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 改革试点工作汇报【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三变改革汇报材料 篇一

2018年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郭家庄则村土地

三变改革半年工作总结

一、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模式

2017年郭家庄则行政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领导、在村委会支持下独立运行的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构建“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群众(贫困户)”的运营模式,按照“一公告、三公示、一确认、三审核、一登记”流程进行三变改革(一公告:对土地三变领导小组及基准日公告;三公示:对人口核查、清产核资、集体入股进行公示;一确认:股东代表大会对人口核查、清产核资、集体入股的最终结果予以确认;三审核:三变改革方案、清产核资结果、成员大会决议报便民服务中心政府审核;一颁证:由县农业局颁发合作社登记证书),根据《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郭家庄则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全体股民选举股东代表60名,选举产生9人小组理事会、9人小组监事会。《郭家庄则行政村三变改革方案》、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章程》通过股东代表大会。设置合作社名称为:府谷县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最终确定“集体资产变股权、县产业扶贫整合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

二、合理划分股权,确保股民合法权益

郭家庄则村三变改革设“人口股”、“资金股”和“集体股”三种股

— 1 — 权,共计1285股;分别占比60%、16%、24%(其中人口股占比60%(771人),人口股每人1股,共计771股;资金股占比16%(县产业扶贫整合资金40万),每人占0.27股;共计205.6股,集体股占比24%,共计308.4股(其中包含贫困户每人1股共计贫困户优先股13股,在贫困户退出之日起归集体所有),县产业扶贫整合资金及村集体土地和人口作为股权分配基础,折股量化到每名成员,依人定股、人均0.27股、在册贫困户每人在0.27股的基础上增加1股,以户颁证。

三、商定分红,实现收益最大共享

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本着“壮大集体、发展公益、实惠群众”原则,将年度利润依次提取12%公积金(集体股),用于发展生产、转增资本和弥补亏损;提取12%公益金,用于全村集体公益性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扶贫救助等;其余76%经与全体股东商定分配形式后,一次性分红按成员家庭占股比例分红到户。

四、选对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选择产业前景良好、投资回报率高、市场风险可控的规模化大红袍花椒种植、中草药种植、羊子养殖两个项目为切入点,与王家便民服务中心的大红袍花、羊肉合作社建立购销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当前各类资金、集体资源及成员股金,开垦武家峁村大善沟慌坡土地200亩,种植大红袍花椒8000余株,现已开垦大红袍花椒种植地80余亩,种植花椒2400余株,预计该项目在三至五年后,除去管护、肥料等支出,每株花椒收益达到200元左右。在马连坪村园则峁建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养殖基地,该项目计划占地600亩,建成以养殖、草场、采摘园为一体的种养殖基地,项目现已平整— 2 — 养殖场建设用地20余亩,建成500平方米羊舍一座,养羊62只。今后用三至五年时间,增加牛、羊、驴的养殖规模,达到1000头(只)。着力建立以集中种植、家庭农场、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化发展服务体系。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把种植户对技术的不足进行弥补,随时督促其对技术上进行学习并且把其种植产品当以前种植的传统农作物一样进行关注。把风险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种植户的关注当中降为零。

五、项目评估与建议

对各项数据分析表明,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社会效益,发展大红袍花椒、养羊养殖的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不但解决了本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增加了贫困户和村民经济收入。同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走出一条新路。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优势,严把质量关,提升品牌效益,着力建立以集中种植、家庭农场、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化发展服务体系。

郭家庄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2018年5月24日

— 3 —

“三变”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AA区“三变”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一、AA区“三变”改革工作情况

2017年,AA区在“三变”改革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打造“股份农民”这个核心,坚持以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坚守底线,创新机制、循序渐进,防范风险、重点突破,配套改革、城乡统筹,集聚发展为目标,以全域生态、全域产业、全域旅游、全域扶贫、全域文明为建设方针,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股权化、联通化、智能化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打破资金、环境、空间的制约,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取得新突破,有效激活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

