脾气由此而生。

反省之后,我调整了工作方式,将每天的工作,根据轻重缓急,先理清先后顺序,然后再一件事一件事依照顺序完成。效率和效果都大大改善。

想要一心多用追求高效率的人,大多太过急于求成,将自己幻想成智能机器人,可以在多命令下,同时完成多任务。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人的专注力有限,若想高质量完成当前任务,就得给予它最高程度的关注。如果无视这个事实,一心求快贪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

我的奶奶是一位传统的旧式家庭妇女,没受过什么正式教育,但却用她朴实的人生哲学,快乐生活了一辈子。无论是经历战乱还是饥荒,她总能将整个大家族上下几十口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奶奶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事情要快快做,生活要慢慢过。

我小时候不懂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如今生活阅历丰富了,才逐渐体会清楚。

事情快快做:就是要有能力分辨,什么是重要事情和紧急事情,依据轻重缓急,必须做的事情不要拖延;

生活慢慢过:就是要学会享受生活,跟着生活原本的节奏,该放慢脚步时,就不要再急着奔跑,才不会错过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

每天都在忙碌的你,已经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头顶的蓝天白云?有多久,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有多久,没有回到家中,关掉微信,和爸爸妈妈聊聊天?又有多久,干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是一个人喝杯茶发发呆呢?

4

有个故事说,神要教训一个浮躁的人,于是就让那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走得太慢了,那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是,蜗牛依然如故。那个人只好跟在蜗牛后面,顺着它触角所指的方向看去,哇,竟是一片绚丽的美景!

人的生命旅程应该是平衡的。有松也有紧,有忙也有闲。忙时就专心地忙,为以后积累多一点的闲暇时光;而闲下来时,也要一心一意地闲,享受当下,才能有力气迎接下一刻更积极地忙。

法国诗人吕凯特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人生最踏实珍贵的幸福,就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慢下来,享受生活中小小的幸福,就是在为未来储备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在张弛有度的平衡中,在一点一滴的慢时光中,走得更稳更快更悠长。

励志文章5:优秀的人,凭什么要和你在一起? 篇四

01

一直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优秀的人总是不合群?”

网上最经典的答案是:“优秀的人也合群,只是他们合的群里没有你。”

02

想起了自己的一些故事。

大学时,我遇到了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学长。当时,他是我们学校文学社团的负责人,交际能力强,发表过很多作品,运营着团队,有很多头衔,也有自己的报刊杂志。

社团是一个靠兴趣组建起来的团体,尤其文学社,因此到后来,人渐渐少了,留下了我们几个骨干成员。

他对我们几个人非常好,带我们加入了青年作协,参加过作家会议,也带我们和一些作家、画家之类的人吃过饭。

他教了我们很多社交礼节,也让我们以后和饭桌上那些老师多联系,多学习。我们兴奋地留了人家老师的手机号、QQ号,之后也尝试着联系,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记得当时我回到宿舍还炫耀了一把:“今天我见到了某某作家、某某诗人。”心里想着以后好像可以和大神交流了,但事后想起来,真是太年轻,啪啪打脸声还在耳畔,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学长后来还问过我:“有没有和老师们多联系?”我一脸苦笑:“哥,那是你的人脉,和我没有半点关系啊,我还是踏踏实实努力吧。”

那次以后才真正明白,原来社交是需要势均力敌的,实力不对等,就算我有别人的联系方式,我们也不可能平等地对话。

我们都想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因为优秀的人可以给我们带来正能量,但在此之前,也不妨问问自己:“优秀的人,凭什么要和我们做朋友?”

03

也许我们还应该知道一点:比我们优秀的人,都比我们努力。

还是上文的学长,年龄只比我大了一岁,现在已经在济南创业,靠自己,买了车和房。他本科专业是英语,因为喜欢文学,经常熬夜写作,发表了很多作品。后来自学平面设计,自己排版做报纸,毕业后一个人创业,跑东跑西,吃尽了苦头。

我们经常聊天,之前,我和他说:“哥,老熬夜对身体不好,为什么要这么拼呢?”

