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发言稿最新4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同学聚会发言稿》,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泊秦淮 篇一

水是南京的生命,更赋予了这座古城灵气和生机。无论是明朝皇宫后花园的玄武湖,还是张汝南盛赞的“江南好,到此莫须愁”的莫愁湖,水都是那么明静。世事变迁,人事沧桑,可山水依旧,清透地让人看不见历史的痕迹。当然,最负盛名的当是秦淮河,也因为这十里秦淮的绵延让这个古城带上了一层抹不去的脂粉气----不俗,却显得清雅,就像是徘徊在秦淮河上的歌女,落入红尘,却依旧有着一份铮铮铁骨,就如撕掉桃花扇的李香君。秦淮河是历代文人骚客不惜洒墨的地方,最经典的是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读过朱自清和俞平泊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篇名同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画舫纵横,笛韵悠扬,胡琴哀唱的秦淮河总是能激起文人不同的情怀。也曾和朋友在中秋乘船游过秦淮河,华灯映水,很是美丽,但却由于技术不佳,船在河里打转,撞到了另外一艘,在一片欢笑中激起了一片水花------河水清凉依旧,可已闻不到一丝脂粉气。

南京是一个有王气的城市,为六朝古都,因而这个古城积累了太厚重的历史,每寸方土都有着历史的滑痕,辉煌与哀伤俯首皆是。庞大的明朝皇城早已消失,只有古城墙的残垣,屹立在午朝门公园的石碑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朱元璋的皇陵也只有无语的石像傲视着百年的沧桑;中山陵拾级而上的石阶显示对着一个逝去伟人的敬仰……而今王气笼罩下古城的人们悠闲地生活在这片曾今辉煌的土地上。时常很羡慕在玄武湖边上夕阳相伴的老人,明城墙脚下草地上嬉戏的一家人,南京的人们像很多东部城市的人们一样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所谓的王气并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痕迹。在新街口逛街,在湖南路品美食,在山西路购书,在珠江路淘软件……现代都市气息已经充斥着这座古城。

在南京呆久了,离开时才发现自己竟然有些不舍,或许我已经习惯了在这个古城的生活,习惯了山风徐徐的清凉山公园的小憩,习惯了玄武湖边上杉林氧吧里的漫步,习惯了湖南路的小吃一条街……

同学聚会发言稿 篇二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乡音未改风度添,红颜褪去乌发染,眯眼相识不相认,定睛看去仍少年。”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分别了太久太久,屈指一算整整xx年。想当初,我们风华正茂进入母校,朝夕相处,在相同的环境下寒窗苦读,在艰苦的条件中成长成熟。今天回想起来,那林校时代生活的一幕幕、一桩桩仍然历历在目,让人激动不已!分别后的4年,大家各奔东西,相信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尽相同,或春风得意,或**淡淡,或艰辛坎坷。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大家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已不再是豆蔻年华,而是人到中年,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过去的一切原来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怀念。当年发生的点点滴滴,沉淀了4年依然那么新鲜,那么让人感动,也许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收藏。特别是当我们走上社会,在品尝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之后,在经历了世事的浮浮沉沉和大悲大喜之后,才发现林校时的岁月和同学之间真诚、质朴的情谊如同一首深情的歌,悠远而回味无穷。尽管由于世事的无奈,我们曾经无法联系,由于生活的忙碌,我们疏于联络,可我们之间的友谊没变,我们彼此的思念日益加深,互相默默的祝福从未间断。

因此,今年9月,有心的几位同学相聚发出同学聚会的倡议,一下子启动了大家沉默的心,一拍即合,一呼百应,母校的同学聚会最终在大家的**和努力下得以成功举办。在这里,请让我向能抛开工作家庭负累毅然出席本次聚会的各位同学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特别是向从远道赶来的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聚会奔波劳碌的同学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远在外地的同学,向因种种原因未能到会的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为这次聚会我激动不已,但这个聚会来的太迟了,不过我坚信,这次聚会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或者是逗号,省略号,但决不是为我们的同学情谊划上的句号!今天,让我们一起拿出心中那个大写的感叹号,在我们的天地,尽情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

