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5篇】

发布时间: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设计方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设计方案 篇一

一。活动形式:主题班会

二。班会主题:内诚于心,外信与人

三。活动背景: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在社会中,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对己身,要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对他人,则开诚布公,不隐瞒欺骗。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但近年来,社会中的失信事件屡有发生。从“毒奶粉”事件到“毒牛奶”事件,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缺乏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所出现的诚信危机。

四。活动目的:大学生失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业抄袭、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等事件频频发生;随着信用卡的推广,越来越的大学生也加入了信用卡大军,但许多大学生因为缺乏诚信,无节制的透支,成了卡奴。所以,在这个主题班会中我们对“内诚于心,外信与人”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诚信为准绳,时时自省,时时自律,在人生的道路上坦荡而行。

五。活动时间、地点:4月1日晚7:00—8:30于9C307

六。活动流程:

(1)晚会宣传及准备阶段

海报:于班会前两天,即3月30日分别在大食堂、银杏食堂、芙蓉园、银杏园门口和后校门的告示栏上张贴宣传海报

展板:制作班会展板一个,展示于在俱乐部门口(宣传组)

物品采购:气球2袋(约100个),彩带10卷,茶叶1包,纸杯4袋(约100个),小奖品20个,邀请函20份,水壶2个(由后勤组负责)

教室及多媒体设备:检查、调试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准备备用笔记本电脑2台及数码相机,DV,PPT制作(由设备组负责)

嘉宾邀请:于3月26日向嘉宾发出邀请函(由礼仪组负责)

(2)晚会进行流程

同学进场

嘉宾入席

、班会开始主持人介绍嘉宾及评委

以《菜根谭》动画视频开场

主持人引入话题,对现场观众进行采访

话剧第一幕(介绍话剧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故事的背景,开端)

话剧第二幕(由于主人公对诚信的认识不同,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话剧暂停(主持人进行现场结局竞猜)

话剧第三幕(结局)

请嘉宾做评价

现场同学及嘉宾对主题进行讨论

放歌,班会结束

主持人对班会进行总结(节目进入尾声)

(3)晚会后整理阶段

由礼仪组负责引导评委和嘉宾退场

由后勤组负责组织班级同学打扫教室

七。经费预算:

项目名称单价数量共计矿泉水

10元/件2件20元汽球、彩带、奖品、等

150元资料费

50元合计220元

八。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注意事项:主持人应谈吐大方,及时调动和调节现场气氛;现场同学应积极配合主持人的提问等要求

2)突发情况及应变措施:见附录

九。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嘉宾: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系辅导员王旎老师系主任李志刚老师班主任姚佳老师

院学生会胡晓楠主席系学生会胡婷主席

参与人:信管院电子商务系20xx届2班全体同学

指导老师:王旎老师

策划书:叶梦楚李欣馨

主持人:孙敏慧常杰

节目组负责人:叶梦楚李欣馨

礼仪组负责人:吴海艳李玲娟

设备组负责人:李程

后勤组负责人:肖顺刘汉东

机动组负责人:肖顺刘汉东

设计方案 篇二

科学目标:

1、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材料准备:

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设计方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学生通过行星的运动一节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可采取类比的方法,近而进一步理解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等章节的理论。并在本章之前学习了天体的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一些天体运动的特点。学生可以类比行星运动的特点原理自己分析人造卫星的规律。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前面的知识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来探索人造卫星的发射及宇宙速度。学生可以通过联想上一章所学的对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处理方法来探究牛顿的思考,以地心为参考系平抛出去的物体从空间运动效果上可分解为指向地心的自由落体运动和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这两个分运动都是变速度运动,它们都需要一个指向地心的力来维持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因此万有引力就有要改变两个运动状态的效果,即要既要产生自由落体加速度又要产生向加速度。当万有引力只能提供向心力时,自由落体加速度就变成零,这样平抛出去的物体就落不下来了,从而得到第一宇宙速度。再根据圆周运动和机械运动的知识可知道速度再大一些会做椭圆运动或摆脱地球对它的约束。这样,人们就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3.掌握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

4.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5.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6.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推理、探索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4.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世界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卫星运行的动力学特点规律,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

1.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

2.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到今天这一梦想实现了吗?

