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范文(通用7篇)

发布时间: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篇一

1.1实验平时成绩考核

(1)实验预习报告。学生应该对以下几部分进行充分预习,并体现在预习报告上: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查阅相关资料认真理解);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实验所用原料和产物的物化性质;实验的难点;实验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处理方法。这五项占5分。

(2)课堂问答。课堂问答不仅能够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预习知识的再次理解。例如在讲授重结晶提纯法的时候,当老师提问重结晶的概念时,此时学生立即在脑海中搜索重结晶的概念,已经会的同学相当于又复习了一遍,而记忆不牢固的学生此时会翻书找到对应的答案,加深对重结晶概念的理解。课堂问答占5分。

(3)实验操作。在课堂上认真、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实验操作以20分计。

(4)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核是建立在正确的实验操作上的,实验能力的考核包括: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台的整洁、实验纪律共计15分。以简单分馏为例: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准确收集各馏分计5分。实验结果处理的规范性、准确性、真实性计6分。实验台的整洁占2分。实验纪律占5分。

(5)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该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真实写照。一份不具有真实性的实验报告写得再好也要以零分计,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做实验,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份真实的实验报告同样也有着质量的优劣,一份好的实验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药品(药品包括物化性质)、实验装置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处理、思考题、实验反思八部分组成。共计10分。

(6)文献翻译。阅读文献是科研能力中至关重要但又最为简单的一种技能,在整个学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翻译2篇英文文献,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加深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理解。文献翻译计5分。

1.2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应该由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试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上课提问的问题,以及一些在此基础上延伸的问题,计20分。操作考试主要是针对平时实验操作、实验能力的再次考察,计20分。

(1)笔试。笔试的出题范围主要是课后习题、课堂问答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笔试卷面分占50分,换算成最终成绩的20分。

(2)实验。实验的考核主要是对平时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考查。占20分。

2有机化学实验新考核方法的意义

2.1提高了学生学习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实验报告只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其他很多方面都是组成实验成绩的重要部分,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大一部分转移到课堂上来,提高了学生学习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篇二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合作性学习;实验考核

实验课程是对理论内容的深化,高等院校开设实验课程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型人才。《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工相关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综合性基础实验课,它不仅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实验中涉及到许多基本理论和仪器工作原理,更能体现实验与理论的紧密联系,也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与后续学习科研工作的必要铺垫和基础训练[1]。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缺少灵活性,僵硬固化,造成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学习热情低、综合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等现象,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对既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合作性学习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罗伯特•斯莱文首先提出[2]。合作性学习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来体验学习乐趣,并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产生积极影响。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3]”的充分和谐发展,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一、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不同步。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对理论的验证,特别对于物理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但物理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落后于实验内容的情况[4],导致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需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授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相关理论内容,结果就是学生一头雾水,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2.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反复强调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但仍有学生思想不重视,认为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单纯为了完成实验而忽视实验操作,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生应付预习报告,要么寥寥几句,要么囫囵吞枣的抄袭教材;(2)指导教师在进行原理和实验内容讲授时,部分学生走神,处于游离状态;(3)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只能机械模仿教材去做,遇到实际问题,无法自行分析解决,任由错误发生;(4)实验过程中,一些小组的个别学生甚至根本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完全靠他人完成实验。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很差。

3.综合性实验项目少。目前很多高校的物理化学实验课以基础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相对较少。基础性实验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这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是不利的。根据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前提下必须开设一定的综合性实验。然而,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性学习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大学生处于成年阶段,具有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开展合作性学习的优势。

