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最新4篇】

发布时间:

幼儿园要规范地使用语言,为幼儿树立榜样,并对幼儿表达自己想法持积极的态度。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4篇《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近年来,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驱使下,课程决策民主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家教育纲要和地方教育纲要相继出台之后,我国各地的许多幼儿园开始在实践中努力争取自身的课程决策权,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尝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方案,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管理系统。然而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之后,幼儿园的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例如,由于园长面对课程改革时无所适从,导致在课程管理上的消极等待;由于园长对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由于园长缺乏课程管理能力,导致教师对本园课程的困惑,教师难以把握课程实质,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概括地说,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课程改革的被动与无序,课程设置的超载或缺失,课程编排的无结构与无系统,课程管理的“放羊”与“游击”等。由此产生的“园长迷惑”与“教师困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严峻态势已经向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方法,针对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探寻和建立一套相应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方法。幼儿园可以依靠幼儿园的“自组织能力”,编制并利用自己的课程方案进行文本化管理,推进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一、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编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是指幼儿园按照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特点与需要,根据本园的实际状况和课程资源条件,对本园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编排、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课程认知表达形式。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教学和进行课程管理的依据,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行动纲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策划、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策划与课程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对幼儿园来说,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以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为基础,以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为载体,以幼儿园成员为主体,以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为保障的课程管理过程。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编排,而且承载了课程园本化、系统化、文本化和结构化的管理功能。〔2〕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程信息的分析与选择,对课程内容的归纳与提炼,对课程方法的探索与梳理,对前期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将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已经认同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为,并在实践层面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排,最终实现课程编排的最优化。〔3〕

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对本园课程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策划与设计。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立足于幼儿园课程的现实需要和课程资源的实际状态,完整地表达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行为和课程体系。为了确保课程方案的可操作性,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分为“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正本)和“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副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作为正本的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关系、课程依据、课程编码和课程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描述,大致包括编制背景、主体内容以及实施与管理三个部分。作为副本的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实际上是幼儿园的课程执行方案或工作计划。只有当幼儿园课程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执行计划时,才能确保幼儿园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背景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时,首先应该对课程方案编制的背景性条件作分析。分析越充分,方向越明确,课程方案的针对性越强。每个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各有特点。在编制课程方案之前,幼儿园先要对本园的课程背景、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背景因素作全面分析,从中找出课程方案的编制依据,确立设计课程方案的起点。编制背景信息通常包括课程方案的主题或名称的确立、幼儿园的课程现状与现实条件分析、课程方案编制的宗旨与指导思想、课程方案编制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依据、课程功能、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特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序度、课程编排、课程类型、课程编码等方面的阐述。

3.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为了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组织成员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知晓度与认同度是课程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课程方案中还应该有关于课程方案及其实施问题的说明,以及对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方法的阐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提高课程方案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方案承载着多种教育价值与管理功能。对幼儿园来说,编制课程方案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幼儿园具有基本的前期课程资源条件,组织成员对课程方案编制高度认同,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课程管理能力等。这些基本条件关系到课程方案编制的实际成效。

三、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

众所周知,完成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重任的实践主体是幼儿园。〔4〕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理想境界的实现取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实际成效。尊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吸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建构具有幼儿园本体特色的课程方案,形成适合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系统,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是课程管理的需要。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本园的课程实践进行解读、梳理和重组。这实际上就是幼儿园进行课程规划的管理过程。〔5〕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方案的编制实际上是一个制定与执行课程决策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最直接目标是要使幼儿园课程管理文本化,以加强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一个真正适合幼儿园自身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方案。

2.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为了加强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管理者应该承担课程方案的决策与规划、课程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完善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有效行使取决于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园长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的管理者角色定位是保障课程方案编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

(1)决策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课程决策和课程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课程决策者的角色意识,自觉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责任,确立幼儿园课程发展方向,形成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流程,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进行有效管理。

(2)引领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园长除了要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外,还需要以引领者的身份带动全体员工进行课程方案编制工作。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一项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管理者的带领与推进是很难完成的。幼儿园管理者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观念引领、过程引领、培训引领、研究引领、实践引领等。管理者的引领作用通常会决定课程方案编制的质量。