学生:实现了。(激起学生兴趣)

教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提问(1):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一年由哪一国家发射的?

2.我国哪一年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

3.迄今我国共发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

教师: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

我国发射人造卫星和其他探测器60多个,他们分别在通信,气象,探测,导航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入新课。

一、人造卫星规律的探究

教师:现在我们地球上空有这么多卫星,他们运行的速度一样吗?他们是怎样被发射升空的今天我们就通过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这是我国目前发射的部分卫星的运行规律的数据。

提问观察数据思考:

1.不同卫星的其运行轨道相同吗?

2.不同的卫星运行时有什么规律?

3.你能试着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吗?

卫星名称 卫星质量(kg) 轨道近地点(km) 轨道远地点(km) 运行周期(h)

返回型遥感卫星 2100 205 315 1.48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 441 35786 35863 23.9

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461 35469 35782 23.76

返回型遥感卫星 2100 175 400 1.5

风云1号A 750 900 901 1.7

巴达尔1 50 210 992 [高考资源网] 1.57

大气1号 873 900 1.712

学生:1.观察数据,发现规律。

2.合作交流,类比行星运动特点分析人造卫星的运行特点。

3.试着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人造卫星运行特点运动学特点:(板书)

1.轨迹:椭圆 有的近似为圆

2.人造卫星的半径不同,其运行的周期也不同,而且半径越大,其周期越大。

3.类比行星运动分析原因,卫星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

地球和卫星之间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4.学生自己应用前面万有引力知识分析

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向心力(板书)

(1)由 得 ,

∴r越大,v越小.

(2)由 得 ,

∴r越大, 越小.

(3)由 得 ,

∴r越大,T越大

教师小结:卫星绕地运转轨道半径越大,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板书)

演示课件:几颗不同轨道卫星同时绕地运行动画,从而直观判断以上变化关系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学习了卫星的相关知识,我判断一下下列几种轨道哪一种是可能的为什么?

思考问题1:

下图中,有三颗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运行的轨道

可能是 ,不可能是 。

学生:分组讨论阐述观点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动力学角度解决问题。

卫星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且向心力时刻指向圆心。所以地球与卫星之间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圆心应该是地心。

思考问题2:

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动的3颗卫星,

1.试比较三颗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周期,万有引力的关系。

2.如果c 的速度增加,能否与同轨道的b相撞。

三、卫星发射原理

教师:过渡:不同的轨道的卫星其速度不同,那人类是怎样将卫星发送到指定轨道上的呢?

介绍牛顿的卫星设想(FLASH)

教师引导:我们抛一物体怎样才能抛的远?

讨论:依据平抛运动学生知道:速度越大,越远,那速度足够大,又有什么现象?

学生探讨:统一结论:不落回地球。

教师总结:这时由于有引力在,卫星想落回地面,但有一定的速度又落不回地面就形成了卫星?

思考:物体需要多大的发射速度,才能刚好贴着地面转?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这时(r=R)

学生

得出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四、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7.9 km/s

定义: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

思考:发射什么样的卫星最容易?

统一结论:高轨道发射卫星比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原因是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时其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

进入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发射V 越大。

思考:这与刚才得出的半径越大的轨道,所需要的 运行速度V 越小矛盾吗?

