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事迹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一

最近,若问什么最火?非神舟十二号升天莫属。

同时,三位飞天的宇航员也成了全民偶像,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什么才是民族英雄。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他们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名字,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

这次飞天,相关部门采取“新老搭配”的方式,以便能及时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而三位航天员中,年龄最大的当属57岁的聂海胜,已经是三探苍穹,拥有极其丰富的飞天经验。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下聂海胜的成长背景,和他生活中的趣事。

一、聂海胜的童年

聂海胜出生于1964年,老家在湖北枣阳。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人口观念”,所以父母连着生了8个孩子,聂海胜排行老六。

家里条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张嘴等着吃饭,所以聂海胜经常能体会到饿肚子的滋味。

而且,聂海胜经常穿姐姐们的花衣裳,还惹得不少同学嘲笑他。

不过,即使饿着肚子,也没耽误他调皮捣蛋。小时候的聂海胜可是远近闻名的捉鱼摸虾小能手,有时一次能摸上来十多斤。

当然,他是逃课出去的,这些“战利品”当然不敢带回家。于是,他就带到同学家,跟同学一起分享。

鱼虾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盐,在那个年代可是绝顶的美味了。

面对生活的窘迫,聂海胜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学习非常好。以至于在初中时,还获得了一个“数学王”的称号。

当时,考试满分是100分,老师说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聂海胜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个人。

二、学霸聂海胜

1980年,聂海胜的父亲不幸离世,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

年纪轻轻的聂海胜非常懂事,帮母亲揽下了许多农活,像放牛、割麦子等等。

也因此,聂海胜耽误了不少学业。这么一个好苗子,每天在地里忙农活,可急坏了老师们。

老师们商量后,决定免除他的学杂费,减轻他家里的负担,聂海胜这才能安心读书。

中考时,聂海胜考上了枣阳一中,整个地区最好的高中。

进了这所顶尖高中,聂海胜终于感受到了压力,曾经在班级里名列前茅的他,现在只能排在中游。

为此,聂海胜学习更加认真。下晚自习后,别的同学都回了寝室,只有他在教室里点着煤油灯,继续读书。

老师知道后,劝他回寝室,他就在寝室的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继续读书。

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那样刻苦,但是效果也非常显著,聂海胜的成绩很快就攀升到班级的前列。

由于学业繁忙,聂海胜不能像小时候一样贪玩了。所以,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运动。

那时,学校里流行一个游戏——刀蹴,也就是现在的“斗鸡”。刚开始聂海胜还屡尝败绩,等到锻炼了几个月之后,班级里已经没人是他的对手了。

聂海胜平时非常乐于助人,每次学校检查卫生,同学们打扫完,他都要帮其他同学再看一遍,偶尔有些遗漏的角落,聂海胜都会帮忙清理。

有一次,同班同学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聂海胜为了照顾他,每天帮他打饭、洗碗,连续做了一周。

正是因为这种品格,聂海胜在高中时人缘非常好,交到了不少朋友。

聂海胜曾跟好友金邦才吐露心声:“我以后想当兵,最好是飞行员。”他说:“小时候飞机飞过,小伙伴都喜欢看,而我是看得最久的那个。”

那时,学校附近有一根十来米长的钢管,只有一只脚那么宽。聂海胜每次都能走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快。

事实证明,他的平衡能力非常强,再加上常年锻炼养成的身体素质,绝对是当飞行员的料。

三、飞行员时期

没过多久,聂海胜的机会就来了。

1983年,空军部队到枣阳一中招募飞行员,聂海胜轻松达标,成功考入长春飞行学院。

当时的条件不如现在,各种器械非常粗糙。手脚磨起泡,甚至渗出血水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聂海胜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最后,聂海胜终于成为了一名歼击机的飞行员,还是同行中第一个单飞的人。

在部队训练期间,聂海胜每隔几年会回家探望一次。其中有一次,还闹出了不小的笑话。

当时,聂海胜像往常一样,回家帮母亲干农活。心血来潮之下,借了邻居一辆手扶拖拉机。

结果,从没开过拖拉机的他,刚一上手,差点给开翻了。

乡亲们看到后不由得起哄:“会开飞机,不会开这个?”