截至目前,AA区内参与“三变”人数累计11932户42394人,实现除政策兜底保障外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全覆盖,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到户率均达100?实现分红10820户,占比91?累计分红7846万元。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5093户16113人减少到现在的1697户4741人,减贫11372人,贫困村从22个减少到6个,贫困发生率从9.57?至2.81?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9904元增加到2016年10889元。

AA战区按照“4332”(“4”即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区、开放式扶贫协同决战先行区、农旅文融合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3”即一年改变面貌、两年摆脱贫困、四年巩固提升,“3”即世界的东方田园、中国的南方牧场、凉都的北部新城,“2”即大地一铺牌、建筑中国风)的定位,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变”改革为动力,以“平台支撑、多点作战”的模式,统筹推进战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扶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基层党建等建设,打造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建设新样板。

目前,承包地入股128338亩、集体土地入股5955亩、四荒地入股5882亩、房屋入股3436㎡;截至目前,参与“三变”改革23610户91235人,其中贫困户8757户32072人,共签订合同23610户,合同书签订率100?颁发股权证22980户,股权证发放率97?分红单发放22980户,发放分红金2609.4万元,分红单发放率97?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城乡统筹抓“三变”

一是促进城乡资源互补。针对部分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发展路径的村和不具备脱贫条件的“两无人员”,运用股份制的理念,拓展城市“三变”,按照“三变+城市资源+扶贫”模式,通过异地置业、异地入股等形式,到市区、景区和其他功能配套完善、商业业态丰富的乡镇、村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区财政整合资金5140余万元,在中心城区为全区44个村每个村购置100平方米商铺,交由区物管公司代管经营,预计每年每村可分红10万元。目前,44个村共实现分红220万元,受益贫困农户316户847人,确保了村集体、贫困户有稳定、长期和可观的经济收益,有效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二是促进城乡资金互融。针对农村缺资金、缺资源、缺经营主体的现状,从资金入手、从金融破题,充分考虑到贫困群体较为脆弱、经不起折腾、承担不起颠覆性失败的风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以城市停车场、特色街区、广告牌等政府“稳赚不赔”的公共资源和优质旅游景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作为平台,打消金融机构贷款顾虑,变特惠贷“户户贷”为“人人贷”,引导贫困户每人贷款5万元与区平台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经营管理获取分红收益。具体为,平台公司与贫困户按6:4的比例投入资金,贫困户按投资金额第一年8?第二年10?第三年12?第四年8?受收益,第五年按出资额1:1.5退出,个人偿还贷款。对各类致贫返贫人员,及时纳入政策贷款享受范围,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三变+金融+扶贫”把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变为“股东”,享受“特惠贷”的贫困农户每人每年享有4000元以上的分红收入,脱贫有了保障。目前,全区特惠贷“人人贷”覆盖贫困群众8895人,实现分红2821万元。同时,围绕筑牢“两无”人群兜底保障,借助市农商行增资扩股的机会,投入财政结转扶贫项目资金684万元,为农村“两无”贫困人员542户1086人购买原始股份400万股,每年人均可分红552元。

三是促进城乡要素互动。一方面按照“三变+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特色街区设置“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XX战区特色产品展销平台,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垂直供销系统,刺梨酒、米洋芋、万寿菊茶、人参果、猕猴桃、芦笙、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走出山门、走进市场。建设营养餐配送中心,辖区学校、监狱食堂食材优先使用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电商订单”“城市特色街区展销”等方式,与各市场销售主体建立长期的供应合作关系,既保障食品安全,又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让“山货”销有门路。建立“保底+分红+销售利润+就业收入”的收益分配机制,平台公司将销售利润的5?还给村集体,让农民获得生产、加工、流通、就业等环节的利润。另一方面激活人力资本。按照“三变+培训+创业就业+扶贫”模式,依托XX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组织农民和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培育引导他们变餐饮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员、导游、电瓶车驾驶员、产业工人等,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真正让农民在城市“有股份、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

(二)聚焦股权合作抓“三变”