讨论: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发射速度

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据 可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板书)运行速度 指卫星在稳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转动的线速度

发射速度 指被发射物体离开地面时的水平初速度

类比得出:

(板书)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板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方向发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邀游太空了。

这个速度目前能做到吗?教师介绍以第三速度发射的探测器,先驱者一号。

教师小结: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探测太空的脚步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到其它星球旅游定居。

但是今天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知识。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分层练习:

C类

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①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②它是发射人造卫星进入近地圆轨道的最小速度;③它是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④它是发射人造卫星进入近地圆轨道的最大速度。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类

2.对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造地球卫星的实际绕行速率一定大于7.9km/s

B.从卫星上释放的物体将作平抛运动

C.在卫星上可以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D.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周期是6.84×103s)离地面高度比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高度小

A类

3.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C在同一平面内沿不同的轨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绕行方向相同,已知RA<RB<RC 。若在某一时刻,它们正好运行到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那么再经过卫星A的四分之一周期时,卫星A、B、C的位置可能是( )

设计方案 篇四

目标:

1、让宝宝能在大人面前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

2、熟悉环境,老师熟悉宝宝。

指导家长:请家长鼓励宝宝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等,增强薄薄的自信心,消除陌生感。

活动准备: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老师边敲鼓边唱《坐下歌》示意家长带宝宝安静地坐到垫子上。

2、老师向家长介绍点名游戏的名称、目标和指导。

3、放音乐,分别请小宝宝大胆地在大家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等,家长对每一位宝宝都要给予鼓励。

二、纸杯乐

目标:

1、发展薄薄的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

2、学习揉团的技能,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性。

指导家长:请家长用老师的方法交宝宝学会团球,在把纸球用手指塞入纸杯乐的洞洞里。

准备:纸杯小筐小方形颜色皱纹纸每人一份。

进行:

1、向家长交待亲子游戏的名称、目标和指导。

2、教师示范,并向家长和宝宝讲清动手操作的步骤。

3、请宝宝自己领取一份东西,动手操作,家长在身边指导。

4、把自己成功的作品向大家展示。

三、我爱我的幼儿园

目标:培养宝宝喜欢音乐,理解歌词,会跟着老师边唱边做模仿动作。

指导家长:请家长在老师的示范下,带动宝宝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准备:磁带

进行:

1、向家长交待歌曲的名称、目标和指导。

2、让宝宝先听一边音乐,引起宝宝的兴趣。

3、教歌词,在教歌曲。

4、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做动作。

四、小荡椅

目标:

1、通过摇摆发展宝宝的大脑平衡。

2、让宝宝感受空中摆动的快乐。

指导家长:宝宝在滚动练习中,家长需左右手相对上下交替进行,注意宝宝的安全。

进行:

1、向家长交待亲子游戏的名称、目标和指导。

2、向家长示范亲子游戏的玩法。

3、老师教家长和宝宝一边说儿歌,一边做动作,重点强调宝宝在床单里滚动的安全。

4、反复玩两遍即可结束。

五、吹泡泡

目标:

1、让宝宝学会听老师指令做动作。

2、发展宝宝的跳跃动作。

指导家长:请家长在老师的示范下带动宝宝一起做动作。

进行:

1、跟着老师做各种动物模仿动作。

2、向家长和幼儿讲清游戏规则,重点强调宝宝学会听指令做动作。

3、在老师的带领下,家长与宝宝一起做游戏。

六、美工活动

目标:学习画圆技能,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指导家长:请家长学会观察,教宝宝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随时提醒宝宝把泡泡画成圆圆的。

准备:有小鱼的纸每人一张油画棒每人一个

进行:

1、老师向家长交待绘画的名称、目标和指导。

2、出示范例引起宝宝的兴趣。

3、示范老师向宝宝讲清握笔姿势和画法。

设计方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简单的对话。

2、借助教师的语态及画面中生动的动物形象,初步学习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3、体验动物们互相帮助的情感,产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故事图卡。

2、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出示春天图卡,引出主题。

教师:春天来了,什么花开了?(桃花、迎春花)除了它们还有其它很美丽的花儿也开了,它们是谁啊?(杏花、梨花)它们睡了一个冬天,想要感谢叫醒它们的朋友,我们去帮她们找找那个朋友吧!

