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

发布时间: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杜富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杜富国事迹简介 篇一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给“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的颁奖词。寥寥数语,再现了杜富国生死雷场上的惊天一挡,诠释了他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展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风采荣光。

一个士兵,一个典型。全媒体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各种声音都有自己的传播渠道。“扫雷英雄”杜富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媒体环境下,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带给新闻工作者诸多思考。本文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刊登的杜富国典型报道为例,剖析典型宣传何以能够出色出彩,又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实现典型宣传效益最大化,以期为提高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主流媒体历来重视典型人物宣传报道,宣传先进事迹,弘扬典型精神,鼓舞受众奋发向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多样化、阅读方式碎片化、热点更迭快速化,给提高典型人物宣传质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在典型人物宣传的选择上更加慎重。只有那些与时代贴近、与受众贴近、与情感贴近、与环境贴近的典型,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与时代贴近,回应时代关切,增强必读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典型人物选择上,必须聚焦当下受众最关心关切的主题,抓住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时代形象,解答时代之问,吸引读者不得不读。典型对一个时代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艰苦创业的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历史上从来都是英雄辈出,先后涌现出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一大批典型,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时代的进步,至今仍闪耀着璀璨光芒,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走进新时代,我们呼唤英雄、崇尚英雄,仍然需要讲述好新时代先进典型的故事,传播好强军正能量。一段时间以来,对于90后、00后青年官兵“能不能上战场、能不能打胜仗”,社会上很多人心中存有疑问,宣传杜富国的感人事迹,就是要展现新时代青年官兵的英勇模范行动,有力回答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解放军报》的报道《为边境扫除雷患 为战友血染雷场》,展示了杜富国为祖国和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人民陆军》报的消息《90后士兵杜富国以雷场壮举作答时代之问》,标题直截了当,“90后士兵”“雷场壮举”等关键词简明扼要,消息以杜富国的雷场壮举和逐梦经历,回答了“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的90后官兵能不能上战场、能不能打胜 www.cha www.chayi5.com yi5.com仗”这一时代之问,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

与受众贴近,讲好典型故事,增强可读性。“新闻学的本质就是讲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新时代的精彩故事需要精彩表达。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更加倾向于故事化,典型宣传不能搞生硬灌输、自说自唱,只有遵循传播规则和阅读理念,疏通典型到达受众的关节点,才能让受众买账。选择有故事的典型人物便是贴近受众的有效方法手段,讲好他们的故事,在故事情节的呈现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最容易打动人心。《人民日报》的通讯《英雄杜富国面对死神威胁:“你退后,让我来!”》,从杜富国的一句“口头禅”引入,讲述了战友们口中关于杜富国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读来震撼人心。《解放军报》的特写《眼睛失去光明 心里升起太阳》,没有司空见惯地直接铺陈杜富国事迹,而是另辟蹊径、独具匠心地以几位特殊的探视者的视角,来挖掘杜富国身上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安排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他们是谁?为什么来探望杜富国?他们的探望方式又有何不同呢?然后再层层深入,以讲故事的口吻,剥丝抽茧、一步步解开这个谜团,重现杜富国身上的感人故事,一改传统典型宣传的生硬刻板,更加可读、耐读,催人泪下。

杜富国事迹 篇二

2015年6月,上级决定抽组人员赴云南执行扫雷任务。听到这一消息,杜富国顿时感到热血沸腾。南疆雷患迟滞沿边经济发展长达30多年,有的村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冒险趟雷区,有个村寨87人被炸得只剩78条腿。每当看到这些报道,杜富国的心里都久久难以平静,恨不得马上把雷魔彻底铲除,还人民安宁,促边境发展。

当杜富国把请战书交给连队后,有的战友劝他:“地雷可不认人,何必去冒这个险?”但他却认为,作为人民子弟兵,人民有危难,国家有需要,理应冲锋在前。不少战友见杜富国如此坚定,也纷纷报名。杜富国将微信名取作“雷神”、QQ昵称标为“征服死亡地带”,以此激励自己建功雷场。就这样,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400余名战友,踏上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新征程。

“跟死神打交道,没有两把刷子不行”,这是排雷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干工兵,杜富国是半路出家,第一次摸底考核,排雷理论只得32分,技能课目也是一塌糊涂。杜富国告诫自己,想担当就要有硬本领,想干事就要有真本事。为掌握排雷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背一背;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将营房前的草皮翻了个遍;为娴熟操作探雷器,将铁钉、弹片等混合埋设,采取斜放、覆盖等方式增加难度,把笨拙的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3个月临战训练结束,杜富国所有科目考核全优,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爆炸物排除方法,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专业通”的成功转变,拿到了走向扫雷战场的“入场券”。

排雷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军事任务之一,排雷兵走的是“阴阳道”,拔的是“虎口牙”,过的是“鬼门关”,每上一次雷场,就是一次生死考验。有一次,杜富国和班长许猛搜排作业时,发现一枚性能不稳定、杀伤威力大、装有诡计装置的反坦克地雷,这是他们首次遇到这种情况,手里都捏了一把汗。许班长命令杜富国退后、他来处置。可杜富国知道,人工搜排是生死相依的团体战,谁多排一次就多担一分风险,也能多给战友一分保护,回想一年来每次遇险许班长总是冲在前面,杜富国强烈地意识到,危难关头自己也应该挺身而出。杜富国立即拉下面罩抢先站到地雷前说,“班长,让我来!”他小心翼翼清除浮土、去除伪装层、拆除诡计装置,那一刻杜富国虽然全身被汗水浸透,但特别激动,他为成功排除首枚反坦克地雷而骄傲,为人民群众消除一处雷患、送去一份平安而自豪。

