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发布时间: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创新创业课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研究 篇一

摘要: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十分重要,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措施的贯彻执行。基于此,简要概述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含义,并基于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培养路径;人力资源

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论与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人才培养措施的贯彻执行,但从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着手分析,从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继续教育培养等层面展开研究,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科技创新人才的涵义

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国际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概念上,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与创新人才的结合。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创造力、对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创新人才包含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2方面的资格条件。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与时俱进的,是随人们对品德、知识、才能理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

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成效,不仅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普遍较高,还实现了人才结构的优化与人才机制的完善,形成了较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人才数量较大,相对而言,科技创新人才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较大,需要快速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但目前科技创新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阻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目前,存在高层次人才少、一般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等问题,真正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的人才较少,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国家竞争力。③产业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人才企业研发队伍还处于初级阶段,高层次研发人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自主研究需求,且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我国高科技产业研发能力依旧较弱,弱势十分明显。

3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

3.1自我培养

自我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的原则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统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教育,意识到终身学习、自我培养的重要性,树立自我培养意识。自我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需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学习、努力的方向,在培养中注意政策与国家方针需求,并以此为准绳,自我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②需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www.chayi5.com←升自我约束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3.2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是系统培养的主要手段,培养效果较佳,但是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阶段。学校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源头着手,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铺垫,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②注重大学教育。大学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战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各大学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完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创新性内容,从而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③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社会与国家需要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3.3继续教育培养

继续教育十分重要,一次性教育存在较大的弊端,不能结合时代特点,无法与时俱进,因此,进行继续教育、进行终身培养十分重要,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知识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继续教育培养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继续教育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①企业建立自己的继续教育机构,加强知识培训,为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能力与技术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②制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达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理论实践结合培养十分重要,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理论实践结合培养的关键主要在于加大实践训练力度,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企业可以与高校密切结合,高校负责知识讲解,企业负责实践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从而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十分重要,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正处于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完善与创新,实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的多元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刚。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群言,2014(04)。

[2]李红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

[3]陈艾华,吴伟,陈勇。美国工科院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

[4]刘志宏。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的战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6)。

[5]翁静波,厉伟。多元化途径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12)。

物理课堂与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 篇二

摘要: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堂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理论

联系实际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物理学的内容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物理知识之外,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性认识,物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一、抓住课堂,课堂是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

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从每一节课的小实验教具的制作,演示抓起,对教具的制做乃至演示,改进,都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运用体验科学,从而更加热爱科学。2.注重牛顿,法拉第,伽利略,波尔,爱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其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科学家的材料,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波尔理论等,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穿插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全省心的投入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3.《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标准还指出“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所以,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学物理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无须过多陈述。试想,没有经过学生的自已的思考,然后去选材、组合,不断操作、反复实践,那里有良好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的升华。学生只有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过程,才能更深刻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学生课技竞赛成果的宣传与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证据

1、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现在网络特发达,各方面知识在网上都能搜索到,根据学生的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网上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2.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能促进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方案的改进”、“学科交叉的新教具”、“当年教具大赛成果展示”等。这些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邀请专家,带科技的教师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集中学习,可以收集纳米技术、太空实验、实验教具的改进、课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上的应用、激光技术等材料,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联系实际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专题介绍,或利用板报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总之,物理课堂除了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外,还要注重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给学生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百度网。

[2]校本课程《科技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大赛策划方案 篇三

一、 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发展转型期,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瓶颈期,GDP增长速率有所下降;而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都需要强而有力的政策作为后盾和科技创新进行刺激。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誓言也将箭头直指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知识与文化代名词的大学生理应挑起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重担。而初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却普遍缺乏将创造力展示、实现的综合能力,需要一次科学严谨而正式的活动的磨砺。

二、 活动主题

科创新风,助力减排

三、 活动目的及意义

1、 此次院赛旨在让学生熟悉科技创新比赛的流程,为大型比赛预热:大学四年乃至研究生时期有非常多的科研竞赛,其形式和强度都是新生从未接触过的。而通过这次比赛,他们能积累比赛经验,更好地面对将来的更高平台的比赛。

