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表态发言(4篇)

发布时间:

改革开放45年来,全国各地在探索实践中,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不断丰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力逐步壮大,在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保障方面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体态势良好。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表态发言》,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篇一

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一、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村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村集体公房的出租和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许多村集体经济的好坏是由出租集体公房和征用土地的多少来决定的,并没有广开思路,通过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增强集体经济。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比较狭小。除县城各村和集镇部分村外,绝大多数村集体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资产价值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带来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能力不强。有些村干部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陈旧观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没有大力去开拓新思路,只会抱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政策,只会抱怨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没有明确的思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新形势只能束手无策。

4、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导致部分村干部敢管,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另一方面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经常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村土地和林地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可以对机动田、机动山进行统一开发,既可以对外承包、租赁,也可以本村自己组织经营,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对于有丰富矿、滩等资源的村,在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长远规划,开发利用,变资源为效益。二是开展服务创收。村级组织可以根据本地的生产特点举办社会化的服务产业,如农产品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农业科技服务实体等,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既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勤保障,又为集体经济创造收入。三是通过工业强村。一些地理位置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村,可以利用本村的土地、劳力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集体参股经营的形式,引进资金和技术,在环境保护允许的前提下兴办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强村。

2、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切实履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做到村务、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按时公布,让广大村民都来进行监督,一切都在阳光下透明操作,不搞暗箱操作,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3、配好村级领导班子,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总之,只有切实搞好集体经济,壮大了集体经济,才能使老百姓得实惠,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 篇二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

针对我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立足村情提出了“找准优势定路子,立足实际上项目,能工则工,宜农则农,依托市场,多途径、多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多业并举“,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努力方向。实行“目标考核以完成经济指标为主,经济指标以村集体经济为主”的“双为主”制度,强化村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责任,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主要任务常抓不懈。

二、创新机制,拓宽渠道,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举

措。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所有村两委成员实行“同目标、同考核、同奖惩“的招商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努力改善项目质量,增强村发展后劲。探索多元化、多样化、多业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着力在开发资源、盘活资产、严管资金上下功夫。对荒地、荒水、荒滩等“三荒”农村集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统一发包或出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团结班子,优化设置,提供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保障。探索“村居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等模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龙头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村干部进企业帮办,企业主进两委帮扶”“双进双帮”活动,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既把村干部培养成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又把企业主培养成“双强”村干部。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案 篇三

上村:办公场所面积280㎡,村级阵地1处,面积486平方米,其中可出租利用面积180平方米,村闲置河滩地面积为340亩。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为20290.69元,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现有的村集体经济和互助资金发展“互助创收型”和“土地营运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3248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50000元。

水渠村:办公场所面积300㎡,村级阵地1处,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可出租利用面积300平方米。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为600元,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20万元的互助 金,发展“互助创收型”和集体土地租赁的方式开展“土地营运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10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再租赁的基础上增加村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10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30000元。

张家村:办公场所面积260㎡,村级阵地2处,面积2837平方米,其中可出租利用面积130平方米,村闲置淀粉厂面积为8亩。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度为36400元,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现有的集体经济和27万元的互助资金,发展“互助创收型”和“土地营运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28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4000元。

孙庄村:办公场所面积130㎡,占地42亩村级建材厂一处(土地为农户承包地,建材厂为村级资产)。互助资金20万元。一是发展“资产经营型”模式,有偿转让孙家大庄建材厂给胡国平,农户每年每亩按800斤粮食市场价价格进行支付(按当年9月市场交易中等价计算),村级每年收取管理费3000元,纳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发展“互助创收型”模式,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计划利用现有的20万元的互助资金,发放互助资金贷款,按照县上分配方案将部分利息列入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计划到2018年底,集体经济收益达到3000元以上;2019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

王庄村:办公场所面积300㎡,村级阵地1处,面积1660平方米。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为600元,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20万元的互主金,发展“混合经营型”和集体土地租赁的方式开展“土地营运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再租赁的基础上增加村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20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8000元。

宿家村:办公场所面积300㎡,村级阵地1处,面积1500平方米。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为1800元,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20万元的互助金,通过集体土地租赁的方式开展“土地营运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再租赁的基础上增加村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36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7200元。

雍家村:办公场所面积150㎡,村级阵地1处,面积800平方米。有旧村部一处,面积200平方米,房屋9间,可出租。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150元,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20万元的互助金,发展“互助创收型”和集体土地租赁的方式开展“资产经营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12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再租赁的基础上增加村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10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20000元。

高村:办公场所面积200㎡,互助资金50万元,计划利用现有的50万元的互助资金,发展“互助创收型”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5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完成集体经济破零任务,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0.2万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1万元。

廿村:办公场所面积120㎡,村级阵地1处,面积240平方米。有旧村部一处,面积77平方米,现闲置。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为1100元,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20万元的互助金,通过对外租赁旧村部的方式开展“资产经营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在租赁的基础上增加村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16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2100元。

王家村:办公场所面积280㎡,村级阵地1处,面积460平方米。有旧村部一处,面积120平方米,闲置。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2300元。计划利用集体土地租赁的方式开展“资产经营型” 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2800元;2019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3200元;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3700元。

窑村:办公场所面积120㎡,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现有的20万元的互助资金,发展“互助创收型”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集体经济破零任务,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200元;逐年增加1000元,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3000元。

庙村:办公场所面积90㎡,互助资金775000元。计划利用现有的775000元的互助资金,发展“互助创收型”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增加集体经济,结合村级产业发展优势,鼓励村集体依托大中型涉农企业、农产品物流市场,以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合作经营,建设高效种养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构建村企互动、产业带动格局。拓展对地方特产的市场交易,按成交额分红提成的办法,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计划到2018年底,集体经济收益争取增加15000元;到2019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3万元;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45000元。此外,继续将定西军分区下拨的300万元扶贫资金中的92万元以入股的形式投资到临洮县奇乐超市,每年可得到分红43200元,并给7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发放400元扶贫资金。

周阳村:办公场所面积120㎡,村级阵地1处,面积240平方米。有闲置办公住房2间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为200元,互助资金45万元。计划利用45万元的互助金,通过对外租赁闲置办公住房的方式开展“资产经营型” 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45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在租赁的基础上增加村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20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5000元。

