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体会(最新7篇)

发布时间: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庄子》心得体会》,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庄子》心得体会 篇一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庄子》心得体会 篇二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

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

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

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

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

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

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

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庄子》心得体会 篇三

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 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

《庄子》心得体会 篇四

一直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对《庄子心得》侃侃而谈时,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坦荡,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坦荡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对《论语》对《庄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产生兴趣。再一次认真聆听了于丹老师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深刻解读,在她潇潇洒洒、滔滔不绝的精辟阐述下,引领我走进庄子那无边辽阔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犹如给心灵洗了一个澡,顿觉神清气爽。

以前读庄子的文字,无知的我觉得深奥难懂,没有读出庄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我才领悟到庄子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独到的讲解给了我新的启迪与感悟,结合我的经历,对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于丹老师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所指的逍遥游我个人认为是从道家创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础上演变而来,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把水的丰厚内涵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庄子有水一样的品行、水一样博大精深的知识滋养着后人的灵魂,他有水一样溶纳万物默默奉献而不争名利的气节与胸怀;有水一样旷达顽强随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样的灵活让处于艰苦环境中的他安贫乐道;有水一样的清澈如明镜照出善恶美丑,他有水的无欲无求而襟怀坦白、有水的宁静达观内敛;他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营养精华。庄子提倡的逍遥游又如何让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乐的呢?

有时与女儿外出,经常听到不认识的人说看不见好可怜之类的话,世人认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动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声叹气中怨天尤人。他们不知,我是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时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从庄子的逆向思维来看,我有更多的时间与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不知我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琴为乐;他们不知我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可以用不娴熟的歌声来寄托情怀、可以在不纯熟的琴声中放飞思绪、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发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我活得真实而轻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陪孩子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不必为工资为奖金的高低而愤愤不平、不必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为职务的升降而忧心冲冲;我眼里无外表美丑之分、无地位贵贱之分。我喜欢这淡泊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虽身在蜗居,但我的灵魂可以象庄子那样在天地之间自由逍遥,我得到了人格的升华与超越,岂不快哉!如今我用心灵代替眼睛来感知纷杂的世界,适应并感谢上天赐我的这种生命方式,让我有机会内视反省自己,懂得内敛于心而不张扬。书籍涵养孕育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让我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我身边的人和事。

游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在这个心灵历程中我体会到庄子逍遥游的快乐与宁静。如果我没失明,物质的利益会迷惑我的双眸,有可能会在外界的诱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牵绊、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捆绑;或者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参与赌博而远离书籍。是异样的人生让我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让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过得很自在、很充实。

正如于丹老师所言:我们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使得我们触目生春,我们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我的心与亲人紧紧相连,想到他们我就感到无比温暖。绵绵不绝的爱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是的,自由的原则就是以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为前提,但本人还要具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质,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灵魂,那些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内心有愧又怎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体验的过程,它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我把这种感受强化并不断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过我的逍遥是建立在衣食无忧、清闲悠哉的条件上,如没有稳定的经济与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谈逍遥了,因为我毕竟是俗人一个。而庄子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在贫困交加之时,依然淡定从容、超然豁达。楚国大臣请他做丞相,他宁愿做一介农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现在多少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想升官发财,与之相比,庄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气度!一个人即使没有粮食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我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物质我没有过多的欲望,在我看来,简单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学家周国平老师说: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我希望女儿长大后拥有一颗慧心,做到宠辱不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过着飘逸恬淡的生活。

感谢于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感谢庄子,他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无论人生有何种境遇,都能乐观坦然地面对,平庸的~我远远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我还没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庄子的逍遥 游作为我的精神目标,超越自己,乐观生活 。

《庄子》塑造的众多残疾人形象,以《德充符》一篇尤为突出,反映了残疾人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超越自我的过程,代表了《庄子》中残疾人的精神。

