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8篇)

发布时间: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一

大家好!

首先说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

粽子的外形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粽”等等,五花八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时,把青青的芦叶从下面开始,一张张地剥开,再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粽子的宝塔尖上开始咬起,直到吃完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带回家去,不能留给主人家。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散发着芦叶的清香。家家户户不仅自己吃,还要挑上几只包得、的粽子,用红线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里去,连我们偏僻小乡的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重气节的诗人。

谢谢。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二

大家好!

风俗,即风尚习俗。是由一定的民族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风俗。入乡随俗说的就是去了不同的地方要遵守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事项也有不同的风俗,如:婚庆风俗、丧葬风俗、节日风俗。

我在这里谈谈中华民族的节日风俗。要说节日风俗,说道最多的莫过于春节了。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节日。这个节日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其中有的一成不变,如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有的淡化了,如过年的一些禁忌等。

谢谢。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三

大家好!

每个节日的风俗不同,每个地方的人的习惯也不同。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是那个月圆之日——中秋节。

每到中秋节,妈妈就会买各种各样的月饼回家,月饼的味道也不相同,我和妹妹可是名副其实的小馋猫,一听说妈妈买回了月饼,便三步化二的跑到桌子旁,“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就算是中秋节,也少不了开玩笑呢!吃完午饭,我拿起手机用微信的形式给妈妈发了条信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嗯!十六元!妈妈一看便明白了这其中的意思,发了个十六元的红包。

现在该是最重要的赏月了!全家人一起吃完了团圆饭,便坐在窗子面前赏月,十五的月亮像个大圆盘,圆圆的、红红的月光轻柔地照在我身上,它的周围云雾弥漫,似乎是嫦娥仙子的长裙,她应该现在正抱着玉兔对着我们边招手边微笑呢!

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它不但让我和妹妹两只小馋猫吃得无比满足,而且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欢乐。我爱中秋节!

谢谢。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四

大家好!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元宵节,因为元宵节可以吃到香甜的元宵,看到美丽的烟花。

你们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相传,春秋时期的一天,楚昭王路过长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着的东西,便命人打捞上来,仔细一看,是一种外白内红可以吃的东西,为了弄清楚它是什么,楚昭王便前去请教孔子,孔子看见这种飘在水面上的东西之后,说:“这个东西名叫浮萍果,谁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这个人将要复兴国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煮这种外白内红的元宵吃。

元宵节的习俗有很多:吃元宵、放烟花、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赏花灯……非常热闹。

元宵节这一天,妈妈会带着我出去看热闹的社火表演。晚上,我们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热乎乎的元宵,吃完饭我们出去看烟花,看着美丽的烟花,我想:元宵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呀!

谢谢。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五

大家好!

我喜欢的节日是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佳节,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即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在我的家乡,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包饺子,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杀鸡杀猪用来拜神或祭祀祖先,拜神或祭祀祖先时,还喃喃祈祷,求上天保佑,说完了求保佑的话,还要放鞭炮,人们是想借鞭炮的响声来驱除妖魔鬼怪,带来福音。接下来就是准备过年的年夜饭,除夕团圆之夜是中国人难解的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般都是围在电视机旁一边聊天儿玩耍,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可是人们的心里面却在默默地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总会闭起眼睛静静地许愿,有时也会给自己定下新年的奋斗目标,还有时听到新年的钟声时,我的心里会有一种遗憾的感觉,感慨时光过去得如此匆匆,而自己往年的愿望还没达成,尽管如此,经过岁月的冼礼,我已长大成熟,学会了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一切,乐观地接受新的一年的挑战。

我喜欢过年,因为过一个年不仅能带给我新年的快乐,还能让我不断长大,让我不断成熟。

谢谢。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六

大家好!

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有人喜欢吃月饼赏月亮的中秋节,有人喜欢扫墓踏青的清明节,还有人喜欢吃棕子赛龙舟的端午节,可我却对春节情有独钟。

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春联和门神,有的还挂上了灯笼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吃酥脆的年糕和美味的饺子,还要到每一户亲戚家去,给他们拜年。让我们兴、最开心的要数收压岁钱、吃着美味的零食看新年晚会和放烟花这三件事情了。每当小朋友们收到大人给的压岁钱时,总会一蹦三尺高;看着新年晚会高兴地吃着零食的时候恨不得一夜不睡;当烟花在天空中绽现着美丽图案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多么开心的春节啊,我爱你,春节!

谢谢。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七

大家好!

清明节,这是对先人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们为祖先扫墓,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插艾叶、挂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风俗。只是现在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

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真是一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团聚,仰望一轮圆月,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谢谢。

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 篇八

大家好!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xx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谢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我知道的风俗三分钟说话稿》,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49 1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