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发布时间: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自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后,就开始认真学习。两个月宝贵的暑假是系统学习的好时机,先是“念”了一遍课标,然后通过网络聆听知名专家的课标解读,接着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细读课标。从今天起,把自己的理解逐一化为文字,意在通过显性的文字来加深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努力使之前的懵懵懂懂、模模糊糊逐渐清晰化、条理化。

通读新课标后,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每门课程都要承载这一任务。

先来看新课标“前言”的第三部分——“关于课程标准”,第一条就明确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就是每门课程都要把“育人”作为自己学科的培养目标,让每位学科教师都树立为国育人的意识。

其次看课程性质。在2011年版课标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在2022年版课标中这样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新课标课程性质中多了“国家通用”四个字。2011版课标只说“学习语言文字”,那么全世界有多少种语言文字?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等,连专家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那么语文课程学习的是什么语言文字呢?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新课标中增加了“国家通用”四个字后,不但明确了学习的是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而且是我们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这样一来,就把“国家”放到了首要层面。

再看课程理念。2011版课标“课程理念”第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把“语文”这门课程放到了首位。我们看看新课标“课程理念”第一条是什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是把“育人”放到了首位,也就是语文课程首要任务是育人,就像《弟子规》中所说:有余力,则学文。

最抢人眼球的莫过于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提出了。我们最先知道“核心素养”这个词,在高中课标中。高中课标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四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大致相同,但呈现顺序有了明显的不同,也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文化自信”放到了核心素养的首位。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我个人理解是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就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是受教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小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个阶段,只有在学生心中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让学生认同我们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具有坚定的信心,那么他们才会热爱我们的国家,从而竖立“为国奋斗”的高尚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个素养为前提,即使拥有再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再缜密的思维能力和高超的审美创造力,又有什么用呢?不具备“中华文化自信”的人,就很难打心底里为国奉献自我,说不定还会走到国家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新课标强调育人功能,是新时代的必须。每一门学科教师,都首先承担着培根铸魂的责任和义务,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基础上,提升智育,加强体育和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本次学习中,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想做得更好,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发展,在民族精神上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从情感价值观中对学生有了更深的要求,也对教师在教学提出了教育方向,在总目标中对学习过程的对个人的爱国精神的培养和了解国家的目标有了更重的讲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吸取民族精华。课文中内容不懂地方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是课堂的发言者,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和质疑,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资源的整合,运用了许多的电教手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了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以及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意义重大,它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学科育人目标,明确了实施要求,促进了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因此我个人觉得细读并学习实施建议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新课标的理念来讲,要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新时代的语文课程内容让我们注意到了:

一、它从原来的注重学科逻辑侧重到更加关注了学生的成长和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整合课程内容,设立跨学科之间的主题活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构建学习任务群并完成学习任务群。换句话说,就是要我们教师要学会整体规划学习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一部分中,可能有很多老师一开始是不适应的)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创设真实的教育情境。重视课堂评价的过程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主阵地上,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以及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制定符合他们的评价标准。比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诗歌的学习我们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比如在什么样的场景之下举行什么样的朗诵比赛,这个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各地区不同学生的生活场景来创设。每一个任务之下的活动尽量涉及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加贴近。使他们不但在活动当中获得知识,还在活动当中得到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勇于积极探索、创新,养成思考的习惯。

四、评价的方式依据活动的设定,要灵活多变。要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以及个体差异,努力做到既能够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又能够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评价还要关注过程评价,倡导学科融合。不过这些还需要一个过程来实现,所以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探索,争取早日找到更合适的路径,为新时代培养新人。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通过学习>解读,使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在注意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自觉恰当地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求异思维、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探究性地自主读书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书”,还给学生与文本直接和多次对话的权利,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体验美感。

六、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讲真话、讲心里话,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健康发展。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暑期刚一放假,我便有幸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让我在对语文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变化有了新认识,深感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此次新课标主要有五方面变化: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4。增强了指导性;5。加强了学段衔接。它的修订完善,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让我们在学习感悟中豁然开朗,既有理念上的更新,又有理论上的提升;既有知识上的积淀,又有技能上的引领,可谓是一次饕餮盛宴!现将收获感悟浅谈如下:

一、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新课程》围绕以德树人的任务,充分发挥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作用,坚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学科资源,以学生语文学习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等习惯,鼓励自主性阅读及多元化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主动提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力量。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新标准》对义务教育各个阶段提出了总体目标及学段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外,更多的是在感知丰厚博大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学科整合,生活联系以及合作实践。大力提倡学生在阅读,写作,鉴赏,表达等方面要有个性化创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写作,创意表达,个性鉴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创新地位。

三、要合理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是新版课标在内容修订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应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但是对于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意义认识不清,进而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感到迷茫。因此,从根本上厘清认识,找准学习任务群在课程教学中的落地路径十分必要。义务教育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三层是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教学实施时要根据学段特点安排教学任务。如第一二学段可以围绕生活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绿色作文网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会表达生活。第三,第四学段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感受。活动时,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等喜闻乐见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进而高效完成各学段学习任务。

四、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的导向作用。

“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评价方式的不断改革与提升。

五、要发展自我终身学习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师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自己专业发展,跟着目前的信息潮流,掌握教改动态,提高课堂效率,增长自己的见识,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顺应时代的新发展。

未来设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标在表达上略有出入,但整体不变,新课标对语文教师职能和职业修养的要求也都有了变化,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我们今后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和要求,拥有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和新视野,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积极求变,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做有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研究力和执行力的适应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课程。

古人说,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想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我们就应充分吸收新课程标准精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尽献绵薄之力!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这次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已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三、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程课堂的认识,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四、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课改是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不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等新理念的提出,而恰逢其时教授大咖对新课标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透彻明了,两天半的培训,我听的酣畅淋漓。这不是一场盛宴,是无数盛宴,佳肴无数,受益匪浅。

通识课程培训中,朱教授以《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的义务教育课程、育人变革》为题,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作了全面、详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讲解主要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大板块展开,聚焦“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如何理解义务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设计”三大核心问题,围绕新课标这一重要的话题和老师们进行了共同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郭华以《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为题作了讲座。

我明白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核心素养明确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披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上,要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在实践育人层面,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

而主题培训中,任务群的解读引领,让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专家的案列式解读,具体教给我设计技巧,教学工具,学习支架,不经感叹,原来可以这样安排。

《新课程标准》从出现,学习到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纵使教学之路道阻且长,吾辈仍愿上下求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62 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