他说:“因为我在省会没有任何关系,想留下,只能靠自己,不拼,不厚着脸皮和别人打交道,不努力想出路,最后,我只能回家。但我不想回老家,留下来,至少以后孩子的起点就是省会城市,对下一代也好。”

聊得越多,发现差距越大,实力上,努力程度上,最后都落实到经历和眼界上。

从小到大,体会过太多次“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感觉。

最开始可能只是学习成绩,我们没当回事;后来就是不同的大学,我们还安慰自己:努努力,也是差不多的;再后来,差距越来越大,学历、工作、眼界、境遇;最后,最直接的,是财富的差别。

量变引起质变,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差距越来越大,曾经一起的同学,后来越走越远,我们心里明白了:只有同等的实力,才能平等地对话。

04

高中同桌在读英语研究生,前些天我们打电话,她问我:“你为什么要选择考研呢?”

我回答了她一句看似随口,但却是心中所想的话:“我努力,是为了以后,我们还能做朋友。”

我们肯定都有过无话不说的朋友,最后变成了无话可说的经历。其实并不是忘了共同的回忆,而是境遇不一样了。情怀可以支撑一时,回忆完过去,无话可说的尴尬就来了。

我们经常愿世界温柔以待,但世界的温柔有限,凭什么落到我们头上?

我们经常想和优秀的人做朋友,想找合适的人度过一生,但在我们懒散时,优秀的人早已经大步向前了;在我们幻想时,合适的人早已经和别人好上了。

爱情讲究门当户对,社交也讲究实力均等,不单物质上,还有精神上。

所以,与其忙东忙西地参加各种聚会,不如自己踏踏实实地努力,因为当我们自己不够优秀时,即便认识再多优秀的人,也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交流。

年轻的时候,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当你有一天踏踏实实做出了成绩,你就会发现,世界突然对你温柔了许多。

也只有当你自己变得优秀了,优秀的人,才会选择和你在一起。

05

和同学聊天时,我说:“人生而不平等,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不公平。”

“不公平常在,与其评价不公平,不如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其实也正是因为有不公平,才突显出了奋斗的可贵。”

心里默默记住了同学的话,抬头时,阳光正好。

励志文章2:你才是值得自己奋斗终身的品牌 篇五

十年前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最常听到的话是:这批年轻人真是不行啊!真是一代不如一代。80后既自私又叛逆。我们那一代人第一天上班都是从擦桌子开始的,你们已经够幸福的了。

等到了这一代,我去高校做讲座,才刚刚大一大二的他们已经陷入了焦虑,已经有同学创业融资了。不混社群,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既不能拼爹,也不能拼颜值,以后怎么办?

每一代的年轻人遭遇的时代既相同,又不同。不同的是,时代要求的个人素质不一样,发展方向不一样。相同的是,当你走出校门,扑面而来的都是挫败感,都是不公平。

1

最近看到一个台湾的视频,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把几份求职简历,同时递给台湾企业界的各位大佬,为了公平起见,他们是看不到求职者姓名的,只能看到他们的履历。

第一份求职简历A先生,被大佬们公认成绩好,学历漂亮。但是,没有工作经验,被全员否决。

这实在不是一份好履历。

我不会用他。

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工作经验。

第二份求职简历B先生,干过洗车员、面包学徒、菜市场学徒,却只有中学学历,再次被集体否决。

他的学历没有竞争力。

这样的人,都不喜欢。

第一瞬间基本上,就刷掉了。

第三位求职者C,每个大佬拿到的简历都不同,但是每一个都把C否决了。

这份简历很普通,29岁才工作不到一年。

他每份工作,都是工作一个月。

三万二(新台币)偏高,她才刚毕业。

试验的最后,是大佬们把遮住名字的贴纸撕掉,他们的表情充满了惊讶、震惊,最后是愧疚、惭愧。

被吐槽学历好但没工作经验的A先生,其实是导演李安。他有一个漂亮的学历,但和电影无关的工作都不想做,宁愿当家庭煮夫,一直到33岁之前都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直到36岁才开始真正拍电影。

被诟病打工无数但学历低的B先生,是台湾著名的面包师傅吴宝春,因为从小家境不好,他只念了中专,为了养活家人,各工种都做过。可是现在,他的面包店开遍全台湾。

A和B的真实身份已经够惊人了,但C的身份不只是惊人,因为每一个都是大佬们身边亲密的人。

被嫌弃简历普通,29岁才工作一年的C,其实是一位大佬自己最好的兄弟。

一个月换一份工作的C,是一位大佬自己从小看到大的朋友家小孩。

而刚毕业,就要求薪资三万二新台币的,竟然是一位大佬自己家的女儿!