2、教师引导幼儿边看图卡,边听故事,边思考问题。

例如:教师说:“大象,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教师提问:“是不是大象松的土呢?”

是不是小羊松的土呢?小羊怎么说的?

是不是啄木鸟、小蜜蜂松的土呢?它们是怎么说的?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等待幼儿跟述故事。

教师和幼儿一起边看图片,边尝试讲述故事,启发幼儿给故事取名称。

4、采取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丰富故事情节。

还有谁会给树木松土呢?如果小朋友帮树木松土,你愿意吗?你会怎么样去松土呢?

5、情景表演故事。

给幼儿分配角色并带上头饰,表演故事情景。

附故事:

谁松的土

春天,杏树开出粉红色的花。梨树开出白色的花。田野里多美呀。

杏树问:“梨树,我们开出这么美丽的花,可怎么谢谢为我们松土的朋友呀!这朋友是谁呢?”

梨树回答不出来,就问大象:“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大象说:“我会浇水,不会松土。问问别的朋友吧!”

梨树问小羊:“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小羊说:“我只会拔草,不会松土。”

梨树问啄木鸟:“是你给我们松的土吗?”啄木鸟说:“我会捉害虫,给树木看病,不会松土。”

梨树又问小蜜蜂。小蜜蜂说:“我只会采蜜传花粉,不会松土。”

那么究竟是谁给梨树、杏树松的土呢?

这时,一条蚯蚓从土里钻出来。大象说:“噢,我想起来啦!是这位朋友给你们松的土。”

杏树、梨树感谢蚯蚓,把花瓣洒在地上,表示对蚯蚓的感谢。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2

活动目标:

1、会理解和体验他人的心情。

2、学习一些关心别人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害羞的贝贝》。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害羞的贝贝》。

1、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师:故事里有谁呀?

(二)请小朋友跟随老师讲故事,通顺阅读图书内容。

1、请幼儿观察故事里贝贝的表情以及前后的变化。

师:我们先来看看贝贝的脸上是什么表情?

2、请幼儿说说:

师:故事里的贝贝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师:为什么贝贝突然不害羞了?

师:贝贝遇到了什么事情?

师:你喜欢那一个贝贝?为什么?

(三)经验迁移。

请幼儿谈谈,如果你有一个同学象贝贝一样害羞,你可以怎么做?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分组表演故事。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方案3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头破血流”,并初步懂得寓意,做事情前 https://www.1mi.net/ 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2、通过提问和有序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情节的发展变化。

3、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盲目跟别人学的道理。

【活动准备】

1、自制《小猫刮胡子》图片一套或根据寓言内容制作电脑动画。

2、小猫(有胡须)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小猫手偶:我是一只小花猫,我的胡须长又长。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花猫的胡须有什么用吗?

3、幼儿自由讨论后,教师巧妙地引出寓言故事。

师:可是有一只小花猫把自己的胡子刮掉了,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有表情地讲述寓言。

1、教师出示图片,生动地讲述寓言《小猫刮胡子》。

2、师:小猫刮胡子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三)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理解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主人正在做什么?(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小花猫在看什么?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理解寓言情节。

3、师:小花猫刮胡子后,追捕老鼠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碰得头破血流?(理解词汇:“头破血流”)

(四)教师和幼儿再次看图片,完整欣赏寓言,启发幼儿理解寓言。

1、教师指图与幼儿共同讲述寓言。

2、师:小花猫能刮胡子吗?

3、教师小结:原来,胡子是猫用来探路的工具,它就像一把尺子,在钻洞时得用它来测量洞的大小。如果没有了这把尺子,猫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钻过去。

(五)引导幼儿进行拓展谈话,启发幼儿懂得做事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小花猫的主人刮胡子对不对?

师:为什么主人应该刮,小花猫却不能刮呢?(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如果以后你也遇到了一只刮胡子的小花猫,你会和它说什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设计方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36 5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