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方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江苏高考新方案 篇一

开始启动,20整体实施。江苏省新高考为“3+1+2”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1”为在物理、历史2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择1门;“2”为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择2门。

1、选择性考试科目等级转换规则

选考科目采取等级分转换模式,由原始分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级转换而来的分数。

对于某一再选科目,考生该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后,转换时赋分起点为30分,满分为100分。

具体转换规则和步骤:

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A、B、C、D、E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从而将考生的原始分转换成了等级。

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

2、起以“院校专业组”方式投档

“院校专业组”指的是某高校对考生选择性考试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的组合。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类)。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类)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

“院校专业组”是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与现行的按“院校+专业(类)”填报志愿和录取不同,新高考改革方案是按“院校专业组+专业(类)”进行志愿填报和录取。

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以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以“院校专业组”为一个招生单位,按专业(类)进行录取。

河南高考改革新方案 篇二

河南高考改革新方案

总体目标 篇三

到,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河南省情的考试招生制度。

吉林高考改革新方案 篇四

吉林高考改革新方案

安徽高考改革新方案 篇五

最新安徽高考改革新方案

谈地方高校:分类建高水平大学 篇六

去年,国务院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对此,李和平表示,对于安徽来说,创建高水平大学,既要支持中国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要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更注重对大学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从国家层面来说,必须有一批创新能力特别强的大学和学科来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类学校的要求较高,现阶段只有部分学校在世界范围内接近一流大学水平。”李和平认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既需要达到国际水平的一流学校,也需要不同层次的高水平大学,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

李和平透露,我省正在谋划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五年行动计划,将分三类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一类是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比如安大、安师大、安农大,办学历史比较长,要“以学科专业和人才建设为重点”;一类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学校,比如合肥学院,主要职责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例如高职学院。李和平认为,高水平大学不仅仅是坊间理解的少数一流学校。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不同类型高水平大学都是需要的。“比如合肥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接地气’上做得更好,这些是清华大学也不能做到的。”他透露,根据中德两国总理的协议,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方案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获批后即将开建,预计“十三五”期间会有很大变化。

地域性高考改革新方案难以消除教育体制“痛点” 篇七

日前,又一个省份的高考新方案获得教育部批准。这个方案的特别之处在于,统考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另外设立了学业水平测试环节,其课程达7门。同时,作为录取参考指标的“综合素质评价”,又包含了6个方面的内容。有关人士认为,这个新方案将强化当地考生优势,同时又能减轻高中生的负担,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创造条件。

在该省的高考新方案获批之前,已有多个省份的高考新方案向社会公布并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所有这些新方案,其改革初衷都是值得称道的,目标都设定为减轻学生负担,推动中学课程改革,以利于择优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过,排除形式上的差异,所有这些新方案的内容仍然可以归结为传统的“3+1+x”,学生负担看不出有明显的减轻。以最新批准的方案为例,中间的那个“1”虽然不纳入统考,但要在高二末期完成测试;考生必须在6门功课上获得优秀成绩,才能获得加分资格。这就意味着,高中学生的前两年是全面开花式的拼搏,最后一年变成语数外突击,课业负担虽然被分流到不同的时间段,但将近10门的测试考试课程仍然显得极为沉重。很难理解,这样的考试安排,怎么能够推开素质教育的大门。

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十分支持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的教育特点,就高考方式进行有价值的创新。不过,具体到改革的实际内容来说,所谓的高考新方案又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格局变化很小,实质内容不多,对现存的教育弊端难以形成正面影响,因而也很难说得上是考生的福音。在缺乏实质变动的情况下,频繁调整高考政策,还会对中学教育的稳定和平衡形成扰动,比如,有的地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对高考政策的微调达5次之多,这必然让中学教育界及众多考生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说对高考实行改革基本上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那么,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则是歧见丛生、莫衷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抱持谨慎而保守的姿态,少数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激进的建议,普通公众则感到茫然和焦虑。无论是“取消高考”的提议,还是“变一次高考为多次”的说法,抑或扩大高校自主招生范围的呼吁,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批评。高考改革到底如何破题,已经成为困扰着社会各界的一团乱麻。

高考之所以需要改革,当然是因为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着严重弊端,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考定终身”迫使中小学教育全面采取应试机制,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长此以往,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受到不可低估的损害,其知识结构趋于扁平化,并暴露出高分低能的问题;二是激烈的考试竞争让早期教育变得异乎寻常的残酷,中小学生普遍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体质不断下滑,整个社会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也始终处于白热化状态。因此,假如要推行高考改革,就必须对准这样两个痛点,做出周密而科学的全局性制度安排。反观目前各省自行推出的高考新方案,都对解除上述两个痛点鲜有裨益,难怪人们会感到失望。

无论存在着怎样的分歧和争论,高考改革的大方向都是不容置疑的,看不到整个社会在这一问题上所抱有的强烈期待,就很难产生改革的冲动,进而做出适应历史要求和满足公众期待的努力。