沉默后的大佬们纷纷表示,自己已经陷入经验主义里,太容易去给一个年轻人贴标签,丝毫没有意识到一个好生生的人,不是一个简历可以完全呈现的。而身居要职的他们,很可能因为他们的傲慢、轻视、冷漠,就轻易毁掉了一个年轻人对自己的信心。

但这最后的惭愧,又能唤起多少人的同理心呢?又能让多少年轻人真正意识到,不是社会对你不公平,而是你对自己太随便。

2

每个人都年轻过,我20岁的时候做第一份工作,一样被骂,一样每天加班。但我被骂得心服口服,因为我的确不够优秀,即使再努力,也还是连入门级别都达不到。

这种被骂纯粹就事论事,不含任何人身攻击,也不含任何轻视和鄙夷。我知道,他们骂我,是因为对我有期望、有要求,不希望我年轻时候错过了最佳成长期、蜕变期。

但前提是,那个骂你的boss是有真才实学、人格魅力的,是真心愿意教你的,那样你才是赚到,你才值得主动加班。没有这些,给你画再多大饼,也不值得你浪费时间。

第一,每一代年轻人刚进入社会,可能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不公平,是的,每一代。没有出身和背景,甚至没有名牌大学学历的我们,与其吐槽这种不公平,不如去决定,三五年后你要靠什么去搏一个公平。

第二,人生很长,不是一场短跑,有人一开始就领先,有的人30岁才发力,有的人大器晚成,当然也有终生平庸。但聪明的人都知道,你才是值得自己奋斗终生的品牌。一切积累都不会白费。

第三,不管你曾经做过什么,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不管你什么学历,再小的个体也是一个品牌。请永远记得,只有你能为自己这个品牌负责。

3

曾经我推荐一个大学没毕业的朋友,去给我一个总编朋友当助理。他说,别人不会要我的吧,我现在只是一个电话销售员。

我跟他说,不要废话,把简历丢给我,我来帮你改。打开他的简历,果然全是视频里那种会被大佬否定的内容。

我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提你的文字功底很好,你为什么不说你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你为什么不说你用一首诗追到了一个姑娘。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会好好改简历,我会飞过去面试。

八年后,他现在是一个估值过亿公司的高层。

年轻人,可能这世界的确欠你一个公平。可活到今天,也有许多人在我身后指着我说这世界不公平,凭什么她得到那么多?

我觉得,那是因为我流过的汗水比泪水更多,也因为我永远对帮过我的人心存感激。因为这份感激,所以要把他们当年教给我的东西好好拿来战斗。因为感恩,所以要活得比他们更牛!

励志文章2:生命里最难熬的那段时光 你是如何度过的 篇六

2003年,我大学毕业,那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非典”,我们全年级的毕业生没办法出去找工作,学校提前一个月让我们毕业。我回家被禁足了一个月,老妈还不放心让我出去找工作。

我去沈阳参加了几次人才招聘会,简历上的求职职位从设计变成策划,从策划变成文员,最后变成储备干部……那时候,我最希望的就是哪家公司能给我来个电话,让我去入职。

可是没有,一个都没有。

2003年7月,我拿着大学期间画漫画存的3000元的稿费,坐火车去了南方。

离开家的最大理由是,每一次亲戚朋友来访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之后说:“你说现在念书有啥用,你看你妈借钱供你读大学,最后你读完了也不包分配,也没工作,唉……”

我至今都记得,那声叹息之后的意味深长。

我在网上投了简历,福建的一个学校要我去面试,我想都没想就觉得自己可以,之后就拿了钱和作品去了……

经历了面试、试讲,谈到了签合同。学校要求签约五年,离职后不允许在当地其他学校再任职。我觉得这是霸王条款,就帅气地走人了。之后,又开始跑各种人才招聘会,发简历,接电话。

南方的小企业特别多,很多布行也都打着服装公司的招牌。我记不清楚我一天最多跑过多少场面试,也不记得和面试我的小老板们聊了多少关于设计、情怀以及未来的话题。每次一番谈话后,老板都拍拍案板说:“来!现场打个板给我看看吧!”