(3)组织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一个组织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方案编制的组织协调与过程控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等,都是管理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组织不力,必然会造成课程方案编制过程的混乱和课程实施的种种问题。

(4)主持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员工始终是实践的主角,而管理者只是编制活动的主持者。如果管理者偏离了主持者的角色,过分夸大管理者的作用,就会发生课程角色错位、课程角色替代等管理问题,导致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的实际效用大大降低。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的任务是为员工提供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平台,引导员工参与课程研究的实践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角色的准确定位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走向有序化的管理保证。

3.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基本管理策略

从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实践看,坚持从实际出发,引领全体员工参与课程方案编制,把握课程编制平衡,保证课程相对稳定,实现课程设计创新,这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策略。

(1)从实际出发

幼儿园课程方案是每所幼儿园为自己度身定制的课程运作系统,幼儿园必须以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条件为依据来编制课程方案,确立本园课程的发展起点与发展方向。如果课程方案偏离了本园的实际情况,那么课程方案的适宜性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应该从分析幼儿园课程现状入手,正视幼儿园课程的实际问题,寻找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发展路径,通过对本园课程实践的研究,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方案。

(2)引领全员参与

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不是管理者的专利,不是园长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少数骨干教师的特殊权利,而是幼儿园的组织行为。课程方案的形成是组织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织成员能力互补的产物。管理者应该从传统的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实施全员化的课程管理。〔6〕全员参与的实质是调动幼儿园组织的一切力量,包括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性通常取决于员工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程度,而员工的参与程度也是决定课程方案的质量和执行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该建立全员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接纳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全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

(3)把握课程平衡

把握课程平衡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重要管理原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新的课程内容层出不穷,幼儿园没有找准自己的课程发展定位或缺乏课程的选择与重组能力时,非常容易陷入课程超载的误区。另外,在面对各种课程资源时,幼儿园也可能偏离儿童发展的需要,只是从非常狭隘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进入课程缺失的误区。所以,在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防范课程失衡现象的出现。如何把握课程管理的方向,确保课程的平衡性已成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课程目标的平衡、课程性质的平衡、课程结构的平衡、课程内容的平衡、课程方式的平衡、课程类别的平衡,提高对课程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分析、选择与重组能力,以保证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平衡性。〔7〕

(4)保证相对稳定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为幼儿园提供了自由实施课程的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课程可以无目标、无依据地随意更改。可以随意更改的课程通常显示了其价值的低下,质量也难以保证。提倡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正是针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极不稳定、经常变换的游击战状况而提出的一种加强课程管理的应对性策略。通过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可以解决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混乱现象,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园操作的、相对稳定的课程系统。管理者要通过课程方案编制保证幼儿园的课程发展方向、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运作流程、课程内容和方法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幼儿园课程管理系统的相对稳定。

保证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并不是说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劳永逸、不可更改的。事实上,课程方案是课程发展的产物,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只是在课程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稳定。这种阶段性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

(5)实现课程创新

实现课程创新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课程问题、实施课程创新的管理过程。没有创新的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难以适应现实教育的发展需要。实现课程创新是课程方案完善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课程创新仅仅理解成一味追求时髦和摒弃传统。课程创新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课程方案的编制不是对过去的、他人的课程进行机械的模仿、抄袭或者摒弃,而是根据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去转换课程理念,完善课程行为。管理者应该把课程创新作为课程编制管理的重点,协调课程传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课程稳定与课程发展的关系、全局创新与局部创新的关系、组织创新与个体创新的关系,在幼儿园内形成一个课程创新的管理平台,及时提出课程创新的管理目标,提供课程创新的资讯信息,开展课程创新的研讨活动,开展课程创新的设计活动,以此增强课程创新的适宜性,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5〕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4〕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关键词:带题研修 骨干教师 教师成长 分级管理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55

坚持教育科研是幼儿园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我们认为,高水平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研究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主体性强、教改的积极性高,他们能不断地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开展研究,从而不断深化幼教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坚持教育科研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纵观成都市幼教界的各级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无一例外都是教育科研的骨干,其中许多人正是通过完成一项项的教育科研任务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成为了幼儿教育界的知名教师。

我园“带题研修”活动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具有5年以上教龄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幼儿园重大的教育科研课题展开。

1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目的

第一,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进修,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第二,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第三,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要点

