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

发布时间:

土力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土力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土力学学习小结】

这学期我们期待已久的土力学终于开课了,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还未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早就听很多人说过土力学的重要性,还听说是一门很难的课程。很高兴的是开课的时候,我看到了于教授出现在土力学的讲堂上,让我有信心会学好这门课程。通过前六章的学习,土力学的课程也将近学完了一半。我觉得土力学是一门很特殊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计算应用同等重要,并不偏颇遇哪一方,这让我们需要更加用心。下面是土力学前六章的小结。

绪论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土是矿物或岩石碎屑构成的松软集合体: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岩石是广义的土。土的工程性质:散粒性、渗透性、压缩性、整体强度弱。

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是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石,包括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是墙柱地面下的扩大延伸部分,包括深基础和浅基础。

持力层:埋置基础,直接 支撑基础的土层。

下卧层:卧在持力层下方

软弱下卧层:软弱下卧层强度《下卧层

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基础工程为建筑物的隐蔽工程,一旦出事,不仅损失巨大,且补救十分困难,因此基础工程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②基础沉降不等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③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一、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2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

土是三相体系,土的三相数量比例决定着土的物理性质和状态。状态有:轻重、松密、干湿、软硬。大多数粘土矿物是有硅片和铝片构成的晶胞所组叠而成的,依铝片和硅片的组叠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三种主要类型。

① 蒙脱石。遇水体积膨胀,亲水性最强,工程性质最差。蒙脱石的晶格是活动的,晶胞之间键力很弱,亲水性强,遇水体积可增大数倍,脱水后则可收缩。② 伊利石。其力学性质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③ 高岭石。遇水稳定,可塑性低,压缩性低,亲水性差。

工程上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界限粒径:200㎜、60㎜、2㎜、0.075㎜、0.005㎜。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块石)、卵石(碎石)、砾粒、砂砾、粉粒、粘粒。土中所含各

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

● 限定粒径: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的60%的粒径,d60 ● 有效粒径: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的10%的粒径,d10 ● 中值粒径: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的30%的粒径,d30 不均匀系数:cu=d60/d10

曲率系数:cc= d602/d10*d60

① 对于级配连续的土:cu5级配良好;cu5级配不良

② 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cu 5且cc=1~3,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土的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弱结合水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很大。粘土粒表面带有负电荷,结合水是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吸附于土粒表面成薄膜状的水。自由水是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土中水。

黏土矿物和水分子的相互作用:扩散层:静电引力弱,水化离子和阳离子活动性大。固定层:牢固的吸附水化离子和阳离子。双电层:固定层和扩散层中所含的阳离子(反离子)与土粒表面负电荷一起构成双电层。

毛细水:毛细水是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的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透水层中的自由水。砾类与粗砂,毛细水上升高度很小,而粉细砂和粉土,则毛细水高度大,而且上升速度也快,及毛细现象严重,若毛细水上升至地表,会引起土质盐渍化、沼泽化,而且会使地基湿润、强度降低、变形增大。在寒冷地区还会促使土的冻胀,地下室会过分潮湿,故在工程中药注意防潮、防冻。冻胀:未冻结的水分不断向冻结区迁移和积聚,使冰晶体不断扩大,在土层中形成冰夹层,土体随之发生隆起,即冻胀现象。

融陷:当气温升高、土层解冻时,土中积聚的冰晶体融化,土体随之下陷,即出现融陷现象。

土的冻胀现象和融陷现象是季节性冻土的特性,即土的冻胀性。

影响冻胀的因素:土的因素、水的因素、温度的因素。

防治冻胀的工程措施:将构筑物基础底面置于当地冻结深度以下。

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或集合体的大小和形状、表面特征、排列形式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特征,而构造是指土层的层理、裂缝和大孔隙等宏观特征,亦称宏观结构。土的结构一般分为单力结构、蜂窝结构及絮凝结构三种。土的构造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成层性,即层理构造。

2.3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三个基本试验指标

⑴土的天然密度:土体单位体积的质量,用环刀法测定 ??mv

⑵土的含水量: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 mw???100% mn

⑶土的相对密度: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同体积4c是纯水的质量之比 ?sds?ms1?s ?s---土粒密度

?w1----纯水在4c是的密度,等于1gcm3

土的干密度:土单位体积重固体颗粒部分的质量 ms?d? v

土的饱和密度土孔隙中充满水是的单位体积质量 ms?vv?w?sat? v

土的有效密度:在地下水位以下,单位体积中土粒的质量扣除同体积水的质量后,即为单位体积中土粒的有效质量 ms?vs?w?? v

土的孔隙比: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 vve? vs

土的孔隙率: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vv n??100%v

土的饱和度:土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 vwsr??100% vv

重度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换算公式 令vs?1,?w1??w则vv?e,v?1?e得ms?ds?w,mw??ds?w,m?ds(1??)?w mds(1??)?w?v1?e

msds?w??d???v1?e1?e

ds?wds(1??)?we??1??1 ?d1?e ms?vv?w(ds?e)?w?sat??v1?e ???sat????(ds?1)?w 1?e ?dr? e ??

max?e相对密实度dr?e dr一般一般分数表示。当dr=0,即e=emax时,表示砂土处于最疏松状态;dr=1,即e?emin时,表示砂土处于最紧密状态。因此,根据dr值可把沙土的密实度状 态分为下列三种: 1?dr0.67 密实

0.67?dr0.33 中密 0.33?dr0 松散

黏性土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塑性指数:ip=wl-wp习惯用不带%的百分数表示

液限指数:il=(w-wp)/(wl-wp)一般用小数表示 q达西定律:=v=ki=k△h/l a

式中q———单位渗水量;

h1?h2 i水力梯度或水力坡度,i=,即水头差与其距离之比,也表示l

单位渗流长度上的水头损失 v---渗流速度

k---土的渗透系数

动水力计算公式:gd=t=r?

