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用6篇)

发布时间: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优化方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优化方案 篇一

为贯彻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意见》精神,全面优化税收服务,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沈阳振兴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服务升级:积极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压缩办税时限,拓展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制度,全面推进办税服务便利化改革。管理增效:通过进一步明晰职责,规范执法,提高基础事项和风险事项管理效能,为服务升级和形象提升提供支持。形象提升:夯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根基,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星级”评比等活动,着力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促进文明执法、文明服务的能力水平切实提高。

二、工作任务

(一)优化纳税服务。

1、完善办税服务厅工作制度。具体完善和落实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

2、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按照总局、省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具体落实措施,持续开展好“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工作,让纳税人感觉到春风拂面的温暖。

3、畅通服务咨询渠道。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公开咨询电话,优化完善办税服务厅咨询岗功能。

4、推进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项目。积极打造“网上办税服务厅”和“掌上办税服务厅”,探索更丰富、便捷、惠民的“互联网+税务”项目。

5、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拓展国、地税联合办税的业务范围,实现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

6、全面推进涉税事项“同城通办”。对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申报纳税、优惠办理、证明办理、宣传咨询七个方面66项内容,实现“同城通办”。

7、放开发票领用限制。对信用等级A级、B级纳税人和按季申报的小规模纳税人放开发票领用限制。

8、完善拓展“网上申领、线下配送”发票服务项目。纳税人通过网上申领发票,由EMS邮政快递送票上门,进一步减轻征纳双方负担,真正实现纳税人足不出户地全天侯完成发票领用业务。

9、积极推行无纸化、免填单。依托网上办税服务厅和影像扫描系统积极推行无纸化、免填单。

(二)规范税收执法。

10、规范进户执法检查。统筹规范税收进户执法检查工作,杜绝“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现象;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杜绝随意检查等行为。纳税信用等级为A、B级的纳税人除专案、专项检查及金税发票协查等检查外,原则上一年内接受国税机关的入户检查不超过1次。

11、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派单制”。制定推行《沈阳市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派单制实施方案(试行)》,将依纳税人申请的需由税收管理员完成的工作事项和依税务机关职权发起的日常管理和风险管理事项纳入派单范围,税收管理员根据派单内容开展工作。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2、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及《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规则》、《辽宁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第一批)》实施税务行政处罚。

13、规范税务行政执法权。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第一批税务行政处罚权力清单的公告》和《辽宁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发布第一批税务行政处罚权力清单的公告》行使税收执法权。

14、税收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落实总局、省局税收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规范性制定履行法定程序。

15、规范行政审批(许可)。严格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公告》,全面规范税务行政许可行为。

16、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和网上办理。推进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和其他社会办税为辅、实体办税服务厅兜底的办税模式,让纳税人多走“网路”、少走“马路”。

17、提速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根据《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指南(金税三期操作版)》的工作要求,承诺:“企业设立登记、变更登记税务机关业务全部即时办结;符合条件的注销申请即时办结。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18、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国地税根据纳税人上一年度的申报、纳税等情况,联合开展20xx年度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19、推进诚信建设。发挥信用等级的激励作用,将纳税信用与信贷融资挂钩,扩大“银税互动”范围。

(五)提高政务公开水平。

20、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建立政府信息查阅点,建立和完善规范相关制度,规范政府信息查阅工作流程。

21、实行纳税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按照市发改委信用办要求,及时向“信用沈阳”上报公示信息。

22、加大税法宣传力度。通过办税服务厅、纳税人学堂、网站、微信平台、电视、报刊等多渠道向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公开办税指南。

(六)强化督查问责。

23、着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制定《沈阳市国家税务局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针对窗口服务质效、进户检查不规范、企业正常跨区迁移难等方面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24、着力整治税务人员工作作风。制定《沈阳市国税系统开展“吃拿卡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系统开展吃拿卡要专项治理。

25、严肃监督执纪、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按照《沈阳市国税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十条禁令》的规定,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并定期通报曝光。

26、加强涉税中介的服务和监管。按照《税务师事务所行政登记和监管办法(试行)》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涉税中介机构服务和监管。

27、健全服务投诉机制。公开投诉、举报电话,按照《辽宁省国家税务局辽宁省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投诉工作制度(试行)》的要求,及时受理并依法处理投诉、举报,完善投诉处理流程。建立特约监督员制度,协助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

