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跨文化沟通(优秀5篇)

发布时间:

由于各国的文化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无论是表层的语言、礼仪,还是中层次的建筑、饮食、礼仪或者处于核心层次的民族价值观、思维等等。这就决定我们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会遇到障碍和冲突,如何能有效地跨文化沟通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如何有效跨文化沟通》,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 篇一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很荣幸的能选上跨文化交际学的选修课,通过这学期虽然为数不多的课程,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却丰富了许多。跨文化交际有宽泛也有具体,有言语也有非言语,有思想也有行为,有差异也有融合。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还有交通技术、多媒体、互联网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进步,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交往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所以跨文化交际在当今社会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这一段时间的课堂上,自己并不是一无所获。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自己有了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前的我总以为翻译是很容易的,只要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单词,要翻译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说出来的时候,却变得错误百出,面目全非。翻译并不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传达出来,他需要的是你将别人的东西忠实于原文,不仅是将别人的东西简简单单的发出来。更多的是讲究得体,准确,自己不能将别人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

再者,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和不同的人交流,而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走进彼此的世界进行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交流顺畅,我想这就叫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叫做实践出真知。虽然我们不是打仗没有胜负之分,但能否与跨文化的国度、种族进行完美的交流就取决于对他们文化以及双方之间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

学习了跨文化交际这门选修课使我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我之前认为的只要学会对方的语言就可以了。实际上即使全球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语言也不能克服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因为语言仅仅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所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而且,语言代码仅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而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等的方面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学习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及方面的差异,帮助了我们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改善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心理方面,学习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是我们发现了新的乐趣,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满足感。也帮助我们预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行为,并方便我们解决交际中所产生的问题。

最后,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我认为,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比较适宜的英美原版的文化产品,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或是利用因特网,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信息。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录像等,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操作者,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把这种语言文化灵活、得体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我想我应该是没有机会再听老师讲课了,可是我知道,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我永远不会停止,谢谢《跨文化交流》一学期的帮助,你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在将来自己去学习知识。也谢谢老师一学期以来的认真授课。

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 篇二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输送合格的教师,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教授“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这门课程时,我们要在以理论串实践案例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三、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跨文化交际关键词案例教学双向沟通 《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论丛》第二辑

跨文化交流教案 篇三

The aims of the unit:

In this unit,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Language and Culture again. We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1. Color term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2.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3. Discovering Problems: Translating across languages. 4.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s Culture 1.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d: This color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celebrations and joyful occasions both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China. Red-letter days____ holidays such as Christmas and other special days. To paint the town red____ to celebrate wildly, to go out to drink and have a good time.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_____ to give a lavish welcome. To see red ___become angry Waving a red flag ____ doing something that could cause quick anger in other people. B In Chinese: 开门红___ to begin well, to make a good start. 红光满面____you look the very picture of health and energy. 红白喜事____ weddings and funerals. 又红又专____ both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 一颗红心____ loyal to the party, having socialist virtues. White: To most Chinese and Westerners, white has certain similar connotations: purity, innocence, 洁白,清白无辜。

A white lie___ a harmless lie.

白菜___ Chinese cabbage

白熊___ polar bear

白蚁___ termite

白费事 ___ 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nergy.

白送___ give away, free of charge, for nothing. 白开水 ____ boiled water

白肉___ plain boiled pork 坦白 ____ to confess, to make a clean breast of things

白痴____ idiot Black: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various terms indicating that black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qualities: blacklist, black market, black-hearted and a number of others. Blue: In English, blue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unhappy feelings. 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___ a sad, gloomy or depressed mood. A blue Monday____ the first day of work or school after a pleasant, happy weekend. 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 work. …2。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Connotation ___ the suggesting of a meaning by a word apart from the thing it explicitly names or describes; the implication of a word , apart from its primary meaning. There are some sorts of unfavorable or unpleasant connotations for the meanings of some words. Denotation____ its explicit meaning 3。Discovering Problems: Translating across languages The translation of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s far more complex than most people believe. Language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difficult; it can be inept and have extreme consequences. Problems in achieving equivalence: Lexical equivalence