川子村:2018年计划在沿川子村村部北山上修建光伏发电站一座,预计年收益2万元。沿川子村引进上海博得尔公司节能环保炉项目,该项目由博得尔公司免费提供燃料加工设备,给每个贫困户免费发放一台节能炉,群众每年上交秸秆3吨换取生物质煤1吨,剩余秸秆加工后所生产的生物质煤,出售所得除博得尔公司利润外村集体分红1万元。火村:办公场所面积260㎡,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现有的20万元的互助资金,发展“互助创收型”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集体经济破零任务,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500元;逐年增加1500元,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5000元。

下村:办公场所面积360㎡,村级阵地1处,面积391平方米。有旧村部一处,面积400平方米,闲置。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额30000元。计划利用集体土地租赁的方式开展“资产经营型” 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310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31500元。

上村:办公场所面积60㎡,互助资金20万元。计划利用20万元的互助金发展“互助创收型”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00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30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5000元。

白茨村:办公场所面积320㎡,村级阵地1处,面积2667平方米。互助资金协会注册资金3万元,计划利用3万元的互助金,发展“混合经营型”和集体土地租赁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依托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用活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力争每年发放互助资金贷款15万元,并按照县上的分配方案将利息的一部分列入村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经济,计划到2018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300元;到2019年底,年终集体经济收益争取达到800元,到2020年底力争集体经济积累达1200元。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案例 篇四

湖州市发展村级物业经济的五种模式及初步成效

来源:湖州市农业局

发布时间:2010-05-05

近年来,湖州市积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的新形势,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为工作重点,以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为基本动力,以大力发展物业经济为主要形式,着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2009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 84037万元、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79.66万元,分别比2007年、2008年增长23.1%、15.3%,年均增长19.2 %;其中村级物业经济的收入已占收入总数的20以上。

一、发展模式

1、留地利用型。积极鼓励引导城镇规划区内土地被征用村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形式,兴建标准厂房、写字楼、专业市场、宾馆、民工宿舍、商铺店面等物业项目,获取稳定的租赁收入。如湖州开发区陈板桥村利用33亩村级留用地建成2.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5000平方米与之配套的职工宿舍楼,每年租金收入达200多万元。吴兴区环渚乡邵家墩村利用村级留用地投资建设2980平方米综合大楼、4539平方米标准厂房等物业用房,面向社会招租,年租金达50万元。

2、盘活存量型。鼓励村级组织以村庄整治为抓手,通过收购、置换等途径,对集体旧的老办公用房、会堂、学校、厂房、仓库等房产、存量建设用地以及农户废弃宅基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改建、新建物业房产的形式,对存量、闲置资产、土地进行盘活,增加物业租赁收入。如吴兴区东林镇青联村针对该村老粮食加工厂房破败不堪,停办已久,但占地面积较大,区位也较佳的实际,于2008年以此地块为基础,启动实施了占地面积4亩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建造160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办公用房等设施,以厂房出租的形式引进个私企业,每年增加村级收入6万元。

3、异地发展型。对一些受规划限制、发展条件较差的村,积极帮助创造条件,引导这些村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或城镇规划区,兴建或购置物业房产,增加村级集体资产和物业租赁收入。如开发区杨家埠镇黄芝山村等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在市、区、镇三级的支持下,每村各投资90万元左右集中购置亿丰建材市场的商铺,通过返租,每村每年可获租金收入约5-8万元。南浔区双林镇显洪村、黄泥兜村、勤裕村在镇政府的协调下,各投资40多万元,在集镇工业功能区集中购置了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每村每年可获出租收入5万元。

4、整理置换型。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对宅基地、废弃矿山进行复垦,争取复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地指标在本村域内难以使用的,通过乡镇政府协调,置换到城镇、工业功能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供村里发展物业经济。如长兴县夹浦镇月明村通过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1800多亩,通过配套规划建设工业小区和商贸用地,村集体每年固定收入从30多万元增加到80多万元。南浔区和孚镇复乐村利用复耕项目指标置换,在长超集镇规划区内征用1000平方米土地,建造物业用房3层共计3110平米,用于出租,年出租收入超10万元。

5、规划调整型。对一些块状经济发达、二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好的村,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促进产业集聚、用地节约为导向,结合中心村和独立工矿点布局,为这些村规划安排一定的二、三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如德清县禹越镇将全镇备用建设用地留出十分之一即100亩,因地制宜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天皇殿村丝绵加工集聚区、三来村等村级工业孵化器等。通过建设标准厂房,一方面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另一方面兼顾各村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来源,变“输血”为“造血”。

二、基本成效

村级集体经济尤其是物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物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村里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通过资源的统筹调配,发展平台的统一搭建,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不难减轻了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负担,而且为提供农民福利、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一些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多的村,通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还让农民每年得到集体资产分红收入。实践证明,村集体经济发展好,农民收入就高。

三是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短缺,为农村基础设施兴建、人居环境改善、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四是保障了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班子为民办事能力,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增加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顺利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遂昌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解放思想 迎难而上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来源:厅经管处

发布时间:2009-12-10

遂昌县200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数为1800万元,其中年经营收入一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有248个,占总村数的6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政策、筹措资金、制定方案、落实措施,从2007开始把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七项行动计划的首项,进行重点抓。

一、在行动目标上找准定位。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由于没有很好把握统分关系,土地到户,山林到户,资产到户,过分强调农户分散经营,忽视村级集体统一经营,导致集体经济不断弱化,村级组织作为组织者和领头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村级组织的基层堡垒作用受到削弱。村级集体公益事业无钱兴办,只能靠上级补助维持运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举步维艰。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明确定位:利用五年时间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从根本上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有钱办事,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最根本的是帮助村级集体恢复造血功能,以求持续发展。

二、在工作机制上寻求合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乎农村发展、社会稳定、基层政权巩固的政治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部门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在资金筹措上,作为一个欠发达县不可能从财政资金中拿出很多钱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因此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最大程度寻求合力,实行县财政拿一点,部门帮一点,乡镇村出一点,用足政策千方百计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07、2008两年共整合扶贫资金200余万元、移民资金100余万元、民族资金20余万元、企业单位帮扶资金100余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98个,惠及131个村。在工作措施上实行三联系制度,既对每一个经审核同意实施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实行县领导蹲点联系、企业帮扶联系、专业人员技术承包联系,保证项目上得去、能实施、有成效。目前已有近一半实施项目产生效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50万元以上。