2、 通过本次比赛,增强学生的“减排”意识:选手亲历减排的构思、实施过程,从中也对减排、环保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能体会到减排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减排意识、环保意识。

3、 培养参赛选手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次大赛要求选手经历发现灵感、构思设计、讨论细化、实施的完整过程,能极大地锻炼选手缜密的思维能力、信息的搜集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4、 提高举办单位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本活动对组织比赛的城环科协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拥有团队精神、紧密合作、认真完成任务;在一次次的活动准备、实施中锻炼自己、相互磨合,成为一支有组织有能力的优秀队伍。

5、 提高城环学院、城环科协在校内的知名度:

大赛面向全校所有学院学生,通过高参与面和良好的宣传来让大家了解城环学院的内涵和义务,了解城环科协的实力和追求。

6、 大赛产生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或创新技术,能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

挥作用:

作品的高质量、高创新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许多优秀的项目正来自于此;而参赛作品能够实际应用也是我们追求的的终极目标。

7、 给新生提供与研究生、专家、教授交流、学习的机会:

本次大赛有导师制、研究生组队制,能够给选手提供绝佳的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会;除了比赛本身,这些交流机会也将是选手宝贵的财富。而这些交流也能让专家学者了解到新鲜的思想、也会给他们提供宝贵的灵感。

四、 参赛时间地点及对象

时间:2015年11月15日至2016年11月5日

地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对象:全校学生

五、 参赛作品要求

1、 本次大赛以“科创新风,助力减排”为主题分为两个大类:

A类:学术类作品

A1:调研(需要提交调研报告)

A2:论文(需要提交论文)

B类:科技创作类作品

B1:科技含量较高,专业性较强,制作成本较高作品(需要提交作品分析报告,重点放在技术操作可行性分析)

B2:投入较少,关于减排的小发明(需要提交作品设计原理说明、作品分析报告及作品模型)

2、 作品提交流程:

重庆大学第十届城环科技风创新设计大赛策划案

A、B两个大类作品提交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作品提交(关于作品的基本构想)

第二阶段:中期作品提交(提交论文、科技制作、调研报告的初稿)

第三阶段:最终作品提交(提交作品成品,即调研报告、论文、B1类分析报告,重点放在技术操作可行性分析、B2类设计原理说明、作品分析报告及作品模型)

六、 比赛规则

1、 本次大赛需以3-5人团体报名参加,设队长一名,团体成员或队长不得同时为其他团体成员或队长;

2、 未组队成功的个人可以在填写报名表时说明并请求组委会协调组队;

3、 报名之后,需紧跟大赛赛程分阶段上交作品,超过截止日期后仍未上交作品的小组视为自动弃权;

4、 队长不得一人代表全队参加之后的各项活动,至少要3名成员(包括队长)出席;

5、 参赛队伍可在中途退出比赛;

6、 参赛队伍的成员不得随意更换,更换需经过组委会的批准。队长可在团队内部更换,仅能更换一次;

7、 组委会可为团队提供相关的学术资源支持;

8、 提交的作品不得抄袭他人成果,若出现作品雷同或类似,由组委会负责判定是否为抄袭,一经确认,当即取消参赛资格;

9、 若创意想法雷同,且判定不为抄袭,先提交申请表的队伍有优先权;

10、 报名截止时间之后上交报名表的参赛队伍报名视作无效。

产业科技创新建设的战略研究 篇四

摘要: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创新驱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1、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2、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对本区域和周边地区持续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发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二是产业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呈现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特征,相关核心技术群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运营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四是形成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鲜明价值导向,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氛围浓厚,全球科技创新领袖不断涌现。