祝愿今天我们的聚会,成为亲如兄弟姐妹般的同学情的碰撞、同乡谊的升华。让我们在这重逢的短短时间里,坦诚相待,真心面对。

不问收入多少,不问职务高低,不比老板大小,不比老公英俊,不比老婆漂亮,不比孩子聪明,更多地说说心里话!让我们抛开种种的顾虑,放下所有的恩恩怨怨,倾情交谈,共诉衷肠,传递真诚,共沐20xx年丰硕金秋明媚的阳光!让我们尽情地谈笑风生,畅叙友情吧!让我们的聚会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种美丽的永恒记忆!在这里,让我们感谢母校的培育,感谢老师的辛勤,感谢同学的互助。同学们,人到中年,歇心歇力,任重道远,压力多多,务必保重。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我心中充满着微笑。如果你正享受着幸福,请你忘记我;如果你正承受着不幸,请你告诉我。

同学们,一别数载,会当痛饮千杯;今朝相聚,岂不相识一笑?有千言万语,岂能倾泻在短暂的时刻?请开心的热闹,舒怀的畅谈吧!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各位同学: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前程似锦、合家幸福!大家一起来为我们的相聚干杯!

泊秦淮 篇三

一在我的印象中,近年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总是引起人们的巨大争议,有的叫座不叫好,如《英雄》、《十面埋伏》;有的叫好不叫座,如《千里走单骑》。2011年12月16日首映的《金陵十三钗》却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影片不但得到了影评专家的激赏,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肯定与支持,这对于导演张艺谋来说,的确不易。电影上映后,很快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票房纪录,电影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中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它们纷纷报道电影的首映式以及最新的票房情况。在我看来,导演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找回了自我,他回到了他最擅长的领域之中,表现复杂的人性,挖掘普通人心中潜藏的良知与善意,表现在危机到来时人类良知的迸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力量。当张艺谋导演不再单纯追求商业利润的时候,他却获得了商业利润与观众口碑的双赢。 当然,作为表现南京大屠杀的一部电影,电影《金陵十三钗》也必须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影片通过剧中人物孟书娟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给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给后人带来的巨大心理阴影。那年书娟只有十四岁,她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是1937年12月13日,在日军轰炸了20多天后,南京陷落了,那一天,许多人都在跑,好像永远也跑不出那场大雾;她所看到的是灰蒙蒙的一片,街道上全是肢体不全的尸体,到处是奔跑的人们,遍地是烧杀抢掠的日本兵。20多天的轰炸把风光旖旎的南京城变成一个灰蒙蒙的世界,这既是惨遭屠城后的南京城的真实再现,也是战争给亲身经历的鲜活个体留下的心理阴影。影片通过书娟的眼睛展现了遭受日军蹂躏后的南京城,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的距离感。 发生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集中体现,它时时刻刻地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南京市民所遭受的苦难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即使我们努力地忘却它,却始终难以将其抹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写从来没有停止过,《屠城血证》、《清凉寺的钟声》正面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残暴罪行,纪录片《南京》从一个目击者的第三方立场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过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书写南京大屠杀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拉贝日记》通过德国人拉贝的眼睛完成了历史记忆。张艺谋导演另辟蹊径,他从一个教会女学生孟书娟的视角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写,以书娟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叙述故事,写出了事件给叙述者带来的惊恐及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同时表现了叙述者对自己当年一些不当行为的反思。“思考历史书写的方法之一就是从如何界定并赋予主体以意义这一角度入手。”[1](P236)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十三位金陵名妓为主体形象对历史进行重新想象与书写,这种书写折射了创作主体的价值认同、道德判断,导演张艺谋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的塑造刻画了风尘女子在危机时刻的表现,挖掘她们人性中的良知与善意。 秦淮女子虽然出卖自己的肉体,但依然保有自己的灵魂;她们表面上堕落,但依然保持了人性的良知与善意,这或许是导演张艺谋对人性的理解与探索。 二在中外文学史上,书写战争与的作品不可胜数,有的作品是谴责们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如杜牧的《泊秦淮》;有的是揭露战争给带来的伤害,如莫泊桑的《羊脂球》;有的是歌颂的高尚人格与献身精神,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夏衍的《赛金花》。这一群体虽然处于社会的边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以出卖肉体为生,这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一般人的眼里,她们不愿意劳动,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为生;为了生意,她们要引诱男人,因而她们毫无廉耻、堕落,我们可以把最污浊、恶毒的话语置于她们的头上。