三、在建设内容上因地制宜。我县地处山区,区域环境多变,资源结构各异,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立足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走适合自己的路,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形成四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路子:

一是土地经营型,走以地生财之路。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村级集体资产的重要部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道路。对于地处城镇及郊区、交通便利的村,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或通过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加集体收入。对地处偏僻村的集体“四荒”资源,实行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方式开发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对农户无能力开发的承包地、山林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所得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成。黄沙腰镇东坞村将500多亩集体统管山进行旱地开发,并与遂昌精诚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规划建成一个生态、休闲的观光茶叶园区,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村集体收入大有改观。再如妙高镇平昌村利用交通便利,毗邻县工业园区的有利地理位置,通过改建或新建店面、厂房等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短短几年间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8000元猛增到6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面小康示范村。村集体拿出相当部分资金投入了村公益事业,不仅为村民交了全部电视收视费和医疗保险,还为村中老人聘请了保健医生每月为老人体检和宣讲保建知识,投资29万元为全村安装自来水和有线电视。

二是资本运营型,走盘活集体资产增收之路。对村集体闲置会堂、厂房、祠堂、五保户房产、校舍等设施和村集体货币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三仁乡十三都村,其原有的村学校一直闲置,且周围竹园面积较大,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距县城仅10公里,通过出租修建成休闲山庄,使原来闲置无用的学校变成每年能使村集体增收1万多元的活资产。

三是资源开发型,走资源开发增收之路。充分挖掘村域内的山、林、水、矿产、风景等自然资源潜力,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进行开发,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垵口乡群力电站扩容项目启动时,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小水电资源优势,县政府对该电站项目建设专门提出了具体扶持政策和扩容要求,将每村4万元水资源费分配、县财政补助2万元、村自筹4万元,共10万元作为投资股份,共帮扶5个乡镇36个村参股小水电开发,使村集体每年有稳定的投资收入。

四是项目兴业型,走企业强村之路。积极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兴办企业,由企业独资或与其它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云峰镇长濂村通过组建长濂经济开发公司和长濂旅游发展公司,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和搞旅游开发经营,把村民的山林、田地和古旧物品等资产评估后作为股份入股,每年给入股的村民分红,既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带动了村民致富。去年村级集体收入达27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村兴民富,党支部自然受到村民的爱戴和拥护,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

临海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实施“百村帮扶”工程 壮大

村级集体经济

来源:厅经管处

发布时间:2009-12-10 近年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两极化”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全市99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29亿元,村均达到43万元;另一方面有373个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低于1万元以下,其中有98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出现了典型的有组织、无经济新现象。为有效全面破解这一难题,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举全市之力,全面启动实施“百村帮扶”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来抓,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和重要的考核内容。经过全市上下两年的共同努力,合力破解,目前已建成合格项目96个,在建项目85个。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幅达到16%。有150个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达到了超2万元的目标。“百村帮扶”工作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经济薄弱村形成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多种因素多年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矛盾,集体经济的强弱又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号召力,事关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市委、市政府把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的主题来抓。一是专门建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海市“百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农办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出台并实施“一村一企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市委、市政府专门抽调373名市管干部、373家规模型企业与373个经济薄弱村进行“三合一”结对,形成“一村一企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新模式,切实做到借领导干部的智力、企业的财力,形成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三是承诺“百村帮扶”一定三年不变。为确保“百村帮扶”工作不走过场,市委组织部、市农办、市财政联合发文承诺在原有每年400万元专项补助集体经济薄弱村正常运转经费不变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每年市财政再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0个村集体经济再发展项目,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彻底解决373个经济薄弱村的“造血”问题,基本实现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2万元以上。

二、因地制宜,完善配套帮扶

由于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各地情况不一,条件各异,我市各级干部深入实际、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大胆探索、配套帮扶,形成了许多有效发展壮大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办法。主要有:一是盘活资产扶持。按照经营性资产抓创收,资源性资产抓开发,公益性资产抓管护,全面盘活闲置资产。如汇溪镇炉洋村改造失管茶园重新承包,一次性承包30年得承包款60万元。以此全面带动其它产业的开发,为周边的经济薄弱村发展树立了榜样。二是开发资源扶持。变输血扶持为造血扶持是彻底解决经济薄弱村的最有效手段,我市各经济薄弱村以开发低山缓坡种植经济作物或反租倒包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全市有143个村选择了生产性发展,全市目前已发展经济果木10000多亩,形成了一大批有百亩果木基地的行政村,其中河头镇下郑、三合等六个村联动开发,新发展油茶基地1000多亩。三是服务设施扶持。以停车场、商业房等建设为突破口,使公共资源迅速效益化,如桃渚镇南门坑村、沿江镇上岙等村通过停车场建设,江南街道白岩岙、涌泉西岙等村通过标准厂房建设,为企业或旅游景点提供有偿服务,每年村集体收入超3万元。四是配套设施扶持。对于有生产基地,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形不成经济效益的村集体经济项目,我市以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村集体经济项目周边发展条件,从而提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如永丰镇大山郭村建设水果市场,上盘镇黄峙村建设农田排灌设施等项目,通过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提高了承包租金。五是乡村休闲精品线路建设扶持。经济薄弱村绝大部分都在偏僻的山区、海岛上。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五条农家乐和渔家乐精品线路,安排了12个经济薄弱村参与精品线路建设,在五条精品线路所在地镇、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了桃花节、桔花节、乡村嘉年华、桃渚观潮节、羊岩开茶节等节庆、有效地破解了延线村发展难点,如永丰镇茶辽村在市农办、市旅游局共同牵头下,由市交通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六家结对部门整合帮扶资源,投资150多万帮助建成了停车场、接待中心、景区道路等,保证了村公建项目顺利实施。一年来,在经济薄弱村发展了农家乐经营户(点)40个,落实从业人员500多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多万元,既提高了村民收入,又保证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绍兴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注重创新求突破 加大力度