1.合作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协调实验与理论教学的不同步。为了共同的实验任务,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强化,学生在实验中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一方面理论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自学实验理论并帮助其他同学理解,克服了实验内容与教学理论不同步造成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又能帮助影响他人[5],既满足了归属感,又提升了自信心,提高了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兴趣。可以说,合作性学习法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使他们把每一个物理化学实验当作自己的课题来完成,这就显著提升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开展综合性实验。物理化学综合性实验要求高、难度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指导老师需耗费大量时间讲解理论基础和数据处理方法,导致教学过程控制困难,效果不好。引入合作性学习法,各学习小组可在课下查阅资料、讨论实验方案,不仅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增强了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减小了教师的工作量,仅在学生需要时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性[6]。互相协作的学习方式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综合性实验课程,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性学习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分组。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科学地组织学习小组是成功开展合作性学习的前提。建议采取自主原则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为4~6人,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组并民主推选一名组长,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间信任、责任和互助等心理特征。同时,教师对分组也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物理化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性别、性格、技能等不同情况的前提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使组员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取长补短。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组成学习小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性学习,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具体表现为组员对解决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有益建议,协调处理不同的意见冲突,并对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分析和选择,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2.实验的问题设计。设计实验问题就是设计物理化学实验中小组的学习任务,这对于开展合作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保证问题具有适当的难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够提供自己观点的问题,这有利于小组讨论等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展开。例如,在反应热测定实验中,我们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量热法、电动势法和平衡浓度法进行测定,讨论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兴趣,更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

3.开放实验室。在无实验课时,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指导教师需设计一些难度较大、完成时间较长、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实验问题,以供学有余力、爱好钻研的合作学习小组利用开放时间选做。鼓励引导这些学习小组自己查阅资料、寻找试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全面的科研能力。

4.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办法。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具有反馈作用和激励作用[7]。评价考核是合作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成绩的手段。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都是通过实验报告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造成很多学生只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实验能力的训练,未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因此,需要建立适用于合作性学习的实验考核办法。考核可分为实验过程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占60%,报告考核占40%,这种分配比例能够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实验过程,更客观地反映实验中合作性学习的实际情况。过程考核从实验预习(20%)、实验小组的分工合作表现(40%)和实验操作技能(40%)三方面考核,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全程跟踪,综合考虑学生小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予以评定;实验报告考核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和提交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结合基本理论与分析能力、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报告质量等对学生的报告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对学生的不足和优秀之处要给出明确的批改意见。新的考核办法把传统的结果质量控制转变为过程质量控制,加大平时实验过程中合作性学习和操作部分所占的比重;同时对实验报告的要求也未放松,确保学生建立合作性关系,形成有效学习,以及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结语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工和材料类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针对其理论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合作性学习”,能克服现有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而且符合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郑传明,吕桂琴,王良玉。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32-134.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张秋霞,王香。改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7,(5):45-47.

[5]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2):32-35.

[6]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张奇。高等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篇三

一,用氧弹热量计测定萘的燃烧热

二,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

三,了解热量计中主要部分的作用,掌握氧弹热量计的实验技术

四,学会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仪器与试剂

氧弹卡计贝克曼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压片器分析天平台秤万用电表点火丝剪刀直尺镊子扳手苯甲酸柴油氧气钢瓶氧气减压阀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贝克曼温度计读数

苯甲酸

柴油

苯甲酸

柴油

样品质量g

序号

初段

末段

初段

末段

W2

W2

1

2.157

3.458

1.528

3.440

2.2500

39.1769

2

2.162

3.461

1.533

3.480

W1

W1

3

2.169

3.464

1.538

3.520

1.5718

38.5392

4

2.175

3.467

1.541

3.550

样重

样重

5

t>2.180

3.469

1.542

3.558

0.6782

0.6377

6

2.185

3.470

1.544

3.561

点火丝

7

2.190

3.471

1.546

3.568

L2

L2

8

2.194

3.472

1.547

3.570

20

20

9

2.198

3.473

1.549

3.575

L1

L1

10

2.203

3.475

1.550

3.572

16

5.8

消耗

消耗

4

14.2

初段斜率

初段截距

初段斜率

初段截距

0.0051

2.153

0.0023

1.529

末段斜率

末段截距

末段斜率

末段截距

0.0018

3.458

0.0131

3.467

升温中点

12

升温中点

align=right>12.5

中点低温

中点高温

中点低温

中点高温

2.215

3.480

1.558

3.625

温升

1.265

温升

2.066

水值J/℃

14191

热值J/g

45920

4实验讨论

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

答:压成片状易于燃烧,和氧气充分接触,且易于称中。

2.在量热学测定中,还有哪些情况可能需要用到雷诺温度校正方法?