第一,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落实本人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引导中青年骨干教师围绕幼儿园所承担的市级和区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确立子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第二,请幼教专家介绍当前幼教改革的现状。

第三,请省市和区上的专家作关于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

第四,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学习研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第五,建立园本学习共同体,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沙龙,请教学研究卓有成就的老师交流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和开展教育科研的体会。

3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要求

第一,幼儿园档案室为每一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个人科研成长记录袋,要求每一位中青年骨干教师按计划完成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的课题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并归入本人的科研成长记录袋归档。

第二,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课题成果及学习情况报幼儿园档案室备案。

4 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的组织和管理

为了有效地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带题研修”活动,我园进一步完善了“带题研修”的课题的立项审批、过程管理和评审奖励制度。形成并实施了《四川大学第一幼儿园骨干教师“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包括了如下内容:

4.1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实施的目的

我们把“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和课题组长负责制实施的目的概括为以下几点:推进和深化教育科研,保持教育科研优势;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出经验、出成果、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园水平。

4.2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制

4.2.1 “带题研修”课题选题要求

“带题研修”课题选题应有利于实现幼儿园的办学目的,突出我园幼儿健康教育的办园特色;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和质量。

4.2.2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对我园所承担的部级、省级、区级和园级立项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资助课题经费,分级认定课题研究成果。

4.2.3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办法

“带题研修”课题分级管理的具体办法如下:

①研究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措施和方法具体。②材料齐备:研究方案、中期进展报告、结题工作报告、检测报告、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③专题研讨落实,课题组集体研究每月至少二次。④课题组成员每年读一本教育或教学书籍,每个课题发表或交流两篇以上论文。

4.3 “带题研修”课题组长负责制

4.3.1 “带题研修”课题组长条件

具有5年以上的教龄,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

4.3.2 “带题研修”课题组长职责

①组建课题组(3人以上); ②课题申报立项;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④组织研究实施;⑤牵头准备课题结题鉴定材料;⑥组织实施成果的推广应用;⑥成果评奖申报;⑦支配课题资助经费。

4.4 “带题研修”课题管理措施

第一,一级、二级和三级课题由同级分管部门认定立项,四级课题由幼儿园教科室认定立项。

第二,一级、二级和三级课题鉴定由同级分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结题鉴定,四级课题结题鉴定由教科室组织专家组鉴定。

在“带题研修”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教科室负责对所有课题的管理(督促、指导等),教研组、年级组协助指导。

总之,我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正是通过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而脱颖出来,并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2]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9,(5).

[3]耿淑芳。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6).

[4]茅茵。转变研训方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5]于冬青。遵循童性的幼儿园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三

论文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成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幼儿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而继续教育的方式将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行动研究,在借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及分析幼儿教师职业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并按照组织机构的不同进行了分层梳理。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园用优质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对幼儿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幼儿教师主观上也要求自己不断成长。专业成长离不开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的方式影响着继续教育效果。探究行之有效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理论上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关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实践上能使幼儿教师和各级部门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在感兴趣的、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更好地调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观愿望,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每位教师的成长必然促进幼教队伍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优质的教育。

一、现状分析

(一)研究现状

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继续教育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较多,有的已形成系统的培训模式,我国很多学者也对此开展了研究。目前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分类有以下几种:(1)郭景扬的导师模式、课程培训模式、专题研究模式、研训一体化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2)姚继业、陈邦峰的中小学全员练功模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中小学学科基本功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以及区域资源共享等;(3)张家祥的新教师培训模式及学科教师培训模式;(4)易长发的新任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我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如董随东提出的十五种校本培训方式:“示范一模仿式(师带徒)、现场诊断式(微格式)、专题讲座式、问题探究式、案例教学式、情境体验式、自学一反思式、主题组合式、任务驱动式、行动研究式、网络交流式、教科研年会(论坛)式、学校与教师教育机构合作、校际合作式、‘校本一区域’联动式。

以上模式可迁移运用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来。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同一学者所归纳的几种模式并不是采用同一种分类标准,几种模式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含、交互混淆,比如“案例教学”就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时更要深人思考。