促发展

来源:厅经管处

发布时间:2009-12-10

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难事。为切实解决经济欠发达村经常性收入来源,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经济薄弱问题,在推动欠发达村开展异地集中购建物业用房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思路,探索欠发达村增收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将村级经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08年止,全县369个村(居)村集体净资产37.47亿元,村均1015.44万元,2008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75亿元,村均183.07万元。但是,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去年村级经常性收入最高的钱清镇钱清村,村级收入达到747万元,而全县尚有53个村的村级收入在10万元以下。为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县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认真分析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从收入来源看,全县的村集体经常性收入主要来源是村集体所有的房产等物业用房出租收入,据调查统计,全县2008年村级总收入中,剔除土地征用留村收入、土地整理净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后, 村集体经常性收入4.05亿元中有2.95亿元来自房产等物业用房的出租收入,占总收入的72.8%。首先,从区域发展状况看,县城周边村收入比边远村要高得多,如钱清镇村级经常性收入平均为298.3万元,而山区王坛镇村级经常性收入平均为11.1万元;平原村收入比山区村高,如安昌镇村级经常性收入平均为132.3万元,而山区稽东镇村级经常性收入平均为8.8万元;山区镇集镇周边村比其他村收入要高,如富盛镇集镇周边的3个村村级经常性收入平均为69.5万元,而其他村村级经常性收入平均为12.7万元。其次,从欠发达村的分布看,2007年全县76个欠发达村中,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仅王坛、稽东、平水、富盛等四个南部山区镇就有54个欠发达村,占到全县的71%。从以上情况分析,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充分认识到欠发达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还是交通不便、区位优势较差造成的。对此,我们提出了异地集中建物业的发展思路。“异地”就是跨区域建设,解决地理位置差、出租效益低的问题,“集中”就是多村联合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集聚效应,解决规模小、难管理的问题。同时,几个村集中建设标准厂房,使土地得到集约利用,土地产出效益达到最大化,村级物业收益更加稳定持久,也符合我县正在提倡的“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

二、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异地集中物业用房建设

1、试点先行。村级异地集中建设物业用房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探索经验,我们率先以南部山区作试点,选择平水镇工业园区内的52亩土地作为平水镇12个欠发达村的村级物业用房用地。县里成立了由县农办主任为组长的试点小组,镇里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职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组建平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公司为运作主体,在镇政府的领导协调下集中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同时,还从12个村中推选出有较高威望的3名村支部书记担任财务监督小组成员,推选出懂基建工作的3名村委会主任担任基建监督小组成员,为创新开展的村级异地集中物业用房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政策配套。在开展试点的同时,我们及时研究并出台了推进欠发达村异地集中物业用房建设的配套政策,对10万元以下欠发达村发展物业用房的,由县解决5亩土地指标,县财政给予每平方350元补助。对山区经济欠发达村异地集中建造物业用房的,在享受上述政策的基础上,由平水副城再予以每平方300元的补助。对欠发达村投资建设或购买资产属于集体且具有稳定长期收益的物业项目,按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补助额最高达60万元;同时,当年对欠发达村用贷款开发物业项目的,其贷款全额进行贴息。所在镇街也出台政策,相应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

3、分类推进。在试点基础上,我县根据区域交通及人口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多种模式推进异地物业建设。一是社区集中模式,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所属各村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中选点,建设物业用房。二是镇街集中模式,就是以镇街为单位,在集镇规划区内选点,为本镇街相关村集中建设物业用房。三是多镇集中模式,主要针对山区,就是在平水副城一地选点,集中山区3个镇所属村,集中建设物业用房。四是城镇购置模式,就是采取到柯桥县城或集镇中心购买物业用房,进行出租经营。

三、真抓实干,村级经济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1、集中物业初显成效。全县已有40个村启动建造异地集中物业用房,总用地173.07亩,建筑面积16.58万平方米;已有28个村建成异地物业用房,总建筑面积13.9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47亿元,县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为1616.76万元。目前集中物业用房招租势头良好,如柯岩街道路南等6个村的集中物业用房,已落户企业达50余家,年租金收入达680万元;平水镇12个村的异地物业也已开始招租,已有两家企业落户。物业出租收入已经成为我县村级收入可靠稳定的主要来源,今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中物业出租收入(包括土地使用费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据初步统计,其物业出租收入将同比增长10%以上,占村集体经常性总收入比重将上升至88%,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

2、欠发达村显著减少。我县通过近几年积极开展村级资产盘活,加大资源开发,推进土地流转,深化结对帮扶,加强“三资”管理等工作,村级集体经济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全县村级经常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从2007年的76个,减少到2008年底的53个,预计今年底将基本消除10万元以下村。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达4.05亿元,村均109.70万元,三年来年均增长21.5%。

慈溪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拓宽思路 创新机制 大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来源:厅经管处

发布时间:2009-12-10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做到认识上再深化,思路上再创新,政策上再完善,措施上再落实,通过开辟新的财源,稳固原有财源,统筹协调资源供给,兼顾村村平衡发展,强化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增加收入,不断积累资产,力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08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达到4.99亿元,村均151.23万元;2009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27%。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既整体推动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也带动了全市农民创业增收致富。

一、完善扶持政策,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围绕“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实施物业用房建设奖励政策。鼓励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标准厂房和规范化农贸市场进行奖励。近三年来,全市有14个村级标准厂房和57个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符合奖励标准,市财政共奖励2459.59万元。二是明确税费返还政策。2007年起,我市明确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经营的相关税费返还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出租收入所缴税金市镇两级财政所得部分,按财政体制专项结算到镇(街道),再由镇(街道)结算到村,用于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同时,明确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如转为国有的,该地块补交的土地出让净收入市级财政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浒山街道上剑山村为发展集体经济,将6350平方米的国有划拨土地重新挂牌出让,市财政将所得部分1219.39万元全部返还给村。三是落实村留用地政策。为确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村级集体组织的经济利益,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2007年,我市出台了《慈溪市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产)管理的实施办法》,明确了村级留用地的核算、使用管理、选址安排等内容,规定将征收土地面积的8%(其中城区内为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四是实施补助村扶持政策。2006—2008年,我市确定了60个市级财政补助村作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帮扶对象。三年来,全市累计下达82亩专项用地指标用于财政补助村经营性项目建设,市镇两级财政共安排扶持资金近9000万元,其中村办公经费补助1000万元,村二三产经营性建设项目补助60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1440万元。今年开始,我市将实施2009—2011年的市级财政补助村扶持政策,从物业用房建设、贷款贴息、规费减免、办公经费补助、优质资产配置等方面加大对补助村的扶持力度。五是实行村干部报酬保障政策。2007年全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通知》(慈党办〔2007〕76号),由全市财政统筹解决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专职干部的工作报酬和社会保险,既减少了村集体的开支,又提高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仅2008年,市级财政用于村干部报酬和村专职干部社会保险补助资金达2210万元。