答:实验中要用到温度差校正的都可以用。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篇四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物理化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以及数学三门基础课程上的一门交叉学科,运用了物理和数学的原理来阐述化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术研究的开展以及从理论向实际应用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化学基础,是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重要纽带[1-3]。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以物理化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加深对物理化学重要理论、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技能。该课程在我校是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是继无机、有机、分析等前修实验课后的一门综合基础化学实验课。通过全方位的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据的记录与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4-7]。

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材落后、内容缺乏创新。当前的物理化学实验中,多数实验为传统的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对于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随着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以及学习的知识面不断扩宽,这些多为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就显得有些单一陈旧,削弱了学生的实验兴趣,限制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及思考问题的空间。2)实验教学手段落后。现行实验教学大多数沿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性,同时,尤其是近些年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含量高、数字化仪器不断出现,导致了一些课本与仪器的实际操作不符的情况,这点给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实验教学的直接效果。3)实验教学设备落后,设备数量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对于物理化学实验不够重视,仪器设备更新较慢,在开设实验的过程中,实验室容量偏大、不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仪器,甚至部分实验是通过教师演示完成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4)实验的考核方式简单,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于实验的掌握情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过程中,实验类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作为考查课,课程的成绩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打分,而学生中有一些人的实验报告是抄袭情况严重,因此,这种只通过实验报告来考核实验学习情况的方式是片面的,导致许多学生浑水摸鱼。(5)实验教学学时数和设备台套数有限,对学生开放不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场地和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学生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做规定的实验,且只能做一次,导致多数实验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物理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合适的实验考核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模式[8,9]。

2.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

2.1实验内容的改革

就物理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来说,当前许多高校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缺少自主性,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课上所讲的内容,缺乏探究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一般在验证性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之前就已经知道实验最终得到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也只是按照讲义中的操作步骤进行,导致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低,并在实验的过程中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效率较低,效果差。为此,我们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部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替换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强化物理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实验的层次,由基础能力训练开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然后逐步提高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进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结合自研自制设备,开设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例如我院开发的“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测定”,“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等,同时,鼓励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对实验仪器提出改良的想法,并给予机会进行尝试改进。

2.2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作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实验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且能够发现在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后续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我院就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新建了一套严格的考核体系。首先,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最终成绩为每个实验项目的平均成绩,每个实验的平时成绩包含实验过程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过程中重点考察的内容为:安全卫生意识、参与认真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以及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评分A、B、C、D、F五个等级,其中F为不合格,需要对该实验进行重选并完成,且成绩达到D以上;实验报告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数据记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工具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结果讨论和分析。期末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笔试和实验操作。首先进行笔试。若笔试成绩为A、B、C、D,则可以进入实验操作考试;若笔试成绩为F,则需要补考或者重修。实验操作考试采取随机抽取一个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成绩若为A、B、C、D则通过考试,否则需要补考或者重修。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平均值。

2.3引入研究生助教团辅助课程开设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的教育体制开始改革,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人数的并未随之增加,尤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影响较大;同时,1988年国家颁发《高等学校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试行办法》以来,研究生助教工作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种好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多提供一个平台,促进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10-12]。就我校对于物理化学实验的实际做法是:首先,严把助教质量关。在要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前一个学期,就对助教进行聘任和培训,让研究生助教与本科生同堂进行物理化学理论学习,再利用空余时间对实验技能进行培训,包括掌握相关实验的考查知识点,仪器的设备的工作原理,正确的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预知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熟练掌握如何正确撰写实验报告,确保完全规范掌握所要承担的每个实验,再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对助教进行考核,合格后即可上岗,充分利用好研究生作为“准教师”这部分生力军,为了缓解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而带来的沉重实验教学负担。