2.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现状

我国针对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方式的研究还不多。李圣丽指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讲述与研讨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院内学习与幼儿园岗位指导相结合,参观学习指导见习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了讲授、自学、讨论、辅导、答疑、实践练习等方法,并根据需要配合使用录音、录像、幻灯等现代教育手段。

杨继红指出“培训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讲述法·练习法、个别辅导法、自学指导法”。

刘占兰的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在职培训的方式上,由单一的讲授式走向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职培训的模式从专门的院校集中封闭式培训模式向院校集中培训和各种专题研训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模式转变。

已有研究成果只能启发我们的思路,因为已发表的论文的只是作为课题研究的一小部分,成果较笼统;有的只针对某一种具体的方式进行阐述,介人不全。且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虽然成果可借鉴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来,但幼儿教师毕竟不等同于中小学教师,其工作性质、知识层次、学习特点与中小学教师有着明显区别,也将导致继续教育方式的不同。

(二)湖南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2007年7月至12月,课题组对湖南省长沙、常德、岳阳、吉首、湘潭五个地区近1259名在职幼儿教师进行了关于继续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抽样对象覆盖政府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等。被调查的五个地区基本代表了湖南省内发达、较发达、不发达地区,可以反映我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见表1)。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需要学历提升

表1显示,我省幼儿教师第一学历偏低,这样的学历层次显然离“专业化”、“研究型”的要求很远,难以满足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提升学历层次。最终学历为中专及以下的逐渐减少,期望成为大专、本科、研究生的逐渐增多,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教师已经看到了自身差距,有学历提升欲望。

2.教师学习机会不均,期望继续教育

调查中,有48.2%的幼儿教师认为“掌握专业知识,适应本职工作”是“参加工作以来,遇到工作上的最大困难”,分别有48.2% ,42.4%表示“肯定会”、“可能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表明她们对参加继续教育有强烈的愿望,但学习机会不等(见表2)。

有28.6%的人长达8年时间没参加过业余培训,值得思考。当然,不排除有教师参加工作还不满8年的情况,但对于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来说,缺乏继续教育显然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3.继续教育力度不够,需要加大投人

对于“当前,幼教师资整体水平不高,政府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有44%的人认为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反映我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加大推进力度。

4.继续教育内容多样,针对性可加强

我省幼儿教师最想参加的培训依次是:技能技巧、教法、教育理念、科研、其它,分别占45.5% ,22.4% ,14.8% ,14.2% ,3.1。虽各方面内容都有人需要,最能体现教师多方面个人素质的技能技巧还是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第一位。认为当前幼儿教师急需的培训依次为:幼教改革45.1%,音舞美技能37.9%,幼教理论知识36.2%,其它7.8%。可见,在教育改革潮流冲击下,作为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幼儿教师需要了解改革信息;而音舞美技能、幼教理论知识这些本该在职前的学校教育中莫定扎实基础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已然成了幼儿教师急需解决的薄弱环节,也间接反映出幼儿师范教育的不深人、不全面。因此,继续教育的组织部门,应该从幼儿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继续教育内容。

5.继续教育方式有变化,但还需丰富创新

从问卷结果来看,我省幼儿教师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主要方式为:46%参加函授,23.4%参加短期培训班,23.3%参加自考,54.8%的人觉得最好的培训方式是短期培训。看来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幼儿教师只能短期离岗。

从与省市幼教专家的沟通中,我们还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已逐渐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通过课例研讨、专题讨论、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虽形式有变化,但形式和内容都还需更丰富、更有效。

二、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方式的特点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繁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非常具体、繁琐,生活护理、教育教学、保育保健、安全等等,事无巨细,但必须到位。

2.高活动性。无论教育教学还是生活护理,室内还是室外,幼儿教师都必须让孩子在自己视线之内,而孩子是好动的,教师上班时几乎无法坐下片刻。

3.高坚守性。幼儿需要教师的呵护,而安全问题更让教师时刻都要全身心投人。认为“工作中最怕,发生的事是—安全事故”在调查中高达97.2%,足见幼儿教师工作时精神的高度紧张。

(二)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

1.比较感性。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的特点导致幼儿教师的学习较为感性。

2.易于共鸣。由于感性,学习中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3.基于经验。学习内容和方式结合实践,大多指向问题的解决。

