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施方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实验实施方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实验设计方案 篇一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经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到达必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本事,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脑思考的本事。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善: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善: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梦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善: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善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我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善: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必须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我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必须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必须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齐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构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经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经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经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实验设计方案 篇二

发展节水型水产养殖、种植模式,进化水质节约用水,清除鱼池中有机质带来的污染,绿化池塘有效提高池塘利用率,把池塘效益最大化除了优化水产品的品种结构外,还可以开发利用水面及水面以上的空间。这是未来池塘养殖的发展趋势。利用池塘养殖空间,水下养鱼,水面种菜,是发展水池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方向之一。鱼的生存生长产生的废物,恰好是水生蔬菜所必须的营养。精养鱼池的肥水实际上是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在池塘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的结合中,要根据重庆地区池塘养殖的模式和特点,结合当地的气候季节变化,如何因事利导,趋利避害,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采取相适应的种养技术,是我们鱼菜共生实验成功的关键。根据上述思路制定设计方案如下:

一、设计目标

我场位于璧山县城与狮子镇之间,养殖水源已严重污染,河水无法使用。其净化池水水质减少循环已成头等大事。

1。鱼菜共生池全年不因养鱼投饲料污染水质而换水(确因天旱池水枯竭,只能适当补给)。利用蔬菜汲取池中氨、氮、磷等多余元素净化水质达到不换水的目的。

2。鱼产量1000公斤/亩、蔬每亩500公斤。

3。对比池鱼产量1000公斤/亩。

二、设计方案

由于该实验在重庆地区属初试,在全国也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在种植蔬菜的浮床用材方面,既要考虑浮力,又要与就地取材、低成本原则相结合考虑:

1。浮床:

①用竹子做浮筐,在浮筐上用聚乙烯网布作浮床的面和底。使其面、底中空高度在10cm左右、面部开孔植菜,底部透水供菜营养、并防鱼吃菜根。

②用塑料管做浮筐,其他同①。

③用板房填充泡沫作浮床开孔植菜,但下部分需网布防鱼吃菜根。

④利用竹块定型,同样用网布上下隔两层,然后在四角用竹棍定植在池中,靠四角竹棍支撑重量,成本最低。

2。植菜的品种:适应水生的品种。

①空心菜:生长期4—10月,时间长、产菜期长。

②水芹菜:生长期10—来年3月,有效利用冬季延续空心菜的产量。

③丝瓜:需大水大肥、可搭架立体利用水面以上的空间。

3。池鱼放养模式:结合当地养殖习惯,不回避草鱼。

4。种植面积不超过养鱼水面的20%、不低于15%。

三、实验场地

试验池安排在18号鱼池、对比池与气幕增氧为同一池塘。及16号池。

试验池18号为直角梯形,面 积亩。

实验设计方案 篇三

1实验器材

低频信号发生器(EE1641C型),便携式电脑小音箱,仿真蝴蝶(冰箱贴),BNC转双鳄鱼夹线。

2演示方法

2.1演示声音具有“音调”这一特性

将仿真蝴蝶用胶水粘在音箱的纸盆上,用BNC转双鳄鱼夹线将低频信号发生器与音箱相连。通过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选择”按钮,使信号源的频率在“10”、“100”、“1K”三个档位之间进行切换。这时,音箱既可以发出低沉的声音也可以发出尖锐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音调变化十分显著。由此,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声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调”这样的特性。注意事项:实际上,在调节信号源频率时,声音的响度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调的变化上,可以适当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为当声强大于85dB时,耳朵对各个频率声音的灵敏度基本上相等。

2.2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将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选择在“10”,转动“频率微调”旋钮,对信号源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观察到:蝴蝶振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声音的音调也发生了变化。蝴蝶振动加快,音调变高;振动变慢,音调变低。这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学生作出合理猜想和进一步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频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项:一定要在“低频”档对信号进行“连续”调节。声音控制在低频是为了人眼能够观察到振动,对信号频率进行连续调节可以使音调以及振动速度的变化更易察觉。

3演示用途拓展

此套装置除了可以很好地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外,还可以演示其他一些声现象,而且效果也相当不错。

3.1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箱发出声音的同时,蝴蝶也在振动,音箱不发声,蝴蝶振动停止。借助于这一现象,学生可以猜想到: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2演示“声音是一种波”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烛焰周期性的来回晃动,借助于此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引出“声波”的概念。

3.3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将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纸盆上,调节音箱的音量,可以控制小球的弹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较轻,在不同响度的声音下,小球振动幅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这一现象可以演示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

3.4演示“次声波”和“超声波”

从“0”到“10M”顺次切换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可以发现人耳并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借助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以上介绍的演示实验,现象新奇、直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希望能为教师们的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实验设计方案 篇四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综合本事提高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比较性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本事

Y2=合作学习的本事

Y3=对信息评价的本事

Y4=反省认知的本事

Y5=自我评价的本事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

(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一样

(2)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3)学生与他本事的变化发展对这五种本事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等组比较实验。

(2)为避免由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合理而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实验前应由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教师和学生对设计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布尔什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降低其它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先对学生的确基本学习本事、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测分析,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加以研究并予以排除。

四、试验程序设计

1、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对信息评价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反省认知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自我评价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实验对象

在附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2)、(5)班为实验对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学高二(2)为实验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学高二(5)班为控制班,教学中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实施前对学生本事进行前测,确认两班同学在这三个方面的本事相当,视为等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5)班

实验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研究到前测时可能两个学校的两个班不必须全部能够分为两个等组,故从两学校的两班中分别选取部分同学构成两个等组。为不影响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对不纳入实验的同学也实施同样的实验手段,但不纳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