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像个废物。

我要做的是设计,不是打板师傅!

越面试越没有信心,钱也越花越少。我住的旅馆从单人间到四人间,午饭从有荤有素到全素,最后变成了沙县小吃最便宜的拌面。我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就躲在话吧里给那些QQ聊过但是没见过面的网友打电话:你那边怎么样啊?我这边不太好,我快一个月没找到工作了,我很想家……

那时候我才觉得,原来人生中最难熬的不是穷苦,而是寂寞。

你在这个城市没有一个亲人,他们说着你不懂的闽南话。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后来阴错阳差,我陪人去面试却意外地被留下,虽然做的还不是自己想要的设计,但是我在穷得只剩下火车票钱的时候,看见了转机。

那年10月,北方的一家公司给我打电话,说之前在招聘会拿过我的简历,对我现场的表现印象很深刻,现在有意要招一个男设计师,问我可否去面试。

我就好像看到了一丝希望,带着想回家、想做设计的双重渴望从南方回到了北方。

在分公司面试完,觉得一切都特满意,没想到,到总公司报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家特别破的家族企业,我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事已至此,只能忍耐。

总公司那段时间要赶春节之后的订货会,设计任务特别重,我们每个设计师每天要设计超过20款作品,而且必须用4开纸纯手绘,并配合设计说明。

每天晚上9点,老板来巡查,在会议室把所有的设计稿一字排开,好像皇帝翻牌子一样,点选稿件,决定下厂制作样品。

被选中作品越多的人,自然是被认可的程度越高;被选中作品越少的人,自然会受到打击和冷落。

这是一场最残酷的厮杀。

晚上10点之后,我才能回宿舍休息。

宿舍朝北,没有暖气,12月的北方,滴水成冰。

我盖了两床棉被,头上面还要搭一件军大衣,不然第二天一定会头痛。

那时候,我觉得最难熬的不是寒冷,而是内心的不服输。

我的作品入选订货手册的只有12件。

那年春节,我只有三天假期。我笑着和老妈说,公司工作特别忙,老板和工人离不开我啊!之后转身,含着眼泪,顶着鞭炮声离家。

内心的苦楚第一次提示我,原来这就是长大。

好不容易把订单的货全部赶完,在去公共澡堂的路上,我买到了一本北京出版的杂志,看到封底写着招聘编辑,就动了来北京的念头。

之后我用设计室的电脑写了一篇8000字的稿子,连同我的作品,用老板秘书的那台唯一可以上网的机器发了出去。

两周后,我接到了可以入职的通知。

2004年2月28日,没有任何怀疑,也没有任何经验,我带着从三个朋友那儿借来的1500元钱来了北京。

七天之后,主编告诉我,我暂时不符合他的要求,我要做好准备,他找到合适的人就会把我开除。

这句话让我在之后的一年零二十四天里都过得战战兢兢,唯恐自己被替换掉。

我只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找机会,希望可以做得更多,每天拼命开始从头学,学自己不懂的策划,学接人待物,学着做版式设计,学着……还要能让自己平衡,学着对自己说:“你忘记你毕业的时候最想做的是什么了吗?是赚钱!但是要想赚钱,你要先在这个城市活下来……”

2004年10月,我熬过了四个月的试用期,还了1500元的欠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认识了一些画画的朋友,在离那些朋友比较近的北五环租了一套房子,房租每个月800元。我一个月工资是2400元,我没租过房子,不知道需要付三押一,之后只好央求房东:“可不可以先给您两个月的,下个月我再给您两个月?”房东最后同意了。两个月的房租是1600元,交了房租,我还剩下800元,这要负担我一个月的饭费和路费。于是我决定开始接兼职,写稿子,什么都可以写,只要来钱快。