4.缺乏系统。学习时间不集中,常导致幼儿教师学习比较零散,缺乏长远规划,处于补需状态,常常“书到用时方恨少”。

5.对纯理论学习缺乏兴趣。我省76.6%的幼儿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及以下,较低的起点导致幼儿教师理论底蕴普遍较薄,对理论性太强的学习不感兴趣。

(三)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特。x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和学习特点,继续教育应具备以下特点:

1.参与性。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了,然后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简单一句话阐明了旁观与参与的效果截然不同。幼儿教师感性、易共鸣,更要强调参与性,才能在体验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经验。

2.园本性。应能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困惑,改善实践,服务本园。

3.互助性。强调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

4.引领性。由于现有幼儿教师理论水平不够,培训如缺少专业引领,易导致幼儿教师的学习停留在经验层次上。何况相对其他行业人员来说,幼儿教师视野相对狭窄,需要在理念上有人引领,开拓眼界,提升高度。

5.实效性。培训要有效率、出效益,使教师有收获,能够改善教师工作实践。

6.可持续发展性。培训的过程不仅应该使教师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新经验,而且应该使教师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获得不断的自我改善,获得基于角色专业优势的创生能力。

三、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及运用

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了解、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总结经验等途径和方法,本研究认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依照词典对“方式”一词的解释,我们从形式和方法两方面分类表述。

(一)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

1.教师个体自发的

(1)学历教育。通过自考、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获取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2)阅读学习。①书本阅读。分专业和非专业阅读,有条件的教师可到图书馆广泛阅读。②网络学习。网络具有随机性丫决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网络学习能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宽视野,使教师迅速把握最新教育信息,中国幼儿教育网、新思考网、各地教育信息网都是不错的选择。

(3)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着眼于终身学习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一下”,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认真反省、深人思考和分析。反思能帮助教师形成独立探索、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思、教育教学知识内容方面的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的反思。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有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后记等几种。

2.幼儿园组织的

(1)园本教研。园本教研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专业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案例分析、教育会诊等,仅以最常用的课例研讨、集体备课为例简要介绍。①课例研讨。这是幼儿园最常用的一种园本教研形式,即以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探讨,重点解决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将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评课融为一体,研究活动成功之处,也分析不足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课例研讨又分一课多研、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多种形式。一课多研即对同一个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多次研讨、层层改进;同课异构指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与组织,比较不同教师对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异课同构即采取相同的教学设计和流程来上不同内容的课,以探讨这种教学设计和流程是否具有普通性。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注重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汇聚集体智慧,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一般操作程序:个人分析教材、备课、主备课人说课、相互讨论、集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一反思、完善教案。集体备课可分层开展:全园性集体备课,一般由幼儿园业务管理者组织;年级组集体备课,可由年级组长或教师轮流组织;分项教研组集体备课,一般由教研组长组织。 (2)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由本园组织发起,以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本园教师为培训对象,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①师徒结对。是一对一的个体培训,由本园职级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落实导师制的流程为:公示担任导师的条件。教师自愿报名担任导师一公示导师名单、青年教师与导师双向自愿结对、导师与青年教师分别制定培养计划和成长计划。双方根据职责、计划实行帮扶、检验帮扶效果,评选优秀。②专题培训。以大家关注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培训主题,从点上人手,面上突破,形成专题。组织者根据主题层层引导,帮助教师逐步理清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如何说课”的培训即采用了此种形式。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我园在家长开放日中增加了“向家长说课”环节,但老师提出疑惑:向家长怎么说课?培训组织者沿着“概念解读(什么是说课?)、意义探讨(为什么要说课?)、方法讨论(如何说课?)、案例分析(如何面向家长说课?)”的思路引导教师逐步分析,通过探讨、交流,教师明白了面向家长和同行两种不同对象调整说课内容及方法。③分层培训。由于年龄、工作时间、经验水平参次不齐,整齐划一的培训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需求,分层培训必不可少。但同一年龄段、同样工作年限的教师在水平上不尽相同,有的非常优秀、有的却还不能独挡一面,我园实行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这样的分层标准。④分类培训。根据岗位开展分类培训,可按管理者、班主任、晚班老师等分别培训。