2.4充分发挥实验室开放式教学

针对教学计划中的实验学时数是有限的不足,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助教的作用,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1)实验室时间和仪器设备开放,我们将实验室从周内全天对学生开放,有些在实验课堂的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于实验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可以在开放的时间对实验进行重做,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满意的结果,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2)实验项目的开放,对于其他一些学有余力、对实验有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修改已有的实验项目方案或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综合型的设计类实验。(3)构建开放的实验体系,在对实验开放的时候,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学生自己通过查阅文献来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包括:实验内容、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法、实验耗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然后,老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审核,要保证学生提交方案的原理正确,实验的路线具有可行性以及实验所需要的条件可以满足的条件下,方可将实验室进行开放,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实验,同时,需要有实验教师或者研究生助教团的陪同下方可进行实验;最终,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给老师,让老师对其实验情况进行评价,保证学生可以正确的完成实验。根据对在实验室开放期间做实验的同学的访谈发现,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实验室开放,自己设计实验的思路得到了拓宽,巩固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2.5引进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实行项目制实验教学

物理化学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很多,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并且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可以学习,这些局限性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相当发达,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来进行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单纯语言不易描述清楚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实验录制成为视频放在网站上,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实验课开课之前,先在网上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可以多次操作至熟练,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更能够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学习,提升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自2013年开始,我校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采取了项目制教学,打破了传统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的模式,同时改变了既定的按照学号分组的模式,通过项目制教学,有利于教师集体备课,设计完善实验内容,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智慧和潜能。目前,我校物理化学实验项目制的形式如下:根据任课教师在主讲物理化学理论课程的经验和认识以及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中的积累和优势,由理论课教师提出这部分内容需要开设哪些实验,并给出论证方案和实验方案。然后由物理化学课程组集中讨论,确定是否开设该实验和如何开设以及针对哪些专业开设。确定以后,以开放实验的形式,选择一到两组学生进一步验证实验的可行性,最终对学生开放。对学生开放以后,该实验项目依然由实验设计教师负责,并培训相应的研究生助教团队协助老师指导实验。一个教学年度结束后,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这样,每一个实验项目小组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且优秀的团队,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能更好的促进实验项目的更新和改革。

3结束语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一系列改革,西南石油大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生通过参与助教团,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针对目前的改革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对多数同学对当前的改革内容表示赞同和支持,并且希望可以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的程度,给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设计性、综合类实验。今后我们将持续对物理化学实验的课程进行改革,并将我们做的好的东西在全学院的实验课程中进行推广,推进整个学院实验课程的改革。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篇五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从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到接种、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结果判读、记录和报告等)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减少主观因素对结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提高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结论: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及时处理意外事故,妥善管理和处理感染性物质,从而保护工作人员,降低环境危害。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对患者标本进行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检验及必要的药物敏感试验。可为临床提供有无微生物感染(正在感染或曾感染过)的依据,以及提供敏感药物的优选依据。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是诊断、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或评价健康提供信息,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结果必须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并要求检验过程相对简单、时间尽量短、成本低。

1检验前质量保证

检验前程序又称为分析前阶段,是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开始,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时为止的步骤。检验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按时间顺序,检验前程序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递,至检验过程开始时结束。

微生物检验标本通常由医师或护士在病房或诊室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实验室应制定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指南,提供合适的容器;监控标本运送;记录进入实验室的所有标本及收到标本的日期和时间;制定标本接受和拒收准则,保证标本质量[1]。根据标本采集的需要,耐心细致地与患者沟通,使其主动配合以便采集到有价值的标本。根据感染部位、目标病原体、病程、检验项目的不同。确定合理的采集部位、时机、方法以及标本种类、采样量等。采集时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标本应置于无菌容器之中,尽快送检。集的标本应置于防渗漏、相对密封的容器中收集、储存与转运,尽快送到实验室,对于不能及时送检,要根据目标病原菌的特点确定保存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实验室。标本至实验室后要有专人验收,对采样时间、送检条件是否合格,盛标本的容器是否正确、有无破损,标本外观及标本量,申请单信息是否完整,标本的标识是否正确无误等。

