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全民依法治国心得体会报告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有关全民依法治国心得体会报告》,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2020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篇一

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了重要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要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首先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真正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依法治国的目标,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是中国毋庸置疑的政治现实。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依宪治国,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依宪执政,就是坚持和突出党的执政地位。

对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大张旗鼓地讲”,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渲染的“党、法不两立”“党大还是法大”等奇谈怪论混淆视听、扰乱人心。

2020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篇二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2月15日人民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为整体事业发展明晰了方向、确定了遵循。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依然在于党的领导。从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先后54次出现“法治”,再到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层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视。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全面依法治国,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组建,法治中国绝不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蓝图”,而是成为了“有血有肉”的构架,这既是广大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渴望,更是促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奠基石”。因而,必须牢牢把握关键点、聚焦核心点,让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落地落实,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始终发挥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狠抓责任落实,切实让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度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国家法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促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实现!

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篇三

作为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指导方式,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方面,形成良好的自觉和习惯。为此,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带头尊法学法懂法。法治的本质是治权,保护老百姓的权利和自由。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办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政主体和骨干力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建设法治国家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律素养,对于更好地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又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民众学法、知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领导干部尊法和守法。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坚持市委常委会带头,充分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各级党校等平台,采取专家授课、调研座谈、安排自学、普法考试、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敬畏法律,在学习中增强规则意识,树立遇到问题找法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弘扬法治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用法的行为习惯,努力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在全市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二、要善于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推进改革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法律是硬规矩。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依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过去一说优化发展环境,就是拼资源、拼政策。现在看来,很明显是不符合法治要求的。我们靠建立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来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去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0项,下放20项。还通过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各项机制,为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平等的机会。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新的工商注册登记条例,去年全市新登记企业6073户、注册资本26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9%、235.7%。二是在抢抓发展机遇中尊崇法治的要求。既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现稳增长,又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快转调步伐。特别是严格贯彻执行财税、环保、质检、土地管理等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准入标准,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这样一来,反而促进了科学发展。去年我市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都快于传统产业,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三是运用法律的权威维护发展成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通过严格执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合法权益。比如,认真贯彻实施矿产资源法,加强监管和整治,提高了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我们在推进企业改革中,严格法律规定,既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构建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体系,有效降低了全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

三、要善于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法治思维和方式来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一是不断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我们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律师会客厅”、“法律顾问会客厅”等渠道,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任。二是坚持用法治的方式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由于法治观念落后,出现矛盾纠纷后,有的群众往往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越级上访、聚众上访甚至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近年来,我们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成立行业“平安协会”,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落实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建立非诉调解司法确认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其中建立非诉调解司法确认机制这一做法被中央综治办在全国推广。三是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社会治理越往基层走,面对的问题就越突出越尖锐,治理难度也越大。我市建立了规范的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对刑释解教人员,落实分类常态管理服务,效果较好。四是以法治的力量强化平安建设。对违法犯罪活动出手快,出重拳,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累计投入6亿元加强“天网工程”建设,推行社会化治安大巡防,开展严打整治行动,对各类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提升了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要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办事包括严格执法、准确执法、公正执法、和谐执法和科学执法等多方面。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法决策。领导干部的决策权属于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法律赋予的,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近年来,我们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时,把依法决策贯穿全过程,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二是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在执行的过程,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确保规范性和合法性。为此,我们建立了“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即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坚持法定责任必须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三是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坚持公正廉洁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在这方面,市委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禁越权或滥用职权插手、干预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查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法院系统积极探索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行政审判工作相对集中管辖机制,及时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最高法院对这一做法进行了转发,《人民法院报》也做了专访。深入推进司法公开,检察机关建设了电子检务公开平台,实现所办案件全部、全程网上运行。公安机关将执法依据、内容和程序等可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全部公开,切实增强执法工作透明度。加强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健全完善了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扩大了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四是强化考核。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既要靠领导干部的高度自律,又要靠来自其他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工作中,我们将平安泰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综合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实现了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五是严格党规。市委常委带头贯彻执行党章这一党内根本法规,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规定,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高压线,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有关全民依法治国心得体会报告 篇四

共青团中央作为国家禁毒委的成员单位,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近年来,各地团组织以“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为载体,结合本地实际和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无毒社区”活动,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拒毒、防毒意识,增强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丰富宣传手段,营造良好的禁毒氛围