《庄子》心得体会 篇五

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上午好!亲爱的育心家人们上午好!我叫李迎霞,大易网名欣欣妈。今天是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学习《庄子》的一些心得体会。因为自己学得也浅,只能尽量把体会到的,给讲清楚。今天的主题是:“小”与“大”。

每次在江西参加育心活动时,我们都会参与劳动。我去年在玉坑的时候,参加了一项活动――挑泥。就是把泥从塘里挖出来,然后挑到楼顶,放在花坛里。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过程,先是一揪揪把泥挖出来,装在桶里,提着桶或者挑着桶,顺着楼梯走上楼顶,再把泥倒到花坛里。一次一次机械重复的动作,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泥土大搬家。当初建楼的时候,在哪里弄花坛,从哪里取土,这些土要用在哪里,都是谁来设计的?是赖老师。现在深圳总部搬家了。搬到新的办公场所去了。

从江西活动中心的建设,到现在推倒老房盖小经学院,这些设计,规划都来自于哪里?都是来自于赖老师的大脑中。是不是?是他的思维决定了他后面的行为。通过学习我们的经典,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人生一世。留下的是什么?房子?钱?孩子?是这些吗?都不是,是思想。思想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左右着我们的行为。经典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模式。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庄子》这部经典,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一开始,感觉这个漆园吏应该是个小官。后来查了一下,好像还是一个挺有权的官。不过庄子也不在意,后来人家隐居了。

官大官小,对他没什么影响。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庄子的情况介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庄子被称为南华真人,大家还记得在哪部经典里提到了真人这一词吗?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章里。《上古天真论篇》中讲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在这里,我们看到“真人”一词,还看到“道”这个字。能达到真人这样的称谓的,要符合下面这么多的要求。并不容易呀。更多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网上搜集一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庄子》这本书里,讲的都是故事。今天我们先试着来讲一下他的第一个故事的第一小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冥本义是昏暗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含义就多了。形容词性包括:深远,幽深;精妙,深奥;愚昧;静默。

名词词性包括:夜晚,黑夜;另一个世界;神灵,自然;海。等等。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世界,或者事物或者状态,往往会用“冥冥”这个词。“冥冥之中”这个词,是我们最常见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北方,黑暗,深远的大海里有鱼。这个鱼叫鲲。这个鲲好大啊。“不知其几千里也。”几千里这么大的鱼。这么大的一个状态,得多大呀?不知道了。鲲这个字,《尔雅·释魚》里给的解释为:鲲,鱼子。《註》凡鱼之子名鲲。

在这里,我们就觉得奇怪了。鲲不是鱼子吗?应该很小啊?怎么会很大呢?

还说它大得不知道有多大。是不是很奇怪?鱼子除了小之外,还有一个什么特性?大家知道吗?对,数量多。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片子。是讲大马哈鱼洄游几千里,回到出生地产卵。终生只繁殖一次,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下面我们看几张图片。感受一下小鱼带给我们的震撼。

鲲,小鱼子,最后竟然组成这么庞大的一个群组,尤其最后这一张照片,是不是像一条巨大的鱼。而这条大鱼,却是由无数的,小小的沙丁鱼组成。当他们集结而来,铺天盖地,给我们的震撼也不会小于一条大鲨鱼了吧?我们接着后面的内容来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这种鱼在某一种条件下,化而为鸟,这种鸟叫鹏。我们来看一下鹏的解释。鵬péng〈名〉(1)形声。从鸟,朋声。“鹏”是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由鲲变化而成。本义:大鹏(2)同本义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说文》凤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我们看一下它的字形演变。再看一下鹏字的字形演变。这个鹏字的右边还是能看出来是由凤这个字,慢慢演化而来的。而这个“朋”字本身的字形演变也和“凤”非常相近。这是凤的异体字。这是“朋”字的小篆体。按《說文》古凤字,注:,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原来朋党是这么衍生出来的。我们现在推行简体汉字,实在是可惜。从“凤”和“朋”字上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两者的联系了。中国文字。一个字一个画,含义很深。我们看这样的一个“鹏”字,可以体会到它的两个含义,一方面,它的形体大或者数量多,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因为它是神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鲲化而为鹏之后便“怒而飞”。怒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怒不是生气发火的意思,而是描述出一幅无法遏制,势不可挡的状态,它向上飞腾而且声势浩大。后面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就很好理解了。这么庞大的一条鱼,或者一群鱼,转化之后,依然气势恢弘。而且从静变为动了。原来在北海,不知道多么幽深的大海里,可能没人看得到。可是现在它发生变化了,以向上腾跃,不可阻挡的气势出现了。后面一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我们看到南冥。对应着北,就一定是南。当鲲变为鹏后,它就要到南方去。

