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学习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多次强调:“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彰显了组织对党员干部的严管将成为新常态。而要真正把“严管、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落到实入,贵在坚持,重在长久,不能松一时、紧一时尺度不一,不能此一时、彼一时朝令夕改,更不能口头严、执纪宽高举轻放,必须以制度规范行为,靠监管提升质效。

严管须有“铁”制度。古有圣贤说:“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意思是人存在欲望就像天地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一样,要让天地人和谐共处,唯有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也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欲望,有的欲望越了界就会铸成大错,而单靠个人自觉,自行约束显然靠不住。因此要严管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才能明晰行为底线。制度是框,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框内标准。制度为严管提供了依据,党员干部心中有戒,言行才能不妄为。

制度须靠“硬”监督。好的制度只是好的开始,任何制度不能逗硬的话就只是一纸空文而已。“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一些干部对上级领导和有关机关的“严管”往往不够理解,认为“严管”容易妨碍干事,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有些领导对有问题苗头的干部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老好人”。但我们常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成祸害”,这样的俗语一定有着它的道理。如果发现了问题的苗头,不及时进行提醒、批评、教育,一旦东窗事发,那损失才叫严重呢。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领导干部在位时风光无限,一旦被查处,无不陷入身败名裂、人财两空、妻离子散、亲友蒙羞、母校难堪、单位无光的丢人局面。落到这样的下场再埋怨组织上没有对其“严管”,后悔自己没有接受“严管”,又有何意义呢?强化监管,逗硬落实制度才是对干部的“厚爱”。

严管厚爱心得体会 篇二

“对大家、对自己怎么爱护?只有严管。严管包括自律和他律。以自律为主,他律强化自律。自律就是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平谷法院赵军院长给全院干警讲课时,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仔细回味开来,慢慢的咀嚼其更深的含义,感想颇多。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缺乏“自律”的意识,学生时代的懵懂至此尚有理由,但毕业后参加工作却依旧如此。读书的时候分数至上,疲于应对各类考试,考试前忙于复习,毕业前忙于找工作,感觉一直都很忙碌,没有仔细想过是否有过“自律”的意识。现在回过头来,才恍然间意识到当时其实并没有这种概念。那些每天感觉的忙碌都是因为有一项项的硬性指标摆在那里,论文不通过拿不到毕业证,考试不及格找不到工作,在忙于这些东西的时候,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如果当时能对人生或者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也许工作后就不会感觉手忙脚乱。以至于在听到赵院长的这句“什么是本科生?学到了基本的、初步的专业知识就是本科生。什么是研究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能力就是研究生。博士就是学问更广博、研究能力更强”,我开始更深刻的反思自己,如果可以对号入座的话,我想我仅仅是初步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甚至这一些基本的专业都还不够,另一个角度来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里,真正收获的东西不多,研究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掌握。

“自律”就是高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参加工作以后,慢慢发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太弱,研解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加强,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是,在发现了这些之后,依然找不到突破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业务庭室每天接触案件,接触当事人,当时抱怨每天没有时间研究案件,将大把的功夫花费在琐碎的程序上。在综合职能部门开始转换视角,又觉得接触的案件太少,没有可开展的调研素材,好像每次都有理由推托。现在反思这些实际上就是不自律,没有自律的意识。“谦虚使人进步,真谦虚才能使人真进步,因为只有你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你才能做到真虚心。你心情不愉快是因为你进入了误区,你对工作发怵是因为你能力还不足,你身上的一切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源于你自身。你有许多改变不了的东西,但你可以改变你自己,让自己能适应环境,迎合趋势。”现在就我自己而言,在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想当然,被束缚在自己所知道的仅有的法律的条条框框里。与当事人沟通的时候明显发现自己能力还有欠缺,掌握当事人心理的能力差。虽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又总以自己还没有实际办理案件为由而搪塞推托。实际上这些问题在发现之后是应该正视的,并且应该在现有的环境内逐渐的改善,而不应该逃避。

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自己的严管,就是对自己的厚爱。在工作中一定会有困难和挫折,但是要告诉自己,每次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严于律己,才是真正爱自己!

严管就是厚爱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不讳疾忌医,才能祛除病患;不回避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承认纪委存在“灯下黑”,相比于某些部门机构回避问题、掩盖问题的做法,这种直面问题或许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纪委也不是净土——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23日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用严明的纪律管住自己。因此,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谁来监督纪委?中纪委并不回避,并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正如王岐山书记所言,在系统机关内设立干部监督机构,回答了“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

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干部充分信任、寄予厚望。越是肩负重要使命,越要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我个人认为,对党员干部来说,把“严管就是厚爱”作为的座右铭,时刻敲响“警钟”,这样才能守住廉洁的“红线”。从严管理,关键还得靠制度,靠自省、自觉、自律,靠关爱。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是管,关键在严,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加强制度约束,才能让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有规可循、有距可蹈。

严管的关键是党员干部胸怀敬畏之心,筑牢思想防线,自觉主动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断提高廉洁自律能力。

严加管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怀,实施干部关爱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力所能及的关心干部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严管就是厚爱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随着一条条的党纪党规,要求每一名党员时刻遵守党的规矩,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查,让自己正衣冠、肃风纪,而不至于是衣冠不正、蓬头垢面,弄的自己是“人不是人、鬼面模样”。