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这是排雷兵的真实写照。记得和队友唐世杰排雷作业时,发现一枚引信朝下的40火箭全备弹,清除表面浮土后,又连续发现4枚,并且引信裸露在外,处置不当就会引爆“雷窝”,这是排雷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唐世杰主动请缨,杜富国以组长的身份命令他撤到安全区域,自己上前排除了一触即爆的雷患。其实当时杜富国也很发怵,但作为一名党员骨干,危急关头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雷场就是战场,随时面临伤亡。去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在作业时突遇一枚加重手榴弹爆炸身负重伤。从此,他再也不能拥抱亲爱的妈妈,再也不能看见心爱的妻子,再也不能和战友们并肩征战雷场,但他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让杜富国高兴的是,在他负伤一个多月后,56名战友手拉手、唱着歌,趟过当初血染的雷场,将其圆满移交当地政府;让杜富国欣慰的是,扫雷任务部署后,大队官兵人人再次递交请战书,继续战斗在一线,履行着他未完成的使命,杜富国等着他的战友们胜利归来!

杜富国虽然对排雷中的伤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知道自己失去双手双眼后,他也是心乱如麻。有过担心,担心自己还这么年轻,本该尽孝的年纪却因伤残让父母以泪洗面;有过彷徨,彷徨将来面对新的生活时是否能撑得下去;有过无助,无助自己连最简单的吃饭如厕都显得这么艰难。

前段时间,参加过边境作战的5位战斗英雄来到杜富国的身边给他加油打气,双目失明的安忠文英雄教杜富国如何使用盲人手机学习娱乐,双腿截肢的王曙光英雄讲述他如何考研读博、成家立业的收获体会,这些都让杜富国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力量。杜富国知道今后的路还很长,新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必须勇敢走向新的战场,迎接新的挑战。

洗脸,对正常人来说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可对于杜富国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妻子搀扶着他去洗漱间时,杜富国悄悄记下了下床后的步骤,但当自己尝试时,用残臂开门是最大难题。一次不行,再来一次,臂弯磨出血痕后也不放弃,坚持训练了4天才拧开门。为了圆播音主持梦,他每天跟着手机软件学普通话,跟着妻子的朗读背记内容,当花一周时间把500多字的排雷故事完整播出后,杜富国仿佛又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他深知:想要活得更有价值,就必须经受伤残的考验,不断接受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让伤后余生更加出彩。

杜富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曾经网络上大火一句,“只愿岁月静好。”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我们生活在这么和谐、稳定的社会,正是有那些负重前行的人,才能让我们得到梦寐以求的“岁月静好”。在负重前行的战士们中,就有那么一位勇敢的战士,他就是“排雷英雄”杜富国,将青春献给了祖国山河,将生命置之度外。

3年的扫雷生涯,他累计进出雷场1000余次,2400余枚爆炸物被他小心拆除,安然捧出。但是,在20xx年10月的一次排雷当中,一颗深藏地下30多年的手榴弹爆炸,让他失去了双手、失去了光明。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失去双手,就意味着什么事情都难以进行,失去双眼,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世界变成了黑色,可是杜富国却没有被现实的困难打趴,他说“虽然没了双手,但我还有双腿,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虽然失去光明,但只要心中升起太阳,我的世界依然五彩缤纷。”

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正是有像杜富国一样的人,为了国家,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前赴后继,勇敢的挺身而出,才带给我们安全、稳定。

如今的杜富国,虽然装上了假肢,但是前路却困难重重,他需要一点点的适应,一点点的学习,由于没有视力牵引,先进的假肢只能完成约15%的功能,杜富国的日常生活还是要靠残肢来完成。但是他从不想给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带来负担,他自立自强,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从不会吃饭到自己吃饭,穿衣、洗漱、上厕所……这些日常小事,杜富国现在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英雄是崇高的,是值得被尊敬的。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像他们学习,即便我们不能奔赴战场,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杜富国事迹简介 篇四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突然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杜富国下意识地向艾岩方向一侧身,挡住了爆炸后的冲击波和弹片。艾岩得救了,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他说,我只是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假如再给我机会,哪怕一千次,一万次,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进入手术室的杜富国在经历了三小时的生死抢救,最终生命体征得到了稳定。据当时参加会诊的医生回忆说,当时杜富国身上大大小小的伤口已经多得数不清,伤得最严重的就是他的双手和双眼。根据当时的状况和多名专家的会诊,大家都认为杜富国的双手和双眼已经保不住了,而且要想保住他的性命,就必须马上进行眼球摘除和双手截肢手术。这样的状况虽然很难让人接受,但是保命是第一要务。就这样,杜富国的家人眼含泪水,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手术过程中,为杜富国医治的几名现场医生都心疼地红了眼眶。看着眼前这个只有27岁的杜富国,大家都在使出了自己的浑身解数,尽可能的让他少受一点痛苦。手术过后,杜富国慢慢醒了过来,在场的所有人都在为他能醒过来而感到高兴,但同时又为他的遭遇而感到难过。他们不知该如何告诉杜富国,他的眼球被摘除了,他的双手被截肢了。然而,病床上的杜富国却没有表现得异常激动,他很平静,因为他在爆炸声响起的那一刻就已经预料到了结果。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他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挡在炸弹跟前,保护自己的战友,因为这是他作为一个战士应尽的责任。在他2015年6月报名参加边境扫雷行动开始到2018年10月11日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杜富国一共有1000多次进入雷场的记录,从他手里排出和排爆的地雷一共有2400多枚,相当于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都要排掉两三枚地雷,也就是说,他几乎每天都在与死神打交道,他的意志和信仰也已经锻炼到了极致。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信仰和意志力的支撑,杜富国才没有因为受伤而一蹶不振。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杜富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62 3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