在这里,我们每个家人,可能也会有体会。我们刚进入育心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目标,大多数是不清楚的。糊涂着听说要累积法读经典,写日记,天天也很愁,有啥可写的,都看不懂。但是随着我们学习,成长,一天天的累积,突然发现,我们都在改变了。这时,我们的目标,渐渐清晰,原先听上去不太理解或者不太相信的东西,竟然是这么清晰,只要我们再能努力一下,原来是可以触碰到的。我们这里的很多家人,慢慢的从用户,成为指导师,从指导师变成讲师,每一个人,只要参与到我们这个平台,来学习,付出的,都会有这种体会。

这就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目标渐渐树立起来。那么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部分。当鲲变成鹏之后,它就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它要去南冥。南冥是什么地方?天池。这个场景也发生了变化。目标变化了,一切都在变化。其实是它的心变化了。它有了奔向更高,更远目标的勇气,能力。可是它怎么去呢?就像老虎、豹子想要奔跑,得有一个开阔地。这么大的鸟,想要起飞,一定要有足够的平台和动力。那它靠什么?靠海水的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旋风也。”盘旋而上的暴风。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鹏是借用了风的力量。可是它这么大,哪里来这么大的风呢?《齐谐》这本书专门记载奇谈怪论的事情。这本书里讲了这样的一个场景。鹏要迁徙到天池,它翅膀一扇,击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一个大的波涛,海面上产生的巨大气流,暴风由下向上升腾起来。

凭借这样的一个力量,鹏盘旋着飞上了九万里,一次呼吸是六个月。这里给我们一个什么信息呢?鹏鸟的呼吸很缓慢。曾经看到过一个调查:蛇每分钟呼吸3次,寿命是700—1000年;鼠每分钟呼吸5次,寿命是500—700年;象每分钟呼吸5次,寿命是120—200年;狗每分钟呼吸31次,寿命是15—20年;人每分钟呼吸15—18次,寿命是80—100年。从这里可以看到呼吸缓慢相对寿命也长。有一个佛经故事,讲的是:释迦佛问众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位僧人回答:“能持续数日。”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佛又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能持续一顿饭工夫。”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

佛再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可以说是修道者了!”我们的生命就在于这一呼一吸之间。鹏鸟呼吸缓慢,那它的相对寿命,就会比较长。所以,我们要认真的体会这一呼一吸之间,抓住每个小的瞬间,才会有一个长远的未来。很多人说,等明天。我们可以想想,没有今天,没有现在,没有眼下的一呼一吸,明天会在哪里?当鹏冲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它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动物迁徙的时候,景象壮观。像非洲动物大迁徙的时间,是从每年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鹏来说,就如同尘埃出现一样,转眼之间,就消失,结束了。在鹏鸟的呼吸之间,很多动物就完成了它们的一生。当鹏来到了九万里的高空,这时的天,还是深青色的吗?到了这九万里之遥的地方,发现还是没有尽头,虽然自己现在已经站在了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天到底有多远?哪里是尽头?

当大鹏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往下看看,感觉也是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点高远,也有点空旷和寂寞。读到这里,慢慢体会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一种什么感觉?一个个小小的东西,怎么就能聚合而成如此庞大的身躯?而这个动物又是凭什么变化成一个大鸟,一飞冲天达到一个本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呢?当目标到达的时候,会不会相信,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呢?到了这样的天空,还会留恋曾经的过往吗?会有不舍,可是要停留吗?