二、拓宽发展思路,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

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我市积极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把发展物业经济与村内资源整合挖潜相结合,努力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物业经济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最稳固、最有效的财源之一。我市通过在供地、规划、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村集体采取独资、合股等形式建设标准厂房。2008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三产用房面积49.69万平方米,村均1480平方米,工业用房面积80.74万平方米,村均2422平方米。目前,还有近17.35万平方米的二三产用房动工建设。在对市级财政补助村的帮扶中,重点鼓励补助村联建或单独新建物业用房。三年来,60个市级财政补助村的二三产经营性用房项目已全部动工或实行资产配置,总建筑面积达到16.58万平方米。二是倾斜配置优质资产。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各地将部分镇(街道)所属标准厂房、市场、旧校舍等优质资产配置给村,尤其是在第二轮市级财政补助村的经营性项目建设中,为减轻财政补助村的建设资金压力,减少投资风险,将资产配置作为帮扶项目的首选。全市60个市财政补助村项目中有8个优质资产配置项目,涉及32个村,共配置标准厂房2.08万平方米,三产用房1.01万平方米。如杭州湾新区农村工作办事处将位于新区商贸街的10间三楼店面房配置给2个市级财政补助村,总面积为1020平方米;周巷镇将位于镇工业园区的6幢工业标准厂房配置给6个市级财政补助村,总面积达1.82万平方米。三是搞活集体资产经营。充分挖掘各种存量资产的潜能,盘活原有村办公楼、已不再使用的村校等房产资源,采取租赁、改造、重建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资产效益。如庵东镇近年通过开展村庄整理,5个村的宅基地整理项目净增复耕指标300亩,通过由市收购、跨镇调剂等,增加村级收入3000万元。同时,该镇相关村加强对大桥连接线和市域主要公路两侧户外高架广告牌设置运作管理,将广告牌收入全部纳入沿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每年收入达400万元。四是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引导村级组织改变过去一次性出让集体土地的简单做法,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租赁、入股办法。如宗汉街道工业园区的180亩土地以18个行政村的名义入股到企业,10年内每年有270万元的收入分红。又如该镇新塘村实行农民参股共建外口公寓,既落实了村级发展项目,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该村外口公寓出租收入达到85万元,土地被征用农民股份分红达到24万元。

三、探索机制创新,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在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是健全结对帮扶机制。2007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百村千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召开了全市振兴村级集体经济暨村企结对推进大会,全市308个行政村(社区)与企业签订了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协议,村企结对实现了立体式全覆盖。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有1660家企业与308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协议,承诺出资额累计达到1.0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102.46万元。开展部门结对帮扶活动,全市75个市级部门联系75个重点村,通过信息帮扶、项目扶持、资金补助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来,落实帮扶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2005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村内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的实施意见》(慈农经〔2005〕72 号),积极引导行政村在村民自治、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收取“一事一议”资金,拓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来源。目前,全市有11个镇(街道)的115个村实施“一事一议”筹资制度,累计收取资金9714万元。三是推进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从2000年起,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有40个村(社区)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涉及总资产7.49亿元,股东人数61084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推进,不仅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的捆绑机制,提高了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使投资决策更有效、更合理,而且适应了当前物业经营成为村集体资产主要资源的趋势,有效地防范了集体资产的风险,确保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指导管理,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近年来,我市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考核指导,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做到管好财,用好财,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村干部的考核力度,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绩与村干部报酬福利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落实到镇(街道),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镇(街道)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在强有力的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下,各地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20个镇(街道)全部制订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二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开展“三资”管理试点工作,对村级集体资产实行全方位的监管。进一步完善村级各项财务制度,重点完善会计代理制、非生产性开支实行定项限额、强化工程项目管理、严格货币资金管理、开展日常审核与审计监督等工作,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全面实行村级财务电算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宗汉街道会计服务站荣获“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称号。组织好对行政村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财务信访审计等专项审计,确保集体资产安全完整。三是建立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市明确政府因城乡建设需要拆迁、收购村二三产经营用房时,除地面建筑物实行经济补偿外,土地使用也要落实补偿机制,实行同类地块“拆一补

一、收一还一”,次类地块“拆一补

一、补偿级差土地”。同时规定村集体资产不得随意买卖,确需转让处置的,要经村民(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镇(街道)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备案。发展用房处置要落实补偿,转一还一,从而确保了村级集体资产不流失,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湖州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拓宽路子 创新机制 加快

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

来源:厅经管处

发布时间:2009-12-10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全面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奔小康工程,着力增强薄弱村集体经济自身实力,努力帮助薄弱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全市各级各部门切实落实责任、强化帮扶,广大薄弱村干部群众紧抓机遇、积极有为。据统计,截止今年9月底,全市重点扶持的11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启动实施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类等各类建设项目215个,总投入资金1.25亿元,其中有90个村新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25个,预计项目完成后为村集体年增收570.71万元,村均增收6.34万元,实施项目村村均集体稳定收入可从2007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09年9.25万元。市本级60个薄弱村中共有45个村实施了50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市里立项),项目计划总投入4369.27万元,预计项目完成后村集体年增收394.53万元,村均年增收8.77万元,实施项目村村均集体稳定收入可从2007年的2.83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1.6万元。这些项目作用正在显现,薄弱村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势头。

一、领导重视,示范带动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作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来抓,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定点抓的工作格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带头调研。各级领导带头深入薄弱村开展调研,专题研究薄弱村发展问题。去年和今年分别由市委常委和市人大副主任牵头,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调研。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多次听取调研情况汇报并共同进行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为薄弱村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示范联系。建立各级领导联系薄弱村制度,一定三年,不脱贫不脱钩;35位市级领导与市本级35个薄弱村联系结对,县区所有领导及部门与辖区内薄弱村结对。建立定点联系后,各级领导经常深入联系村,开展调研指导,经常过问联系村的发展进展情况,并专门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题论证会、协调会,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尽力协调解决问题,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三是强化推动。强化工作考核,把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列入各级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有的县区还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把脱贫工作与相关责任人员的工作绩效奖励挂钩;强化督促检查,市里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组织二办督查室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工作进行专项视察和督查。