一是无物不股。围绕打造“股份农民”这个核心,出台“三变”改革系列方案,对“三变”改革工作运作、资金筹集、整合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整合国家、集体、农民的土地、林地、荒坡、水利设施、房屋等所有可经营性资源、资产,通过村集体与农业专家组成的确权小组、评估小组进行确权登记、评估量化,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使资源资产化、资产财富化、农业品牌化。目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完成第三轮公示,公示面积17.5万亩,完成率为93?完成XX区房地一体外业测绘10835宗;发放林权证1749本,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688个,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39宗504483亩)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42宗229.8亩)确权颁证已完成;清理资源性资产共48140.04亩,清理经营性资产共1995.84万元,清理非经营性资产共7922.8万元。区内共计承包地入股34812亩、集体土地入股969亩、集体林地入股250亩、房屋入股5700㎡、水域面积入股2300㎡。

二是无奇不股。把气候资源、山水风光、民俗技艺、名木等稀奇资源量化入股。如:高炉村将梅花山的冰雪、梅林、房屋等资源入股,由村集体的伊梦园公司组织农户梅花山国际度假公园、国际滑雪场、观光牧场、一号观景平台等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村集体将所获收益80?于帮扶贫困户18户59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327元/年,20?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273户889人实现增收,村集体积累达50万元。又如:大河镇整合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3万元及周家寨村0.6亩土地折价5万元入股,与XX区民族民间文化协会共同打造大河镇民族民俗文化馆,用于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示、服饰加工销售、歌舞展演、民俗文化体验等,周家寨村占比15?覆盖贫困户88户360人。

三是无事不股。凡是能用股份合作推进的工作,都用股份制的理念推进。如:按照“三变+美丽乡村+扶贫”的模式全面启动区域内20户以上美丽乡村“10+N”升级改造,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分两年推进全区200个改造任务,覆盖群众15579户64052人,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经营协议,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级标准出资进行改造、装修、统一经营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经营,发展农家客栈、农家乐、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经营有效期内,按照约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切实让农村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职员。又如:采取“镶嵌式”的方式,把搬迁户放在一些农业产业比较成型的区域和中心城镇,安置点建设以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公司为主体,一楼80㎡至120㎡左右房屋产权办予农户,用于老百姓居住,二楼、三楼产权为旅游公司所有,用于农家客栈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对搬迁农户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微田园、组团化、生态化”打包开发,搬迁农户按股获取分红收益,不但解决短期脱贫的问题,还解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确保了贫困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6年XX区共建设6个安置点,新建住房908套,搬迁安置908户4151人;XX战区2016年共建设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建住房583套,搬迁安置583户2448人;XX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XX战区共建设2个安置点,新建住房817套,搬迁安置817户3652人。

四是无钱不股。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农村设施类、生态修复类和治理类、财政扶贫发展类、支持村集体发展类(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资金,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权权利,变“输血”为造血,变简单的资金支持为资产支持。目前,区内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831万元,撬动农户、集体、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19.21亿元。如:开化居委以产业扶持资金50万元及“一事一议”工程修建的3.18公里通组公路和80盏太阳能路灯折价118.64万元,入股到凉都高原比女街生态园,占股0.855?所获收益辐射全村所有农户,其中贫困户61户195人。同时,创新“三变+(党建、金融、培训就业、美丽乡村、异地置业、特色产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城市资源、易地扶贫搬迁、电子商务、文化产业)+扶贫”等十二种模式,积极发展“三变”产业,构建股权平台,围绕全域“三变”、全员“三变”、全要素“三变”不断深化拓展。

(三)聚焦农业经营抓“三变”

一是挖掘生态资源,推动特色产业覆盖带动。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以“三变”为引领,以“股权”为纽带,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园区提质增效、特色品牌塑造、新型农民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产业“六大行动”,大力实施“3155工程”,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形成了万亩商品蔬菜、万亩特色花卉、万亩中药材、万亩特色经果、万亩竹海等产业带,打造了大河现代都市型农业园、月照双洞休闲观光农业园、大湾乌江源农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点,拟创建大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万亩产业、百里画廊”产业空间格局。粮经比从2014年的39.26:60.74调整为2016年的16.71:93.29;区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16.71万亩,XX战区6.125万亩,区内基本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