当鲲,小鱼子在水里的时候,开始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当它慢慢以某种力量聚集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多的时候,它的力量也在慢慢增强。想想我们自己,开始认知,能力都很有限,可是我们慢慢学习,慢慢实践,慢慢提高的时候,能量、机会、挑战也会慢慢聚拢过来。当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在合适的平台,适当的时机之下,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而之前,似乎一直是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时机。

这种改变发生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也要经过一番努力,拼搏之后,才会慢慢形成一股强劲的推动力。在成为推动力之前,也还可能是一股强大的阻力。我们在平时学习,推广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努力,很多来自我们自己以及外部的质疑和纠结。在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下,我们不断聚合能量,慢慢越来越强大。慢慢达到了转化的水平。在变为鹏之后,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可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有多少的羁绊差点让我们停下努力的脚步?

只有在鹏鸟自己继续不断的努力,扇动翅膀,形成更大一股力量之后,才能在强大的推动力下,一飞冲天,向着理想前进。如果我们只是等待。那后面的改变,也是不太容易出现的。当它到达高空,翱翔于天际之间,低头望去,一切都改变了。当我们能够到达这样的一个高度,曾经过往的一切,都如同尘埃一样,微不足道。我们再看曾经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

《道德经》里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件事,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小及大,小近及远。

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思维,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抓住伸手可得的小的机会,小的成长,那我们的未来将会形成怎样的一个合力。真是难以想象。赖老师学经典用经典,以一己之力,星星之火,慢慢引燃,生命的激情。从一个家庭,到现在的成千上成的家庭。

从最初鲲,一个有形的行动,慢慢变成我们精神上,思想上的提升。这个鲲化为鹏的过程,是一个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力量,越积越大。我们的根越扎越深。我们即是等时机,又在创造时机。我们江西的活动,我们的新办公地点,我们的三大集,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期刊,我们的画册,就是我们自己在创造奇迹,创造时机的努力。终于在某一天,在我们自己的力量推动之下,我们展翅飞翔了。

我想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到达目标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应该就是这样,当他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可否照做?明智的家人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答案吧。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恩赖老师,感恩育心经典,感恩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庄子》心得体会 篇六

喜欢这本书,在读中感悟着庄子留给后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独到现代的见解。品读着那一个个诠释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阳光房中,享受心灵的宁静,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惬意的生活,真美。

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鹰,他从小跟着鸡群长大,小鹰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鸡。所以,当主人真正要放飞这只鹰的时候,怎么诱惑、怎么打骂,鹰就是飞不起来,因为它认为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鸡。最后主人失望了,说:“我白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这只小鹰带到了悬崖边,像扔一只鸡崽一样将小鹰扔下悬崖。小鹰垂直的从悬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坠落的过程中,这只小鹰扑棱扑棱翅膀,在坠地之前竟突然飞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从悬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鹰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复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确实是这样的。教师,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开发学生潜能的责任有很多是我们应该承担起来的。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某种激发学生潜能的情境,让学生某个方面的潜能凸显出来,并引导、诱导其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其实,这就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道路。

《庄子》心得体会 篇七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人世间类似的哀痛我们常会看到,远到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复再弹,纵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谁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们的那个人没了,我们的知心话又该说给谁听呢?纵使说了,又有谁能懂呢?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在反驳惠子时,庄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笔叫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他把生命过程描述成一个从无气、无形、无生到恍惚有气、有形、有生的过程。生死存亡本为一体,我们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亲爱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处了。又回归到无气、无形,无生的状态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伤心呢?

人生在世,得对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庄子有此对手,足矣!庄子有此知己,足矣!过惠子墓,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对手而慨叹,而感伤。这无尽的悲凉情其始我辈浅陋之人所能深味?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庄子》心得体会》,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62 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