像任何其它领域的改革一样,高考改革乃至教育整体的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大调整,都面临着复杂而困难的局面,都需要智慧和勇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必要从地域性改革中总结成败得失,从民间争议中吸取合理的营养,及早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和研究,从千头万绪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惟其如此,才能逐步解决因高考制度活力耗散而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

从几省区高考新方案看高考改革大趋势 篇八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日前教育部批准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改革新方案,这意味着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将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此前媒体披露的一些情况看,几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包括江苏省高考新方案)侧重点或“卖点”各有异同,但较以往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高考作为一项全国瞩目的选拔性考试,其改革直接涉及千千万万考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堪称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鉴于高考改革影响如此之广泛,地位如此之重要,结合近年来各地高考改革试点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关于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有必要认真研究和总结高考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使改革措施既能照顾考生的利益和意愿,又能符合新的社会条件下教育改革的总体需要。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高考改革应当顺应素质教育的原则。有人认为,高考一直被称为“中学教育的指挥棒”,只要还存在高考,只要高校录取考生仍然以高考成绩作为最主要的标准,高考就只能是对应试教育的检验,而与素质教育无关。然而,高考既然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那么,它就可以而且应当对中学教育产生导向作用,只要高考改革引入素质教育标准,中学教育就会强化相应的正向激励;反过来,这些年中学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对高考改革的素质教育导向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东省高考新方案在素质教育导向上体现得比较明显:科目设置为“3+x+1”,其中“1”为基本能力考试,重点测试高中毕业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如观察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欣赏和表达感受等能力。山东等四省区还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首次记入档案供录取参考。但综合各省区的方案,这一导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高考改革应有利于减轻考生负担。在高考竞争烈度有增无减的大背景下,减轻考生负担如何成为可能?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在这方面迈出了实际的一步:该方案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主考科目从5门减为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即便要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准备高考(因为高考竞争烈度不变),但只需要准备3门主考科目,无形中就要比准备5门轻松一些。考生的“平均负担”减轻了,考生的“整体负担”也减轻了。

诚如教育专家所言,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科目的学习不宜也不可能要求太高,学生如果对这些科目感兴趣,可以在大学时选择相关专业进一步学习。高考选拔应该侧重于语文、数学、外语这样的“基础之基础”科目,将长期以来高考承载的某些附加功能逐渐剥离下来,优化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样也是减轻考生负担的善举。从长远看,减少高考的主考科目,减轻考生的负担,将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

此外,高考改革还应当追求教育公平的目标。教育公平对于社会公平有特殊的促进作用,而在高考改革包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些环节上,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创新,将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香港中文大学今年招收内地考生取消了面试,此举是为了照顾一些内地学生在经济上的弱势,为他们省下去香港参加面试所需的费用;美国名校哈佛大学也宣布,将从20秋季取消实行了30年的“提前录取”政策,因为这项政策不利于招收贫困生和少数族裔学生。最近一两年来,香港和海外一些高校来内地招生,对内地考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些先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在高考改革中认真借鉴。

江苏高考新方案 篇九

统一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不分文理。外语科目考生可以从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中任选1个语种参加考试。统一高考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

投档规则

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本科批次、专科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按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考生的投档分为高考文化分。当投档分相同时,依次按语文数学两科之和、语文或数学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首选科目单科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最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投档;如仍相同,比较考生志愿顺序,顺序在前者优先投档,志愿顺序相同则全部投档。

体育类各批次以及艺术类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对于高考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到相应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照“按分排序,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考生的投档分由高考文化分和专业分按一定比例构成。当投档分相同时,依次按高考文化分、语文数学两科之和、语文或数学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首选科目单科成绩、再选科目单科最高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投档;如仍相同,比较考生志愿顺序,顺序在前者优先投档,志愿顺序相同则全部投档。考生投档分的构成办法为:

1、体育类:投档分=[(高考文化分÷文化满分)×0.7+(专业分÷专业满分)×0.3]×750,结果四舍五入取整。

2、美术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投档分=[(高考文化分÷文化满分)×0.6+(专业分÷专业满分)×0.4]×750,结果四舍五入取整。

3、音乐类:投档分为专业分。

高校专项、综合评价、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以及艺术类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将填报志愿且符合条件的考生按院校要求投档给院校,由院校根据向社会公布的规则进行录取。

江苏新高考赋分

按统一规则,由原始分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级转换而来的分数。“3+1+2”模式中的“2”指的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这4门再选科目。对于某一再选科目,考生该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后,转换时赋分起点为30分,满分为100分。

“3+1+2”模式中的“2”指的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这4门再选科目。由于这4门科目原始分之间不具备可比性和可加性,无法直接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总分。在计入高考总分时,将原始分按照统一的规则转换成等级分,主要是为了解决不同再选科目之间成绩的可比性和可加性问题。

具体转换规则:

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A、B、C、D、E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A等15%、B等35%、C等35%、D等13%、E等2%,从而将考生的原始分转换成了等级。

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相对应的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高考改革新方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36 10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