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善民生的五个重要方面最新5篇

发布时间:

改善民生的五个重要方面 篇一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 姓名:梁颖荣 学号:*** 【摘要】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本。所以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得到充分满足与发挥等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a【关键词】民生;意义;解决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

民生问题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都有着无限极的意义,它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即生存条件)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即生活质量);它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基于此认识和理解民生的内涵是有必要的且是必须的。今天我们所说的民生问题,不仅是物质生活层面,即当年孙中山概括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还包括了精神生活层面的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个“文化”,又是涵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大文化”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及人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我们国家的各种民生问题也在不断放大,从物质到精神,从原本意义上的“人民的生计”上升为精神文化等生活层面,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民生的涵义日益深远。

立足理论和实际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知:

(一)民生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民生问题以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即国家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人之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尊严,主要包括社会救济、基础性的和最低程度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

(二)民生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从而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

(三)民生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民生问题从这一意义上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体系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实行政府全面促进就业,市场充分配置就业资源,劳动者自主创业,企业和劳动力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方针,不断创新业态模式,不断提高劳动标准,鼓励推进体面就业,进一步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使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创业,人人吃好饭。适时放开全面二胎政策,一方面可适当减缓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

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努力使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养老无难,治病无碍,居住无愁,增加生命的尊严感和生活的安全感。(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林区、煤矿棚区等改造工作等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医有保障。

(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兼顾区域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1:要解决好安全性民生问题。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2:.要解决好发展性民生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生。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民生连着民心。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的民生之事,以往解决也许反应很热烈,而现在来解决也许反应很平淡,甚至还会提出更高的标准。因而,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满足于现状,更不能打退堂鼓,应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从低端到高端解决不同时期民生的不同需求。民生建设是高回报的投入,收回的是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认可和支持,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是由此而带来的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持续不断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早日实现“中国梦”上来。

改善民生的五个重要方面 篇二

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浅谈改善民生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之基

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和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关键词】十八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民生意义,途径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民生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关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 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吸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⑤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即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主。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也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姓名:董国富 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3、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家宝:《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改善民生的五个重要方面 篇三

姓名:王伟力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学号: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

[摘要]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本文在阐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从生存性民生问题、安全性民生问题和发展性民生问题三个方面对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让困难地区和弱势人群都能够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中实现团结和谐、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中,有许多涉及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社会效益、节能减排、人均享有、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如何改善民生的问题。而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矛盾最多、差距最大。现在距2020年只有10年时间,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总量目标和人均gdp目标已经可以大幅度超额完成的话,那么在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目标的达到还存在若干变数,有待于我们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就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 3 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让老百姓都得到实惠。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要的和最关键的问题是涉及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利益关系的调整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何, 生活的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最能反映小康的实现程度和社会是否和谐,而这都取决于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能否得到合理和及时的解决。所以,民生问题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所有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让所有人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能够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所有人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信任,对未来抱有真实的期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有序运行,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民生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切实关注民生,并进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解决民生问题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 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政府扩大就业与支持群众自主创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型和小型微型企业,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为劳动者提供高效优质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就业政策,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尽力让群众就业有门、创业有路、生活有来源、致富有奔头。

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使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补、危有所救、灾有所援、残有所助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 5 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加强城乡扶贫帮困工作,做好对残疾人等各类弱势群体救助工作。扎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巩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

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生活难题,加快医疗卫生公益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并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继续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药有所值、医有保障。

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要求初次分 6 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统筹兼顾区域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当前尤其要注意依据经济发展、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变化情况,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合理增加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还要依照分层消费价格指数,建立通胀损失补偿机制,明确和规范价格补贴原则、价格补贴范围和价格补贴办法,根据消费价格指数和价格上涨情况,及时对城乡居民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和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2.要解决好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凸现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然无恙,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完善信访工作体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按照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民安则社会安。”在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方面,要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聚人心的工作。7 惟此,才能赢得一个和谐稳定的大环境,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3.要解决好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生。

一是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要健全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重点抓好基础教育,突出抓好高中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调整农村中小学校规划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支持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二是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继续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推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积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开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群众,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深入展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文明建设的热忱,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民生连着民心。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 8 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改善民生的五个重要方面 篇四

姓名:董国富学号:2111312084 专业:计算机技术

浅谈改善民生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民生是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之基

民生问题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和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安全生产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真正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正视的课题。

【关键词】十八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民生意义,途径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民生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举措,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关于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