后来我有机会去了电视台做节目撰稿,一个专题100元,每周评一次,通过就有钱拿。那是一个日播的节目,我一个月最多可以通过八个专题。

11月的北京,我把带来的行李里最厚的两件毛衣都穿上都抵御不了寒冷。我去当时觉得特别洋气的SOHO(小型家居办公室)现代城加班,在那个电视节目制作中心里,我知道了什么叫作非线编辑,什么叫作节奏,什么叫作画面感。

每次加班之后,我必须在晚上10点之前离开,乘地铁后一路小跑,换最后一班轻轨。如果赶不上,打车回家要花50元,那就意味着当天晚上的努力浪费了一半。

下了轻轨,为了省下坐三轮车的3元钱,我就一路迎着北风小跑10分钟。11点在小区门口的小吃店坐下,点一盘炒片,当作当天的晚饭。

吃之前我会喝一口存在这里的二锅头暖暖身子,之后傻×一样地大吼一声:“嘿嘿嘿!加油!”

那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千万不能生病,因为感冒会耽搁工作。

人生那段最难熬的日子,我从来不觉得辛苦,我每天躺在床上都会想很多,想家里欠下的那十万元的外债,想着每个月如果能存1000元,距离十万元还有多远……

想到这里,就会从噩梦里哭着醒过来……

我在这个城市活得很卑微,几乎是一路爬行着,鲜血淋漓,最后才有机会勉强站起来,到如今和你们一样混在人群里。

生命里那段最难熬的时光,成了日后刻在美好时光钻石上的横切面,它们带着外人无法体会的疼痛,成了今天你看到的浮华的璀璨。

很多事情都可以被人比较,唯一无法比较的是经历。

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后人超越,唯一不能超越的是生命的深度。

很多情操都可以在蹉跎里被粉碎,唯一不曾放弃的是对梦想的执着。

如今想想,我在这个城市最大的期许居然是先活下来,因为只有活下来,我才有机会证明迟早有一天我会属于这里,在这里得到那些原本应该得到的一切……

励志文章4: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 篇七

1、大致是因为懂得,所以选择接受

又没能干成事儿。

柜台那头一个甜美的女声对我说:“很抱歉,由于您在七月的两项保险费用尚未到账,因此无法办理社保转移。”

那一刻,我的内心的是“丧”的。

要知道,高温天气,冒着酷暑,坐高铁又转汽车回到A城的我,最终,还是没有如愿的解决这件搁置已久的事情。

放下行李,白眼也翻了,脚步也踱了,几分钟后,当我确定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任何现状以后,心情虽然有些不美丽,但内心的焦灼感竟逐渐消失。

是的,我选择接受这个“小确丧”,甚至还有点“小确幸”。

一直仓促奔波于几地的我,终于有理由不赶时间,好好的与A城告别,认认真真地去吃顿饭了。

我掏出手机,给许久未联系过的小伙伴打了一通电话,相约在了一家味道十分不错的餐馆见面,长吁了一口气,觉得生活还是有点意思的。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总有无法避免的“丧”。

奇妙的是:主动承认生活中难免有“丧”的心态,反倒让人感觉到内心踏实,放下了一些难以强求的事,便会给自己减轻了一些压力。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小确丧”的定义,十分精准,故此,我时常拿出来对照不易的生活。

究竟何为小确丧?

“小确丧,由小确幸衍生而来,形容微小而确定的沮丧与颓丧。可以预测,不能避免,持续发生,让人感觉身体被掏空。”

没错,时常感觉身体被掏空。

有人说,我们是消极厌世、得过且过的颓丧,殊不知,我们自嘲、揭露,其实就是为了在释放压力之后,更好地笑对人生。

最真实的我们,习惯性的说完“今天不开心没关系,反正明天也不会好过”之后,却依旧用饱满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天。

2、比起小确幸,小确丧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

人生在世,谁还没点“小确丧”?

