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传统习俗_夏至各地的风俗习惯(精彩3篇)

发布时间: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夏至的传统习俗_夏至各地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夏至的传统习俗 篇一

祭神祀祖

在古代对这些仪式感很强烈,好像大多数的传统节日有这种祭祀,这是因为夏至到了,也是该收麦子的季节了,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个时节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祈求平安,希望有个大丰收,更希望祖先们给保佑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愿望!也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天的五谷丰登”,因此,把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中。

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风气就逐渐兴起了。

在北方,夏至到了,女人们开始互相赠送自己做的扇子,买的胭脂之类的小礼物,这些东西可以用来散去体内的热气,可以防生痱子。这是民间的一些风俗,而在宫廷之中,“夏至”之后,皇宫中会拿出往年存放的冰块,这些被叫着“冬藏夏用”的冰,说是可以用来“消夏避伏”,这些宫中夏至风俗,从周代开始,一朝朝的在延续下来。

称人

这是一些民间的风俗,在不少地方都有,说夏至称人可以知道肥胖,更可以起到大吉大利。甚至地方俗称是“称人节”,为此还有着“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等的忌讳。

给牛改善伙食

这是山东临沂一带流行风俗,牛在古代是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大多数农活全靠它了,因此这天,就给牛煮麦仁汤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还有民谣作为证据:“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哈哈,和人差不多了。

夏至的习俗 篇二

1、冬至饺子夏至面,北京、山东等地居民,在夏至这天都会吃面条。

2、麦粽: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3、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4、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

5、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6、忌剃头理发:清朝时,剃头理发是夏至日中的一项习俗禁忌,但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没有这个禁忌了。

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三

豌豆糕

豌豆糕是南京地区的夏至风俗,每年夏至的时候,我国南京地区的老人就会要在家里面做一些豌豆糕,让小孩坐在家中吃完,以期望孩子平安,不受灾祸、不得病。

馄饨

南地区夏至日讲究要吃馄饨,说是吃了馄饨,可包夏日不苦夏,健康度过。馄饨,因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其音又与“混沌”谐音,所以民间还有夏至吃馄饨有助于孩子聪明的说法。

煮新麦粒

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粽子

很多地区到了夏至之后都是有吃粽子的习惯的,并不是说只有端午才吃粽子。粽子所用的糯米和红枣其实都是比较阳性一点的食物,在夏至吃粽子,对人体也确实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夏至

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夏至蛋

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夏至的传统习俗_夏至各地的风俗习惯》,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49 3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