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心得体会通用3篇

发布时间: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心得体会》,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就业指导心得体会 篇一

首先就是让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不因为现在的成绩而骄傲,从各个方面去评估自我,主动的去适应社会,在选择自己今后的职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自己现在掌握的知识,拥有的技能以及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这些方面来选择职业,而不是凭借固执的想法和自己的一厢情愿去就业。通过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来择业,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

其次在应聘的过程中要理性的分析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什么样的职业,确定好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再去投递简历。在投简历之前首先了解这家公司的真实性,以及通过基本情况的查询确定是否符合自己选择,在这过程中不要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抓住机会。

然后就是在面试时注意自己的仪表和礼貌,落落大方的谈吐,得体的姿态会加深面试官对我们的印象,当然要想被录取还是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

除此之外就是简历的制作,针对不同的公司职位有不同的简历,制作简历时,要简洁和精美并存,同时也要扬长避短,但也不能弄虚作假。

最后就是在工作中不要眼高手低,踏入社会学习也是我们不能抛下的事情,在工作中还要多听、多看、多学习,就是少说,明确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干什么,而不是在工作之后就开始懈怠。

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 篇二

职业发展课已经上了三节,虽然很短,但是感触颇多。职规课主要带领我们去认知自我并去发展自我。老师曾让我们写下自己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那个时候兴奋写下后没有想过那么多,觉得一切都可以靠努力得到。一年过后,再去想去年写下的那些目标,有多少还存在我的记忆里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我问我自己:你对自己的大学四年有规划吗?我想了想:有目标但是没有规划。

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大学第一年作为开始独立的适应期。适应不一样的人际交往,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生活。面对曾经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我自认为现在是差不多度过了这个适应期,知道怎么样去在这里生存下去。现在我问我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算作我的适应能力强吗?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怎么可能那么武断就说这一年适应期过了就是好的。环境会在变,我的生活方式也要随之适应而改变。那我是不是要永远给自己找借口我一直在适应期呢?进了国学院,非我曾经想过的专业,它给我本硕连读的机会,给我游学的机会,给我很多,我即便没有想过,但已经进来这里,就该既来之则安之,慢慢适应调整心态和兴趣,不是吗?可是我内心深处的声音在呼唤我,你真的不再为自己做别的努力了吗?保研了就可以不用努力做别的改变,而安心在本意不在此上一直平淡地看书,做所谓地学术吗?

诚实地说,我的确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我进来了这里,这六年与它是不会分离的,所以不如好好研究它,学习它。将来的事谁说的好。那么,我是不是这六年每天认真学习,去图书馆,去自习室,偶尔去参加一下青协活动做下实践活动有点自认为的实践经验,没空的时候就不去,这就是我六年的生活?这就会成为出来后能被社会接纳所谓的高校人才?这样没有规划没有目的平淡地走一条直线路,而没有曲曲折折向上的转折,我想将来我回想这段生活我会有遗憾的,因为我内心有着潜藏的爆发力,我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爆发,但没有爆发的引子和条件它永远只能藏在角落里,任时光流逝后,多年后熄灭在世间。

问:我有一直坚持过的梦想吗?答:有过,曾说过想当联合国秘书长,国家总理,这是偏向政治家的路,后来有了想去做HR的想法,现在发现自己的终极理想是成为公益事业者。

高中时的政治对我影响大的不是书本上乏味的理论,而是它引导我去关注政治的现实,从内心想去改变我所不满的现实。时事政治带我进入各种利益相冲突下的国家间,国家与人民间的战争中,我只能眼看着不平从我眼前被无视,做不了任何事,因为我在读高中,要考大学,这是我们的“理由”。经济政治带我进入企业间,企业与人民间的躲猫猫中,承认企业的利益至上的原则的同时也为这样的原则悲哀。所以我曾有过政治家和HR的想法。这些都是我受外在媒介传播给我的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想法。却不真正去身处社会去考虑这些事。因为我阅历不够,这是我们的“理由”。在我无意中翻看表哥送我的《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后,我忽然明白自己曾不管是什么理想的想法最终只是简单地想去改变不公,而是终极想去真正地为身处的环境做一些努力的改变。所以,产生公益事业者的想法,并将它作为终极目标。