3、实验过程

本实验研究采用等组比较前测后测实验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对预期的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并分别从两个自然班中选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2)利用调查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学习风格、本事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本事状况,为以后的效果分析扫清障碍。

(3)在两个学校的两个实验班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料和任务驱动基本架构是由研究者和学科教师根据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共同确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行为观察记录表、反思日志表、调查问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4)在研究进行两个月左右时对学生这三种本事的发展进行构成性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行补救。

(5)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这三种本事的发展进行终结性检验,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实验数据证明,如不成立,说明原因。

实验设计方案 篇五

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此刻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研究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研究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必须的覆膜条件,经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必须的规律可循。最终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以N为单位,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FB

式中:σ180为剥离强度(Nmm);F为剥离力(N);B为试样宽度(mm)。利用上式,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头进行打样。

1、在必须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景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经过对不一样印刷时间间隔(0.5h、1h、1.5h、2h、2.5h、3h、3.5h、4h、4.5h、5h、5.5h、6h、6.5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头进行覆膜(覆膜的压力在6.8mPa,温度为90e,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必须,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墨层厚度(0.5-4.0Lm)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景下,控制印刷压力必须,改变印刷速度(0.1、0.2、0.3、0.4、0.5、0.6、0.7、0.8、0.9、1.0ms)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景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齐晓堃,印刷材料及适性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__.1(普通高等教育印刷工程本科规划教材)

许文才,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__.8(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冯瑞乾,印刷原理及工艺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4(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

GB-T2790-1995,胶粘剂180b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刚性材料[S]

实验设计方案(十):

思考: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纸杯2个、牙签1支、蜡烛1支、胶带1卷、绳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纸杯,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蜡烛,作为灯的底座。

2、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并用牙签棒固定,作为灯的上座。

3、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

4、点上蜡烛,拉起绳子,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讲解:

1、蜡烛燃烧的时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气受热会上升,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

创造:

你能让蜡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实验设计方案 篇六

1、实验器材

低频信号发生器(EE1641C型),便携式电脑小音箱,仿真蝴蝶(冰箱贴),BNC转双鳄鱼夹线。

2、演示方法

2.1演示声音具有“音调”这一特性

将仿真蝴蝶用胶水粘在音箱的纸盆上,用BNC转双鳄鱼夹线将低频信号发生器与音箱相连。经过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选择”按钮,使信号源的频率在“10”、“100”、“1K”三个档位之间进行切换。这时,音箱既能够发出低沉的声音也能够发出尖锐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音调变化十分显著。由此,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声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调”这样的特性。注意事项:实际上,在调节信号源频率时,声音的响度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调的变化上,能够适当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为当声强大于85dB时,耳朵对各个频率声音的灵敏度基本上相等。

2.2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将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选择在“10”,转动“频率微调”旋钮,对信号源频率进行连续调节,能够观察到:蝴蝶振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声音的音调也发生了变化。蝴蝶振动加快,音调变高;振动变慢,音调变低。这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学生作出合理猜想和进一步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频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项:必须要在“低频”档对信号进行“连续”调节。声音控制在低频是为了人眼能够观察到振动,对信号频率进行连续调节能够使音调以及振动速度的变化更易察觉。

3、演示用途拓展

此套装置除了能够很好地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外,还能够演示其他一些声现象,并且效果也相当不错。

3.1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箱发出声音的同时,蝴蝶也在振动,音箱不发声,蝴蝶振动停止。借助于这一现象,学生能够猜想到: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2演示“声音是一种波”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在频率较低的情景下,能够清楚地看到烛焰周期性的来回晃动,借助于此实验现象,教师能够引出“声波”的概念。

3.3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将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纸盆上,调节音箱的音量,能够控制小球的弹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较轻,在不一样响度的声音下,小球振动幅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这一现象能够演示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

3.4演示“次声波”和“超声波”

从“0”到“10M”顺次切换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能够发现人耳并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借助这一现象,教师能够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以上介绍的演示实验,现象新奇、直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帮忙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期望能为教师们的实际教学供给些许参考。

实验设计方案 篇七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经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本事,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本事。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今日,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

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按必须比例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乙液(0.05gml的CuSO4③在鉴定尿液中是否包含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

学生回答:还能够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鉴定

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梦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

去浮色制片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包含单层细胞梦想薄片。

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

1、蛋白质的鉴定步骤:

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必须要先加入A液(即0.1gml的NaOH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gml的CuSO4溶液)。

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

实验设计方案 篇八

【概述】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主要学习内容是识记生字,感悟课文,扩展阅读,网上留言。

【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和部首“□”,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由本课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留言版,展示学生的收获和心愿。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2、学生能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等方法识字。

3、学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实

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自我创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尽情想象和表达。

【学习资源】

1、多媒体网络资源。

2、课文──《四个太阳》。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环节】

1、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播放歌曲《种太阳》,导入课题。

2、自读课文,快乐识字:

展示课件,学生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在小组汇报自己的识字成果。同学评议。

3、合作探究,朗读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给四季画太阳,交流读书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来。

4、浏览网站,扩展阅读:

学生进入教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阅读。

5、质疑问难,展示成果:

学生可以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展示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流程】

提供网络资源,指导学习

播放动画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感悟

留言版

画心中的太阳

写读书感受

屏幕投影

打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学生自主识字

自能识字:多种方法识记,扩展偏旁认字

师生游戏:教师组织学生做猜字游戏

生生游戏:看谁摘的“苹果”多

开始播放歌曲

情境导入

学生欣赏课文

借助拼音扩展阅读

提供展示平台

质疑问难交流收获

投影学生作品

结束

【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融入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认知目标:有兴趣地识字;积极地阅读;创造性地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合作;喜欢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搜集处理信息 。

3、情感目标:有较强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实验实施方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36 1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