流动的水对单位体积土骨架作用的力,称为动水力,是水流对土体施加的体积力,也称为渗流力。

渗透破坏的形式包括管涌和潜蚀。当地下水流动的水力坡降很大时,水流由层流变成紊流,此时渗流力将土体粗粒孔隙中填充的细粒土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通道,造成土体塌陷,这种现象称为管涌。

潜蚀分为机械潜蚀和化学潜蚀,机械潜蚀是指渗流的机械力将细土粒冲走而形成洞穴;化学潜蚀是水流溶解了土中易溶盐或胶结物使土变松散,细土粒被水冲走而形成洞穴,这两种作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岩石:岩石是指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缝的岩体。

▲碎石土: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mmd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根据粒组含量及颗粒形状可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砂土:砂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而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

▲粉土:粉土是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塑性指数小于或等于10土。

▲黏性土:是指塑性指数ip大于10 的土。

▲人工填土: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堆填形成的各类土,其物理成分杂乱,均匀性较差。

▲特殊土:是指具有一定分布区域或工程意义上具有特殊成分、状态和结构特征的土。

三、土中应力的计算

在地表以下深度处自重应力: ?cz??z

自重应力沿水平均匀分布,且与z成正比,即随深度呈线性增加。

成层土的自重应力:

在一般情况下,天然地基往往由成层土所组成,设各土层的厚度为hi,则深度z处土的自重应力可通过对各层土自重应力求和得到,即: ?cz??1h1??2h2??3h3?????ihi i?1n

式中n————自天然地面至深度z处土的层数;h————第i层土的厚度;

?i————第i层土的天然重度,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因为土受到水的浮力影响,其自重应力相应减小。

绘土的自重应力步鄹:

① 建立坐标系;

② 确定特征点并编号,地面、层面、地下水位面、不透水层层面

③ 计算各点的竖向自重应力

④ 按比例绘出上述各点自重应力的位置

基地压力的的简化计算方法:

(1)中心荷载作用时 作用于基底的荷载合理通过基底形心,基底压力假定为均匀分布,平均压力设计值p可按下式计算: f?gp? a

式中f————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基础自重及其上回填土重之和,g??gad,其中?g为基础及回填土之平均厚度,一般取20kn/m3,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10 kn/m3的浮力;

d—————基础埋深,一般从室外设计地面或室内外品均设计地面算起; a—————基底面积,矩形基础a=l*b,l和b分别为矩形基底的长度和宽度,对于条形基础,可沿长度方向取1m计算,则上式中f、g代表每延米内的相应值。

(2)偏心荷载作用时 f?gmf?g6emax???(1?)短柱偏心受压公式:pminawal

式中m-作用在基底形心上的力矩值,m=(f+g)e e--荷载偏心距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对矩形基础w= bl2/6。

从式可知,按荷载偏心距e的大小,基地压力的分布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篇2:《对于土质学与土力学的体会与建议》——土

力学课程大作业】

【篇3:土力学实训总结】

土力学实训报告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为了培养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进行一周的土力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互相学习和进步。

实训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出的去,留的住,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下面就是我从去外地实训所看到和学到的:

我们共去了四次不同的工地上,看了几种不同的基础类型,我们第一次和第三次去的是开发区,在那里看了桩基础和独立基础还有条形基础,我们认真地在那里看着几种不同的基础的放线,开挖和施工,与本科生相比,我们的学历不是很高,与他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我们有一项能够与之相比的就是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们在实训的时候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虽然开始我感觉有点累,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慢慢习惯了,后来看到我的收获还是很高兴的。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以前的零碎的土力学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实验过程和仪器的操作过程的整体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我学会了更熟练的使用环刀、固结仪,直剪仪等仪器与工具,对较好的掌握理论方法,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原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土力学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相互对照将我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水平提高了不少,现在想来这次短暂的实训是必要的,同时在这实训中让我再次认识到实训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人的一个粗心,一个大意,都可能直接影响实验的进度,甚至影响到后面实验的进度。每一个土力学实验要完整的做完,但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擦能让实验快速而高效的完成,实训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能力,增进了大家感情。虽然有时间我们会因为一些实训中的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发生一点分歧,但是大家都想着这样把完成的这次实训完成更加完美。

实训是工科大专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

节。通过实践,对学习进行生产技能和安全纪律教育,在实训中注重学生公关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工作实训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即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高职人才积累经验。

对于我们工科大专学生而言,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级别比本科底了一筹,在实际动手能力中就应该比他们更强。正常人都是一样的,不需要去把自己看底,别人办到的我们照样可以。在工作的时候不用去看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努力完成自己努力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学校给我提供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去尝试,以后才会更专业。这次实训,对我而言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在和以后努力的方向。我很庆幸能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在这么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交流,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我也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懂就问,认真完成每一项实验。同学们也都互帮互助,跟我交流试验中的相关知识,耐心帮助解答我的疑难困惑,帮助我尽快进入到了实训学习的状态,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位同学对我的支持帮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训过程中,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个充实的实训机会,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 大帮助。

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里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的路呢?生活的路也是人走出来的,每个人一生总要去很多陌生的地方,然后熟悉,而接着又要启程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作为初涉社会的开端,这里有许多回忆和联想,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每个人都无法选择逃避,除了勇敢面对,我们也无从选择!

走向明天,我依然走我自己!不再茫然?

土力学心得体会 篇二

《土力学》在线培训课程学习体会

在网络课程这样综合的平台上近一个月的学习,对《土力学》这门课有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学科带头人李广信教授的授课魅力,现将本人学习李广信教授《土力学》课程的的几点体会分享一下。

因而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也就包含丰富的哲学命题。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岩土、学习岩土、进行岩土工程实践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哲学的核心是“求真”和“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大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像在谈人生,李广信教授用哲学观点来分析解释和阐明土力学原理,对土力学学科中复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说,极大的启发了我的思路,引导我从哲学角度思考土力学的科学问题,就像李老师授课时所讲,我们现在研究或看待问题时要整体宏观的把握问题,即是很难,但是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会运用哲学思想考虑科学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更有益于我们的启迪我们的科研思路。

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须顺应自然,它是一个和谐体,会排斥一切不符合和谐发展的因素。回归到土力学中,任何一项与土有关的工程,不论是边坡还是地基,不论是大型工程还是微型工程,在设计和施工研究时都要遵循土的三大基本特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我们工程的稳定性和存在性。在工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与事故就是违反了土力学基本原理才发生的。听李老师土力学的阐述,深入细致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土力学》的纯粹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土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一些思考。也使我越来越坚信,《土力学》在工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李广信教授在对《土力学》课程内容把控上很有针对性和总结性,总能把较为复杂的内容转化成易懂的知识点教予听课者,在知识点处都有整体性的把握,并能很直观,清晰的抓住主要矛盾。比如:岩

土工程在地基承载力问题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不是精准的数值;应变与强度问题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岩土工程中的加固与减弱,应遵循: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思想;土在加载变形过程中似乎是有生命的,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等。

对于《土力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李广信教授也有自己的一套总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土的三大特性,其次是经典土力学的三大定律,最后是土的三类岩土工程问题。三个方面内容环环相扣,土的特点决定土的受力情况和发展定律,工程岩土问题需要遵循定律来达到设计目的,这样使土力学整门课程的内容结合成面的形式,而不是成知识点的形式。