3.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

(1)园际合作。①联片互助。根据园所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由上级部门协调,将相邻几所园化为区域性园际合作体,建立学习共同体,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经验推广的目的。②送教下乡。一般由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园所选派“名、优、特”教师,深人到农村地区,以专题报告、教学观摩、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现场展示,给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拓展视野、模仿学习的机会,逐步达到名师资源全省共享的目的。湖南省教科院就经常从长沙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中抽调优秀教师及活动送到益阳、宁乡等地,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幼教事业的发展。③对口交流。为发挥各级示范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也为提升落后地区及园所的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可将示范园与其它园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持续、稳定地实施交流。如湖南大学幼儿园定期帮扶长沙县福临镇幼儿园,专门制定了“扶助计划”,明确了具体帮扶的岗位、时间、内容,并确定责任人,保证帮扶到位。④跟班学习。一线教师或管理人员到较好园所的对应岗位进行全程跟踪学习。2007年娄底一位副园长到湖南大学幼儿园跟踪学习园本教研,亲历了一个教研活动从收集问题、甄别问题、确立研讨点、设计方案、实施教研、反思教研的全过程,融人式的亲身体验让她感慨万千:“以前只知道要搞园本教研,却不知道到底怎么做,这次全程参与让我豁然开朗。”

(2)教科研年会(论坛)

如岳麓区常组织“园长论坛”,交流观点,共同促进。

4.由社会机构组织的

各省、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中心等社会团体常常举办各种继续教育活动。

(1)参观考察。组织机构在会前联系几家优秀的、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考察点,然后向各园发放培训通知,组织报名者前往参观考察。这种方式教师最感兴趣,因为考察园一般在教育、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能够获得较新的幼教信息,拓宽教育视野,能激发自己工作的创造力。但幼儿园要注意在考察归来后组织教师交流,这样既能资源共享,还可使外出学习不流于形式,不让考察变为旅游。

(2)优秀活动展示。这是颇受一线教师喜爱的继续教育方式,湖南省教育学会婴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都面向全省举办几次这样的活动,如“我与名师面对面”。社会机构或民间组织以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为主要职责,开展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他们常能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满足幼儿园需要,探宋才‘些与时俱进的话题,如“如何开展高效的园本教研”、“怎样提升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等。

5.由师范院校组织的

调查对象中,有21.4%的人认为“当前幼教师资整体上水平不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毕业水平”’。可见,教师在师范院校并没有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那么,师范院校既要加强全日制在校学生的专业管理,还要在幼儿教师“回炉”的过程中,保证开设的成教班、长线短线自考班、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真正起到丰富幼儿教师理论底蕴、夯实理论基础的作用,而不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继续教育施教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有:

1.参与式培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是影响活动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参与式培训重在让个体的认知、情感等卷人群体活动中,通常采用头脑风暴式小组讨论,组织者随机将参加培训者分成几组,每组内分工为召集者、发言者、记录员、时间控制员和噪音控制员五种角色,针对某现象或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产生思想碰撞,进一步创造新思想。它给了每位教师发言机会,避免“带耳朵不带脑袋”现象,最能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当然,如果参与人数太多,组织者不易控制会场,导致分组讨论走过场,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参与式培训的人数不能过多,30人以内为宜。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习者对特殊情境进行讨论与分析,从中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并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同类问题。

“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形成和案例运用两个阶段,案例形成包括前期准备一确定主题、情景描述三个步骤,案例运用包括案例引人、案例讨论、诊释与研究三个基本过程。”闭例如在一次“关于教育论文的写作”培训中,组织者在每一个环节都呈现了合适的案例引导教师分析,仅以“教育论文的选题”环节为例:先出示多个文章标题,引导教师比较分析“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然后展示若干较好的标题,之后归纳选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教师获得了选题的关键经验。由于案例接近真实情境,可以直接借鉴,学以致用,这种方法应成为园本培训的一种基本方式。

3.情境体验法

就是在培训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J清境,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教师情境体验、总结转化。这种培训抓住了幼儿教师比较感性、易于产生情感共鸣的特点,使教师对所学习的内容通过体验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这种方式的培训效果较好,易于被教师接受,可多使用。

4.微格教学法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一、“绿色”课程研究的内涵

习惯一般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良好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时代呼唤绿色,在“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而我园的绿色行动是指从我做起,带动家庭,养成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保护绿色生命,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让幼儿体会自然生命的可贵,护绿化、保护小动物的小卫士,感知生命的可贵,学会关爱与感恩。