28、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对标厦门等先进城市工作情况,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做好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实行定期例会制度,听取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汇报,研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强化责任落实。按照“谁牵头,谁负责”的原则组织落实,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责任处室、责任人分别负责的责任体系,层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三)营造舆论氛围。加强舆论引导,认真总结、积极宣传打造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阶段成果,大力宣传在服务群众、服务纳税人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充分展示国税形象。

(四)强化考评问责。要把握时间节点,紧盯问题整改,强化督办落实,对于各种违反禁令的现象和行为坚持“零容忍”,依法依规依纪及时查处,形成警示震慑效应。

优化方案 篇二

1.引言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已经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所处的阶段,证券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证券行业特点是对于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因此,作为证券市场支撑的证券行业信息系统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支撑目前证券市场的发展。

2.证券公司现行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运营工作量大

由于我国证券行业交易量大,行业相应的运行系统每日的运行工作量较大,而证券行业特点是对于信息技木高度依赖,过大的工作量一旦导致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中断,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承受的。

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分散式多交易节点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工作量要比单节点的集中交易系统的运营维护压力增加几倍。同时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当数量呈现倍数上升时,其故障点以及发生故障的可能也随之上升,降低大事故的好处将会带来小事故数量的增加。

2.2 运营准确度要求高

现代交易系统的一大要求是故障容忍度较低区别于我国曾经使用过的书面交易系统,电子化交易本身就对管理运营维护进度要求较高。由于证券行业的交易性质影响,每日承担着以数字为主同时数额较大的成交量,对于信息系统运营准确度要求自然较高。同时,我国证券相应监管层对于证券交易事故零容忍的监管要求,对于我国证券行业的信息系统运营准确度要求更是提升到了一个十分严苛的程度。

2.3 在创新压力下系统更新要求严苛

中国的证券资本市场于90年代才开始创始和发展,整体上仍未成熟,从本质上还是处于向国外学习先进资本市场经验的阶段,近年来进行的几次业务创新也是以国外发展为主要参考。然而,由于整体资本市场差距较大,国内不断高涨的资本市场投资热情又促使国内证券市场不断引入新的业务品种和交易规则,整体不断更新的数据众多。而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市场较短,在短时间内,我国证券市场的业务创新频率较高。根据20xx年的统计,我国的证券系统在业务创新要求下,相关的业务系统变更数量多达近百次,基本上每周都需要有较大的系统变更。

2.4 系统的整体运营维护工作促使管理难度增大

由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业务丰富,每个业务都由相应的系统相掌控,因此整个证券行业信息系统需要运营管理的系统相当复杂,主要包括QFII系统,集中交易、融资融券、CIF、CRM、网上交易、资管系统、新意系统、三方存管系统、IB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分布式交易节点以及沪深多个交易中心的存在,更加使整个交易系统的复杂程度倍增。因此,对于证券交易日常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要求较高,如何做好运营维护工作,特别是整合运营维护,是日常工作的重点。

2.5 信息系统的备份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看到,目前的证券公司中只有少量证券公司建设有?较为完善的异地灾难备案中心,多数证券公司所用的证券系统仍然以同城灾难备案中心为主,因此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灾害时,整体业务系统就立马不能使用,证券系统没有满足应对重大灾难的要求。另外从近几年的行业安全事故通报可以发现,在一些故障发生时,未能及时响应备份切换,业务连续性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是主要系统和备份系统都采取同样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程序代码缺陷最终导致技术故障不能完整切换。最后,从证券行业的当前情况来看,整体对于系统备份能力这一应急性措施的重视不够。

3.证券行业信息系统优化方案研究

3.1 建立完善的配置管理数据库

证券行业信息系统应该建立相应的配置管理数据库,在数据库中记录相关的软硬件信息、配置,作为整个系统运营维护的技术基础,另外将整个公司的设备、系统进行数字化存档,通过排查、打标签、建档、归档,最后记入配置管理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相应数据库的数据更新。

3.2 制定完善的系统流程

在当前证券行业系统包含多个模块的同时,首先应该熟悉系统中包含的各个模块的含义和关系,明白系统之间的前后顺序;然后重新制定合理的系统运营流程,并对员工加以培训和执行。不了解整个系统的话制定的流程只能流于宽松,最终缺乏执行的动力,这是提升系统执行水平的重要纽带。