二、完善政策,强势帮扶

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过程中资源匮乏、人才缺少、资金不足、信息不灵等问题,各级专门制订出台帮扶政策,为薄弱村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今年又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德清县也在去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长兴县出台《关于振兴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含金量”较高的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吴兴区下发《关于深化村企结对共建促进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通知》,南浔区出台《关于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安吉县新一轮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也将于近期出台。

一是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市财政从2008年起每年设立600万元的薄弱村项目(造血项目)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补助;各县区也专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薄弱村发展各类造血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各村通过实施发展项目,增加村集体经常性收入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在各级领导定点联系的基础上,组织市(县区)级部门与薄弱村挂钩帮扶、选择优势规模企业与薄弱村结对联系,同时把农村工作指导员重点派驻到薄弱村驻村指导,形成“领导+部门+企业+指导员”的帮扶机制。据市本级60个薄弱村统计,至今年9月底,除政策补助资金外,各结对帮扶主体共帮助薄弱村协调解决实际问题212个,帮助落实帮扶资金(物资)1430万元,为薄弱村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是建立政策倾斜机制。针对薄弱村的实际,为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市、各县相继出台政策,对薄弱村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实行优先立项并提高财政补助力度。据统计,一年多来,仅市本级薄弱村共实施老鱼塘改造、林道改造、土地整理(复垦)、村庄环境整治提升等基础设施项目189项,年度实施项目数量在各村历史上是少有的,为各村尽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健全机制,强化指导

我市紧紧围绕推进薄弱村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这一关键,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构建以村为主体,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不断增强薄弱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一是建立项目实施促进机制。把实施薄弱村发展项目作为逐级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排定、下达脱贫计划,加强工作考核,引导各地积极上项目、快脱贫。市、县区、相关职能部门分别组织薄弱村负责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他们理思路、明政策、拓视野、增信心,提高立足薄弱村项目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工作水平;一年多来,仅市级就组织薄弱村支部书记开展了三次培训,还组织编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100例》供各地参考借鉴。市农办在牵头抓好薄弱村发展综合协调工作的同时,对市本级60个薄弱村进行了普遍走访、逐个指导;对个别薄弱村自身资源匮乏、发展项目实施进度偏慢的区、乡镇,协调统筹实施异地发展项目。二是建立项目质量保障机制。市里相继制订出台《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验收办法》,突出项目实施将对村里增加长期稳定收益这一核心,对项目申报条件、支持环节、验收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引导各村高标准实施发展项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专门成立由市委组织部、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国土局等部门组成项目评审(验收)小组,通过现场勘察、材料审核、情况问询,对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充分论证,对项目资金使用、财务情况、长效管理等环节进行认真审核、指导,最终形成集体决议;至今年9月底,市项目评审(验收)组共组织了三批申报项目评审、一批完工项目验收,先后否决了16个村11个申报项目和1个村的验收项目,较好地保证了实施项目的质量,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导向。

四、因地制宜,实施项目

积极引导各地立足实际,以持续增加村级稳定收入为目标,顺应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形势,按照“宜农则农、宜物(业)则物(业)、宜异(地发展)则异”的思路,因地制宜、积极实施薄弱村发展项目。从各村项目实施情况看,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发展物业型。即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集体物业项目,获取稳定的物业出租收益。如善琏镇观音堂村投资兴建近2000平米标准厂房出租,每年村里净增收入10万元;仁皇街道俞家田村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预计每年可增收近20万元;道场乡钱山下村投入近100万元建造1200平方米标准厂房,每年租金达10万余元。二是异地发展型。即对一些村域内资源匮乏、发展空间难以挖掘的村,由上级党委政府牵头,在区位较好的地方为这些村提供异地发展平台、安排持续增收项目。如吴兴区埭溪镇在104国道沿线建立350亩的蔬菜脱贫基地,由镇农办、农高园区和镇里6个薄弱村联合开发经营,预计每村每年可增收近8万元;南浔区和孚镇经协调,把复乐村部分复垦指标置换到集镇规划区内,建造3层共计3000平方米的物业用房用于出租;德清县禹越镇计划将全镇备用建设用地留出十分之一计100亩,进行统一规划后供村里发展物业经济和农民创业平台。三是资源开发型。即村经济合作社对集体统一经营的各类土地或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土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后,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或休闲旅游等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如吴兴区妙西镇关山村与企业合作开发苗木生产基地,村集体每年可增收近10万元;长兴县洪桥镇橡树下村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农户600亩土地进行流转,村集体利用县里扶持政策对土地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后,对土地统一对外发包经营,租金提升,村集体每年分红13.5万元;吴兴区八里店镇五新村牵头流转农户887亩土地,通过建设养殖塘、给排水、道路、电力线路等工程后,发包给6位大户经营,通过租金提升,使村集体每年增收9万元。四是盘活存量型。即盘活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老校舍、厂房、仓库等各类房产及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挖掘存量物业资产(或建设用地)价值,搞活存量物业(或建设用地)租赁经营。如南浔区和孚镇新荻村对村里旧仓库拆除后,新建成沿路店面房、农贸市场和标准厂房,每年新增租赁收入近8万元。

嘉兴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多轮驱动 齐力助推村级集

体经济发展

来源:厅经管处

发布时间:2009-12-10

当前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新形势下,全市上下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十分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收入持续增长,资产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在30万元以下村(根据嘉兴实际,将这类村定位为经济薄弱村)为90个,占总村数的10%,低于全省平均57个百分点,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了666个,占总村数的69.4%,高于全省平均45.4个百分点,2007—2009年全市共转化经济薄弱村122个。全市914个村拥有村级集体资产总额增长到84.31亿元,村均922万元,近五年年均增幅为11.4%;总收入10.36亿元,村均113万元,近五年年均增幅分别为9.3%和11.7%。

一、抓扶持,引外资,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市各地每3—5年就制定完善新一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从资金补助、用地指标、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撑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近三年,全市市县二级财政扶持资金达7300多万元,落实村级项目建设用地370亩。今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到2012年全市3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实现全面转化。市里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60亩土地指标,用于本级行政村建设有固定收益的项目(区按1:1的面积配套);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村级项目建设最高给予50万元的补助,2009年市财政用于本级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扶持资金达到1278.59万元。