聂海胜则是尴尬地挠挠头,说:“这玩意儿确实不好弄。”

1989年6月3日,聂海胜驾驶歼击机升到4000多米的高空时,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

聂海胜凭借强大的心理素质,一边向指挥部报告状况,一边在脑海里想解决办法。

然而,各种办法都试了个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飞机还在下坠。

由于速度过快,聂海胜的双眼甚至出现了黑视现象。

在最后一刻,深知局面无法挽回,聂海胜才按下了弹射开关。等到他看清时,发现飞机已经坠毁了。

为了表彰聂海胜在这次飞行中,努力挽救歼击机的精神,部队给他颁发了三等功。

此后,聂海胜驾驶各种型号的歼击机,累计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四、英雄背后的功臣

1991年,聂海胜正在南昌工作,27岁的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却还没有个对象。

聂海胜有一套自己的择偶标准:首先两人必须得合得来,而且最好是在南昌本地,这样两人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了解。

有意思的是,当时他因病住院,看到医院里的女护士很多,于是就请护士长帮他挑一个。

护士长思来想去,决定把聂捷琳介绍给他,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聂海胜朴实厚道,聂捷琳心灵手巧、大大方方。第一次见面,两人就对彼此很满意。

没过几次,聂海胜就见到了女方的父母,二老对他也非常看好。于是,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了婚,聂海胜成了“江西女婿”。

两人婚后一直非常恩爱,吵架都很少有。然而,有一次两人却闹得险些离婚。

1996年,两人结婚第5年时。我国准备进行航天员遴选,聂海胜作为国家特级飞行员,自然对这个机会非常渴望。

可是,等他回到家对妻子一说,聂捷琳的态度却非常坚决:不同意。

聂海胜也很无奈,一边是结发的妻子,另一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实在让人为难。

于是,聂海胜想了一个办法:先斩后奏,等通过了选拔,再征求妻子的原谅。

可是等选拔人员登门的时候,聂捷琳直接把他们“扫地出门”,就是不同意丈夫做航天员。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聂捷琳甚至拿离婚来威胁聂海胜。

婚当然是不能离的,可是聂海胜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后来,经过聂海胜多次软磨硬泡,聂捷琳才终于同意了丈夫的请求。

五、航天员时期

1998年1月,聂海胜跟杨利伟等一共14人,成为了我国首批航天员。

从那以后,聂海胜跟妻子就开始了“两地分居生活”。

作为宇航员,光是基础课程,就要学习58门。还要经常在失重的环境中训练,为将来进入太空做准备。

虽然,家属楼跟基地之间只有500米的距离,但是聂海胜忙得很久都不着家。

近在咫尺的家属楼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枣阳老家了。

20__年,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聂海胜才千里迢迢赶回老家。

看着床头虚弱的母亲,面对生命危险都毫不畏惧的硬汉,终于留下了眼泪。

好在经过救治,母亲的性命保住了,在母亲身边陪伴了三天之后,聂海胜又回到基地,投入到训练中。

20__年,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出征太空,乡亲们都聚集在老家的空地上,跟聂海胜的母亲共同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20__年6月11日,聂海胜再次执行任务,乘坐神州十号升空。老家的乡亲们拉起横幅,写道:海胜在天揽四海盛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

时至今日,聂海胜已经是57岁的老将了。这次神州十二号任务,已经是他第三次进入太空。

临行前,聂海胜还染黑了白发,告诉人们:我还年轻,我还能为国争光。

不光是聂海胜,已经56岁的杨利伟,虽然多年没有接受航天任务,却仍然在保持训练训练,时刻等待祖国的召唤。

尽管我国第一代航天员已经上了年纪,但是我们还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之后的无数代航天员前仆后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像聂海胜一样,为祖国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爱国人士还有很多,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一直传唱下去。

“航天精神”也会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一样,一代代传承下去,鼓舞着一代代中华人民。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 篇二

顾诵芬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感动中国》节目在给他的颁奖辞中说到: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北京,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院内,一条500米的路,顾诵芬从60多岁走到了90多岁。

现在的顾老虽已92高龄,但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仍然坚持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

500米,40分钟,顾诵芬始终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记得,从前的自己经过这条路时,“走路都带风”。