在听课过程中对李广信教授讲解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提出了趣味土力学的说法。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类比、比喻和故事等,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也能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授课毕竟不是脱口秀,避免过多的“包袱”冲淡了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讲解与理解。大师的课程资料上不乏生动形象的代表,比如:沙滩上的观察、地震液化等动态的表现形式,不仅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对知识有了更深更直观的认识。说实话,以前总感觉土力学课程,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也很枯燥,作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很难将这些课程讲解的形象生动,让这些枯燥的力学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自我深省还是专业功底、学术素养不足,无法将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到一个新的讲解层面。李广信教授的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土力学课程的认

识。

总之,李广信教授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对难度较大的《土力学》课程讲解和学习的信心,还对李广信教授的严谨丰富的治学理念和态度深深钦佩。此次学习能够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哲学思想的培养,并且也尝试着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采用李广信教授的授课思路和方法,抓住重点内容,努力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窍门。这次网络在线课程是一次快乐、收获颇多的学习经历。篇二:土力学学习心得

土力学学习心得

学习土力学这门课程还是比较难的,其理论基础比较多,且又很贴近工程实际。在学习土力学中,你会联想到你所学习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知识,是一门既广又专的学科!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土力学这门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土体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等内容。从土体本身的特性,如散碎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推导其出力学特性:变形特性、强度特性以及渗透特性。研究方法是将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描述碎散体特性的理论(压缩性、渗透性、粒间接触、强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土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以及与此有关的工程问题。而本册土力学书中前三章便是研究土体的这些物理及力学特性,而后五章便是研究土的一些工程问题:第四章压缩固结是研究土体的变形问题,第五章抗剪强度和第六章挡土墙土压力是研究土体的强度问题,第六章边坡是研究土体的稳定问题,而最后一章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研究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

将土体本身特性和其力学特性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效应力原理:u。其含义是,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等于孔隙应力u和由土骨架承受的应力(有效应力?)。有效应力原理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提出,贯穿于整个土力学课程。

下面,我通过有效应力原理为主线来梳理整个土力学内容: 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可以通过有效应力原理来确定在渗流条件下水平面上的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进而通过判断有效应力是否为0来判断是否发生流土。

研究土的压缩与固结时,通过单向固结模型模拟的土体固结过程就应用了有效应力原理。其描述为:在某一压力作用下,饱和土的固结过程就是土体中各点的超孔隙水应力不断消散、附加有效应力相应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超孔隙水应力逐渐转化为附加有效应力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任一时刻任一深度上的应力始终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这是整个土体压缩与固结研究的基础。

研究土的抗剪强度时。在直接剪切实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中,都采用三种不同的剪切方法。即不固结不排水(uu)、固结不排水(cu)、固结排水(cd)。其中,是否排水即是否存在孔隙水应力。而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有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所以说有效应力原理贯穿于整个土力学中,是土力学研究的一块基石,是解决工程问题的钥匙。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学习的重点了吧,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以理解为重,最重要的是自己课下积极主动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这个非常重要,有助于你进一步了解土力学课中学习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于土力学这门课程初步的认识。以后大家若有机会再学习相关深入的课程,我想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篇三:土力学总结及日记

土力学实训总结 一转眼间一周的实训马上就要结束了。自己才觉悟到时间过得很快。现在想起刚学这门课的时候对什么都觉得不知道老师讲了也不是很懂。就连出去跟老师在外面的铁路线路上实习。自己也是看热闹。对于许多东西都事是而非。即便老师讲了对于初次接触的我也只是觉得好奇。根本忘了自己学习的目的。

在实训的过程中我根据任务指导书上的要求,通过查课本把自己以前没有搞懂的问题认真的全都弄明白了。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认真地完成了。尤其是缩短轨配置的计算,把自己以前老搞混淆的计算步骤现在也搞清楚了。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我也虚心的请教同学、和老师。经过同学和老师的耐心讲解自己以前不会的也彻底懂了,自己由以前对这门课的讨厌也变得喜欢。

实习过程中我对土力学的:土的密度试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土的剪切试验,土的固结试验以及土的击实试验,都有了了解。现将了解到的知识总结如下: 实验一 土的含水率试验

(一)、试验目的 105—1100c下烘于恒量时所失去的水的质量和干土质量的百分比值。土在天然状态下的含水率称为土的天然含水率。所以,试验的目土的含水率指土在的:测定土的含水率。

(二)、烘干法试验 1.操作步骤

(1)取代表性试样,粘性土为15—30g,砂性土、有机质土为 50g,放入质量为m0的称量盒内,立即盖上盒盖,称湿土加盒总质量m1,精确至0.01g.(2)打开盒盖,将试样和盒放入烘箱,在温度105——1100c的恒温下烘干。烘干时间与土的类别及取土数量有关。粘性土不得少于8小时;砂类土不得少于6小时;对含有机质超过10%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0c的恒温下烘至恒量。

(3)将烘干后的试样和盒取出,盖好盒盖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干土加盒质量m2为,精确至0.01g 实验二 土的密度试验

(一)、试验目的 测定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试验方法与适用范围

1、操作步骤

(1)测出环刀的容积v,在天平上称环刀质量m1。

(2)取直径和高度略大于环刀的原状土样或制备土样。

(3)环刀取土: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将环刀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随即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直至土样上端伸出环刀为止。将环刀两端余土削去修平(严禁在土面上反复涂抹),然后擦净环刀外壁。

(4)将取好土样的环刀放在天平上称量,记下环刀与湿土的总质量m2

2、计算土的密度:按下式计算 ??mm2_m1? vv

3、要求:①密度试验应进行2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②密度计算准确至0.01 g/cm3.实验三 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

(一)、试验目的细粒土由于含水量不同,分别处于流动状态、可塑状态、半固体状态和固体状态。液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上限含水量;塑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下限含水量。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细粒土的液限、塑限,计算塑性指数、给土分类定名,共设计、施工使用。

实验四 土的击实试验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用标准的击实方法,测定土的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

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粘性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20mm的土。

(二)、计算与制图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即为击实曲线。曲线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代表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如果曲线不能得出峰值点,应进行补点试验。

计算数个干密度下的饱和含水率。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在击实曲线的图中绘制出饱和曲线,用以校正击实曲线。

实验五 土的固结试验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试样在侧限与轴向排水条件下的变形和压力,或孔隙比和压力的关系,变形和时间的关系,以便计算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压缩模量、固结系数及原状土的先期固结压力等。