1、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广泛宣传。禁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宣传工作是禁毒教育的关键环节。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与禁毒工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结合“青年文明社区”、“示范社区”、“无毒社区”和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充分利用影视、广播、报刊、图书等宣传手段,动员广大青少年,广泛宣传毒品给我国造成的历史灾难、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严重危害,积极宣传禁毒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重大意义,形成了强大的禁毒宣传声势,在社区内形成了禁毒工作综合治理的良好工作格局。20xx年广西团委与自治区综治委、区禁毒委、区公安厅、区教育厅和区总工会一起组织开展了“向毒品宣战”电视大奖赛和全民禁毒普及教育活动。据统计,在大奖赛的筹备、初赛和复赛阶段,全区各地、市、县(市、区)都普遍开展了活动,有近10万名各界群众参加了当地“向毒品宣战”知识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使毒品的危害性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极大提高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禁毒知识和禁毒意识。

2、利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进行宣传。各级团组织把经常性宣传与重大宣传相结合,在“6·3”虎门销烟、“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纪念日,立足社区,充分利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站、青少年法律学校,特别是少管所、戒毒所等阵地广泛开展了演讲、竞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掀起了“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活动高潮,在社区营造了良好的防毒、禁毒氛围。20xx年6月10日,在广西凭祥友谊关举行了“中越青年拒毒签名仪式,1000多名中越青年代表进行了禁毒宣誓签名。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国家禁毒委副秘书长王刚、区政协副主席陈光明、越南胡志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陶玉容等中越领导出席了签名仪式。同时,“南疆国门拒毒害”——广西青少年禁毒宣传活动仪式也在凭祥市启动。仪式后边境青少年拒绝毒品万人签名接力传递活动正式开始,分四条线路进行。6月26日,四条签名传递路线在南宁市朝阳广场汇聚,展示了各县市青少年拒绝毒品签字大旗、签名条幅,同时开展拒绝毒品联合签名、宣誓,1000多名广西首府青少年代表进行了庄严的禁毒宣誓并作拒绝毒品签名。据不完全统计,仅20xx年国际禁毒日期间,全国就有五百多万青少年走进社区,宣传毒品危害,普及禁毒知识。

3、利用“青少年远离毒品”网站为载体,禁毒宣传教育渠道日趋丰富。20xx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禁毒委办公室联合中青网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面向青少年的禁毒网站——“青少年远离毒品”网站,网站内设法律法规、专家咨询、禁毒知识、禁毒论坛等10余个子栏目。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同志,国家禁毒委副主任罗锋同志参加了网站开通仪式,并聘请专家通过网上禁毒论坛与全国各地青少年进行网上在线交流,解答青少年提出的拒毒、防毒的有关问题,就青少年吸毒、如何拒绝毒品诱惑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网络载体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渠道,有效地扩大了禁毒宣传教育的作用面,有力地加强了预防青少年吸毒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网站开通以来,浏览量已经达到近26万人次。

二、加强禁毒教育,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能力

1、建立了禁毒教育基地。各地团组织充分利用青少年宫、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知心家庭学校、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青少年维权服务站、青少年法律学校等活动阵地,建立了一批社区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为长期深入地开展青少年禁毒教育创造了条件。20xx年6月,国家禁毒委、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大对禁毒教育基地的投入,确定了100个重点联系的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为其配备了100台电视机、100台dvd、12万册《青少年禁毒教育掌中宝》和10万张宣传画,把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建设成为禁毒教育的一线阵地。同年6月25日,上海市禁毒教育馆也正式开馆,团市委积极与教育行动部门配合,有计划地分批组织青少年前往参观,截止今年5月22日,已有217665人次参观了该展馆,其中学生团体占参观者总数的78.83%,平均日接待人数达672人,有200多位大学生志愿者担任了禁毒馆义务讲解员。

2、开展远离毒品“自护教育”活动。各地团组织以“认识社会,拒绝诱惑,远离毒品,防范侵害”为主题,举办多种“青少年远离毒品知识培训班”,开展“青少年暑期禁毒自护教育”等活动。北京团市委于1999年开展了“星光青春保护行动”,几年来,他们坚持把毒品预防教育作为“自护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青少年识别毒品、认识毒品危害,逐步树立“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观念,有效增强对毒品的自我防范能力。同时,北京团市委联合有关部门为全市中小学聘任法制校长,并将毒品预防教育作为法制校长的必讲课程,为青少年上好“禁毒知识一堂课”。截止到20xx年6月,北京市星光机构已对10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相关教育,有近百所中小学组织青少年到“星光青春自护学校训练基地”进行模拟训练;全市20xx余名法制校长已累计开展禁毒教育10000多课时。自护学校、自护训练营已成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有效形式,法制校长已经成为教育青少年预防毒品的一支重要队伍。