现在终极目标找到了,那么通往这条路的中间路我想到了什么吗?我的路怎么走想好了吗?没有。我还是在迷茫,还是在纠结。我还是个没有方向的人。因为我没有想着终极目标努力的路和方法,那它永远就只能在你的梦里,或许我说现在就开始一点一滴地开始实践,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条路是需要一些现实的支撑的。我说我会坚持下去,那么我坚持的动力和资本在哪儿?现在在大学里我没有积极为自己争取过机会去走不一样的路。只是按部就班地读书,学习,认为这样叫做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偶尔参加下活动,认为这叫做去锻炼能力,积累实践经验,面试时有话可说。多么认真地回答,多么实在的回答。可是现实是这样的吗?——我有理想,有思想,有爆发力,有不甘按部就班的叛逆,但没有毅力,没有正确的生活方式,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改变的现实行动,没有魄力,没有勇气。

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实现目标的历程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不要因为挫折而畏缩不前,不要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有越挫越勇的气魄;成功最终会属于你的,每天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按照目标的规划行动,坚持直到胜利的那一天。”既然选择了认准了是正确的,就要一直走下去。——现在我想的是:希望自己每天都是充实的。我前面剖析说的是学习和实践的虚的东西,我要去追求的现在是学习和实践实在的东西。我可以面对这个现实,可以承认不得已的因素,但我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判断。别人的判断是怎么样我不管,我可以不赞同,也不用去刻意反驳别人的观点,强述自己的观点。因为别人的观点也可以作为完善自己判断的跳板,毕竟有的时候旁观者清。自己做个旁观者可能看得更清楚,现实是怎么样的。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时间管理—关键是不要让你的安排左右你,你要自己安排你的事;

2。提升能力—疏解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设法提升自身的能力;

3。活在今天—集中你所有的智慧、热忱,把<www.chayi5.com>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4。生理调节—保持健康,学会放松;

5。日常减压

我的真正行动才刚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这个规划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就业指导的心得体会 篇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不断深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进,现在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的办法,因此,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三的这个学期,学校为我们请来了校各重要部门岗位上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为我们详细而有的放矢地解释各种难点和疑问。经过一学期认真的学习,我不禁要感叹:就业指导课不仅解决了我心中的种种疑团,更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虽然各个老师讲的课都时间不长,但我从中所学到的却很多。

就业指导课给我们一个持续的警醒:我们将是一个完全的成人,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从细微入手,以正确、机灵的方法为指导,相信这样,我们可以走在同行者的前面。说虽说,这是需要一定的实践锻炼才行,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过它能让我们或多或少的知道些前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经验,让我们少走点弯路。大学生求职,实际就是求职信息传播,就是大学生通过书信、上网、登门或引荐等渠道,向可能的聘用单位,表达欲求任职的意愿。我们大学生成功求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也就是说,自己本身是有用之才。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具备较强的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三是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

即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共同之处。一要认清自己,个人离自己最近,然而最难以认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认真搜集、分析和利用聘用信息。同时,眼界还要放宽些,不宜局限于某个行业或某个单位,以增加成功机率。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

尽管求职技能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对大学生而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技能就是“两会”:一是会写自荐书信,写出的自荐书信能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能引起阅读者的重视等;二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的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哪些该说、详说,哪些改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

第四、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干扰大学生正常求职的因素,目前还不少。如不正之风,设骗欺诈,信息泛滥等。因此,大学生成功求职,还应具备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能够较准备地鉴别信息的真伪,防止上当受骗;二是能够捕捉最佳决策时机,防止因脚踏两只、三只船等丧失最佳机遇。然而我们大学生总会陷入几个就业心理误区:

误区一:自我期望值过高。

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

误区二:过多的物质要求。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一位企业老总说:“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竞争,我们公司急需几个具有经济管理人才的大学生,可是他们太傲,动辄讲待遇,眼光这么高,我还敢用他们吗?”

误区三:迷恋大型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他们的理由咄咄逼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或几百号人,奖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其实,有些大型企业里面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事实上近年,大企业里的大学生“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小材大用”。其实,不管在大企业里,还是在小企业里,只要有真才识学,脚踏实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误区四:追求热门职业。

行政、人事、财会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人才济济,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落选者甚众。而一些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这样,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其实,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我们,此时应该多一点“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豁达”,不要过分计较一时的顺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定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心得体会》,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62 6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