2、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一是加强部门结对。采取“县镇联动、分工负责、对口帮扶”的办法,落实县级部门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通过提供信息、引进项目、捐资捐物等途径,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帮扶工作。近三年,全市部门结对帮扶资金达到2175万元。二是推进民企联村。通过开展村企联姻、“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家“致富思源、奉献社会”,对联系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给予资助。近三年,全市民企联村活动共筹集资金7567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3、推进减税清债工作。一是实行税收减免。对经济薄弱村通过资产租赁取得的收入,其上交税收实行减免。对村集体创收建设项目,减免有关规费。近三年,全市在村级项目建设中累计减免规费480万元。二是加大村级债权清收、债务化解的力度。通过增收减债、收欠还债、划转消债、资产抵债、核销清债等途径,切实化解村级债务。各地根据实际,都制定落实了清收债权、化解债务的以奖代补办法。

二、抓机制,拓思路,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当地资源、地理条件、发展环境等因素,逐步形成了物业经营、资源开发、资本运作、服务创收、管理增效等多种发展模式,带动村级经济发展。

1、物业经营型。通过政策扶持、村级投资和联合投资等途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农贸市场、店面房等设施,获取资产经营收入。如嘉善县着力推进“强村计划”,从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累计投资8491万元用于24个经济薄弱村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后平均每村年可增加纯经营收入20万元;海宁市盐官镇祝汇村通过出让金返回、政府扶持和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340万元建造了2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每年增加了近20万元的收入;桐乡市洲泉镇马鸣村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复耕等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年收益增加15万元。

2、资源开发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开发鱼塘、果园等经济实体,积极拓宽创收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秀洲区王江泾镇民和村利用集体土地开发渔塘298亩,年租金收益达18万元。

3、资本运作型。将村办企业转制、土地征用、围海滩涂等积累的货币资产,通过股份合作、独资、参股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嘉兴经济开发区和殷村,在开发区投资300万元合作兴建商务大楼等商业用房,每年增收80万元;海盐县秦山镇杨柳山村与民营企业合资组建同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海涂、兴办农贸市场,年均增收约50万元。

4、服务增收型。依托地处城郊和工业功能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餐饮、运输、休闲、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增收。如嘉善县魏塘镇庄港村利用地处魏塘镇郊,工商企业发达,新居民集中居住的条件,积极提供服务,推进农村三产的发展,通过服务集体经济实现增收35万元。海盐县澉浦镇南北湖村,利用当地游客资源提供停车服务,实现年增收十多万元。还有一些村利用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沿线的优势,以场地租赁等形式参与高架广告经营等服务,收取固定租金,拓展增收渠道。

5、管理增效型。通过撤并行政村、清收债权、强化资产和财务管理等手段,增强村级组织增收节支的能力,实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如海盐县秦山镇秦兴村注重对原有资产的管理,一方面对村集体的闲置房、闲置土地,重新进行了修缮、出租,另一方面对原偏低的租金进行重新调整,每年可多增加稳定收入8万元。

三、抓管理,整资源,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1、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对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年稳定生产经营性收入达到 100万元以上的村,积极引导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清产核资、民主评估、公平量化,将集体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部分量化到村民,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公平享受集体资产收益,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倡导村集体资产公司化运作。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44个,量化资产17.04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530万元。

2、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一是落实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落实好包括财务收支预决算、开支审批、财务公开、收益分配以及管理费、接待费定项限额等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二是改进管理手段。实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等措施,切实减少村级非生产人员,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如秀洲区通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减少村级会计人员80人,年节约村级支出150多万元。三是实施民主理财。实行重大事项由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减少决策失误,防止资产流失。

3、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一是加大农村审计力度。推行村干部离任审计、年度审计和重大工程项目审计,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今年全市落实审计整改措施113条,已审计村90个,挽回直接损失82.42万元。二是加强农负督查。减少村级达标升级活动,严格禁止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行为,切实减轻村级经济负担。今年上半年,全市对农民负担监督员网络进行完善,重新确定35名基层同志为农民负担监督员,加强动态监测。

四、抓班子,强组织,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把培养人才,建好队伍,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项基础工程。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二推一选一公示”、村委会差额直选、村经济合作社依法选举制度,严把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关,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进入村经济合作社班子,并通过异地任职、下派任职等形式,进一步拓宽用人渠道。全市除个别村外,均按要求进行了村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产生2859名社管委成员、3566名社监会成员。平湖市有67名非公企业党员业主、产业带头人被选举为村班子成员,其中31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合作社社长)。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积极组织村干部参加学历进修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定期轮训、专家讲座等形式,组织村干部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和经济发展理论,使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三是强化责任考核。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镇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杭州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创新机制 夯实基础 促进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来源:厅经管处

发布时间:2009-12-10

近几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注重农村经营机制创新,注重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开发,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村级集体当年可分配总收入达到35.01亿元,同比增长14.0%,村均达到144.5万元。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有711个,较上年增加了75个;超过500万元的村有140个,较上年增加了27个;集体可分配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数比上年减少了87个。

一、加强班子建设,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组织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的村级班子和一个好的领路人。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村级组织班子建设,把配齐配强村级班子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切实搞好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按照抓经济发展首先抓班子建设的思路,我们从2002年以来,把村经济合作社换届一同纳入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2005年初制定下发了《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办关于认真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召开专题会议,分别就三个组织的换届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在2002年以来的三次换届选举中,确保了市委提出“领头雁工程”建设“三个80%”的目标。2008年,全市2107个村经济合作社,98.4%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在换届选举产生的村经济合作社管委会中,有1991名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社长,占96%;有49名村委会主任兼任社长,占2.4%;其他人员担任社长的为33名,占1.6%。选举产生新一届社管会成员6928人,选举产生社监会成员6876人。通过换届选举,优化了村组织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活力。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着力提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结合换届选举工作,针对村干部的素质现状,市、县、乡镇分层开展岗位培训。市里重点对全市120个强村的党组织书记(社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素质培训,区、县(市)抓好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合作社社长的集中轮训,各乡镇抓好对其他村干部的培训。坚持每3年对村干部集中轮训一次,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农村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跟踪管理和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干部创业承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年度述职及民主评议村干部报酬等制度,为村干部实现任期目标提供制度保障。通过配强村级班子和素质能力的培训,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因地制宜,开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