在此基础上应该建立故障事件的自动触发流程,规范的事件根据流程以及计算机运营维护的关键流程,通过三个流程的监控良好地保障系统的日常运营。

3.3 规范员工日常维护行为,明确关键流程

在完整制定了流程之后,需要准确对于各项表单进行定义,通过表单来规范和约束运营维护人员的行为,最终目的是与已有的管理目标的相符合。同时分配的日常表单管理任务较为明确并且简洁可行,保证达到管理目的的同时,也不给运营维护人员增加额外的负担。

再次,我们需要建立故障和时间处理的跟踪流程,利用表格工具等方案记录故障及其处理情况,最终建立起运营维护的日志,并定期回顾从中辨识和发现问题的线索和根基。这样的标准则要求在建立规范的事件跟踪流程中,严格强化运营维护的执行力度。

3.4 建立自动化的运营维护管理平台

建立计算机的运营维护的自动化监控和管理平台是对于证券行业信息系统进行革新的重要部分,采取相应的监控工具才能有效约束用户操作规范以及实时监控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在对于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化的过程中应该包括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存储备份、安全、网络、机房、客户端和业务应用相应内容。在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帮助,故障和问题可以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3.5 加强信息系统备份能力整体规划,完善备份体系建设

由于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所影响,相应的核心系统要求不允许出现故障以及停机现象,备份能力必将会成为证券行业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证券行业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中,应该建立健全证券行业信息系统的备份能力体系,将信息系统备份能力建设作为证券行业信息系统优化的重要部分。在证券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中加入备份能力建设方案,在适当的时候设定专门的岗位,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负责进行公司信息备份能力的整体规划以及确立相应的备份能力等级,最终达到提升生产信息系统备份能力的重要目的。

另外一方面,加强对灾备中心和灾备系统建设的重视,从设计规划以及建设和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地选择灾难后备机房场所,提升运行和管理能力;做好灾难预警,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恢复以及备案预案,细化和优化相应的操作流程。

4.结浯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资本市场也吸引了国内较多资金的进入。而证券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最复杂、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当前证券行业信息系统运营工作量大,运营准确度要求高,同时当前证券行业信息系统存在备份能力低,应对事故能力较差,日常运营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相关问题的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信息系统备份能力建设,对于证券行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证券行业信息系统应该建立完善的配置管理数据库,制定完善的系统流程,规范员工日常维护行为,明确关键流程,同时建立自动化的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和加强信息系统备份能力整体规划,完善备份体系建设等,最终达到证券行业信息系统满足证券行业日常工作的主要目的。

优化方案 篇三

一、人员优化工作的背景

目前公司正处在交接后的过渡时期,完成平稳过渡,结合现实情况,提高员工的实际的使用价值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稳定员工情绪,同步南方公司企业发展,人员优化工作势在必行,特制定本人员优化工作实施方案(草案)。

二、人员优化工作的目的

人岗匹配,超缺分流,权责分明,开源节流,提高效率。

三、人员优化工作的整体原则

1、稳定员工心态为第一要素。

2、阐明人员优化的利害性,达到员工认同人员优化的原因。

3、遵循年龄界限人员优化的原则。

4、人岗匹配,权责分明,超编岗位人员分流至缺编岗位。

5、从感情上让员工以平和的心态接受。

6、低调处理,不影响其他同事。

7、速战速决。

四、前期准备工作

1、通过20xx年员工年终鉴定表的摸查,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性格、特点、心态、家庭背景等。了解越多的基本息,对人员优化工作越有帮助。

2、充分了解员工对人员优化工作的心理承受因素。

3、员工对人员优化工作的公平,公正的认同。

4、充分了解已优化出岗员工的家庭情况,有没有特困家庭的?但却家庭的?纯女产家庭的?有没有因离职而影响家庭生活的?或出现家庭变故的?

5、制度处优化员工出岗通知单,补偿协议等(一定要签名避免劳务纠纷)。

6、充分了解员工的基本情况,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列出详细清单及应对方法,措施)。

