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检查评分标准(优秀3篇)

发布时间:

第一,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课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课堂。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听课记录检查评分标准》,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听课记录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

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

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今天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有幸听了人民路小学汤瑛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自己刚好也教五年级,所以这节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后,还有两个单元,一个是统计,还有一个是数学广[www.chayi5.com]角。这两个单元是比较难上的,网上的资料也不多,真的也不知道怎么来上。

听了汤老师的课(数字与编码),对这个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数学广角这个内容是比较难上的,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节课从学生要了解编码的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码的作用、方法、解读、原则和来历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后,很多老师对这节课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汤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强调。其实学生学数学就是要有方法,汤老师在要学生编码的时候一直强调要先分级再编码。教学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于评课的汇总:

1、信息量比较充分;

2、调整练习(练习要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3、教学目标明确性;

4、练习量还要加多,利于学生巩固;

5、前呼后应;

6、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

7、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

8、鼓励、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9、对于数学广角整体内容的梳理;

10、参与与反馈(关注全体学生)

听课记录 篇二

授课教师:xxx

科目:xx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三个儿子

听课地点:xx班级

第一课时

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看到几个儿子?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认识它,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再读故事,边读边想,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2.检查识字情景

3.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

(出示下列句子,其中生字加红,这些句子也是课堂上要多次用的)

如: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可是他。

4、读下头的句子,练说“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句式。

5、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可是他。”)

(指名生读)

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四、写字

1、请学生说说哪个字书写时要注意。

2、示范写“胳膊,晃荡,停”几个字。

3、指生上来板书,指出优缺点。

4、学生书写。

听课评析

本课教学中,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这一点十分不错。

听课记录 篇三

听课记录

《离骚》第一课时

1、屈原简介及《离骚》创作背景

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题目“离骚”解读

离,遭受。骚,忧愁。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3、课文解读(1)字词解释

朕(我。先秦时期“朕”字贵贱通用)考(亡父)贞(正当)

惟(句首发语词)肇(开始)

锡(通“赐”,赐给)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字(名词活用为动词,去表字)句子分析

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名平,字原)(2)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了屈原高贵的出身、奇特的生日、美好的名字,显示出他强烈的使命感

4、布置作业:翻译第一段。

《离骚》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知识点提问)

2、新课教学 字词解释

纷(众多的样子)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修能(优秀的才能)扈(楚方言,披)

纫(名词用作动词,连结)

汩(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比喻时间过得很快)辟(通“僻”)及(赶上)忽(迅速)

美人(指楚怀王)不(省略“何不”)

以(连词,表目的,用来)道(通“导”)句子分析:

不吾与(“不与吾”宾语前置,不我等不等我)

纫秋兰以为佩(以为:①认为,以为。②以之为,把什么作为)“江离”、“辟芷”、“秋兰”这里运用象征,用移情法,比喻美好的品德。“莽”经东不枯,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表现坚毅的品质。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文素材,描写时光飞逝的句子)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骐骥,马。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为国效力)

结构分析:

第二段写了屈原美好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忠贞的理想,表现了屈原对美好的品德追求以及感受到报国的紧迫感。

3、布置作业:翻译第二段

《离骚》第三课时

1、复习回顾(知识点提问)

2、新课教学 字词解释

昔(从前)

纯粹(古今异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固(确实)何(何等)彼(那)

夫(助词,无实义)惟(只)夫(那些)及(赶上)舍(舍弃,终止)正(通“证”)惟(只是)遁(变心)数(多次)句子分析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希望楚怀王能像三位君王,招贤纳士。)所在:所+动词=名词性词组

所在的地方。众芳:申椒、菌桂、蕙茝,象征高尚品质。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用尧舜与桀纣对比,借古喻今。)

而、以:表原因,因果关系关联词。“惟夫党人之偷乐兮”(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间)“路幽昧以险隘”(以,表目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表明屈原忠君爱国之心,忧国忧民)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为,动词,招来)“指九天以为正兮”(以为正:以之为正,即以九天为正)

(做人应像铜钱,外圆内方。屈原是“回”字,内外都是方正。而小人是外方内圆。)结构分析:

第三段写了屈原期待的德政、表现幽昧的现实、不公的遭遇,表达对圣君贤臣的向往之情,忧国恨奸焦愤之情

3、布置作业:翻译第三段。

《离骚》第四课时

1、回顾上节课(知识点提问)

2、新课讲解

《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屈原:高大的抒情主人公。

1、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血统高贵,气度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身披花草,华彩美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鲜明的高洁品格。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赤胆忠心,主张美政。“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追求真理,坚强不屈(“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离骚》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