2检验中质量保证

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标本质量、相关临床资料,还有检验方法学、检验过程、人员、培养基、试剂、仪器、结果的报告等相关,应制定相关的文件和程序,监控这些因素,及时发现错误,采取纠正措施。微生物检验中质量保证至少应关注人员、试剂、培养基、仪器设备和检验过程。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实验技能,熟悉实验室质量管理流程。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各种试剂都应在标签上标记名称、浓度、储存条件(购买试剂按照说明书执行)、配制日期、pH值、有效期、生物危害性,同时做性能检测。培养基是临床标本中微生物分离鉴定的重要材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无论培养基是自制的还是购买的,所有培养基都应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包括无菌试验、细菌生长试验、细菌生长抑制试验(适用时)、生化反应(适用时)等。

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做无菌试验,检查有无细菌生长,做细菌生长试验以确定培养基性能是否符合要求。临床常用培养基、生化试验培养基及试验的质量控制[2]。对于生长缓慢或需要新鲜培养基才能生长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使用前难以完成各项质量控制,应认真检查培养基配制和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检测仪器设备均应制定操作程序,定期维护、保养、监测并记录,新设备或经搬运、维修后的仪器设备应进行评估及功能验证,或由使用者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所用记录保存至仪器报废。

检验过程所选择的检测方法和程序还应与所提供的服务相适宜,并且方便操作。血培养系统不仅能培养需氧菌,还能培养厌氧菌;粪便培养一般选用选择培养基如麦康凯平板、SS平板和碱性琼脂等;脑脊液的培养条件应能确保培养出常见苛养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所有的方法和程序在应用于患者标本检测之前,需要评估其准确性、精确度、灵敏度、特异性、检出限、可报告范围,并与已有的检验方法进行对比。投入使用的方法和程序,还要定期评审,以保证方法和程序与时俱进,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标准操作规范(SOP)内容包括试验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标本类型、容器和添加剂、性能参数、定标试剂、所需设备、标准程序、质量控制程序、干扰和交叉反应、结果计算、生物参考区间、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警告或危急值(适用时)、检测结果的解释、安全性警告及措施、潜在变异来源等,并应注明分析前和分析后注意事项、特殊操作模式的处理。室间质量控制是由外部权威机构向实验室发放未知标本,根据检测结果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将这些未知标本纳入常规工作,由常规工作人员采用与患者标本相同的方法、检测次数,鉴定水平也和常规标本一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实验室质量,作为评价实验室质量的依据。满意的结果提示实验室的人员、试剂、培养基、设备状态良好。质量控制计划;试剂、培养基、仪器设备的质控程序;参加室间质量控制计划,使每位工作人员都有机会操作;定期学习以掌握不常见微生物的性状,及时更新知识,重温并改进实验室的质量保证计划。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

3检验后质量保证

在得出细菌鉴定结果向临床发出报告之前,实验室需要专业主管或资深的检验人员,对鉴定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审核,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检验后程序也叫分析后期,包括结果的审核、报告的规范化和解释、报告的解释、标本的储存、废弃物的处理等。应重视检验报告的流程与规范,如报告格式、异常结果的标注、电话报告结果、报告时效、报告修正等。将鉴定结果与原始分离平板上的细菌菌落形态、染色情况、生化和血清学鉴定等进行比较,是否吻合,核实后再做出正确鉴定结果必须结合临床实际,要根据标本的采集质量、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的变迁、有无污染的可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审核,做出客观、恰当的鉴定结果[3]。审查当日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如培养基,染色液、细菌鉴定系统及药敏纸片等是否在控,在确认无失控的情况下,才可发出细菌鉴定报告。审核药敏试验结果的正确性,各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一些比较固定的药敏谱,各个医院的分离菌又有一些耐药特点。若发现药敏谱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异常结果到底是来自于药敏试验错误或鉴定错误,还是源于细菌自身产生的变异或特殊表现,这时应重新将原始平板菌落与药敏平板进行对照比较,或重新进行菌株鉴定或药敏试验,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报告。检测报告要信息全面、结果准确和报告及时。

检验后的标本、污染培养基等感染性废弃物尽可能以减少处理者危害的方式丢弃,最好在实验室内消毒或去污染。如果在处理前运送,应置坚硬、防渗漏容器,并适当标记。

参考文献

[1]李影林。中华医学检验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篇六

关键词: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实验报告;修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71-02