7、相关表格准备《离职通知书》《离职工资结算单》《离职证明书》《离职交接表》《20xx年员工年终工作情况鉴定表》

五、人员优化工作整体运作模式

1、年龄上限优化第一。

2、超编岗位人员分流至缺编岗位。

3、学历+平时表现+笔试成绩+行为习惯+技能考核+民族评定+经验+负责人评定+面谈态度=总成绩,总成绩末位或淘汰制。

六、运作指引

1、各部门、工段按现在的工作情况,结合公司现行实岗实编架构体系,故到因事设岗,杜绝因人设岗,严禁敷衍塞责,巧做人情,严格定员从紧。

2、各部门重新对本部门、工段人员进行岗位重组,职务说明,工作分析,量化工作,力求在岗人员的工作饱和。

3、召开工作分析说明会,听取各部门负责人对部属人员的工作量报告,参考人员分析报告,考试成绩,技能鉴定向行政人事处提交本部门应减人员名单。

4、优化出局人员由本部门直属主管进行沟通,沟通的过程应做到对事不对人。

5、由本部门直属主管组织员工填写员工20xx年工作情况鉴定表,及填写本部门员工年终情况鉴定表。

6、组织本部门员工参加由江西南方组织的部门考试列入人员优化评定成绩。

7、由本部门提供现有人员在职详细信息(含产,婚假,工伤在医、工伤在养人员、临时工试用人员名单信息)。

七、人员优化工作流程

八、注意事项

1、做好访谈记录及前期摸底记录

2、做好交接准备

3、部门间相互沟通,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记录上报

4、充分了解每个人的背景特点、心态。

5、准备应付员工无理取闹、无理上诉

6、各部门要密切关注本部门工段及员工思想动态,及时向行政人事反馈相关信息

九、补偿政策

1、经济补偿金:按在公司工作的年限,满一年以上者支付一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提前通知金:被裁减并立即办理手续的,公司予以支付其一个月工资。

3、最终名单确定,总成绩出来后,对部门人员进行强制排名,排名最后的员工将列入优化名单。

优化方案 篇四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国内、外的航运公司就业,担任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面临着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学生必须要满足STCW最新公约的任职资格要求和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前身是船舶电机员,上世纪末STCW公约95修正案取消了对船舶电机员的强制性配置要求,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电机员的工作转由轮机员分担,但部分轮机员由于缺乏电子电气知识和信息技术而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造成部分职能缺位,对船舶的安全营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国际海事组织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20xx年通过了STCW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明确提出设置船舶电子电气员这一新职务,强调了电子电气员的必要性,并规定了具体的任职要求。为了履约中国海事管理机构也发布了新的海船船员考试发证规则,制定了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由于STCW公约95修正案生效后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多数航海类院校基本上都停办了船舶电气专业,我院则由于认识到船舶电气管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而一直保留着该专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太合理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船员的综合能力比较差。

高职航海类学生的专业思想、业务技能等方面相对较好,是未来中国海员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基于以上背景,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实现我国成为船员强国的目标,有必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优化。

1.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有待重新认识

我国的航海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制,虽然高职航海类院校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很明确,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培养高级船员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是相同的,要和本科学生参加同样的资格考试和评估,因此高职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点定位不清,尚未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与普通高等航海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此外教育部20xx年10月发出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因此我们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研究优化。

1.2 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我国航海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按学科体系建构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必须满足海事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通识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与本科院校相同,学生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通过同样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拿到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而学制比本科院校少一年,因此课程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相同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将本科的教学计划斩头去尾。

另外随着船舶朝着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船舶,这就要求船舶电子电气人员的业务知识必须跨通信、导航、电气、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部分技术内容以前不属于船舶电机员的职务范畴,但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它们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管理,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体系里也没有涉及到,所以我国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海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和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优化。

1.3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船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而以前部分课程还在讲授这些比较陈旧的内容;有些新技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但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118进技术等,这就使得部分船员对于船上的新设备不会保养、不会管理、不会维修等,严重影响了船舶的航行安全。此外船舶电子电气员和以前的电机员相比增加了通信导航技术和船上人员的沟通与管理等内容,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能跟上这些航海新技术的变化和满足公约的最新变化,培养出符合高科技时代要求的航海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1.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由于高职教育比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在教学上教师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理论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

1.5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为了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能有效对接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自20xx年起在省内率先推行“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邀请订单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聘请一些与学院联系密切的航运企业的电机员作为兼职教师。由于定位准确、措施有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办学体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航运企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1.6 师资力量配备不尽合理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体上来看师资结构还是不尽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新教师偏多;双师素质结构上,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职称结构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另外个别核心专业课程还未形成具有一定纵深和发展潜力的教学梯队,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1.7 实验实训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职船舶电气学生毕业后在远洋船舶上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而需要特殊的专业训练设施和实习训练船。但是目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没有学生专用实习训练船,实验室设备比较陈旧,有些设备不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为了主动适应国际海事组织全面审查和修改后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有关海事法规的要求,适应航海事业发展和航海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我国船舶电子电气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针对以上培养方案的不足或不太合理的地方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