(二)、试验方法

适用于饱和的粘质土(当只进行压缩试验时,允许用于非饱和土)。

试验方法:

1、标准固结试验;

2、快速固结试验:规定试样在各级压力下的固结时间为1小时,仅在最后

一级压力下除测记1小时的量表读数外,还应测读达压缩稳定时的量表。篇四:岩土力学心得体会

岩土工程

10水利2班 7号 和超强 1基本概念

岩土工程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地上、地下和水中的各类工程统称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2发展现状

随着多种所有制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及跨区域经营障碍被打破,岩土工程市场已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岩土工程项目承接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实现,行业内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偏低。

我国岩土工程行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据《2013-2017年中国岩土工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仅从事强夯业务的企业就超过300家,岩土工程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导致优势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这与发达国家该行业高度集中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岩土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解决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盈利能力,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时代机遇,适应时机,以更优的业务模式、调整行业业务结构类型,实现行业的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未来岩土工程行业的几大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民生工程的机遇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会加大民生领域的投资,将着力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五大着力点之一,民生工程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民生工程投入最多的领域包括: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和卫生等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四万亿等。2011年中央财政在民生工程计划支出达到10510亿,比2010年增长18.1%。各地政府在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岩土工程企业应顺势而为,抓住民生工程这一重大机遇,加强在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开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经济结构调整中得新机

调整经济结构,同样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西部和内陆区域的发展,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岩土工程行业来说意味着服务对象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岩土工程行业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以及行业格局。因此,需要岩土工程企业紧密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研究新领域,发展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的重要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对于工程建设领域而言,简单追求量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岩土工程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将发生深刻转变,必将从“外延式”发展转变成“内生式”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绿色市场拓展广阔

近年来国家突出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环保、再生能源、新材料、循环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新型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节能和降低碳排放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在工程建设领域,低碳节能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加速。这对于岩土工程行业而言,即是新的挑战,也昭示着新的市场空间。

国际格局变动下的市场增长

虽然近年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都出现了一些动荡,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际经济的重心也日益从大西洋两岸向太平洋两岸转移。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亚非拉国家,正是历来我国工程建设以及岩土工程行业“走出去”的重要市场区域。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更加促进我国岩土工程行业走出国门,推动我国岩土工程行业的国际化进程。3学科专业

简介

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按照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检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各种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座座水库波光粼粼,栋栋高楼鳞次见比。在各种土建工程中,岩土工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岩土工程是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各种勘探测试技术对岩土体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和利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这一学科在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大地工程”、“土力工程”或“土质工程”。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研咨询资料统计,它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和监测,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房屋、市政、能源、水利、道路、航运、矿山、国防等各种建设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方向

①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4发展前景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都是通过试验测定。在室内试验中,原状试样的代表性、取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以及初始应力的释放,试验边界条件与地基中实际情况不同等客观原因所带来的误差,使室内试验结果与地基中岩土实际性状发生差异。在原位试验中,现场测点的代表性、埋设测试元件时对岩土体的扰动,以及测试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带来的误差也难以估计。

岩土材料及其试验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岩土工程分析时不仅需要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室内外测成果、还需要应用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在展望岩土工程发展时不能不重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岩土工程问题分析方法的特点。

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促进了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例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最早遇到的是土体稳定问题。土力学理论上的最早贡献是1773年库伦建立了库伦定律。随后发展了rankine(1857)理论和fellenius(1926)圆弧滑动分析理论。为了分析软粘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的过程,terzaghi(1925)发展了一维固结理论。回顾我国近50年以来岩土工程的发展,它是紧紧围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岩土工程工作者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水利、铁道和矿井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岩土工程者的注意力较多的集中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立体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综合居往环境成为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特点。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大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急剧发展。人们将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开发地下空间,向海洋拓宽,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不能离开对我国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个学科的发展还受科技水平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很快。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分析能力和测试能力的提高,使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能力和室内外测试技术得到提高和进步。科学技术进步还促使岩土工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如近年来土工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被称为岩土工程的一次革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学科交叉并不断出现新的学科,这种发展态势也影响岩土工程的发展。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将融入其他学科取得的新成果。岩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问题是岩体或土体的稳定、变形和渗流问题。笔者认为下述12个方面是应给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中可展望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5区域土性

经典土力学是建立在无结构强度理想的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基础上的。但由于形成条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周镜在黄文熙讲座〔1〕中详细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矿物成分以云母和其它深色重矿物的风化碎片为主的片状砂的工程特性,比较了与福建石英质砂在变形特性、动静强度特性、抗液化性能方面的差异,指出片状砂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然而人们以往对砂的工程性质的了解,主要根据对石英质砂的大量室内外试验结果。周镜院士指出:“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评价饱和砂液化势的原位测试方法,即标准贯入法和静力触探法,主要是依据石英质砂地层中的经验,特别是唐山地震中的经验。有的规程中用饱和砂的相对密度来评价它的液化势。显然这些准则都不宜简单地用于长江中下游的片状砂地层”。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片状砂地层具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与标准石英砂的差异说明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国内外岩土工程师们发现许多地区的饱和粘土的工程性质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如伦敦粘土、波士顿蓝粘土、曼谷粘土、oslo粘土、lela粘土、上海粘土、湛江粘土等。这些粘土虽有共性,但其个性对工程建设影响更为重要。

我国地域辽阔、岩土类别多、分布广。以土为例,软粘土、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有机质土等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如我国软粘土广泛分布在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昆明等地。人们已经发现上海粘土、湛江粘土和昆明粘土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以往人们对岩土材料的共性、或者对某类土的共性比较重视,而对其个性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对各类各地区域性土的工程性质,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是岩土工程发展的方向。探明各地区域性土的分布也有许多工作要做。岩土工程师们应该明确只有掌握了所在地区土的工程特性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6模型研究

本构模型研究篇五:关于《土力学》课程学习的若干体会 注册岩土考试心得

关于《土力学》这门课,我是在08年开始接触到的,那个时候对于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土的成因、第四纪沉积物等概念尚无法清晰、概括的认识。去年教授这门课时,在同学生们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与我当年有同样的困惑,对于这门课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后来我总结了下,主要是对课程的主干把握不足,对于土的主要性质、参数没能真正理解导致。

土力学中所需要掌握的重点就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土的压缩与变形、土体的强度与本构模型、土体渗流、土体固结等。其中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是基础与保障,而压缩与变形、强度与本构模型、渗流以及固结则是通过研究其各方面的特性与机理,应用到岩土工程的实践中去。

