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事迹心得体会优秀8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袁隆平事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 篇一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兴的事。“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习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中国杰出人物袁隆平事迹简短 篇二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与科学成就写满祖国大地。年轻干部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做新时代拓荒农。

心怀信念,种下梦想的“种子”。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农业报国誓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接下来袁老袁一生践行自己的誓言,用一甲子去寻找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百姓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的“种子”。回望袁老一生,誓言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当前,面对疫情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要胸怀报国热情,种下中国梦的“种子”,坚持红心向党,朝着党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心有希冀,不畏艰辛,不再迷惘。用实际行动传递信心与信仰,凝聚奋进的力量,共做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奔跑者、追梦人。

脚踏实地,耕耘希望的“田野”。“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老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为追寻合适的温度与阳光,袁老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从云南到广东,再到海南,重复着一场又一场试验,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当头,甚至是刚刚做完眼疾手术,袁老依旧坚持每天都去试验田里看一圈。时代需要担当,时代呼唤实干,年轻干部不能空怀满腔热血、停留在空谈与喊口号上,要保持初生牛犊不畏虎、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毅勇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沉下心来实干苦干,干出一番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事业,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要立足本职岗位,高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圆满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平凡中书写“不平凡”。

志存高远,追寻丰盛的“收成”。袁老始终以理想主义的精神努力“向前看”,他放弃了本可安享晚年的岁月静好,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一次又一次攀登科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干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甚至在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他一心想着奉献,一心扑在事业上,他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年轻干部永远学习的时代先锋、时代榜样,年轻干部要有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决心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躲闪,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进取之心,不存自满之心,勇敢面对自身短板与不足,从学习中汲取营养,提升能力;保持专注与自律,集中精力专注于目标,保持专注、专心与专一,追求卓越,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以实事实绩与老百姓同舟同济,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旗的英勇先锋。

袁隆平人物事迹 篇三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成就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请支持者列出引用证明。)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荣誉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4月,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四

“袁隆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过联合国“科学奖”哩!不过今天我要说的则是我家这个“袁隆平”。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了,身体特别硬朗。退休前,他是县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听妈妈说,外公是华中农学院的高材生。不过,说起来是个名牌大学生,但实际就是个庄稼汉!因为外公每天早出晚归,骑一辆破自行车,整天都和泥巴、庄稼打交道。为了试验新品种,他常常从早到晚地泡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记录种苗的生长时间和收获率。即使戴上大草帽,皮肤也被晒得黝黑,活像个非洲人。

终于退休了,外公总该享享清福了吧,但他还不肯闲下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已经退休十几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早稻来。他说,这种早稻的耐旱本领特别大,如果试验成功,能很好地对付庄稼缺水这个大问题。为了试验,一大把年纪的外公,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试验地;为了保证早稻的健康成长,他自己动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虫,比照顾我还要细心;为了得到巴西早稻详细的生长资料,他没有哪一天不去观察、记录,常常忘了回家吃饭。家里人常笑他,说他的干劲比年轻时还大!

年轻时的外公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我无法见证,但是现在的外公,尽管没有袁隆平那么大的名气,但在我心中,和袁隆平一样了不起!

袁隆平简介及主要事迹400字 篇五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篇六

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可见当年,这片美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袁隆平人物事迹 篇七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再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2]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奖项。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人物简介

袁隆平,男,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1930年出生,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著名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现在,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他因此被海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交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交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交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交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全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 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全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袁隆平人物事迹 篇八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就听到了袁隆平这个名字,那时候我们只知道,他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故事似乎没有在我幼小的心灵激荡起太大的波澜,也许出生在80、90、00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闹饥荒,不能深刻体会粮食的重要性,更不知道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意味着什么。当我走进隆平优鲜,当我看了那一本《袁隆平传》,我被这位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他为国家水稻科研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心系国家、人民,他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为中国乃至许多其他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巴基斯坦人民盛赞袁老是“终结饥饿的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袁隆平是由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亲手接生的,所以他与福建厦门早在出生的时候便结下了渊源。他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以他经历了中国最灰暗的一段时光。少年的他就因战争的原因,跟着父母颠沛流离,四处避难。他的童年是在山城重庆度过的,小时候的袁隆平就是个喜欢思考、探索生命奥秘的孩子,他有一颗好奇、淳朴的心,他喜欢土地、喜欢植物,所以之后他选择学农也是从小的一种情怀。

袁隆平把自己比喻为一颗种子,种子选择了孕育它的土地。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他放弃了从军的资格,选择到最艰苦、偏远的安江农校去当一名教师,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击退这个在城市里生活的年轻教师,反而培养了他安贫乐道,不惧困苦的坚韧精神。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他一边给孩子们传播知识,一边研究关于“植物遗传学”,这为他之后研究杂交水稻打下了基础。

然而真正让袁隆平把自己的热爱的事情变成一种使命和担当是在20世纪60年代,他目睹了饥荒年代惨痛的一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了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最大动力,他向着威胁人类的“饥饿恶魔”发起了挑战。他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他敢于质疑西方权威专家提出的论点“水稻杂交无优势”,所以,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研究课题时,遭到了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和嘲笑,但是袁隆平一心只放在他的研究上,他知道只有他成功了,才是回击他们最有力的话语。

袁隆平为此专门去拜访了北京农业大学著名教授、著名遗传学家鲍文奎,他对袁隆平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进程的事业,也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是生命是价值所在。”这一番话给了袁隆平很大的激励,他带着满满的感动和热情回到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

1968年开始,袁隆平利用我过海南岛冬春季有利的气候条件,每年都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稻的育种和制种。六年来,他和他的弟子们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测定和回交试验,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品种。尽管连续几年来,杂交水稻研究进展缓慢,但是袁隆平无怨无悔,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地继续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

经过重新调整研究方案,又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1970年11月成功地研制了杂交水稻“败野”。他就像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在此之前,他曾无数次梦见在稻穗下乘凉的情景,那么的惬意,然而这一切梦想成真了,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1981年获得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他在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获得世界级奖项最多的中国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日本的“越光国际水稻奖”、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英国的“农学与营养奖”、美国的“拯救饥饿奖”、“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亚洲唯一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宁静、淡泊的心境,专注在他的水稻研究工作中。

袁隆平已经实现了两个个伟大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粮食的安全和健康,是他的第一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走出中国国门、走向世界,为全人类解决饥饿问题,是他的第二个梦想。年逾九旬的他,仍然为实现他的第三个梦想而努力,那就是用8年的时间拓荒1亿亩盐碱地,让耐盐碱水稻亩产值达到300公斤。

在平常,他只穿几十块钱的衣服。记者问他:真的假的?袁老回答:真的。还有一件比这个还漂亮一点,也是35块,在海南岛买的。最近一次穿比较贵的西装,是为了领取共和国功勋奖。

就是这样一生朴实无华的他,在知乎上还有人质疑:“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这样的:

“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但是不要忘了,饥饿不只是存在于过去。现在全球仍然有近10亿人在挨饿,每天还有上万人因为饥饿而死去,平均每5秒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

而我们很幸运出生在中国,遇到了袁隆平,才有幸免于饥饿。

站在台上的他,瘦瘦小小,却让人觉得很伟大。

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喂饱了全世界21%的人。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足够强大,再也不是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了。

但要记住,我们的祖国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像袁隆平这样默默研究,默默奉献的前辈们。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才有了现在的一切。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中国的强大。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致敬,缅怀!

袁老,您一路走好。

您受累了,感恩,思念!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袁隆平事迹心得体会》,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62 4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