2.1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邀请航运企业参与进行职业分析,对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描绘出职业能力的整体构架以及维持这些能力的支撑知识,确定该专业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制定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内海事机关的有关规定要求,着重考虑船舶电气专业的国际通用性和行业准入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船舶电气人才,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国际化特征,除了如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等最基本的大学生素质要求外,还要紧密结合船舶电子电气岗位的需要,体现出该岗位的特定需求,如具备专业英文资料和业务函电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会话能力;掌握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规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无限航区主推进动力装置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评估和考试,获得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和评估,获得各项专业证书;具备相关的海运法规和船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

2.2 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船舶电子电气员必须具备“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船舶操作控制和船上人员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岗位功能的能力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整体功能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建立与职能要求、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

制订课程体系时以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突出高职特色,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和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标准。

船舶电气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对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培养时应坚持突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扎实掌握船舶电气设备管、养、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3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行业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修订,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由于船舶新技术已大量使用,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变化不大,造成船员的知识陈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也对船舶电子电气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职务要求,因此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公约要求和航海技术发展的需西。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我们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减少传授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大实操训练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船舶电机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而在实际船舶电气管理方面应用又很少,所以我们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大幅度删除,增加大量的电机维护与保养实训内容;对专业课程如《船舶电站》、《机舱自动化控制》、《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船舶电机与电力拖动控制》等,均设置了较多学时的相应实践课程,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我们大幅度更新课程内容。船舶电气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我们就将以前部分课程中这些已不太适合的教学内容删减掉,及时将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比如《船舶电站》课程,以前的教学内容还涵盖着一些晶体管控制设备,而目前船舶已大量采用微机、PLC等控制技术,我们就将以前的这些已淘汰设备的内容删除,引进比较先进的微机控制设备。有些新技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但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进技术等,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及现场总线》、《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四门课程。还有部分技术内容属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范畴的,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们增设了《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电航仪器》两门理论课程和《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护》实训课程。船舶作为一个对外交流活动很频繁的行业领域,目前设备的技术资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在《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船舶导航系统、通信技术以及相应技术手册等资料。

我们在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整合,例如《船舶电机学》的内容我们将其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删减后将其与《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合为一门课程;《将自动化理论》和《机舱自动化控制设备》合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一门课程。

2.4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模拟器和现代化模拟机舱,推行“教、学、做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练并重,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目前我院已经建设了包括现代化模拟机舱、轮机模拟器电站模拟器等多套大型模拟器,正在建设电力推进和高压电力系统模拟器,并大力提倡模拟器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教师120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院现代化模拟机舱和模拟器等实训设备,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开展角色模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情景、场景及仿真环境中学习、操练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船舶电气专业课程规划和制作了大量的课件、音视频教学资料等,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与模拟器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能从根本上改变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三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我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校园千兆互联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办公、教学、管理的电子化和现代化,能够满足本专业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除了完成了部分专业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外,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部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这些课程在网上建立了包含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实习大纲及实习指导书、教案文本、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导、习题集及习题解答、在线测试、网络互动等在内的课程教学平台。

2.5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以“适任技能为本位、创新深化并重、多种模式共行”的思路,在继续深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优化。我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过程中针对航海行业的特点,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为试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并形成了基于生产性实习船的“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高端技能型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为“校?船”双向和“学院—生产性教学船—学院—实船”四个阶段,我们也考虑下一步将“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2.6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采取“内培外引、校企合作培养、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运公司的先进远洋船舶上上顶岗工作或到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大力加强教师的引进工作,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航运企业中广泛遴选兼职师资,聘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船员的流动性比较强,兼职教师的稳定性不够,因此我们还积极探索与合作企业联合招聘人才的模式,合作企业招聘的船员在公休期间可以到学校任教、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比赛等,学校则在船员的职务晋升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这样既能保证船员能够顺利晋级,又能加强学院双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2.7 完善实训设备

船舶电气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已经建成了“现代化模拟机舱”、“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室”、“船舶主机遥控实训室”、“船舶电站实训室”、“主机遥控实训室”等大型实训室。但是由于以前的船舶电气是以强电为主,电力拖动及电站这方面的设备一般较多,但是网络、导航、雷达、无线电话等设备则相对较少,这方面的实训设备需加强。因此我们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与扩建,建设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满足船舶电气学生培养的需要。