1956年,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

1964年,中国开始自行设计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飞试机跑道的一端,歼-8英姿勃发地停在那里,等待着起飞的命令。上午9点半,试飞员尹玉焕驾驶歼-8飞机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杆爬升,直冲蓝天,飞至3000米上空,做平稳欢快地盘旋,动作矫健而轻盈。“飞行正常”,塔台的话筒里传来尹玉焕的报告。飞机在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平稳地降落在机场上,歼-8首飞成功了!正式宣告终结了中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20__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_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此次大会上,书记为91岁的顾诵芬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顾诵芬谈到这至高荣誉时这样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三

神舟十二号飞天了,它不是一次简单的

“飞跃”,而是承载了无数研究者昼夜不分的努力、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期盼!

水滴汇聚在一起成为河流,星星汇聚在一起成为银河,个人梦汇聚在一起成为国家梦。

何为梦想?敢梦敢想是目标实现的奠基石。因为有梦想,所以有激情;因为有激情,所以有动力;因为有动力,所以有坚持;因为有坚持,所以有成功。

汤洪波用11年的奋斗实现了“飞天梦”,他把自己为数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热爱的事业中,这既是挑战也是坚守。

他用11年的时间去赌,赌一个可能没有结果的未来;他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默默坚守了好多年。

也许在他看来,这既是无法推脱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汤洪波也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收入全靠家里的那10多亩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里干活,所以他从小就下田地干活。不仅如此,他还帮家里人做家务活。初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乐、叛逆的时期,而他并没有,他早晨起早为了烧火做饭。父亲也经常告诉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这丘田不准回家吃饭,不割满一担鱼草不准休息”,这不只是父亲的言行教导,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领悟的源泉。吃过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这份“称不上”苦的事业源自于他的追求,源自于他的教养,源自于他的韧性。

汤洪波高三毕业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招飞考试”这条路。1995年成功入选飞行员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与稚嫩,或许这就是青春的模样。年仅19岁的他开始了飞天之路,在这条“重重艰难困苦”的路上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动摇过。在八年艰苦训练之后,终于不负众望,圆自己所梦,成为飞行大队的领班人。成为飞行员是汤洪波的“小梦”,当“小梦”扎根的那一刻,他开始了自己的“大梦”之旅,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化需要一个更加艰辛的过程。

一切从零开始,严苛的训练、艰辛的条件、无数个累到瘫倒的日日夜夜,这是汤洪波的选择。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没有一丝抱怨,他只知道坚持下去会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近。

终于,在20__年他入围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这就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坚持吃苦”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从20__到20__,11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常人难体会的辛苦。野外训练,剥脱睡眠训练等等,更艰难的是在不确定未来之路会如何的同时,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是努力,而是必须。就怕因为一个行为得不到位就断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这条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一切。对他而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是他的热爱,因为是他的选择;因为这是社会的命脉;因为这是国家的希望。他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飞行过程中用过的头盔自始至终都陈列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这是汤洪波的信念,

鼓励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选择中坚持不懈,在自己生命里熠熠生辉。坚持不只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行动,汤洪波的成功,源自于他的坚持和努力,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四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

家里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懂事的他主动提出不住校,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当时全班52个学生,51个住校,唯独他跑校。

为此,父亲咬牙花100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供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天气好的时候,路都坑坑洼洼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积满了黑泥水,连下脚都很困难。

冬天更遭罪,路面结冰,非常滑,为了不迟到,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去上学。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骑车到学校时脸上、脖子上、身上都挂满了白霜,浑身湿透,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

因为初中就读的是农村学校,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英语老师,中考时他的英语考了零分,但他还是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当时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为了高考英语不拖后腿,他在英语上下足了功夫,就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

如今整个航天员队伍中,属他的英语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诸葛”。

为了赚学费,他甚至在高中读书期间短暂辍过学,到附近砖厂打工。

可他始终没办法放弃学业,后来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他的高中班主任说,好像一年四季都没有见他穿过新衣服,每天中午带的饭也只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些咸菜。

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凭借强壮的体魄,他轻松过关。

进入航天员队伍以后,他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号飞天时,他虽然没有入选任务梯队,但却把专业书籍找出来翻了一遍又一遍,写下了六七十万字心得体会,时刻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

他就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刘伯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苏炳添事迹》,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32 8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