坐长途汽车发现自己的手机电量不足,你拿出充电宝,却发现没有带充电线。

工作太累,在回家的地铁上小憩,结果一不留神睡着了,坐过了站。

连续带了好几天的雨伞出门,却一直只是阴天,终于,你把雨伞丢下再出门,那一天却是倾盆大雨。

你会说:“活着真累”,可是在现实中,你从未放弃过好好生活。

几个月前的某一天,我陪一个关系不错的女同事去拿快递,一路上,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很开心的和我分享了她的故事。

原来,快递是她多年未见、关系却要好的朋友从远方寄过来的丝带绣,不用多说,这是一幅绣着满满情谊的礼物。

可当我们到达快递点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要拿的快递。

满心期待,却抵不过意外,同事的心情立马变“丧”,之前的笑脸都不见了。

快递老板找了一通之后,猛拍了一下脑门,十分懊恼的对我们说:“想起来了,快递被一个小伙子取走了,最近件太多了,出了差错,真是不好意思。”

原以为老板能顺着快递单上的号码,找到错拿快递的小伙,就能顺利的解决这件事,却不料,类似电视剧里狗血的剧情,毫无征兆地发生在同事的生活里。

接到电话的小伙子告诉老板,他原本要拿的快递是刷单的空包,所以,看都没看,撕了个人信息之后,就直接扔到马路边的垃圾桶里去了。

也就是说,薄薄的丝带绣被误认为是刷单的空包,被无情地扔了。

我们和快递点老板一起去翻了好几个路边的垃圾桶,最终,还是没有找到那幅丝带绣。

无奈之下,我只得陪同事与快递点老板商议好赔偿事宜,失落地离开。

回去的路上,我不敢多言,只听得同事抱怨几句之后,突然对我说:“算了,既然已成现实,就希望有个人能捡了回去,虽然不值什么钱,但至少是个美好的东西,留下看看也好。”

虽然我不知道谁会捡到丝带绣,又或是这幅丝带绣最终的命运还是归于垃圾处理场,但我听到同事这么一说,还蛮欣慰的。

其实,大多数的我们都拥有一种能力,就是知道了那么多无奈之后,依然会宽慰自己过好这一生的心态。

现实纵然会无情,但我们始终选择劝服自己。

3、所谓的“丧”过程,不过是“负负得正”的永恒定理

几年前,老友大萌向我抱怨工作,她不仅要处理复杂的同事关系,还有加不完的班,赶不完的工程项目。

除去工作,生活上需要自己去操心的琐碎也不少。

那时候还没有“小确丧”的说法,她的抱怨也与千千万万的上班族无异。

现实就是:工作持续性折磨身心,薪资长久性停滞不涨,房东总是在催房租,每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

拿到今天看,这些不是“小确丧”又是什么?

抱怨归抱怨,大萌同学并没有急于跳槽,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折磨”之中,把每一次“小确丧”转化成力量,再怎么“丧”,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从未打折。

如今的大萌,因为坚持,已成为公司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工资不再如当年那般毫无存在感;

又多亏前些年的努力工作,她积累了比别人更多的工作经验,现在的项目做起来也得心应手;

大萌平日里注重与人相处,为人处世十分妥帖,偶有同事,相邀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生活还算惬意。

回头看,多少人那些年的“小确丧”已经慢慢蜕变成 “小确幸”。所有的“丧”会因为坚持,变得有目标,有方向,最后给你一个华丽的蜕变。

狄更斯说得不错:“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于我们而言,无艰难,不生活,你想要的总不会从天而降。

受得住“小确丧”的折磨,才能拥得“小确幸”的甜蜜。

4、能看得破才认得真

书中有言:“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以脱世间之缰锁。”

古人的意思很明了,不过是,要看得透彻,认得真切,才可以担负天下的重任,才能摆脱世间纷繁复杂的束缚。

这个时代的最平凡的我们,无需担起天下的重任,过好这一生已经是对生命的敬畏。

正如歌中唱到:“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我见过有人从十几层高楼跳下,从活人变死人的过程,留下“以命换钱”的短信,结束了他以为只有用命才能度过去的“丧”。

我们惋惜、叹息,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情,没有真正看得明白,就去盲目认真,有时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要的就是有勇气继续前进。

在“丧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宣泄着来自内心的抑郁,有些事说着说着就明白了,有些路走着走着就清晰了。

我们“丧”着,也清醒着,“小确丧”确实苦口,却也不乏是一剂良药。

所以,偶尔“丧一丧”,或许是另类热爱生活的方式,当努力消灭掉一个“小确丧”之后,万一迎来的是个“小确幸”呢?