其实如果考察她们的沦落风尘之路,我们当能发现我们对她们的残酷无情。既然我们给予她们的很少,当国家有难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谴责她们的冷漠与醉生梦死呢?张艺谋在电影《金陵十三钗》表现了她们人性中闪光的一面,表现了她们灵魂的高尚,讴歌了她们的献身精神。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叙述处于社会边缘的一群秦淮女子替教会女学生赴日本军营“唱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京被日军占领后的一座美国人的教堂中,一群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逃进了教堂;日军在搜捕时发现了这个教堂中的女学生,日军让女学生去为他们的庆祝活动而“唱歌”,逃进教堂中的十二个在约翰的帮助下化装成女学生走进日军军营;最终,十三个女学生在约翰的帮助下逃离了南京。故事本身并不新奇,在当时的南京可能每天都要上演。 这十三名女学生年龄大都十三四岁,正是对人生充满着幻想、憧憬的年龄,她们的遭遇无疑会牵动每个人的神经,教堂神父在临死之际嘱托乔治要保护好女学生;在生死攸关时刻,秦淮女子敢于担当,义无反顾地代替这十三位女学生走向了日军军营。秦淮女子本来一心想依靠约翰逃出南京,可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消了她们的计划,她们虽然明知她们这一去是九死一生,她们还是踏进了日军的军营。她们保护的是她们心中最神圣的东西,他们守护的是人性中的良知。如果女学生遭到了侵害,不仅仅是她们的身体遭到了侵害,更是人们的良知遭到了侮辱,无疑,女学生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女学生象征了世界上的最美好事物。“身体既是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对象,也是民族国家自身的隐喻。”[2](P3) 秦淮女子为保护女学生而献身,也隐喻了她们为她们的祖国而献身,她们虽然沦落风尘,但她们却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更为可贵的是电影还表现了秦淮女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写出了她们人性的复杂,叙述了她们人性转变的轨迹。在故事的开端,狼狈不堪的秦淮女子为了逃命来到教堂,乔治不给秦淮女子开门,让她们去安全区,秦淮女子便越墙而入,并占领了教堂地窖,仅用了一个上午,便把秦淮河带到了地窖,把地窖弄得又脏又乱。这时,她们没有意识到危险,她们和约翰调情,说着不堪入耳的粗话,难怪女学生在心里骂她们“不要脸”。在女学生的眼里,她们衣衫不整、放荡不堪而且肮脏甚至蛮横,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优雅。在纯洁的女学生看来,她们的到来是对教堂的玷污,秦淮女子与教堂女学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在上厕所的时候,她们爆发了激烈的语言与肢体冲突。影片细致描绘了当危险来临时她们的惊恐、慌乱与躲避,也没有回避她们多年风尘生活形成的放荡与泼辣,当然也写出她们心中的善意与良知。当日本兵进来抢掠女学生时,秦淮女人给女学生打开了地窖;豆蔻深情地照顾受伤的小兵,甚至为了满足小兵的心愿在拿回琵琶时遭到不测。巨大的危险唤醒了沉睡于她们心中的良知与善意,这是她们转变的基础,而其他人对她们释放的善意是她们转变的动力。影片表现了其他人内心的良知与善意,当女学生面临日军的抢掠时,为了不造成更大的牺牲,她们去了阁楼引开了日本兵。当一个在追小猫时暴露了自己,被急中生智的女学生巧言救下。李教官为了掩护女学生,不顾生命安危冲出教堂拉响导火线,最后光荣牺牲。教堂小工乔治发现“唱歌”的人数不够时,毅然让约翰把自己化妆成女学生。男主人公约翰本来是一个殡葬师,他是以一个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现的,酗酒好色,见钱眼开,看到日军的兽行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想逃脱已经来不及,只好挤在人堆里逃命;日军女学生的兽行激起了他心中的良知、英雄意识与正义感,他终于站起来,斥责毫无人性的日本兵;当日本军官长谷川提出无理要求时,他不顾安危奋力抗争;心中的良知使他面对离去的同伴说“不”,他这个假神父开始担负起真神父的责任——保护、拯救拥戴他的众人,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众人演出一出“掉包”的义举。当巨大的危险到来之时,潜藏于人们心中的良知与善意迸发了出来。这些善意冲击了人们心中预设的价值判断,改变了她们在彼此心中的形象,同时也成为推动彼此转变的动力。张艺谋善于挖掘、表现普通人人性中良知与善意的巨大力量,只要人们心存良知,在危机到来时,普通人也会成长为英雄。#p#分页标题#e# 看完电影《金陵十三钗》,不由地想起了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羊脂球被那一群贵族妇女、小姐欺骗,把自己献给了德国侵略者,最后她不但没有得到她们的同情,反而遭到她们的讽刺与挖苦,无助的羊脂球留下了伤心的泪水。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位秦淮女子为了解救女学生宁愿自己受辱甚至献出了生命,她们受到了女学生的尊敬、关心,改变了风尘女子这一群体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当约翰开着载有女学生的卡车逃离南京时,约翰的眼里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叙述者孟书娟说:“一直到现在,我都不晓得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后的结局,连她们一个个名字都不晓得,我也没有看见日本兵怎么把她们带走的,所以我老是幻想,幻想站在大窗户前头,看着她们走进来。”随后,影片出现了那些秦淮河女人袅袅婷婷的依稀的身影,这也正是她们给世人留下的最美丽记忆,影片到此戛然而止,既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同时,也传达了世人对她们的怀念与尊敬。影片所表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救助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情感冲击,在寒冷的冬天给观众以丝丝暖意,在人们道德滑坡的当下给观众以情感的慰藉,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影片着力挖掘人们心中良知的巨大力量,正是这种良知成就了人们在面临危机时的勇敢与坚强。“这就是人类纯真的自然感情,它先于任何种类的思考而存在;这就是同情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气也不能摧毁它。”[3](P4)秦淮河的女子虽然以卖身为生,但她们并没有没有失去人的良知,她们也是战争中的英雄,这正是:商女亦知亡国恨,宁死犹唱秦淮景。