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中,首要任务是了解土是从哪儿来的,土体的成分有哪些。不少书中开宗明义: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又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土体中的矿物成分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这里和岩石中的三大岩的成因不无关系,因此在学习该部分内容前,大多数高校会开设工程地质这门课,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因此建议在学习土力学前,先温习一下工程地质中有关三大岩的介绍、第四纪沉积层的论述等。

紧接着,就是土体的物理性质,包括含水率、密度、相对密度,这是土体的三个基本物理性质;所谓基本,是指此三项指标均可由实验数据得到,而其余指标: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干密度、饱和重度、浮重度等,均可由此三项指标进行公示换算得到。然后又提到了土体的分类。土体到底是如何分类的?不少人都知道是按照粒径大小进行划分,粒组可划分为:巨粒组、粗粒组、细粒组。其界限粒径依次为:60mm、0.075mm,这些大部分学生均能掌握很好。但是问题是,对于其深层次的比如粘土与粉土的区别,为何粘土矿物具有很强的亲水性,这些问题是需要关注与思考的。一言以蔽之,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其颗粒粒径细小,比表面积大,其晶格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其亲水性、带电性(双电层效应),而这些性质会进一步影响到其宏观性质----可塑性(液塑限)。总之,土体的基本物理性质及其组成这一基础章节,看似简单,实为重中之重,对该章节的把握,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与理解,需要反复阅读与学习,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土力学这门课程中,基础部分学习的一些个人看法,限于个人水平,难免有些纰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待续。

土力学学习心得 篇三

土力学学习心得

学习土力学这门课程还是比较难的,其理论基础比较多,且又很贴近工程实际。在学习土力学中,你会联想到你所学习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知识,是一门既广又专的学科!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土力学这门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土体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等内容。从土体本身的特性,如散碎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推导其出力学特性:变形特性、强度特性以及渗透特性。研究方法是将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描述碎散体特性的理论(压缩性、渗透性、粒间接触、强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土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以及与此有关的工程问题。而本册土力学书中前三章便是研究土体的这些物理及力学特性,而后五章便是研究土的一些工程问题:第四章压缩固结是研究土体的变形问题,第五章抗剪强度和第六章挡土墙土压力是研究土体的强度问题,第六章边坡是研究土体的稳定问题,而最后一章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研究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

将土体本身特性和其力学特性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效应力原理:'u。其含义是,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等于孔隙应力u和由土骨架承受的应力(有效应力')。有效应力原理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提出,贯穿于整个土力学课程。

下面,我通过有效应力原理为主线来梳理整个土力学内容:

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可以通过有效应力原理来确定在渗流条件下水平面上的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进而通过判断有效应力是否为0来判断是否发生流土。

研究土的压缩与固结时,通过单向固结模型模拟的土体固结过程就应用了有效应力原理。其描述为:在某一压力作用下,饱和土的固结过程就是土体中各点的超孔隙水应力不断消散、附加有效应力相应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超孔隙水应力逐渐转化为附加有效应力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任一时刻任一深度上的应力始终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这是整个土体压缩与固结研究的基础。

研究土的抗剪强度时。在直接剪切实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中,都采用三种不同的剪切方法。即不固结不排水(UU)、固结不排水(CU)、固结排水(CD)。其中,是否排水即是否存在孔隙水应力。而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有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所以说有效应力原理贯穿于整个土力学中,是土力学研究的一块基石,是解决工程问题的钥匙。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学习的重点了吧,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以理解为重,最重要的是自己课下积极主动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这个非常重要,有助于你进一步了解土力学课中学习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于土力学这门课程初步的认识。以后大家若有机会再学习相关深入的课程,我想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土力学学习心得 篇四

土力学学习心得

海洋工程学院 工管1171 卜思婷 201711441101 说到土力学这门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土体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等内容。老师第二节课还是第三节课还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去挖一斤土回来,感觉有点像上小学科学课,特别有意思。我也参与挖土行动,学校的生态环境特别好,我在宿舍附近挖了一些土,挖土之前我倒了瓶水在地上,很快,肉眼可见的水流消失在我眼前,那一块地的土吸收了水,有湿的感觉但捏上去又没有水流出更没变得黏黏的。我另外取了些没有倒水的土,回去以后我取了些土放到杯子里,然后逐次往里面倒水,第一次我加了土一半体积的水,很快土壤吸收了水,像我往地上倒水的现象差不多。第二次我又倒了一部分水,我用筷子搅了下,它开始变得粘稠,这应该是就是泥土了。再倒水,水一开始是浑浊的,形成了悬浊液,我再搅拌水中的土壤,它没有保持原来泥土的状态。静置一段时间后,悬浊液分层,上层变澄清,下层为泥土。当时还没有上过多少内容的我猜想这应该与土体的变形和渗透特性有关。对了,倒水实验的时候,正好手边有瓶用来清理伤口双氧水,我还取了一小部分土倒入双氧水,双氧水和水只有一个O的区别,结果倒下去,突然却开始冒泡泡,像是在倒啤酒一样。随后我正式开始了对土力学的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有效应力”。例如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可以通过有效应力原理来确定在渗流条件下水平面上的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进而通过判断有效应力是否为零来判断是否发生流土。而研究土的压缩与固结时,通过单向固结模型模拟的土体固结过程就应用了有效应力原理。

之前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叫“泥石流”,但是我知道真正的泥石流是很恐怖的,像那一年的舟曲泥石流,造成了几万人的伤亡。而泥石流又与土息息相关,这是我热衷学习土力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而有效应力原理是主要描述为:在某一压力作用下,饱和土的固结过程就是土体中各点的超孔隙水应力不断消散、附加有效应力相应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超孔隙水应力逐渐转化为附加有效应力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任一时刻任一深度上的应力始终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这是整个土体压缩与固结研究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土力学密不可分。

在大自然面前,除了农业,种植、挖矿、科研,土力学还有很大很大的意义。对我和我的专业来说,意义也许就是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吧。

土力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土力学》在线培训课程学习体会

在网络课程这样综合的平台上近一个月的学习,对《土力学》这门课有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学科带头人李广信教授的授课魅力,现将本人学习李广信教授《土力学》课程的的几点体会分享一下。