各地利用所处的区域地理、优势产业和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四种发展模式。一是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物业经济。地处城郊结合部、中心集镇及工业园区周边等区位优势明显的村,通过用足用好留用地政策,发挥征地补偿费多的资金优势,实现土地资产和资本的有效结合,兴建标准厂房、写字楼、专业市场、宾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服务社会设施等项目,获得稳定的物业租赁收入。二是依托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地处山区、半山区和土地较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充分利用当地山林和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特别是利用村级集体统管的山林坡地和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或养殖基地,通过“四荒”土地的流转发包,增加村集体的发包经营收入。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休闲经济。近年来,一些山水等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或具备一定农特产品资源优势的村,紧紧抓住杭州发展“旅游西进”的良好机遇,通过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的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如余杭、临安、富阳、桐庐等地,许多村依靠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迅速发展起来。部分集体存量资金较多而本地可用资源较少的村,则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或入股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的投资收入。如西湖区东岳村通过千岛湖开发房产、德清下渚湖景区开发,使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四是依托“联结工程”优势发展合作经济。对纳入市、区县(市)“联乡结村”工程的村,充分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与联结企业在政策、资本、技术和信息等方面长期而有效的对接,通过共建共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增加集体可分配收入。

三、推进股份制改革,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机制

四、加大帮扶力度,促进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

这几年来,尽管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随着村办集体企业的转制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原有村级收入渠道已萎缩消失,而新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缓慢,但各项支出却呈刚性增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村公益设施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面临更大的支出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薄弱村运转困难。2006年农经年报统计显示,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还有533个村,5万元以下的还有1405个村,这些薄弱村的基本支出难以保障。为此,我们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

一是实施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工程。根据市委《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精神,我市出台了《杭州市扶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从2008年,由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安排资金,对集体可分配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予以补足5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分淳安、建德、其他县(市、区)三档,各档承担比例分别为60%、30%和20%,其余由县(市、区)、乡镇(街道)承担。2008年全市对集体经济薄弱村村级组织运转补助总额达到4364.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计1673万元。这些资金的补助,有效地维持了经济薄弱村的正常运转。

二是扶持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建设。我们出台了《杭州市扶持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从2007年起的5年内,对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开发建设的经济创收项目,市财政将安排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2008年全市共实施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33个,总投资3021万元,共修建标准厂房及营业房面积3.2万平方米,开发改造产业基地1580亩。据初步估算,这些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 308.3万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90余人,今年又安排了36个村级发展项目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三是实施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我们按照《浙江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要求,积极引导和指导村级组织以“一事一议”形式筹资筹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2008年,全市共有87个村规范实施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涉及人数12万人,筹资912.9万元,筹劳7.97万工。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08〕2号)以及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市及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建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对农民以“一事一议”方式兴办共同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项目,按农民实际筹资筹劳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财政对此也安排了相应资金;萧山区、余杭区、淳安县相继出台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淳安县明确对单个项目农户筹资筹劳占投资总额30%以上的项目建设村,将采取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方法给予支持。

四是开展“联乡结村”共建活动。我市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三轮实施了帮扶工程,实施“49100”(即49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100个经济欠发达村)帮扶工程后,把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增强薄弱村的“造血功能”,增添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2003—2006年,市级对欠发达地区的各类扶持资金累计达1.57亿元,平均每年4700万元。2007年以来我市深化“49100”工程,启动“联乡结村”共建活动,建立“一村一企一领导”结对机制,由市、县领导带队、机关各部门和企业单位组成帮扶集团与村结对。2008年全市共组建共建集团204个(其中市级37个、县级167个),联系乡镇167个,有2817家企业参与结对活动,结对村2103个,结对率92%,实施共建项目2497个,总投资13.96亿元,参与单位和企业资助资金2.31亿元。帮扶资金及项目的投入,推动了山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山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基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市场的吸引力,推动了市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外资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创业。

五、规范民主管理,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管理出效益,我们一方面注重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重视抓好村级民主管理。针对一些地方管理不严、民主监督不力,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不善、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我们建章立制,加强村务财务规范化管理。一是注重政策引导。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村级资产和财务管理的文件,为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出台了《关于村级重大经济和社会事务民主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规范村级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管理的意见》;为解决行政村规模调整中集体资产融合问题出台了《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中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各区、县(市)也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很多具体管理举措。如余杭区制定了《村级集体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操作办法》;富阳市出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办法》等。这些意见的出台,为规范村级资产和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切实推进财务规范化管理。从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以来,下发了《关于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杭州市村务公开规范化操作规程》,规范公开表式,按照“常公开、真公开、细公开”和“5个100%”(100%的村按季公开、以公开栏形式公开、按统一表式公开、村干部报酬及经营招待费逐人逐笔公开、民主理财小组民主选举产生)的要求,实行村级村务财务公开,目前全市已实现村级财务公开率100%、电算化普及率100%,99%以上的村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强化村级财务网络监管,我市着力加强村级财务监管网络化建设,目前全市涉农的11个区、县(市)全部建立起了村级财务网络监管系统,实现了区(县、市)、镇两级联网。江干、拱墅等地还实现了区(县、市)、镇、村的三级联网。通过村级财务网络监管系统建设,实现了村级财务数据的实时传输、实时查询、实时监管。全面推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乡镇(街道)村级会计代理中心168个,所有村社的财务收支账目,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由代理中心统一记账、核算。三是建立和完善村级组织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坚持做到三年一轮审的同时,积极开展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年度财务收支、土地征用补偿费使用分配、村级公益事业资金、基建工程项目资金使用及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四是积极控制和有效化解村级债务。近几年来,各地化债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如萧山区在出台《关于进一步制止和化解村级债务的意见》基础上,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发展村集体经济,达到村集体向农户借款率下降15%,村级债务总额下降8%。桐庐县采取了结对抵冲销债、规范财务销债、盘活存量资产化债、实行土地流转化债、发展集体经济还债和政府投入帮助化债等六种方法,2008年实现化解旧债22%,金额约3200万元。淳安县则进一步加大对村级化解债务的扶持,2008年全县共下拨化债资金3465.75万元。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表态发言》,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50 4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