大量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用香草喻美德,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喻君王失信。诗人 抒情不是空洞苍白的喊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诗化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形象鲜明而有韵味。诗篇充满激情,想象奇幻,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者的形象。诗人想象的羽翼飞翔于天上地下,风伯雨师、虬龙鸾凤,重华佚女,无不召之笔下,为抒情主人公所驱使,完全打破了天国与人间、神话与现实的界限。瑰丽的色彩,奇妙的情节,纷至沓来,编织成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使《离骚》成为精彩绝艳的浪漫主义杰作。总结文中的古文知识:(并详细讲解)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通“赐”)扈江离与辟芷兮(通“避”)来吾道夫先路(通“导”)指九天以为正兮(通“证”)

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动:取名)字余曰灵均(名→动:取字)纫秋兰以为佩(动→名:佩饰)

朝搴阰之木兰兮(名→状语:在早晨)夕揽洲之宿莽(名→状语:在黄昏)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名:秽政)

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纫秋兰以(之)为佩——省略句(美人)不抚壮而弃秽兮——省略句

《迢迢牵牛星》

1、导入

你知道哪些牛郎织女的传说?

2、《迢迢牵牛星》简介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重要考点

从形态和声响方面写织女勤劳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直接描写织女相思之苦的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相思之苦的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4.赏析 讨论:《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然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悲痛情怀。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当织女回眸河汉时,强烈的相思再也无法抑制,情感达到了高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而内心极凄苦的思妇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5、思想感情

本诗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团聚,比喻人间男女相爱,但受压制不能欢聚。

6、本诗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2、叠音叠词,琅琅上口。

思考:运用叠音词对诗歌表达的影响(找出叠音词,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思考)。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

“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是写素手之细,“札札”是写机杼之声,“盈盈”是写银河之水,“脉脉”是写相视之态。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哀怨的感

情十分和谐,显得意韵深长。

《“布衣总统”孙中山》第一课时

1、导入

传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读传记,学做人”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的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

2、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著有《宋氏三姐妹》。“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3、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字词积累

籍贯(jí)

菜肴(yáo)

水泄不通(xiè)

推崇(chóng)卤水(lǔ)

奢侈(chǐ)

喧闹(xuān)卤水:用盐水加五香或用酱油煮。一介:形容小。

却之不恭:对于别人的馈赠、邀请等,如果拒绝,就显得不恭敬。

5、走进课文

解题: “布衣总统”

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 与张之洞的交往

张之洞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思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 血气方刚,不畏权贵;沉着机智,富有才华;胸怀大志 张之洞转变态度接见孙中山说明了什么? 1.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2.张之洞爱才、重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

住:房间不大;摆设数目少,简单;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衣着朴素(改“中山装),外表整洁

《布衣总统“孙中山”》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内容。

2、新课讲解 食:(正面描写)孙中山俭朴,每餐三元左右

(反面描写)唐绍仪,伍延方奢侈

行:着普通制服,制止巡官,绕道回府,不事张扬,关心群众

3、孙中山性格

富有才情,心怀大志 甘于淡泊,生活简朴 不事张扬,心装民众 推翻帝制,政绩卓著

4、写作特色

1、紧扣标题

2、选材角度的“独特性”

3、于细微处见真情,以小见大

5、写作技法借鉴(写人记事)

1、从日常生活角度入手,以小见大,表现人物品格与情怀;

2、选材真实、典型,紧扣文题;

3、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详略得当,穿插有致。

6、小结

记取了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1、导入

散文有什么特点? 形散神聚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散文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课文字词

4、解题“荷塘月色”(荷塘:地点

月色:时间)

5、课文讲解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

(2)请同学们把第二段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3)请同学们把第四段描写的画面画出来,并展示画面图片 月光下的荷塘(素淡宁静)荷塘—曲曲折折

荷叶—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波—闪电

凝碧 流水—脉脉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内容,分析第四段句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称之为移觉。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视觉转为感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2、荷塘上的月色(朦胧柔和)月光:泻、浮、洗、笼 月影:画

光与影: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

杨柳: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树上:蝉声 水里: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荷塘月色》第三课时

1、回顾上节课内容

2、新课讲解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触景生情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表达美中不足的遗憾)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写出作者对江南眷恋之深)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回到现实)

3、总结本文的三“美”: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语言美: 1.叠词美

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

2、动词美

动词锤炼得很形象。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3、比喻美

4、拟人美

情调美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色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听课记录检查评分标准》,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40 7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