在听课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广信教授对土力学岩土工程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种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理解和学习的方式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觉得很新颖,很立体。他认为哲学源于岩土,岩土充满了哲学。分析时他提出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和最早使用的材料,旧、中、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人类使用岩土材料的水平;几大古文明(古希腊、古希伯来、古印度、两河文化、印第安人、古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上帝(神)用土创造的。而且还指出土层的厚度与文明、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人类耕耘营造,生生不息,建造了宏伟的楼堂殿宇、大坝长堤、千里运河、万里长城,创造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古代和现代文明,岩土材料以其与人类间悠久而密切的历史渊源而出现在哲学命题中。根据自身所学所感的总结,李广信教授归纳出:一方面岩土作为非连续性、多相性和古老的天然材料,形成其性质的复杂性和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岩土工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也就包含丰富的哲学命题。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岩土、学习岩土、进行岩土工程实践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哲学的核心是“求真”和“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大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像在谈人生,李广信教授用哲学观点来分析解释和阐明土力学原理,对土力学学科中复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说,极大的启发了我的思路,引导我从哲学角度思考土力学的科学问题,就像李老师授课时所讲,我们现在研究或看待问题时要整体宏观的把握问题,即是很难,但是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会运用哲学思想考虑科学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更有益于我们的启迪我们的科研思路。

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须顺应自然,它是一个和谐体,会排斥一切不符合和谐发展的因素。回归到土力学中,任何一项与土有关的工程,不论是边坡还是地基,不论是大型工程还是微型工程,在设计和施工研究时都要遵循土的三大基本特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我们工程的稳定性和存在性。在工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与事故就是违反了土力学基本原理才发生的。听李老师土力学的阐述,深入细致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土力学》的纯粹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土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一些思考。也使我越来越坚信,《土力学》在工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李广信教授在对《土力学》课程内容把控上很有针对性和总结性,总能把较为复杂的内容转化成易懂的知识点教予听课者,在知识点处都有整体性的把握,并能很直观,清晰的抓住主要矛盾。比如:岩

土工程在地基承载力问题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不是精准的数值;应变与强度问题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岩土工程中的加固与减弱,应遵循: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思想;土在加载变形过程中似乎是有生命的,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等。

对于《土力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李广信教授也有自己的一套总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土的三大特性,其次是经典土力学的三大定律,最后是土的三类岩土工程问题。三个方面内容环环相扣,土的特点决定土的受力情况和发展定律,工程岩土问题需要遵循定律来达到设计目的,这样使土力学整门课程的内容结合成面的形式,而不是成知识点的形式。

在听课过程中对李广信教授讲解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提出了趣味土力学的说法。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类比、比喻和故事等,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也能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授课毕竟不是脱口秀,避免过多的“包袱”冲淡了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讲解与理解。大师的课程资料上不乏生动形象的代表,比如:沙滩上的观察、地震液化等动态的表现形式,不仅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对知识有了更深更直观的认识。

说实话,以前总感觉土力学课程,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也很枯燥,作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很难将这些课程讲解的形象生动,让这些枯燥的力学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自我深省还是专业功底、学术素养不足,无法将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到一个新的讲解层面。李广信教授的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土力学课程的认

识。

总之,李广信教授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对难度较大的《土力学》课程讲解和学习的信心,还对李广信教授的严谨丰富的治学理念和态度深深钦佩。此次学习能够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哲学思想的培养,并且也尝试着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采用李广信教授的授课思路和方法,抓住重点内容,努力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窍门。这次网络在线课程是一次快乐、收获颇多的学习经历。篇2:土力学学习心得

土力学学习心得

学习土力学这门课程还是比较难的,其理论基础比较多,且又很贴近工程实际。在学习土力学中,你会联想到你所学习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知识,是一门既广又专的学科!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土力学这门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土体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等内容。从土体本身的特性,如散碎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推导其出力学特性:变形特性、强度特性以及渗透特性。研究方法是将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描述碎散体特性的理论(压缩性、渗透性、粒间接触、强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土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以及与此有关的工程问题。而本册土力学书中前三章便是研究土体的这些物理及力学特性,而后五章便是研究土的一些工程问题:第四章压缩固结是研究土体的变形问题,第五章抗剪强度和第六章挡土墙土压力是研究土体的强度问题,第六章边坡是研究土体的稳定问题,而最后一章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研究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

将土体本身特性和其力学特性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效应力原理:????u。其含义是,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等于孔隙应力u和由土骨架承受的应力(有效应力?)。有效应力原理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提出,贯穿于整个土力学课程。

下面,我通过有效应力原理为主线来梳理整个土力学内容:

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可以通过有效应力原理来确定在渗流条件下水平面上的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进而通过判断有效应力是否为0来判断是否发生流土。研究土的压缩与固结时,通过单向固结模型模拟的土体固结过程就应用了有效应力原理。其描述为:在某一压力作用下,饱和土的固结过程就是土体中各点的超孔隙水应力不断消散、附加有效应力相应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超孔隙水应力逐渐转化为附加有效应力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任一时刻任一深度上的应力始终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这是整个土体压缩与固结研究的基础。

研究土的抗剪强度时。在直接剪切实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中,都采用三种不同的剪切方法。即不固结不排水(uu)、固结不排水(cu)、固结排水(cd)。其中,是否排水即是否存在孔隙水应力。而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有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所以说有效应力原理贯穿于整个土力学中,是土力学研究的一块基石,是解决工程问题的钥匙。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学习的重点了吧,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以理解为重,最重要的是自己课下积极主动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这个非常重要,有助于你进一步了解土力学课中学习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于土力学这门课程初步的认识。以后大家若有机会再学习相关深入的课程,我想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篇3: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总结

昆明理工大学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学习报告

目录

课程基本内容总结

一、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2 二、土的渗透性与渗流···································6 三、土中应力和地基沉降计算 ·······························9 四、土的抗剪强度与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13 五、土压力与土坡稳定性································17 六、岩土工程······································19 七、浅基础·······································22 八、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24 九、地基处理·······································26 十、特殊土地基·······································28 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 1.主要的地基类型············································32 2.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32 3.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和施工要点································34 4.结束语··················································34 课程基本内容总结

绪论

土是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风化作用的产物,是矿物颗粒组成的集合体,多数情况下是由固体颗粒、水和空气组成的三相体。土力学是运用力学知识和土工测试技术,研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土的变形及其强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土力学、地基和基础是本课程介绍的三部分主要内容。1.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1.1土的生成和组成 1.1.1岩石的风化是岩石在自然界各种因素和外力的作用下遭到破碎与分解,产生颗粒变小及化学成分改变的现象。通常把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分化三类。1.1.2土的组成:固体颗粒、矿物质、颗粒间孔隙中的水和气体。1.1.3.土的颗粒级配:土由不同粒组的土颗粒混合在一起所形成,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不同粒组的土粒的相对含量。土的颗粒级配就是指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1.1.4粒径级配:

工程上为了表示土粒的大小及组成情况,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即各粒组占土粒总量的百分数)用质量百分数来表示。

确定方法 筛分法:适用于粗粒土(0.075mm≤d≤60mm)比重计法:适用于细粒土(d<0.075mm)表述方法:粒径级配累积曲线。1.1.5级配曲线法:

纵坐标表示小于某粒径的土粒含量百分比。

横坐标表示土粒的粒径(对数坐标)。1.1.6筛分法:用一套孔径不同的筛子(60、40、20、10、5、2、1、0.5、0.25、0.1、0.075mm),按从上至下筛孔逐渐减小放置。将事先称过质量的烘干土样过筛,称出留在各筛上的土质量,然后计算其占总土粒质量的百分数。1.1.7土中的水 土中水的含量明显地影响土的性质(尤其是粘性土)。

结合水:吸附在土颗粒表面的水。

自由水:电场引力作用范围之外的水。1.2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2.1土的三相体系:即固态相、液态相与气态相,有时是二相的。固体部分(土颗粒)一般由矿物质组成,有时含有机质,其构成土的骨架主体,是最稳定、变化最小的部分。液体部分实际上是化学溶液而不是纯水。三相之间相互作用,固体相一般居主导地位,而且还不同程度地限制水和气体的作用如不同大小土粒与水相互作用,水可呈不同类型。1.2.2土的密度ρ(土的天然密度)

定义: 单位体积土的质量。

表达式: ??ms?mwm? vvs?vw?va 单位: kg/m3 或 g/cm3 测定方法:通常用环刀法(内径61.8±0.15mm,高20+0.016mm,体积为60cm3)。1.2.3土粒相对密度ds(土粒比重)。

定义:土粒质量与同体积的4℃时纯水的质量之比。m 表达式: d?s sv??s。s???? 单位: 无量纲

?w:4?c时纯蒸馏水的密度。?s : 土粒的密度,单位体积土粒的质量。

测定方法:通常用比重瓶法。1.2.4土的含水量ω

定义: 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

表达式: ??m? m?100%?m?ms?100% sms 测定方法:通常用烘干法,亦可近似用酒精燃烧法 1.2.5表示土中孔隙含量的指标——孔隙比e和孔隙率n(1)孔隙比: 土中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 无量纲

表达式: e?vv v s(2)孔隙率(孔隙度):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

表达式: n(%)?vv v篇4:土力学实训总结

土力学实训总结

转眼间,一周的实训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才觉悟到时间如白驹过隙,过得飞快。现在想起刚学这门课的时候对什么都觉得不知道老师讲了也不是很懂。就连出去跟老师在外面的铁路线路上实习。自己也是看热闹。对于许多东西都事是而非。即便老师讲了对于初次接触的我也只是觉得好奇。根本忘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实训的过程中我根据任务指导书上的要求,通过查课本把自己以前没有搞懂的问题认真的全都弄明白了。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认真地完成了。尤其是缩短轨配置的计算,把自己以前老搞混淆的计算步骤现在也搞清楚了。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我也虚心的请教同学、和老师。经过同学和老师的耐心讲解自己以前不会的也彻底懂了,自己由以前对这门课的讨厌也变得喜欢。

实习过程中我对土力学的:土的密度试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土的剪切试验,土的固结试验以及土的击实试验,都有了了解。现将了解到的知识总结如下:

实验一 土的含水率试验

(一)、试验目的 105—1100c下烘于恒量时所失去的水的质量和干土质量的百分比值。土在天然状态下的含水率称为土的天然含水率。所以,试验的目土的含水率指土在的:测定土的含水率。(二)、烘干法试验 1.操作步骤

(1)取代表性试样,粘性土为15—30g,砂性土、有机质土为 50g,放入质量为m0的称量盒内,立即盖上盒盖,称湿土加盒总质量m1,精确至0.01g.(2)打开盒盖,将试样和盒放入烘箱,在温度105——1100c的恒温下烘干。烘干时间与土的类别及取土数量有关。粘性土不得少于8小时;砂类土不得少于6小时;对含有机质超过10%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0c的恒温下烘至恒量。

(3)将烘干后的试样和盒取出,盖好盒盖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干土加盒质量m2为,精确至0.01g 实验二 土的密度试验

(一)、试验目的 测定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二)、试验方法与适用范围 1、操作步骤

(1)测出环刀的容积v,在天平上称环刀质量m1。(2)取直径和高度略大于环刀的原状土样或制备土样。

(3)环刀取土: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将环刀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随即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直至土样上端伸出环刀为止。将环刀两端余土削去修平(严禁在土面上反复涂抹),然后擦净环刀外壁。

(4)将取好土样的环刀放在天平上称量,记下环刀与湿土的总质量m2 2、计算土的密度:按下式计算 ?? mv? m2_m1 v 3、要求:①密度试验应进行2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②密度计算准确至0.01 g/cm3.实验三 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

(一)、试验目的细粒土由于含水量不同,分别处于流动状态、可塑状态、半固体状态和固体状态。液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上限含水量;塑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下限含水量。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细粒土的液限、塑限,计算塑性指数、给土分类定名,共设计、施工使用。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用标准的击实方法,测定土的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粘性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20mm的土。(二)、计算与制图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即为击实曲线。曲线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代表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如果曲线不能得出峰值点,应进行补点试验。

计算数个干密度下的饱和含水率。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在击实曲线的图中绘制出饱和曲线,用以校正击实曲线。

实验五

土的固结试验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试样在侧限与轴向排水条件下的变形和压力,或孔隙比和压力的关系,变形和时间的关系,以便计算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压缩模量、固结系数及原状土的先期固结压力等。(二)、试验方法

适用于饱和的粘质土(当只进行压缩试验时,允许用于非饱和土)。

试验方法:

1、标准固结试验; 2、快速固结试验:规定试样在各级压力下的固结时间为1小时,仅在最后一级压力下除测记1小时的量表读数外,还应测读达压缩稳定时的量表。

实验六(一)、试验目的土的剪切试验

直接剪切试验是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采用4个试样,分别在不同的垂直压力p下,施加水平剪切力进行剪切,测得剪切破坏时的剪应力τ。然后根据库仑定律确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二)、试验方法 1、试验方法

快剪试验:在试样上施加垂直压力后立即快速施加水平剪应力。

固结快剪试验:在试样上施加垂直压力,待试样排水固结稳定后,快速施加水平剪应力。

慢剪试验:在试样上施加垂直压力及水平剪应力的过程中,均使试样排水固结。2、计算与制图

(1)计算: 按下式计算试样的剪应力 ?? cra0 ?10 式中:c—测力计率定系数,n/0.01mm; r—测力计读数,0.01mm; a0——试样断面积,cm2; 10—单位换算系数。