励志文章3:你愿苦其自身,必将掌声雷动 篇八

前阵子有个很久没有见面的前同事约我吃饭,叫小雯。家在北方,毕业后一个人南下广州工作。

印象里她是个很瘦弱也很脆弱的人,经常因为生活和工作的种。种而一脸愁容。面对过大的工作压力会掩面哭泣,面对上司的严苛会默默流泪,闲下来的时候也会经常跟我们抱怨家人和朋友们对她的不满。大家一开始会安慰她,后来发现安慰起不了多大作用后,都只是默默听着。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负能量,她在公司留下的朋友少之可怜。

我们电话约好在离我家很近的餐厅见面,当天她来得很准时,见到她的时候我很意外,她与印象里的小雯截然不同,嘴角总是饱含笑意,说起话来也是神采飞扬,连谈话都变得轻松自在。交谈中才知道,她现在和同事们相处变得很好,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并且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也升了职。一切似乎都美好起来。

分别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她是什么让她改变了,她很不好意思地笑笑:经历了才知道,以前的我太矫情,要想战胜脆弱,还得苦其自身。

回家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其实这种情况我们都曾遇到过,像小雯同样脆弱的人,生活里随处可见。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辗转难眠的深夜打开手机翻出一排排通讯录,竟然找不着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又或者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打开了好朋友的对话框,敲下了很多很多话,在摁下Enter键时缩手犹豫,然后一个字又一个字的往回删掉,也不知道这个往回删的过程是不是就叫做成长。

但开始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赶不走的阴郁和这个年纪的烦恼,何苦为人徒增负能量。即便心中汹涌澎湃,也要开始学会独自承担和坚强。一时的安慰的确可给予人短暂的温暖,但也能让长久筑起来的堡垒瞬间崩塌,让场面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甚至让情况糟糕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是每一次跌倒都有人扶着你站起来,通往美好之路并不容易,一味地放任,只会令我们脆弱得不堪一击。面对生活那份淡定需要慢慢积累,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是与生俱来,更是需要独自承担。

做人首先要看得起自己,但是不要太看得起。很多抱怨和牢骚看得过重不仅给自己徒增无趣,同时还牵连到别人。站在远处看自己真没那么凄凉没那么多舛,与其夸大事实赢得同情,不如放宽心态让其淡去,那么下次他人的理解和体谅你会懂得更感恩和淡然。

让软弱和自己独处,时间和生活会教会我们自己弥合伤口。情绪糟糕的时候为自己买束鲜花;捧着爆米花看一场电影;又或者听一首许久没听过的老歌;实在想哭就在家好好哭一场,总要去找到当下最合适的方式来化解情绪,心中才能慢慢回复柔软,而那些阴郁和风雨,别怕,它们总会过去。

一味地用眼泪和脆弱来逃避问题并无多大作用,哪怕是硬着头皮去接受和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过后才发现那是前进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生活是这样一件甘苦自知,敝帚自珍的事情。你若愿苦其自身,才能掌声雷动。

励志文章5:一个人的固执里,藏着低水平的认知 篇九

01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跟人交谈时,有时你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表现地异常固执。

比如,一个女孩深陷感情骗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骗她,但女孩子却固执地认为男孩是真正地爱她,任凭外人怎么说,她都不会改变主意,甚至认为别人在不怀好意地破坏他们。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说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多增长见识,对自己的事业、人生都有帮助,他却认为什么文化、知识都没有用,遇到事情还得靠钱、靠关系、靠运气。

于是,你所有的建议压根就不会起作用,他总会固执地寻找理由,固执地放弃努力。

每当这个时候,等你们争论一番毫无结果时,你也许会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捶胸顿足地喊道: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固执的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是不懂呢?