3、“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苏省委在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后作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从内涵的区别来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产业,即生产制造,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要素的集聚,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中心”的落脚点在科技,即科学技术,更多地强调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领域率先突破。从提法的共性来看,两者同属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无论是江苏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最终的目标均是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占据领跑地位,发挥引领和辐射功能;两者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核心,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的战略基点,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走向国际,进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影响力。从区域的差异来看,江苏产业优势明显,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规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42%,分别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个百分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具有全球领跑和并跑优势;高新技术企业10830家,高于北京,约为上海的2倍;企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80%来自企业,而北京为40%、上海为63%。可以说,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符合江苏的现实基础和产业需求。而相对于江苏的产业优势,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创能力更加突出:全国50%以上的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48%两院院士和31%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北京;全国1/3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4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部属科研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分别是江苏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别为江苏的2.43倍、1.40倍。

二、国内外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持续打造硅谷,确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英国在伦敦加快建设“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技术中心;新加坡坚持人才引进的“开放政策”和保持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路径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对硅谷等联合国46个“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苏借鉴。

1、始终把科技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重要载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等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科技园区,它们是各自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到90年代的互联网,再到21世纪的“互联网+”服务,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亿美元级高科技公司,约有100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将研发总部设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园之初选择了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拥有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台湾地区十大企业有7家来自新竹;韩国政府为大德地区出台《大德研究开发特区育成特别法案》,以财税减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园区发展,使其ICT、生物医药、空间技术等全球领先。

2、高度重视集聚科教和人才资源

美国加州拥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级研究机构,据统计,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加州占据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学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兼职创业,每年都会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韩国则将科学技术研究院迁入大德园区,与临近的忠南大学、科学技术联合大学院、情报通信大学、大德等大学不断输送其所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培育及输出方面,科学院的贡献超过韩国的10%。印度班加罗尔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以及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培养15万~20万技术工人,成为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产业兴起的重要保障。

3、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高强度投入才能支撑高水平创新和获取高利润回报。目前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近半数将总部设在硅谷,2013年硅谷风投总额超过50亿美元,占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增幅明显,从2011年的5.73亿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亿新元,年均增幅超过15%;东伦敦地区是英国风险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风投资金规模占全国的25%和全欧洲的8%。

4、注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美国盖尔研究所发现,中小企业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远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小企业;而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由中小企业获得,80%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创造。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政府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费以激励其创新,制定《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对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国推出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创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小型企业可以使用创新代金券支付创新服务费用,目前全德国约有3万个企业开展不间断的研究活动,10万科技型企业经常性地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牢牢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及顶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渠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大众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突破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把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国产业转型作出积极的示范。

1、着力加快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

(1)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部署

瞄准未来战略需求和技术供给短板,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任务的实施,积极转化创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进一步跟踪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聚焦重大产业方向,梳理分析数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江苏有优势的领域,根据“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抓紧论证并启动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

(2)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建设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学。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开展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更好地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微结构、通信技术、水土生态等国家实验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国际合作,推动与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各地、各园区、有实力的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贝尔实验室、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一批科研型国际合作大学、联合研发机构。

(3)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

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按照平台一流、队伍一流的标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地方和园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共建一批人才与国际贯通、机制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研究所,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覆盖。针对“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高新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产业技术研发体系。赋予省产研院在使用省产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时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任职或兼职,在省产研院兼职或任职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可保留3年工作人员身份,档案工资正常晋升。

2、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1)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全面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支持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企业科技园,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构建产业技术研发网络,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推动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提升产业科技开放创新水平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积极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世界创新强国,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推动加入世界主要技术标准组织,牵头或参与建立国际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基地,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外资企业联合本土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政府审批和监管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科教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群转化。鼓励地方、科技园区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园区加快集聚国内外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3)培育产业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企业承接重大建设工程,提高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1)大力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

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给予省级以上高新区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鼓励高新区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资源。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新区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内重大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新区财政收入中上缴省市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省市对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安排。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

(2)打造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

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探索一体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创新政策一体化覆盖、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推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3)大力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理念、办区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致胜转变。坚持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取向,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腾笼换鸟”,培育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发展。

4、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世界级创新创业人才

(1)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

依托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等,加大海外领军人才、我省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地区特色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科技企业家培育,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一批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型科学技术带头人。建立产业人才滚动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适应不同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市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努力构建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构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孵化体系