植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涉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解剖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植物解剖实验的内容包括:(1)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组织的类型及植物各器官的结构等。(2)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形态描述,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正确操作仪器设备、加强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及对结果的分析总结能力。(2)通过完成实验报告,验证并理解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达到对所学内容总结和巩固的目的。实验报告内容的科学设置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完成实验内容,将课堂内容与实验相结合,提高实验课程的效果。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册的修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在参考总结相关课程《实验报告册》修编成果[2]的基础上,修编了《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并且通过2年的试用,对《报告册》内容进行了完善。以下对本《报告册》特点及应用结果作简短报道,希望能为相关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植物解剖学课程是新疆农业大学农学、园林、草业及农业资源类专业的必修课,每年为相关专业25个左右班级的学生开设该课程,课程计划46学时,实验课20学时,分十次完成。该课程有统一的大纲、指导书[4]及完整的考核体系。通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曾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但是,实验报告一直沿用传统的图画本或实验报告单方式,报告内容根据不同老师的要求而不同,主要是绘制结构图并注字。该实验报告单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不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不能将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2)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结构图的绘制,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在没有搞懂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参照挂图进行结构绘制,出现只要图画好了,植物学实验成绩就高的错误倾向,影响了实验课程的效果。(3)实验报形式单一不能够完整地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成及总结情况,削弱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

二、修编《实验报告册》的特点及优势

1.实验报告册的形式及内容多样化。根据试验大纲的内容,本实验报告册设置了10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学生在了解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及实验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绘制结构简图并注字、完善结构简图的部分内容、根据实验内容完成表格、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填空,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对课程关节内容进行总结等。该实验报告册形式多样化,解决了以往所使用实验报告单中报告形式单一的缺点,能够比较系统地总结和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状况,较好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材料结构特点的实验态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结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2.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材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本报告册实验报告内容及形式多样,如:在植物输导组织这个实验中,学生需反复地观察比较南瓜茎横切面和纵切面切片才能完成实验报告中所要求的(1)绘制所观察到的导管纵切面简图。(2)绘制筛管、伴胞横切面简图并注字。(3)完形填空等内容。新修编《报告册》,在保留传统的、以永久切片的观察为主的实验方式之外,采用了使用新鲜材料制作徒手切片为主的实验报告内容,如:在植物细胞及组织相关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使用西红柿、土豆、辣椒、洋葱等材料;在根、茎、叶结构相关的实验中,我们增加了以洋葱、豆芽、蒜台、芹菜、天竺葵等为实验材料。在制作切片、观察比较相关结构基础上,完成不同形式实验报告的内容。通过这一过程,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及实验设计能力。

3.利于资料保存,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以往的实验报告单,每个实验为一页报告纸,实验报告只记录了实验结果的内容,不便于保存,也不利于复习。修编后的报告册包括了实验内容、实验重点过程以及形式多样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册最后附录了相关的习题,便于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做的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有目的地进入实验室,在实验老师对报告内容完成批改之后便于修改,同时,在年终考试之前,本报告册是学生复习的重要资料。因此,本报告册的修编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三、《实验报告册》的应用及评价效果

通过2014、2015年在11个班学生中试用及修改,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效果。2016年9月开始,我们将在我校其他班级中推广使用。3名使用《实验报告册》的教师认为:新报告册的使用,明显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时间的利用效率、师生互动及学生提问明显增加、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对2014、2015级117学生对《实验报告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以上的学生对本报告册各方面内容表示满意(见表1)。

实验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年的试用证明,我们修编写的《实验报告册》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验效果。本报告册的修编为我们继续修编“植物分类学实验报告册”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相关院校对相关专业实验报告册修编研究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熊英,李玲,王岚,等。以创新性、探索性实验深化机能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74-275.

[2]孟盈。细胞生物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76-277.

[3]吉乃提汗・马木提,谭敦炎。新疆农林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初探[J].高教学刊,2015,18:97-100.