3.结语

船舶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的修订使得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我们依托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完成后,在20xx级船舶电气专业进行了试运行,教学效果显示本方案较好地符合船舶电子电气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

优化方案 篇五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一方面源于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也源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这往往导致很多在校成绩良好的大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却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绩效,无法适应岗位要求,阻碍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本文基于职业胜任力理论,以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仅促使他们顺利就业,而且还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取得持续成功。

二、职业胜任力

职业胜任力并不仅仅指获取一份职业的能力,还包括个体在职业保持和职业晋升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了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已有研究对职业胜任力的界定涉及个体对自我职业动机、价值观、职业身份等的识别能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个体获取社交网络的能力三个方面。如Defillippi和Arthur(1994)指出职业胜任力包括“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知道联络谁”(know-whom)三个维度。

其中“know-why”能力是一种与个体的职业生涯动机、价值观以及身份识别相关的能力。这里的身份识别是指个体对自我职业生涯身份的一种认定;“know-how”能力则反映了与个体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个体运用这些能力完成日常工作,也在日常工作中使技能得以提升。“know-whom”能力反映了个体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社交网络。个体能够从广泛的社交网络中获取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信息、影响力和指导(Colakoglu,20xx)。Eby(20xx)等认为这一能力还涉及个体社交网络的宽度和多样性,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社交网络来促进职业生涯的进步。个体社交网络的广度和强度提升了个体寻找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的能力(Dess& Shaw,20xx)。已有研究结果显示职业胜任力对个体职业成功的预测作用。比如“know-why”能力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组织认同度;“know-how”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职业满意度,显然个体具备的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越高,针对职业的认同感就越强,也越能促进职业成功。“know-whom”能力包括的内外部网络都能预测职业成功,而且外部网络的预测作用更强。

三、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本科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方案,也是高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以某高校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其目标是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相关领域职业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和人际技能。从课程设置来看,共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47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教育平台课程(58学分),专业教育平台课程(40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平台课程(25学分)。首先,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来看,现有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过少,不能满足培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需求。培养方案更多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育,实践平台课程占总学分比重约为15%,与其对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因此往往导致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工作。其次,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尽管最近几年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还不能有效全面覆盖,无法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夕就能反思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了解自身的能力强项和优势,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等,而这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把握职业发展机会,实现职业成功至关重要。最后,现有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设置不够合理。从时间安排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四最后一学期,此时大学生已经面临求职就业的压力。另外实践环节的内容安排也不够合理,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中没有配置相应的实践环节内容,导致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互动。

四、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我们认为应该本着提高大学〖www.chayi5.com〗生职业胜任力的原则去完善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既有助于大学生在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还可以训练其职业洞察力,初步掌握人际网络建构的技巧,从而帮助大学生奠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实践教育各环节的内容和学分安排,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首先,合理安排各环节的学分比例,优化各环节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这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实现,一是改变部分通识类、学科类以及专业类课程的授课形式,增加一些匹配课程内容的嵌入式实验项目,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中,可以在员工招聘、绩效考核等环节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体验招聘面谈组织技能,以及绩效评估面谈的相关技巧;此外其他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都可以将实践环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加实验类课程,让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或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直观的认识。其次,加强对社会实践环节的引导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一样,在寻找实习和实践岗位的时候,面临着岗位少、专业针对性弱的困难。企业无法大批量接纳实习生,同时也无法保证企业所需要的实习生岗位正好是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方向。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质量,一是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机会;二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成果证明材料,提高学生应聘成功的概率;三是制订检验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指标,严格控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过程,确保其社会实践环节的质量。再次,增加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常见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军训、暑期实习、认知实践课与毕业实习等,方法较为单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贯穿在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如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社会调查、企业课堂、校友演讲等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对企业展开实地调研,增强感性认识,又可以认识和了解一些校友或企业家,进而有机会建立初步的社交网络,逐步积累人脉资源。最后,在通识教育平台增加职业辅导模块。有效的职业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去向,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为了保证职业辅导的覆盖面,可以在通识教育平台循序渐进地导入职业辅导课程,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唤醒其职业生涯愿望,增强其职业洞察力。

优化方案 篇六

摘要:物资管理系统是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系统,建设统一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统一数据编码、规范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有效利用,实现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立精益的物资管理业务体系,需要公司系统规划、统筹考虑、全盘布局,关注重点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以达到物资管理提质增效的目的。本文从物资管理系统需求框架、存在问题及分析应对等方面,全面对公司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设原则;关键点分析;重点问题解析;优化方案