在警示案例中的“落马人”,无疑不是在心中有个“小九九”,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私欲作祟,在诱惑的风雨中,宁可被淋个全身湿透,也不愿拿起规矩做成的雨伞,挡住诱惑的风风雨雨,走上了贪污腐败的不归路,在一份份的“忏悔书”中都是声泪俱下的写到:自己在主观上没有很好的学习党纪党章,造成思想锈化卡壳直至行动脱轨、欲望膨胀,信仰丧失堕落,开始走上违法乱纪的歧路,一步步的在“好处”、“红包”中陷入贪污腐败的泥沼中,一点一点的被欲望腐蚀灵魂,坠入无尽的“黑暗”之中。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就会发现,如果真的按照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对照自查自警,将自己放在“镜子”面前,时刻“梳理”,难道还会被诱惑所迷,让自己从守记遵规变成顶风违纪,直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要从严从实、真管真抓,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

只有把责任担当和纪律规矩挺起来、抓起来、严起来,时刻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以身作则守好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坚守自己的“职责”,让自己加强对党章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转变思想作风,带好“紧箍咒”不断增强对腐败的免疫力。

“严”,就是爱,就是维护。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将党章放在第一位,融入到自己的心中,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自己在学习中提高党性修养,在实践中坚定党的信念,才能在风雨的诱惑中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自己严一点,自己就会多一分“安全”,就会在自我修养中少一分“走火入魔”的“危险”。

党章,是党组织对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护身符”,只有时刻遵守党纪、严守党规,才会让自己感受到党组织对自己的一片爱护之心。

严管厚爱心得体会 篇五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xx23日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对于这句话,每个党员干部都需要仔细琢磨。当下,我们有些领导对下属充满了“人情味”,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老好人”,然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干部出现的小毛病、小问题,如不及时敲打、告诫,小错误会不断放大,最终不可挽回。早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多当“保健医生”的“严管”才能让干部防微杜渐,才是对干部的真正“厚爱”。

怎样做到严管厚爱?

制度规范是“标尺”。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每一位干部检视自身言行的“镜子”,也是部门衡量管理的依据,能有效避免随意性。

执行制度是关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严管”就成了一句空话。“严管”就要做到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特殊的人,不能搞“下不为例”。查处违法违纪既要叫得响,更要抓得实,对干部而言这既是警戒,更是保护。

以人为本是核心。“严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干部的价值,在严管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忘记对干部的关心,既要大张旗鼓肯定工作,大张旗鼓批评不足,大张旗鼓指出方向,也要教育与处理并重,表扬与批评并重,奖励与处罚并重,经验与教训并重,让干部觉得工作又搞头、又盼头,真正接受“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

严管厚爱心得体会 篇六

安徽省原副省长倪xx在接受组织调查时说,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那些昔日的领导干部,当身陷囹圄后,迟来的忏悔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让人深思。

中国有句古话严是爱,松是害,放任不管要变坏。许多问题干部刚开始也就是吃顿饭、拿张购物卡的事,久而久之,便沦为温水青蛙。一个党员干部的腐化堕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在其贪念初萌的初始阶段,组织上或领导就对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或是语重心长的告诫,或是声色俱厉的敲打,在严管中令其红红脸、出出汗,也许这个党员干部就会幡然醒悟,不致从违纪的边缘跌进犯罪的深渊。

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强化监督,防微杜渐,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严管理,这才是对党员干部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学习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 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所以,我们需要好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艺,需要丰富自己的学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廉洁从教,对学生严管厚爱。

一、厚爱作前提

第一,我们要充满爱心、宽容心、责任心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道德的典范,更是爱心的化身。拥有爱心、热爱学生是我们应具备的美德,也是身为教师的天职。老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心胸要开阔,要善解人意,用宽容的心怀包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多包容,对后进生尤其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们必须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平时,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鼓励,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这样,即使是后进生,他们的亮点也会越来越大。

第二,我们要真诚地全方位地爱护学生

厚爱是一种真诚的人文关怀,它需要我们全方位地爱护学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应及时伸出援手去支持、协助他们渡过难关;当他们有错误的时候,应及时阻止并拉他们一把,最大限度地给予挽救和帮助;当他们取得进步时,第一时间里送上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把厚爱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之中。

在关爱学生时,我们必须真诚友善,与学生保持朋友一样的关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苦心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的努力也才能事半功倍。

二、严管是关键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批评你,是因为重视你”。尽管厚爱是前提,没有厚爱,学生的成长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严管也非常关键,没有严管,厚爱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因此,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必须严加管理。

第一、严管是实现厚爱的手段和保证

厚爱是严管的出发点和目的,而严管是实现厚爱的手段和保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正确树立严管厚爱的管理理念,既以规范性的管理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又能激发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必须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严管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青少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尤其是网络的高度畅通,有利的、不良的各种信息都来到了学生的面前,也挑战着我们的教育。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在满怀爱心的人性化管理的同时,从具体细节入手。比如,培养学生不乱丢弃废旧物、公共场所轻声细语、进出家门告知家人等等。只有这样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的教育才能日趋规范。

三、廉洁作基础

当前,无论我们在学校从事怎样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都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和光明磊落的态度。纵观当今的教师,虽然两袖清风,艰辛劳苦者是多数,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接受家长与学生的“馈赠”的有,不拒绝家长的吃请的有,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有偿补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的形象。

宋代林逋曾说过:“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做到“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平时,我们要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刻刻提醒自己要实实在在求学问、认认真真当老师、清清白白干事情,不图私利、不讲地位、辛勤耕耘,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这样,我们才能一身正气,成为学生的表率,促进学生的成长。

满怀着一颗爱心,坚持着廉洁的品性,对学生严格管理,对教育无比忠诚,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理想的种子,收获无数的栋梁,迎来满园的春天。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62 5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