吸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⑤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调控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即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主。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也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3、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家宝:《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改善民生的五个重要方面 篇五

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关注民生,扎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报告的要义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各级干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构,与群众联系最多,因此,切实关注民生是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御的重大职责。作为一名乡镇的工作人员,我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关注民生,着力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好扶贫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谋职求业能力。劳务输出是现阶段扶贫工作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形式,但由于输出劳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加上无专业技术,因此去做的多为重活、粗活、苦活,技术要求不高,工资因此也不高,盘点下来,结余不了多少钱,对家庭的帮助不大,在村里的影响也小,达不到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目的,更说不上成为品牌,有的甚至因工资低,吃不了苦等原因中途返乡。因此,我镇可以大力依托职业教育通过村校联动、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培训、选派干部到村担任经济特派员、科技辅导员等形式,采取经常性教育和专业性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因人施教,按需培养的原则,抓好劳务输出前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良好行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用人单位放心、舒心,为家乡人外出谋业提供良好机会。

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通过政府贴息,农信互助等形式,帮助群众筹集资金,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扩大就业容量,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有资源优势的地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资金投入,努力倡导投资方与当地群众和谐共建,投资方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当地群众为投资方提供良好投资环境,使双方互利互惠,和平共处。

3、充分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捆绑式扶贫。以往的扶贫项目种类多、资金分散,加上追求覆盖面,这里投一点,那里用一点,处处费事,遍地开花。钱花了不少,但由于涉及面广,每个项目所得资金并不多,不能带动创业,偶遇天灾人祸便随着返贫。我认为在项目扶贫方面应将各种资金集中起来,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重点投放,我镇可以依托有利地势整合部分资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实行重

点投入,促使每个项目实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强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用创业带给更多人就业机会,真正使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局面,预防和抑制返贫现象发生,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着力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1、要完善民政保障救助体系,确保应保尽保,该济应济。关注民生,是我党宗旨的体现,是十七大要义之一,民政部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在民政工作中自觉地、自始自终地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关注民生对民政工作而言,就是要抓好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军人优抚、高龄老人补助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工作。我镇现救助城市低保242人,每月发放资金28930元;农村低保924人,季度发放资金104940元;我镇今年新增农村低保120人,在此次农村低保新增人员的工作中,我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本着公开、公正的精神,严把救助对象入口关,严格按上级规定确定救助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我镇现阶段正在坚决贯彻上级指示,对残疾人员、精神病患者、智力缺陷人员及白内障患者进行普查登记,对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员进行及时救助。同时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低保户、优抚人员申请的医疗救助及时给予审批报销,从实际上解决群众困难。同时我镇及时准确地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优抚、救灾救济等物款及时发放到应得人群,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同时我镇加强了对敬老院的管理

和服务,使五保老人真正实现保食、保衣、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目标,要让他们住得无忧无虑,生活顺心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还要加大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济力度,确保实现温饱。低保的数额必竟有限,有些人虽没达到低保条件,但仍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对这些人,应采取政府投入,公众参与,结对帮扶、倡导社会救济等形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实行定期补助或救济,使他们能解决温饱问题。

2、加大合作医疗参合资金收缴及帮扶力度,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是要作好宣传动员工作,要将政策讲清讲透,要以具体事例说服群众,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合作医疗。二是医疗服务机构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热情、精心地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要严格执行合作医疗的有关规定,严禁弄虚作假。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困难群众代缴参合资金,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医疗保障。

民生问题是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也是现在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把生活在底层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好我镇的经济建设。

三、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1、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群众得到实惠。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贴、种粮直补、农村合作医疗、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加强监管力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要认真抓好一卡通的执行力度,使各项补贴能切实直接的打到农户帐号上,尽量方便群众。

2、简化办事程度,提高办事效率,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服务。一是推行乡村一体化办公机制。规定每逢场天各村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到镇政务大厅参与办公,为本村村民办事,提供现场咨询和答疑。二是推行党员承诺办事制度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即由党员向群众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为群众办理某一事项,群众找乡村干部办事的,由乡村干部为其到乡里办理,办理结束后在24小时内将办事结案送达当事人。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从而减少群众办事差旅费、生活费等费用,降低办事成本。

3、加强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推行领导责任工作制,联系村领导按地域管理权限,全权处理该村一切事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处理的问题要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凡拖延不理或不及时上报的一律追究联系村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做到真正让干部沉下去,想问题,办事情,切实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发展取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最新改善民生的五个重要方面》,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44 22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