二是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区属投融资平台公司在项目建设、融资贷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强弱融合”,让合作社学会了“现代种养”、请到了“职业经理”、学会了“以商招商”,各平台公司将产业作为“实训基地”,通过“三送三促”活动、“四夜工作”(夜学夜访夜议夜谈),实施“统一良种、统一种养、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方式,让合作社带领农户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脱贫致富,现已培养出卢凤军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型人才。如,由区物管公司选派一名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党员的同时挂任村委会副支书、非党员挂任村主任助理)入驻村集体的股份合作社,有效破解合作社缺“经营能人”、村支两委没有精力和能力抓好生产发展的“难题”和“痛点”。又如:区物管公司帮助青林乡二寨村引入贵州博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青林乡紫鹃茶示范园,区物管公司占股49?贵州博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占股51?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现有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成长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截止目前,2017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培育1000万元企业16家。全区参与“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中农业企业共计42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实现XX区内每个乡镇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44个村都建立了村级合作社,实现村级合作社全覆盖;全区共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6家,2016年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钟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六盘水市XX区民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XX区茂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组织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9家。

三是实施示范打造,带动农户发展引导产业升级。今年以来,XX区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目标,打造三变项目215个,涉及种植养殖、物业、景区建设、特色街区、民宿、文化、服装、加工等领域,打造了集乡村电商(超市)、村寨便民服务中心、干群联系室、洗浴中心、公共卫生间、理发室为一体的“六合一”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基地联农户“产、供、加、销”一体型的青林乡羊圈养殖基地、青林生态土鸡养殖场、青林乡博新牧业有限公司养牛基地、南开乡新发村构树和牧草种植示范点、“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观光”型月照下扒瓦扶贫生态园;实现旅游、文化、体育、农业融合发展的凉都高原(温泉)比女街生态园;南开乡新发村种草养畜基地、木果镇牛场村万亩杜鹃植物园、金盆乡天生桥村乌洋芋种植基地、保华镇二道坪村雪凝红核桃种植示范园等示范点,涌现了双洞山泉、“多咔乐”山泉水、乌得爽洋芋、“凉都凤”生态鸡、努比亚羊、西门塔尔牛、布朗李、美味园辣椒、二月春剪纸、钟牌服饰等一批“三变”商品。

三、聚焦机制建设抓“三变”。一是建立财政扶持机制。出台《XX区财政资金入股监督管理办法》《XX区财政资金变股金管理办法》《XX区“三变”改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初区财政预算安排“三变”改革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三变”改革发展,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生产、初级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工作。

二是建立实际操作规则。已草拟《“三变”改革教材(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操作指引规则》《XX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XX区清理农村集体资产工作指导意见》《XX区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指导意见》《XX区组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指导意见》《XX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十二制”》;现正以大河镇为试点,全市范围内率先组织实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经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6867人(三榜公示数据),下一步将试水7个村集体合营的方式组建集团公司,采取多村联合、交叉持股、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经济(请大河镇完善相关内容及数据)。

三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出台“三变”改革《法律服务及规范协议实施方案》《合同管理办法》《合同文本》,对5类入股形式以合同文本模版进一步明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XX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对入股进行主体进行资格审查及“三变”改革入股合同备案;检察机关、法院等开展民生资金保护和服务保障“三变”改革专项工作,为三变改革提供操作路径和法治保障。明确区惠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万丰源担保公司作为我区“三变”改革投融资担保主体,区级设立“三变”改革专项资金,其中调配4000万元投入区惠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区财政局出台《XX区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00万元,与保险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葡萄、梨树、桃林等进行农业特色保险,切实抵御市场风险。