[4]周桂玲。植物学实验指导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Revision Research on Plant Anatomy Experiment Report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 Tak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MANNULA Yimingniyazi,DILIXIATI Hasimu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篇七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34-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其中生物化学是该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生命科学本来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课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更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高等学校广大师生越来越多的重视。考核方法是研讨实验课程教学规律、检验教学质量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往往起到指挥棒作用[1]。然而长期以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偏重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足。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方法,如对学生实验课成绩的评价主要基于实验报告的成绩等,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这种定性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会增加学生的惰性。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生命科学步伐,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传统实验教学及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理论课的补充,考试分数只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70%,包括预习报告10%,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各30%。

1.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本科生的实验课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单一,各个实验相互独立,缺乏系统化设计,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其中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较多,比如,蒽酮比色法测定糖含量、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等。在每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前已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板书、配制试剂、预处理样品和调试仪器等,把设计好的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所需试剂以及操作步骤等写给学生,甚至告诉学生实验结果。在课堂上教师只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讲述整个实验,很难讲解透彻。如果花费较多时间来讲解的话,又会拖延整个教学进程。因此,在每次实验教学中,学生都是“依葫芦画瓢”,不加深入思考,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去操作、验证,实验过程基本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有些同学只是追求实验结果是否与教材上一致,导致其只重视实验报告这种形式,忽略了实验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实验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掌握一种实验技能以及将来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实验结果,不去思考整个操作过程,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所以整体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成绩评定都是以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为基础,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实验报告这种形式,而不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预习报告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且把所预习的内容基本按照实验报告的格式书写成预习报告。在批阅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基本都是照教材抄写,并没有达到真正预习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而已。所以只根据预习报告的书写情况给出的成绩比较片面,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预习状况。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整个操作过程的总结和思考,通过书写实验报告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规范性,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数据等。分析实验中数据产生误差的原因,能培养学生综合评价问题的能力,看学生能否联系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方法技术、条件和结果作出综合性的分析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均采用同一的模式,有的项目文字叙述繁琐,占用了不少的时间,但是知识并没有完全掌握,效果非常不理想[2]。

期末考试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做实验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通常包括四类题型,考察内容也会涉及具体的实验操作。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过分拘泥于实验教科书上的知识,脱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目前高校中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分体系整体上都不完善,导致我们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

2 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考核是否公平客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3]。通过实验考核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反过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

2.1 改革实验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参与实验的准备过程。生物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繁琐,每次实验前均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象刷洗试管、配制试剂和调试仪器等工作,这些工作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会因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而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工作[4]。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师做好把关和引导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如吸耳球的抓握姿势、移液管的使用和电子天平的调试维护等等。配制试剂时,让学生事先制定出详细的配制方案,然后在试剂配置方法、药品纯度的选择和试剂用量的计算等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严谨的行为习惯将是他们终生受用的。

我们还鼓励一些有能力的学生上台讲解实验,教师最后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讲解中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也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2.2 调整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心的实验考核方法。我们将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分解成平时成绩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分别占20%和30%。实验预习主要考核课前提问的回答情况,预习报告的书写情况;实验报告则考察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是否规范、态度是否认真、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是否充分合理等。实验操作的考核安排在学期末,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设计几个综合性实验,例如,苹果中总糖测定和蛋白质含量的比色测定等两个实验作为实验操作考试内容。相关的专业教师依据实验内容编制出详细具体的评分细则,见表1,使得教师在考核中有据可依,避免计分的随意性。考试前由学生抽签决定实验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超时的视情况扣分。首先让学生写下所选实验的原理和基本步骤,以及所需的试剂和用量。根据自己所书写的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得到实验数据,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讨论后把完整的实验报告交给监考教师。50%的平时成绩和50%的期末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3 结语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改革的实践证明,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实验操作考核的组合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们做实验的兴趣,改变了过去那种不重视实验课的情况,使同学们的综合科研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学质量也有大幅度的改善,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们在多年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生物化学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生物学专业基础课,在今后的生物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量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靓,谢青,李元斌,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1:120-122.

[2]丁林。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6:45-4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物理化学实验报告范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32 23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