3、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开展有所侧重、分层次的禁毒教育活动,坚持从小抓,重在防;把普法教育与禁毒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好现有的普法教育阵地,打好坚实的基础;着眼于调动青少年拒绝毒品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禁绝毒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禁毒斗争中来。

三、强化服务职能,重点抓好特殊青少年的预防教育

1、针对特困群体,做好生活服务。针对遇到困难的特殊群体如家境贫困、身体残疾、下岗、待业人员,对他们给予温暖、关怀,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为其上学、就业提供服务与帮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社区认同感,人际温暖感,帮助这些青少年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念,自觉远离毒品。流动青年群体是吸毒行为发生的高危群体。各地团组织积极配合公安、综治等部门,以“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计划为手段,不断强化对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禁毒教育。通过加强进城务工青年团组织建设,强化对进城务工青年的管理,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法律法规、文化知识、权益保护、卫生常识、预防艾滋病、禁绝毒品等方面的培训,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树立拒毒防毒意识。从1997年开始实施到20xx年底,各地共建立了3200多家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对2800多万进城务工青年进行了综合培训。

2、针对有不良行为人群,做好维权服务。对有闲散滋事、曾被治安拘留、收容教育、劳动教养等的青少年,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组织他们参观戒毒所,观看“告别昨天,重塑自我”的文艺演出,对其进行教育。结合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进一步提高维权工作力度,积极动员各创建单位,根据本地区青少年禁毒工作实际,打击针对青少年的毒品犯罪,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净化成长环境,从根本上杜绝他们接近毒品诱惑的机会,防患于未然。目前,全国已有公检法司等14个系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涌现出国家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近千个。在创建活动中,各地还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齐抓共管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维权岗为基础的省、市、区、社区四级联动的社会化维权服务网络。武汉市成功开发了“城市青少年成长环境监测评估体系”,首次实现了青少年成长环境状况的动态、量化的评估,为各级党委、政府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针对曾经吸毒的群体,做好结对帮教服务。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一助一”、“手拉手”等活动形式,对其进行帮教,为其提供服务,解决其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把强制戒毒、心理辅导、社会关爱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暖,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促使他们改过自新。北京市、武汉市等大中城市已先后成立禁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上海市现已在浦东、卢湾、闸北和徐汇四个区开展了禁毒社工试点工作,以1∶50的比例配备的禁毒社工已经上岗,负责对吸毒对象的定期尿检、跟踪帮教、生活关心、就业指导以及预防宣传,做到不漏管、不失控。各地团组织通过广泛招募禁毒志愿者,以上门入户宣传、设立禁毒咨询台、布置禁毒教育展板、发放禁毒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禁毒宣传;对有吸毒行为和已经戒毒人员进行“一对一”、“一帮一”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帮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戒绝毒品,为营造拒毒、防毒、反毒、禁毒的良好社会氛围作出了贡献。

四、繁荣文化生活,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大力推荐健康有益的文化作品。各级团组织精心选择、积极推荐了一批适合青少年的优秀文化读物、影视作品、歌曲等,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利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讲一个好故事”、“看一部好电影”、“唱一首好歌曲”等活动。广东团省委通过主题团课、队会等形式,组织青少年观看了《毒魔----人类公敌》、《警惕!冰毒就在你身边》等禁毒专题片,向青少年普及拒毒防毒知识,教育他们自觉远离毒品,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青少年对毒品的免疫力。

2、加强社区青少年文化组织、文化阵地建设。社区团工委积极组织社区青少年创办“青少年文化社团”、“青少年特色兴趣活动小组”等外围组织。有计划、有主题地组织青少年开展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有效的整合社区资源,广泛建立社区文化广场、科普长廊、青少年文化园、体育活动场馆、大家乐舞台等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利用好社区内及驻社区单位现有的文体活动阵地和设施,使其成为传播文明、活跃文化的主阵地。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有效利用社区内的文化、体育活动阵地资源,结合“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活动,以楼道文化、广场文化等为载体,积极组织社区居民、青少年和驻社区单位,大力开展了健康有益的社区大家唱、大家舞、大家讲、大家演、大家写、大家画等文化、科技、体育活动。融反毒、拒毒、禁毒的内容于“大家乐”活动之中;融青少年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于“大家乐”活动之中,寓教于乐。用积极健康的文化熏陶青少年,感染青少年,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业余爱好。20xx年,广东省中山团市委举办了“向毒品sing n0音乐大赛”,青少年踊跃参与,纷纷改编现有的歌曲,将拒绝毒品的决心熔入到歌词中,用音乐的形式向社会传播禁毒信息。

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后,我们将按照国家禁毒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动员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禁毒工作,为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有关全民依法治国心得体会报告》,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32 16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