四是创新督促检查机制。区级成立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宣传部部长“四人小组”强化对“三变”改革工作的督促、指导;同时结合“三变”改革的重点工作制定了工作调度机制、督查机制,建立“以改革论英雄”的制度体系,实行月排名、季通报、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确保“三变”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虽然工作中我们去的了一定成绩,但我们还存在市场主体不够强和培育不够、财政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股权结构划分不够合理、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发掘和拓展各地资源禀赋、整合提升特色优势为基本路径,扎实推进XX区和“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XX战区“三变”改革工作,把农村建设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XX区“三变”改革办公室 2017年10月23日

913铜仁市三变改革工作汇报 篇三

铜仁市推进“三变”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铜仁市农业委员会(2017年9月13日)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委厅字〔2017〕17号)和《中共铜仁市委委办公室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铜党发办〔2017〕50号)精神,按照省委关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部署,我市上下联动、蹄疾步稳,以“三变”为路径,以“三社融合”、民心党建以及春晖行动为抓手,以“三权”为基础,以“三金”为指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使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以及春晖行动三者达到功能上的融合,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一、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实现高位推进。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黔委厅字〔2017〕17号)精神,印发出台了《铜仁市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实施方案》(铜党发办〔2017〕50号),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委。各试点区(县)相应成立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工作。同时,通过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牵头部门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省“三变”改革精神,研究部署“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工作。二是建立推进机制,确保有序推进。印发了《铜仁市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实施方案》(铜党发办〔2017〕50号),除思南和德江两个省级试点县以外,其余八个区(县)作为市级试点,把农村“三变”改革与民心党建、“三社融合”改革、春晖行动、产业发展在功能上有机结合,丰富了“三变”改革内涵。各区(县)“三变”实施方案均已通过市““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行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三是建立督查机制,确保落细落实。按照“三变”实施方案,结合《铜仁市全面深化改革督查工作制度(试行)》,积极开展考评、督查,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工作。2017年4月,市政府督查室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办证以及“三变”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四是建立宣传机制,强化改革氛围。认真开展了改革经验成效的总结工作,对“三变”改革亮点进行宣传推介,展示我市“三变”改革成果,并结合“一报一网一台”市级主流媒体平台,开设“三变”改革宣传专栏,增强社会影响率,扩大群众知晓度,营造“三变”改革氛围。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盘活农村资源为基础,推动资源变资产。一是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截止目前,全市171个乡(镇、街道)已全部部署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权属调查162个乡镇,占总数的94.74%;完成权属调查的村有2688个,占总村数的95.9%;完成权属调查户数为80.0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93.37%;共完成实测面积578.45万亩,占国土二调面积的83.88%。二是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工作步伐。出台了《铜仁市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方案》、《铜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施方案》,成立了铜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铜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农村产权交易流程》、《铜仁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铜仁市农村小型水工程产权交易管理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目前,各区县和100多个乡镇已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体系,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抵押融资12亿多元。同时,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截止目前,共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556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面积1667.93公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款5.7亿元。(二)以集聚资金为重点,引导资金变股金。出台了《铜仁市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铜仁市精准扶贫“精扶贷”工程实施意见》、《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一是用好专项扶贫资金。通过“三社一中心”模式,在贫困户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将资金集中投入企业进行产业发展,把专项扶贫资金转变为股金,实现利益分红。中央和省财政共下达我市财政扶贫资金7.73亿元,各区县已批复项目2591个,资金3.31亿元,已全部启动实施。二是用活“精扶贷”小额信用贷款资金。积极创新资金筹措渠道,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扶贫开发,营造金融支持大扶贫开发格局。目前,推动小额扶贫信贷创新发展,在率先与国开行合作的基础上,又与信用联社联合开发了“精扶贷”金融产品,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融资难的机制障碍。全市注入“精扶贷”工程风险补偿基金6032.84万元,覆盖农户2.73万户,受益贫困人口9.5万人。三是创新扶贫融资模式。总额500亿元的中国铜仁武陵山扶贫投资发展基金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分别与浦发银行、交通银行、贵州银行、重庆银行、邮储银行设立了子基金共计343亿元,已到位资金127.5亿元。比如,印江县创新开发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印江县兴鑫投资有限公司为一级融资管理平台,印江县惠民担保有限公司为二级融资担保平台,县茶业局、畜牧局、食用菌产业办为二级融资管理平台,各乡镇和村按产业成立的贷款信用协会为三级公示平台(即“一会”)的“四台一会”模式,实现对开发性贷款的管理、担保和公示。