(2)制图:①以剪应力为纵坐标,剪切位移为横坐标,绘制剪应力τ与剪切位移δl关系曲线;②以抗剪强度τf为纵坐标,垂直压力p为横坐标,绘制抗剪强度τf与垂直压力p的关系曲线。选取剪应力τ与剪切位移δl关系曲线上的峰值点或稳定值作为抗剪强度τf;若无明显峰值点,则可取剪切位移δl等于4mm对应的剪应力作为抗剪强度τf。

经过一周的实习我对土力学的相关试验的做法目的意义都有了更深得了解,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这些试验我则更深度得了解了土力学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断上进。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8—2009学年第 一 学期 篇5:岩土力学心得体会 岩土工程

10水利2班 7号 和超强 1基本概念

岩土工程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地上、地下和水中的各类工程统称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2发展现状

随着多种所有制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及跨区域经营障碍被打破,岩土工程市场已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岩土工程项目承接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实现,行业内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偏低。

我国岩土工程行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据《2013-2017年中国岩土工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仅从事强夯业务的企业就超过300家,岩土工程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导致优势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这与发达国家该行业高度集中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岩土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解决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盈利能力,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时代机遇,适应时机,以更优的业务模式、调整行业业务结构类型,实现行业的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未来岩土工程行业的几大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民生工程的机遇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会加大民生领域的投资,将着力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五大着力点之一,民生工程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民生工程投入最多的领域包括: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和卫生等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四万亿等。2011年中央财政在民生工程计划支出达到10510亿,比2010年增长18.1%。各地政府在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岩土工程企业应顺势而为,抓住民生工程这一重大机遇,加强在相关领域的投入和开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经济结构调整中得新机

调整经济结构,同样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西部和内陆区域的发展,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岩土工程行业来说意味着服务对象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岩土工程行业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以及行业格局。因此,需要岩土工程企业紧密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研究新领域,发展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的重要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对于工程建设领域而言,简单追求量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岩土工程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将发生深刻转变,必将从“外延式”发展转变成“内生式”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绿色市场拓展广阔 近年来国家突出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环保、再生能源、新材料、循环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的新型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节能和降低碳排放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在工程建设领域,低碳节能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加速。这对于岩土工程行业而言,即是新的挑战,也昭示着新的市场空间。

国际格局变动下的市场增长

虽然近年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都出现了一些动荡,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际经济的重心也日益从大西洋两岸向太平洋两岸转移。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亚非拉国家,正是历来我国工程建设以及岩土工程行业“走出去”的重要市场区域。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更加促进我国岩土工程行业走出国门,推动我国岩土工程行业的国际化进程。3学科专业

简介

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按照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检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各种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座座水库波光粼粼,栋栋高楼鳞次见比。在各种土建工程中,岩土工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岩土工程是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各种勘探测试技术对岩土体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和利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这一学科在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大地工程”、“土力工程”或“土质工程”。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研咨询资料统计,它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和监测,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房屋、市政、能源、水利、道路、航运、矿山、国防等各种建设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方向 ①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4发展前景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都是通过试验测定。在室内试验中,原状试样的代表性、取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以及初始应力的释放,试验边界条件与地基中实际情况不同等客观原因所带来的误差,使室内试验结果与地基中岩土实际性状发生差异。在原位试验中,现场测点的代表性、埋设测试元件时对岩土体的扰动,以及测试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带来的误差也难以估计。

岩土材料及其试验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岩土工程分析时不仅需要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室内外测成果、还需要应用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在展望岩土工程发展时不能不重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岩土工程问题分析方法的特点。

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促进了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例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最早遇到的是土体稳定问题。土力学理论上的最早贡献是1773年库伦建立了库伦定律。随后发展了rankine(1857)理论和fellenius(1926)圆弧滑动分析理论。为了分析软粘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的过程,terzaghi(1925)发展了一维固结理论。回顾我国近50年以来岩土工程的发展,它是紧紧围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岩土工程工作者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水利、铁道和矿井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岩土工程者的注意力较多的集中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立体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综合居往环境成为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特点。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大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急剧发展。人们将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开发地下空间,向海洋拓宽,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不能离开对我国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个学科的发展还受科技水平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很快。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分析能力和测试能力的提高,使岩土工程计算机分析能力和室内外测试技术得到提高和进步。科学技术进步还促使岩土工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如近年来土工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被称为岩土工程的一次革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学科交叉并不断出现新的学科,这种发展态势也影响岩土工程的发展。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将融入其他学科取得的新成果。岩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基本问题是岩体或土体的稳定、变形和渗流问题。笔者认为下述12个方面是应给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中可展望21世纪岩土工程的发展。5区域土性

经典土力学是建立在无结构强度理想的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基础上的。但由于形成条件、形成年代、组成成分、应力历史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周镜在黄文熙讲座〔1〕中详细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矿物成分以云母和其它深色重矿物的风化碎片为主的片状砂的工程特性,比较了与福建石英质砂在变形特性、动静强度特性、抗液化性能方面的差异,指出片状砂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然而人们以往对砂的工程性质的了解,主要根据对石英质砂的大量室内外试验结果。周镜院士指出:“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评价饱和砂液化势的原位测试方法,即标准贯入法和静力触探法,主要是依据石英质砂地层中的经验,特别是唐山地震中的经验。有的规程中用饱和砂的相对密度来评价它的液化势。显然这些准则都不宜简单地用于长江中下游的片状砂地层”。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广泛分布的片状砂地层具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与标准石英砂的差异说明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国内外岩土工程师们发现许多地区的饱和粘土的工程性质都有其不同的特性,如伦敦粘土、波士顿蓝粘土、曼谷粘土、oslo粘土、lela粘土、上海粘土、湛江粘土等。这些粘土虽有共性,但其个性对工程建设影响更为重要。我国地域辽阔、岩土类别多、分布广。以土为例,软粘土、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有机质土等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如我国软粘土广泛分布在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昆明等地。人们已经发现上海粘土、湛江粘土和昆明粘土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以往人们对岩土材料的共性、或者对某类土的共性比较重视,而对其个性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对各类各地区域性土的工程性质,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是岩土工程发展的方向。探明各地区域性土的分布也有许多工作要做。岩土工程师们应该明确只有掌握了所在地区土的工程特性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土力学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62 6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