One of the goals of translation is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but dictionary translations rarely reflect common language usage in a culture. Idiomatic equivalence

Idiomatic expressions are culture-bound; they do not translate well.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foreign languages are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people to learn. Grammatical-syntactical equivalence

Difficulties may also arise when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grammatical or syntactical features. Experiential equivalence

If an object or experience does not exist in one culture, it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words referring to it into the language of that culture when no word may exist for them. Translations frequently produce misunderstanding or incomprehension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orientation. Conceptual Equivalence

Abstract concepts may not exist in the same fashion in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lies in matching concepts. 4。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s Culture Language, any language, has a dual character: it is both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a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has three aspects or elements: production is co-operation, is communication, is language, is expression of a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it is specifically human; The second aspect of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s speech and it imitates the language of real life, that is communication in production. The third aspect is the written signs. The written word imitate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culture also has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culture is a product of the history which it in turn reflects; the second aspect of language as culture is as an image-forming agent in the mind of a child; the third aspect is as culture. Culture transmits or impacts those images of the world and reality through the spoken and the written languages, that is through a specific language.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and as culture are then products of each other. 5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篇四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姓名:陈楠

学号:2011010210120

班级:11级旅游管理4班

摘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体验的品质,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可以提高外国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增加旅游外汇收入。本文将从旅游领域,分析跨文化交流的产生、障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对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能力

能力提高

旅游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跨国旅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旅游的文化交流作用愈发凸显,同时也会出现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一、 旅游跨文化交流的产生

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员相互间进行交往的活动,也指同一语言的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还有人认为跨文化交流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他乡的旅行活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以文化景观的形式面对旅游者,它是地表上的文化印记,显示出一个地区的综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包括可见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房屋建筑风格,服饰差异等实物性的文化外在表现。还包括意识形态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如语言、艺术、宗教、精神方面的内容。旅游者在旅行中会见到很多和自己的家乡不一样的东西,特别是跨国旅游。每个人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来思考的。当旅游者到与自己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地方去旅游,易于误解、不解的东西越多。对于跨文化的解读是双方面的,旅游者对目的地跨文化解读的同时,当地人也在对旅游者进行跨文化解读。这就形成了旅游的跨文化交流。但是由于跨文化交流者的文化差异,社会规范差异等,跨文化交流不像普通交流一样简单。

二、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一)文化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差异理解为障碍。由于差异,旅游者与当地人交流时不像与本地人打交道那么容易。而文化差异是横亘于交流者之间的鸿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价值观影响。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本文化的价值系统,成为他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而东方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在以集体取向的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礼让,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追求随遇而安;而在个人取向的西方文化中,随遇而安则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人们崇尚个人奋斗、独立性、追求自我实现、放任个性、自我肯定、自由发展、要求个人空间、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保护个人隐私(年龄、婚姻、收入、地址、信仰等在西方社会都属于个人隐私)。因此,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给跨文化交际设下了重重障碍。

2、思维模式不同

东、西方人对外界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别,因而他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思维模式差异会造成交际行为、语篇结构、交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东方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因此,中国人的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他们说话、写文章不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而习惯于绕弯子,有一个从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他们往往把对别人的请求、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交流时,仍然用汉语思维习惯,会让西方人理解不了,甚至感到不耐烦。

3、社会规范不同

规范是跨文化交际涉及的重要层面,规范是社会的期望、行为的准则、或活动的规约,它是交际行为的制约系统,也是交际行为的解释和评价系统。规范分为:民俗,包括风俗习惯、禁忌、交际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由于在语言、非语言的编译码过程中所依据的社会规范存在差异,因此,日常生活中,寒暄问候、致谢祝愿、抱歉礼让等都受民族文化制约。一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交际的话题,可能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交际时设法回避的话题,一个文化中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另一文化中对隐私的侵犯。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可以问及一些涉及到收入、工资、信仰、宗教、婚姻状况等话题,这是示意关心的一种表现;但类似的话题在说英语的文化中却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二)语言差异