为提升企业运营管理基础能力,以“提质增效”为管理核心,公司全面梳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财务管理等公司管理的基础、薄弱环节,建设统一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解决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协同问题,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消除各类“信息孤岛”,实现公司范围内信息的良好互通与共享,及时掌握物资保障及经费执行情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1、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阶段与要求。

项目管理是信息化系统策划与实施的保障,良好的项目管理是贯穿系统建设始终的,能够协调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保障系统整个开发和建设过程进度可控、预算可控、需求满足可控;项目小组为保证项目成功,需要从5个方面开展有策略的项目管理工作:

a、有一个正式的实施计划;

b、一个实际的时间跨度;

c、举行定期项目状况会议;

d、有一位支持项目的高效的项目领导;

e、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团队成员。

充分地内部调研和外部调研,最终目的是为系统《需求方案》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完整性负责,这个过程是允许循环迭代的,充分地前期调研论证是为保证后期项目有序推进的重要基础;立项、招标过程是将《需求方案》转化为《需求实现方案》的重要手段,务必要谨慎、字斟句酌,确保最终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方案能够将需求转化为现实;以此来保证系统最终的成功运行和顺利验收。

2、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框架与功能要求。

在公司整个ERP系统、MES系统未完整搭建的现状下,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基本满足公司目前物资管理需求。每个模块基本的功能业务框架及需求分析如下:

(1)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模块为产品制造提供配套物资保证,采购管理主要功能需求包括:采购需求、采购计划、价格审批管理、采购订单、采购到货检验、采购发票管理等。根据采购申请、需求合并、采购计划、确定货源、询价报价等多个环节的处理后产生采购订单,向《合格供应目录》内的供应商购买物料;供应商生产备货,发到工厂仓库后进行采购收货质检,并接收供应商开具的采购发票进行合同核销;最后转到存货系统进行存货核算以及转到应付系统进行付款结算。各个功能可相互参照,也可手工录入,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

(2)供应商管理。

该模块可实现供应商分类管理,实现合格供方的审核与积极评价功能、自定义审核流程;支持管理供应商资质档案管理(文档或图片形式),支持提取合格供方目录;实现供应商有效管控,物资采购采用合格供方提供供货范围内的物料。提供对供应商监督评价信息的录入、查询功能;实现供应商评价功能,可对供应商从技术指标或参数、供货质量、完成进度(按期到货率)、供应商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系统可提供量化的统计数据以供参考;实现供应商货源清单、供应商按期到货率、供应商供货质量分析、供应商供货进度跟踪。

(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子系统可以多维度管理库存物料,主要有货位管理、批次管理、序列号管理和出入库管理、预警管理、盘点管理。可以从类别、库别、货位、批次、项目等不同的角度来管理库存物品的数量、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情况。可以按不同的需要反映库存的分布情况,同时,库存管理还能满足传统的收发存汇总表,能够定义分部门统计等功能。支持工程项目或订单为主线的库存管理模式,系统支持项目库存、通用库存、订单库存的管理;支持多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自动转换,并自动识别标准转换和特殊转换,可实现采购、生产、财务等子系统与库存管理的集成应用,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一致。

(4)条码管理。

利用条码标识技术在采购到货、库房盘点、出入库等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并提供高效的追溯功能,快速地追溯产品具体信息数据。支持不同包装、定义不同的编码规则;支持脱机、联机两种工作模式;支持脱机扫描设备、支持多单据扫描结果和货物移动单据的自动匹配;支持根据条码查询对应的货物当前所在的位置;支持基于条码的库房盘点管理等。

3、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施阶段重点问题解析。

(1)数据规范性与标准化问题在实际标准执行应用过程中,很多数据偏离编码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存在很多数据不符合标准要求或者数据重复。主要体现在数据输入不规范、数据编码信息不完整、数据属性不准确等问题。

(2)计量单位灵活转换问题。

基本计量单位(定额计量单位)、采购计量单位、库房计量单位(发放计量单位)进行灵活有效的转换,是影响系统高效运行的一个问题。车间在需求申请赋码阶段计量单位基于车间的实际定额需求确定,比如油漆m,计量单位可以是升,也可以是kg;比如绑扎带,计量单位可以是个,也可以是m;而后期采购环节对于计量单位的要求,往往不完全与定额管理计量单位一致。