泊秦淮 篇四

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面,选了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欣赏)整首七绝描写了晚唐时期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杜牧忧国伤事,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时,抒写的客中感受。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字,便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接下来写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和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听着酒楼里传来的一阵阵《后庭花》歌声,不禁忧心重重,悲愤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此诗即事抒怀,讽刺和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练而含意深远,令人一唱三叹。

在教学生学习诗歌时,应注意诸多因素的意境想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欣赏时应伴随着诗人的形象,融和着自己的感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我们在欣赏一首好诗时,总是伴随着诗的生命,我们在欣赏一首好诗时,总是伴随着诗的形象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感情上的反应。《泊秦淮》表面上是批评商女,但“不知”二字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同情,并借“后庭花”的典故,将矛盾直指当朝的统治者,虽含而不露,但也坦呈了诗人的勇气和抱负。这“宽容”与“同情”便是闻名感情的反应,这感情上的反应,是诗歌欣赏乃至一切文学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欣赏时在充满联想和想象的同时可带点主观意识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似乎总是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由于我们具有能动的认识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三、欣赏时要体会诗词的时代感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活,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人到社会都有不同的风貌。“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不但是不同的时期,即便是不同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新事物、新情况出现。生活等待诗人们去捕捉和发掘新诗意,创造出富有新意境的好作品。即使写的是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作者由于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情怀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等原因,他们的感受和理解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抒发的情感、寄托的情思、表现的情趣、体现的情调就不应当完全一样。清代袁枚说:“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欣赏时要注意诗词的“形神兼备”

描写人物和景物不仅要准确表现出其外在的形象,还要注意描绘出其神态、神采、神韵,做到形神兼备。由于“神”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景物的内在生机及气象,因此写好对象的“神”,才能够使得对象富有生气,鲜活逼真,就像人们常说的“写活了”、“活脱脱的”、“活色生香”那样的效果。再者,由于形象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有的还寄托着作者的某种理思,因此就必须写出作者心目中的对象,这也是一种体现特色的“神”。

诗歌欣赏既然是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取决于再创造后的主观条件,带有再创作者的主观色彩,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闭目想象,边听教师讲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全部意义都凝结在末句的“后庭花”上。“后庭花”来自陈后主,被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杜牧过金陵、泊秦淮,眼见灯红酒绿,再闻淮歌艳曲,自然联想到了陈后主,也联想到了当今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醉生梦死。学生在闭目听讲过程中,驰骋想象,一幅幅画境浮现脑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角色中去,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同学闭目联想之后告诉我,他看到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里。我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还洋溢着作者心愉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样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的各种美,印象深刻。

当然,在诗歌欣赏意境联想时,应注意几个误区,例如有意无境、有境无意、境乱等。比如说《泊秦淮》一诗,如果学生只能看到一幅诗人夜泊秦淮后船舱听到歌女不知时局歌唱,游客不闻的灯红酒绿的画面,却不能体味到诗人忧国忧民,苦于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操则为有境而无意。再如前面所举《归园田居》,更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场,夕露沾衣,平淡中映射了最后一句,这里的“愿”里蕴含了不要再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遁世思想。这样才能达到意和境的完美统一。诗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欣赏时应注意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悟。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同学聚会发言稿》,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50 4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