语言是沟通的最直接最基本方式,虽然肢体语言可以起到一定的沟通作用,但是两个语言完全不互通的人,是不可能顺利进行沟通的。除了基本的语音、语法、词汇,语言习惯在语言沟通中影响更大。而语言习惯,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通文化背景下语言习惯各不相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三、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的内部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这种能力是针对文化冲突而提出来的,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时往往出现障碍和困难。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对外国游客的基本从业能力,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形象的核心。对于旅游者来说,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更好的融入旅游目的地,与当地人更好的交流沟通,从而提升旅游体验的品质,获得愉快的旅游体验,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建议

(一) 了解异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包括以下几方面:

1、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

2、社会规范

3、词汇和非语言符号内涵的含义

4、价值观

5、审美观和思维方式,是沟通主体长期的文化积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以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为例,中国人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听到别人的赞美、夸奖或赞扬时,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时还使用“自贬”的方式,如用“不敢当,不敢当” 等词来回答别人的恭维,表示自己受之有愧。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天人相分”的宇宙观的影响,在与人交际时,他们尽量做到与对方“一致”避免发生冲突。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会大大方方地接受,习惯用“Thank you”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

不知道双方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差异的旅游者,不可能顺畅的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旅游从业人员,更不可能透彻生动的像旅游者介绍旅游目的地。

(二) 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简单来说就是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规范会有所差异。小到打招呼的方式,见面礼,大到道德规范,法律规范,都大相径庭。

老北京打招呼,互相第一句话是:“吃了吗?”这只是一句问候语,没有半点想请你吃饭的意思,就像西方人,第一次见面说:“ You are so beautiful !”其实不是你有多美,重点只是跟你问好而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的你吃了没和西方人的You are so beautiful 是对等的,都是打招呼的方式而已。

了解社会规范,行为规范,才可以更好的融入旅游目的地,减少与当地人交流的障碍,减少互相之间的误解,使跨文化的交流更顺畅。

(三) 提高自身素质,尊重以文化

人们面对新事物时,由于都是从自己的经历、文化背景来思考的,不免会产生误解。并且由于人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觉得自己原有的认知才是对的,更为跨文化的交流增加了阻碍。前面提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各种差异,而为了可以减少跨文化交流中的阻碍,我们要学会接受这种差异,抛开陷入为主的思想,去了解接受异文化,不能以原有是是非观来评判异文化,甚至产生歧视心理。

当我们听说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纸,是用手擦,第一反应是什么?很脏?很恶心?这就是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卫生的。可是他们的方法,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干净。印度厕所不像我们的公厕有卫生纸,但是全部在马桶旁备有一个水槽。是伸手可及的。专门用来帮助事后清洁。连最豪华的酒店卫生间也是如此。印度人看中国人还觉得可笑呢。为什么呢?有个印度人就说过‘想到他们用纸擦,我都不愿意和他们握手’。为什么印度人会这么想呢?原来印度人认为,所有用纸清洁大便的人,都是不洗手的。

每种文化都有它延续流传至今的力量,它们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而不是只有你所认知的是高尚的文明。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请先去了解别人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惯,不要一知半解就以原有的是非观评判,歧视。

(四)加强语言实践

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沟通交流的桥梁,但是并不是拼写、发音、语法都没错误就代表你对这种语言可以很好的运用,还要了解异文化的背景,社会规范,用语习惯。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开车出了车祸,掉下了山谷,救援人员在上面大声问:“How are you ?”他习惯性的说:“I am fine , thanks.”救援人员听到他说没事就走了,然后他就流血过多死了。这个笑话中的英语对话,是初一英语课本中的基本对话,所有中国孩子学英语,都对这个对话印象深刻,甚至成为一个固定的回答模式。可是在语言交流中,需要的不是公式化的应答,而是符合对话场景的回应,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语言基础,还要了解异文化特征和差异以及用语习惯。比如中国人同美国人对话,用英语交流时,对方夸你:“You did a good job!”你不能以中国的用语习惯说:“Where where”,而应该大方的说:“Oh,thank you.”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文化差异,用语习惯等,才可以对跨文化交流起到更好的作用,而不是让听你说话的人了解你所说的字面意义,却了解不了你所想表达的真正内涵。