(3)单据信息实时追溯问题。

目前,在物资管理系统中,数据追溯和信息共享层面存在较大问题。系统能够实现各单据之间的参照引用,但是彼此参照完之后的单据信息却无法进行追溯,参照的单据上没有被参照单据的可追溯信息(如单据编号等),无法实现信息追溯。导致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数据追溯的问题,造成很多信息传递和查询障碍。

(4)业务流程简化与优化问题。

在公司物资管理系统实际开发部署过程中,审批流程和信息流转过程过于僵化,呆板地将传统线下的审批流程引入信息化系统,很多审批环节冗余,导致信息重复的、多次的在不必要的环节进行重复的流转或审核确认。导致审批效率很慢,数据信息无法基于系统快速流转,很大精力耗费在不增值的流程等待上。

(5)供应商支持与配合问题。

供应商的支持程度对系统实施的影响至关重要。供应商的配合力度,显然,对于物资管理系统供应商来说,在这几个方面做得还是不足的,人员配备少、经验缺乏、响应速度滞后。

4、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问题优化方案与实施。

(1)优化数据编码标准化管理模式。

基于公司实际情况,优化数据编码管理权限的设置,实现基础数据过程管理规范化流程,规范基础数据(标准编码)的申请、审核、确认的流程管理。在系统应用初期应进行数据编码的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确保数据源的准确、唯一,随着后期系统应用成熟和编码标准的不断完善和细化,再逐步放权,以此来保证物资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不因为数据的问题导致流程效率低下、单据质量不高、频繁驳回的情况。

(2)制定计量单位优化管理策略。

在目前物资管理系统应用的限制条件下,改变系统使用策略,按如下两步骤开展工作:

①目前,车间在提请采购申请前,将定额需求的物料及用量汇总完成后,按照采购环节要求在物资管理提出采购申请,同时,在赋码申请阶段加入采购计划员的审核,以确保所需物料的属性信息,包括计量单位信息、包装规格等信息,是符合采购环节及库房管理环节的计量单位需求的。

②后期,进入产品定型后,车间需求单位按照原来的《标准件汇总表管理规定》、《材料定额管理规定》的要求,提请《定额表》并经制造工程部审批完成后,由车间需求人员将定额表复印一份提交计划管理室,计划员将各类需求信息按要求进行分类汇总后,结合采购管理室反馈的供应商的最小包装规格、最小起订量、销售计量单位信息以及库房反馈的库存信息,在物资管理系统进行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计划流转到采购员账号下,执行后续采购工作。

(3)打破壁垒,实现不同单据/模块间信息追溯与共享。

通过系统设置,实现每一步骤的参照或者引用能够在参照的表单中实现被参照对象信息的记录(如表单号等),确保通过查看某单据时能够一目了然知悉单据信息的来源,以达到信息追溯反查的目的。同理,在某个模块中生成的表单或者数据信息,在另外的相关联的模块或者系统中,能够实现快速的调用,确保模块间、系统间数据的共享、共建、共用,最大化地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

(4)根据各部门岗位职责,不断放权、简化审批流程。

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改变现有业务流程。传统模式下,流程的冗余,很多情况是考虑通过设置层层的审批环节,将责任无限度地分摊给每个审批环节,减少自己审批的责任和压力。物资管理系统运行后,应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确保责权利统一一致,能不增加审批环节就省掉,能承担的责任绝不推脱。

(5)强化系统实施用户教育和培训工作。

要采取以下措施增强用户对信息化系统的认同和接受,第一是顶层灌输信息化系统推行势在必行,让用户在企业文化层面接受信息化系统;第二是增加培训数量,通过不定期组织培训,针对问题答疑解惑的方式不断提高系统用户对系统的熟悉程度;第三是多样化的系统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录制操作视频、编制操作手册、针对性地使用案例详解、或不定期组织系统使用沟通会的方式开展系统使用学习,使得用户通过多渠道了解系统、习惯使用系统、接纳系统。尤其重要的是,项目完成后要对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员培训,确保系统开发人员撤离后,我们的系统管理员能够快速地接收系统问题并进行系统的维护。

5、结语。

信息化平台的优劣影响后期各类功能和需求实现,全员参与、供应商配合是保障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针对重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循环迭代该过程是信息化系统建设与推进的良方。结合公司物资管理系统建设过程解析,希望能够为后续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优化方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36 8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