发挥创业孵化机构的产业孵育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各类众创空间的合作发展,形成涵盖创业全过程的孵化链条,推动科技服务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3)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机构和科技小额借贷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推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产业部门基金统筹联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联合布局资金链,发展“首投、首贷、首保”,优先支持初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人才贷”、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信贷机构体系,加快聚集国内外金融服务资源。

【参考文献】

[1]上海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研究[J]。科学发展,2015(6)。

[2]杜德斌。对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5(6)。

[3]韩子睿。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

[4]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7)。

[5]陶希东,安永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台湾经验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5(2)。

创新心得体会 篇五

引导市直机关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争先进位,泰安市从4月份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在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行动活动心得体会。

活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为载体,以改革重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在思路措施、行动重在实践落实为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效能。

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举办市委中心组专题报告会,开设领导干部大讲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主题,搞好专题培训,完善学习制度和考核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调研。

二是创建创新型机关。结合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市直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各自改革创新、争先进位的目标和措施,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完善工作督查、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机制,推动创新目标和措施的落实。

三是创建效能型机关。着眼提升工作效能,全面梳理和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制定机关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机关效能投诉和暗访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单位及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诫勉。四是创建服务型机关。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机关服务承诺。开展“机关与基层(企业、社区、村)结对服务”活动,积极为基层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五是创建廉洁型机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和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推进党务政务公开。

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明确了活动的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整个活动按4个步骤组织实施:一是制定标准、动员部署。制定市直机关创建“五型机关”具体标准和考评细则,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二是对照标准、学习整改。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对照创建标准,查摆问题不足,抓好整改落实。三是推树典型、交流提高。认真总结创建工作先进经验,推树一批先进典型,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四是总结考评、表彰先进。结合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文明机关考评,对市直部门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集中活动结束后,将创建“五型机关”作为机关建设的常规性工作,不断调整完善创建内容和考核标准,形成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

创新心得体会 篇六

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学习心得。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3岁,他已经过了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

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要一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说:"你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行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问题。"教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和小棒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搭不成或搭得斜的问题,势必要想芳设法解决,而这个决绝的过程正是探究棱的特点的过程。然后,才此基础上,并加以验证,共同获得新知。

创新心得体会 篇七

一、创新实验理解

创新性实验是旨在引导、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利于大学生开拓思维,进行创新性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在大学校园我们学到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个过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就给我们这个实践的平台,给我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理解到,举办创新实验旨在探索和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模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同时,由于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存在实践和教学衔接薄弱,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自主创新能力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心态,以便更好的和社会实践或者研究性学习相融合。这也就显示出了创新实验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实验过程中的感悟

举办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验实践能力。这也就要求参与者有自主实验和创新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确定课题以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我们的实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本项目。通过这次参加创新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在参加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体会。

1、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实验进度很慢,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先花一段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实验最重要的是把实验原理吃透,再对实验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

没有这次创新实验,我们不会了解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也不会了解到太空诱变育种的特点,更不会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机会。这就体现了创新实验的一个目的: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实验最根本的是把原理理解透彻,进而对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就最为重要,有了坚实的理论的基础,最后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对本实验中元素的测定的设计中深有体会。

例如实验最佳条件的选择及干扰及消除方法的选择,都是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的,这也充分的说明实践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3、创新实验最为重要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说我们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实验课程,进行各种类型的实验,但在对太空组和地面组进行元素的测定的时候,我们却深刻的感受到,对于新事物,动手操作能力的不足。

例如,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实验结果的误差,达到预期的精确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让我深深理解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让我了解到自己动手能力有待提高,还需要很多的努力。在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板蓝根的化学成分了解不多,因而在对比分析两组板蓝根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进而讨论板蓝根的药用价值及其生物活性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这一部分归因于我们的知识面不够广阔,也有组员太少、专业方向太窄的原因。另一个方面,由于本项目的申请经费只有2000。00,因此有部分工作需组员自己克服,努力完成实验项目。

三、项目总结

1、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独立完成的,发挥互助协作精神是必须的。学习中需要同学的帮助,社会工作中需要同事的协助,创新实验更需要成员的合作互助精神和能力。