绿色课程核心理念是“感恩生命、快乐成长”。实施课程的目的是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学习中理解快乐,在感恩中分享快乐,凸显“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培育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快乐幼儿”的育人目标。

我园所倡导的绿色涵盖三层寓意:其一,生活的绿色: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生活的绿色是指与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绿化环保、绿色生命重要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其二,文明的绿色: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文明的绿色是指促进幼儿个人仪表、社会化行为和意识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其三,成长的绿色:成长是个体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的过程。成长的绿色是指幼儿园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为幼儿的健康、能力的成长提供呵护、支持、鼓励的教育思想文化,促进幼儿快乐、全面发展。

二、“绿色”课程研究的内容

绿色课程通过三年的研究,学习和运用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围绕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成长规律设计、整理出一整套具体的“四习目标”健康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提高孩子学习品质,学会学习;培养孩子做人品质,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生活。

研究内容有三点:1.确定适合在学龄前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包括做人习惯、健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2.研发养成良好习惯的“四合”绿色生命课程,包括教育的目标与幼儿生命成长吻合;课程的构建与幼儿生活活动融合;教师的追求与办园教育理想契合;校园的文化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合;3.运用量表检测法、父母访谈法、直观显示法(包括自画像法、涂鸦、书写和绘画案例法、声音或影像资料法)和轶事记录法等4种评价方法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幼儿良好习惯评价体系。

三、“绿色”课程研究的实施

(一)精心策划,迈出坚实步伐

首先成立课题核心组,多次召开核心组成员会议,进行组内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叶圣陶著《论“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虞永平主编《学前教育学》,李向红著《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卢梭《爱弥儿》,通过文献和网络对“绿色生命”“良好习惯”进行理论检索,以此论证课题的价值和内涵,完成初稿;其次聘请市教科院专家指导课题申报方案,针对专家提出的建议,反复修改方案。在此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召开座谈会,进行核心组内培训,统一课题研究构想,形成课题研究合力,课题申报方案顺利通过立项。

(二)精细管理,形成科研氛围

我们通过三层研究的平台:基础层:教师团队,采用“自主交流”,第二层:科研核心,采用“专题研讨”,最顶层:专家引领,采用“整合研讨”来开展研究。确定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形成科研管理网络,建立大科研和核心组、课题小组模式展开研讨。

(三)精当操作,实践探索历程

围绕四习目标、四合课程、四种评价,我们从理论研究、环境研究、活动研究、幼儿案例、教师行为、家园同构六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

第一,理论研究。(1)通过“画生命”“话绿色”“绿色家园”“头脑风暴”“教育研究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对核心概念的认识,明确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2)围绕“绿色生命”分别对家长、老师、幼儿进行访谈、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试图梳理出“家长、幼儿、老师”们共同的、不同的希望。

第二,环境研究。(1)开展班级环境创设调查研究,每学期班级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班级环境的创设实情,并进行环境与“绿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相关性的反思。(2)逐步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研究,门厅、廊道、活动室、办公区文化元素的形象设计,提炼出“绿色文化”统摄下的环境文化关键要素。

第三,活动研究。(1)“文星里的实习场”,在幼儿园活动室场中,构建幼儿有需要、有兴趣、有发展的实习场主题游戏活动,构建幼儿自发生成的学习活动。(2)“文星里的节日”:以“一年”为一周期,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星游戏活动节系列活动,即“春之韵――绿色科技节”“夏之梦――心理关爱节”“秋之旅――文明礼仪节”“冬之恋――感恩亲子节”四大绿色主题系列活动,积极地发掘周围各种有效资源,调动社区、家庭、幼儿园的全方位参与,逐步形成幼儿成为小当家的活动体系。

第四,幼喊咐。(1)选择不同类型幼儿的样本:家庭、性别、基础、性格。采取案例跟踪的方法,以量化和语言描述的形式观察记录绿色课程实施中幼儿的表现。初步制定出案例研究的表格、量表。(2)依托幼儿在园一日活动载体,分别观察记录晨间锻炼、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课间活动中幼儿个性化、普遍化的案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解读幼儿在绿色课程中成长因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36 23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