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三)桃花源记

1.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分) 3. c(3分)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三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的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参考答案:

1.d

2.b

3.c?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小题1】陶渊明 归园田居(一空1分)

【小题2】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3分)(语、足、道三个关键字各1分,句子不通顺、不完整酌情扣分,扣完为止)

【小题3】b(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足”“为”“道”,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文段内容,将各项表述中的信息与文章内容一一比照。根据作者所描写,桃花源人对“山外”只有感叹没有向往,故b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答:①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答: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现在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会使桃花源的社会也变得一样黑暗,桃源人将过上困苦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六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七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44 1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