2、创新实验项目的工作是步入科研工作的一种尝试,经历了本次创新实验后,在今后的科

研工作及社会工作中,将使我们获益匪浅。在这一年来的创新实验过程中,收获了不少,对科研有了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了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

3、做任何事情应该有恒心,尤其是科研,坚持到底就是最大的收获。科研是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还要有耐心。

4、态度决定一切。在实验中,虽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要时刻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咨询老师,通过查找物理光学和药学资料等,最终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顺利把课题按计划完成了。

创新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创新思维,要有创造力,要在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不分年龄的,不分职位的,人人都要重视创新,人人都要参与创新,人人都有拓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为自己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无限潜能,才能使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才能够运用创造技法去发明和改造一些东西。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大大提高。我通过对创新实践这门课程的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章的自我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最终要勇于实践。要知道实践的重要性。在掌握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基础上,我要对某一日常用品进行改进。现在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们读小学就有很多书,而且学校开设了很多课程。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以至于小朋友都背一个大书包去上课。有的孩子本来就长得矮小,再背上一个大书包,感觉整个人都没了,快趴到地上了。孩子的负重量太大。我想利用分析列举型技法中的缺点列举法对书包进行改进。首先现在的书包的缺点有:

(1)书包的体积过大,但还是不能装很多东西。

(2)面料太差,很容易磨坏。

(3)不能防水,底部过薄。

(4)双肩包有时过于沉重,造成使用者脊椎的问题,并且影响身高。

(5)书包过重,什么都不装都有好几斤沉。

(6)很容易脏。

(7)书包拉链很容易拉坏。针对这些缺点,可以做以下的改进,从而生产出另顾客满意的书包。

(1)这种书包的体积很小,他是折叠式的,你不用时可以将它折好放在衣兜里。但是你不用担心它的容积,它会根据你东西的多少自行调节容积。不会将它撑坏。

(2)将书包的面料做成皮的,但是这种皮质量好,耐磨,而且又不重,它可以轻如薄纸。

(3)它可以防水,但是和雨衣、雨伞的差别很大。

(4)这种书包不用背它,底部有两个轮子,打开它之后,可以像推车一样,将它拉走,它自身会隐藏重量。所以,拉起来一点也不累。

(5)书包有很多小包,可以放很多东西,拉链都是用最好的工艺做的,不会拉坏。

(6)这种书包的一大特点就是永远也不会脏,它有自动清洁功能。总结起来,就是方便,快捷,易装,能装。这样就给孩子带来了方便,减轻了负担,不会影响他们身体的成长。

通过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创造性思维,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个人的成长很重要。通过对一些东西的创新,开发思维,开动脑筋,不能让自己的思维太禁锢、太局限。要使思维活跃,才能有很多奇思妙想的想法,这样才能谈得上创新。经过学习,我发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过现在我找到了提高自己的途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拓展创新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对自己学习其他的任何学科都有帮助,它是很有灵活性的。

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之我见 篇九

一、采取“博采众长、以我为主”的技木路线

在2004年前,从日、法、德等高铁技术原创国引进先进设备的有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这3个国家(地区)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汲取境外高铁技术先进的有益经验及教训,中国制定了“博采众长、以我为主、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并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技术创新之路。2004年中国引进高铁技术是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引进。国外技术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高铁列车统一命名为“和谐号”,并冠以英文标志“CRH”(中国铁路高速)。例如,CRH1型及CRH2型是中车四方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日崎重工公司合作研制的;CRH3型是中车唐山厂、中车长春客车厂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研制的;CRH5型是中车长春客车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研制的。引进后联合生产的动车组共有上述4种技术平台、15种车型号,设计速度等级为250~350公里/小时。20l0年,在融合提炼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客运量需求,对主要技术,如交流传动系统、转向架、铝合金车体、制动系统、头车形状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分别由原南车、北车集团自主研制成功了CRH380新车型,其最高运营时速可达380公里/小时;继而时速350公里/小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实现了自主化、标准化,如今已开始投入运营。