(三)以完善机制为保障,推进农民变股东。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在全市选取16个试点乡镇、17个试点村,围绕“一年见雏形、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思路,积极探新路、摸经验、扩成果,为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截至目前,积极探索了玉屏温氏“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生猪代养户模式,打造出思南县青杠坝村整村综合改革、渔溪沟村资金变股金发展模式,德江县荒山绿化建园区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和万山区九丰山地高效农业综合体“1+N”模式、中华山村“622”贫困农户入股分红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样板。二是明确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把抓“三变”改革试点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破解“城乡差距大、农村三资闲置多、资产利用率低、农村空心化率高,农村机制不活,农民致富不快”等突出问题。三是明确试点内容。市县改革试点方案均明确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试点具体工作内容,确保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四是明确试点工作步骤。按照“抓好资源资产股份量化、开展出资财产公示、确定入股合作对象、建立股份合作关系、签订履行合同合约、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六个步骤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通过“三变”,全市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截止8月底,全市流转土地184.91万亩,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47.55万户,共实现土地流转收入6.05亿元,实现打工收入18.91万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5家、总数达到73家,同比增长34.25%;新增市级家庭农场290家、总数达到640家,同比增长82.86%;增新农民合作社1695个,总数达到6270个,同比增长27.03%;新增猪牛羊代养户700余户,总数达到1400余户,增长55.6%。从养殖业来看,玉屏温氏的231模式得到复制和推广,全年共发展猪牛羊代养户1400余户,同比增长55.6%,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231模式即:农户投资20万元,每批饲养300头猪(年饲养2批,出栏600头),年收入10万元。231模式实现了代养户的市场零风险,成为了股份制的有效平台。从种植业看,全市茶叶基地面积已突破180万亩,拥有“梵净山茶”、“石阡苔茶”两大驰名商标,“梵净山茶”在全国100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第41位、品牌价值达13.57亿元。茶叶年产量达8.21万吨,年产值达81.14亿元,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26家,专业合作社381家,带动33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农户均增收1.42万元、人均增收355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试点乡镇存在着对农村“三变”改革方向不明、步骤不解、举措不清等现象。没有认真研读三变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对政策的把握不准确,不清楚“变”什么,怎么“变”;个别地方对“三变”改革认识不够,改革氛围不浓,工作推进较慢。

二是基础工作不扎实。对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推进缓慢,如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查等,个别试点工作推进缓慢,使农村资源还处于“沉睡”之中,无法变为资产产生效益;同时,由于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没有得到界定,即使有财政资金注入变成的股金,也不能有效地明确到农民身上,农民变股东在制度设计上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推进。三是经验总结不深入。对改革推进过程中涌现的一些较成功的经验措施和改革模式总结、提炼不到位,从而有效地进行推广复制。四、下步打算

一是加快推进基础性工作。按照“定时间表、定工作量、定路线图、定责任人”的要求,认真做好“三变”改革基本情况统计调查、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村集体“三资”清理核查和登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及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改革工作台帐,切实把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改革培训力度。加强对基层尤其是试点乡镇(村)党政领导、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重点人员的培训,形成“三变”改革一线核心力量,引导农民知晓“三变”、参与“三变”、受益“三变”。不断推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成熟典型,及时总结宣传各行各业的成功案例,提供更多改革样板,推动“三变”改革由“盆景”向“风景”转变。

三是拓展“三变”改革深度。在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试点的同时,强化调研,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力争2017年全市“三变”改革全面推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工作落实机制、业务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构建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考核科学、督查有方的体制机制,确保“三变”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三变 改革试点工作汇报》,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44 23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