前几天跟一个伙伴交涉某个问题,他提出来说一项数据不正常肯定是设备故障的原因。我说先别着急,等我查一查。

当我告诉他数据不对并非是设备运行不正常,而是因为那个时刻正好有工人在检修,同时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我把检修记录发给他,并指出了几项可能性的因素,但无论我怎么摆事实说明,他都认定了就是设备故障的原因。

我说得口干舌燥却又气愤难当,分分钟都有想把电话摔掉的冲动。

等冷静下来之后,我便想他为什么这么固执?

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能力,当发现这种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甚至是唯一的反应就是设备故障,任你怎么拿证据去给他看,他都改变不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根本没有其他的看法。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地越固执。

02

有很多人会说固执没有什么不好,它表示一个人有所坚持,不被同化。

我想说的是固执在此并非正向的执着、坚持原则;

而是当你面对不同意见时,异常敏感,异常自尊,拒绝反省、拒绝倾听、拒绝学习的行为,它甚至会演变成过分的偏执、执拗。

而这时,你就很难再进步、再成长。

也有很多人把固执当成一种张扬自我的个性,仿佛有一天一旦不固执了,那是不是就会随波逐流,变得毫无特点可言。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错在把固执这种棱角当成了个性,将棱角和个性相混淆。

有些阻碍成长的棱角是应该被磨平的,使自身变得更加圆融,但这不影响你个性的形成。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会保持其独特的个性,因为他们认识到,所谓的固执并不是独特的个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恰恰是固执阻碍了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它往往使得你越来越偏激,缺少宽容和智慧,阻碍了你学习、思考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经提出过“个人构念论”的观点。

个人构念即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等所形成的观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该问题或者场景做出判断。

当你的认知能力很低时,脑海里的个人构念就会趋向于单一,缺乏弹性。

因此遇到问题时,你的个人构念所提供出来的对策就很狭窄,但却成为了你的全部,你误认为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对策,没有其他的可能。

而当你的认知能力高,见识的多、读到的多、经历的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你的个人构念就会越丰富、越饱满,在同样的问题面前你便不会只是执着于一种答案,而是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03

如果用数学的集合来表示,即认知低的个人构念是A,认知高的个人构念是B,B包含了A,除了A之外,B中还有其他的集合(比如C、D、E……)。

举个例子,认知水平低的人固执地认为读书、上大学没用,大学毕业生赚的钱还不如小学没毕业的人赚得多,他们的衡量标准就只是金钱。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标准中除了金钱之外,还有工作机会的选择,自身潜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学习等等。

认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乐于提高自己,于是一段时间后,当你返过来再看自己做的对策或者思考时,往往还会补充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你又进步了,你的认知水平又提升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时,越明白自己的无知。

因为,你的认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识是学不尽的,你没法固执起来,只有谦虚地走在学习、领悟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厉害的人物反而很谦虚。

就像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因为认知能力低,个人视角太小,想法单一,缺乏判断力,所以表现为固执,又因为如此固执,便拒绝了学习,拒绝倾听他人的意见,因此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会停滞不前,如此便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04

认知水平相当的人,交流起来往往越轻松自如,认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有“时间怎么过得如此之慢”的艰难。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见面时,有时会感觉没有话可说,其实并不在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所经历人事的变迁,其根本的原因是个人认知差异的不断扩大。

有些人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其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却在原地踏步,那么这些人的认知水平还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会以多年前的思维、认知做判断。

固执的人是缺少反省能力的,更缺少及时的觉知能力。

固执是无明和缺乏智慧的表现,而开放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智能。

心理学家佛拉维尔提出过“元认知”的概念,指对个人学习、思维活动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我完善的能力。

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知道如何去看待你的思考结果,是否有改善的余地,如果有,可以不由自主地去改善。

我以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认为这是性格里带的特点,改不掉了。

但随着不断地学习,发现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自己以前所固执认定的理念也一再被推翻。

当我知道的越多,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的越多,再出现固执之时,就会自动、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觉知和反省。

当然这个改变不容易,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更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固执,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除了刻意的提醒自己及时反省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的认知。

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缓和了,你可以有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你不再执着于自我。

多读书、多了解、多思考,当经历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固执自然会有所改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2019摘抄感悟人生的正能量励志文章》,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62 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