五、结语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仅是旅游行业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的必修课,这不仅仅能体现一个人的自身涵养,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不断学习积累,掌握跨文化交流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促进旅游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跨文化交流 篇五

跨 文 化 交 流 结 课 论 文

姓名:努斯亚·赛力克

班级:资源地质14级4班

学号: 05141902

跨文化交流

英语学习中,文化与语言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学习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境,促进语言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朱文俊说:“通俗地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既是学习手段,也是学习目的。文化学习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总希望对外语的运用尽量能像英语国家的人一样准确、流利和自然。但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不多,而且在实际交流中喜欢套用汉语的观念和习惯去理解对方,因此经常会出现交流障碍。如果想将英语变成熟练的交际工具,就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要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文化的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由于中西文化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相当的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体会到这些差异。然而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常常出现造句准确但使用失当的现象。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受到制约。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所学语言教材的全面了解,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障碍是学习者普遍遇到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家文化中的俚语或习语缺对英语国乏感性认识

阅读有关文章时,每当遇到一些俚语或习语,学习者便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平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较少,常用本族文化去理解,即无法找出上下文关系,严重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常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曲解原文意思。

例如:“It is a wise father knows his own child.”这是一句英国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的第二幕第二场,是剧中一仆人Launcelot对阔别多年的父亲Old Gobbo说的: Launcelot: Do you not know me, Father? Old Gobbo: Alack, sir. I am sand-blind, I know you not. Launcelot: Nay, indeed if you had your eyes, you might fail of the knowing me: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Gobbo因自己的眼睛快要瞎了,无法认出眼前的孩子。Launcelot对此的解释是:长久的离别,即使是聪明的父亲也未必能认出自己的儿子。在上下文中,这种理解入情入理;若按字面直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仅表达略嫌拙笨,而且有悖常情:当着父亲的面,儿子评价说父亲不属聪明之列,显得唐突。因此,上句可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倘若学生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未摄入英语中这些特有的俚语或习语,那么在阅读时就会碰钉子。

2、对中西文化中共有事物缺乏正确认识

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轻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习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做狗。例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top dog”(权威人士)、“I am an old dog.”(我已经老了。)、“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等等。在英语学习中若不留心这些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3、混淆了中西两种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这种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如,汉语中习惯将称呼“王老师”、“张护士”称为“Teacher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再如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Peter”。

针对上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技能是一个值得关心的话题。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文化背景介绍

教师概括介绍与所阅读文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扫清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如:当理解“As a young man,you should get Midas touch.”一句时,大多数学生会直译为:“作为年轻人,你要得到迈达斯的触摸。”教师需要给学生做相关文化背景介绍:迈达斯是传说中的佛里几亚国王,酒神狄奥尼索斯赐给他一种力量,使他能够把他用手触摸的任何东西变成金子。这个故事与中国人熟悉的点金指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Midas touch”是个习语,意思是“挣钱的本领”。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为:作为年轻人,你要有挣钱的本领。

2、文化信息对比

外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之后才进行的,这时,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原有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又干扰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结合日常教学把两种语言经常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觉地汲取目的语言中各种文化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结合日常外语教学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在各个层面进行,例如可以在词汇、语用、习俗、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

3、创造语言文化环境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标文化。例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还可以鼓励学生与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对面交谈,让对方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院可成立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英语配音等活动,模拟现场,在实际运用中学好英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如何有效跨文化沟通》,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44 9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