二、正确决策,制度创新

在中国引进高铁列车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决策和制度创新。首先,中国高铁只引进“动力分散方式”的高速列车。动力集中式与动力分散式高速列车的区别在于前者仅靠车头(机车)牵引,而后者是由带动力的动车及不带动力的拖车组成的“动车组”。动力集中式其动力装置少,车辆维护工作量少,价格相对低廉,但这一优点随着传动技术的进步,即采用直流电机牵引转变为交流电机牵引后,其维修工作量徒增,其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另一优点是仅有一台机车导致客车车厢内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少,乘客感觉舒适。但是动力集中式的缺点是机车轴重大,机车下部车轴要承担更大重量,运行时对轨道冲击力大,要求轨道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铁路建设成本。动力分散式的优点有三项:一是轴重比动力集中式小而且分布均匀,由此可以降低对轨道的要求,还可以增加载客量。如法国的TGV及德国的ICE高速列车采用的动力集中式轴重分别为17吨及19.5吨,而日本300系列高速列车采用动力分散式的轴重仅为11.4吨。动力分散式第二项优点是可以采取再生制动,即分散在多辆车下的电动机制动时可以作为发电机使用,其产生的电能可送回电网,不仅节能,而且可以减少机械制动装置的使用频率(当车速至50公里/小时以下时才起用机械制功装置),使机械部件的磨耗大为减少。动力分散式第三项优点是,动车组编组比较灵活,在终点站也不需调援火车头的方向。因此,在2004年第一轮高铁招标时明确告示,中国只接受动力分散式的高速列车,即高速动车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具有预见性,因为德国ICE、法国TGv的最新车型也都采用了动力分散式。其次,中国高铁引进先进技术,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规定外国企业必须与中国企业联合投标。

我国将所有引进的高铁列车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作为基本技术路线,以加快高铁先进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例如,在2004年8月进行的第一轮高铁列车引进招标中,按订购合同获订单的国外公司需把有关的关键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阿尔斯通是中标厂商之一,获得了60组高速列车的订单。该年10月10曰,铁道部与阿尔斯通正式签订总值6.2亿欧元的合同。根据合同,阿尔斯通将7项关键技术转移给中国,其中3组列车在意大利工厂组装,并完整付运到中国;6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其余51组通过法国的技术转让,由长春客车股份公司制造。还有一条成功经验是,引进高铁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以1比7的比例加大投入,用以技术创新,即花1元钱引进技术,配套投入7元钱进行自主创新。结合中国国情引进的高铁关键技术进行再创新,并抓住最高运营速度这一关健指标,从根本上规避了知识产权争议。2014年2月3日,农历甲午年大年初四,正当全世界华人欢度春节之际,在美国时报广场的广告大荧屏上,一列中国制造的CRH380A高速列车疾驶而过,车厢内乘客喜形于色,站台上一片欢腾。这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代表产品,其设计速度高达380公里/小时,当时已安全运营350万公里。播出这一视频的特殊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宣告CRH380A的自主知识产权。

三、人才培养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基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科委、铁道部共列了300多项高铁研究课题,培养和涌现了近千名技术骨干,造就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人才库。他们跟踪世界高铁先进技术,开展国产化研究,并通过对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以及既有线提速等实践,积累了研制、设计高速列车的宝贵经验。例如,“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其核心技术由我国自行研制,是跟踪、参照西门子ICE1、ICE2等动力集中型高速列车独立研制而成的。2002年11月27曰,“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试验时曾达到321.5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造就了中国铁路第一速。“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由株州机车车辆厂、大同机车车辆厂、四方机车车辆厂、长春客车厂与西南交大共同研制。又如“先锋号”高速列车是国内第一列动力分散式列车,追踪日本新干线300系列的技术,被当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列为第九个五年计划中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锋号”高速列车由南京浦镇车辆厂与同济大学负责研制。“中华之星”、“先锋号”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为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培养、储备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创新永远在路上,优质人才永远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创新创业课的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62 3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