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10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一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知识梳理】

一、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 已有纸, 105年,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二、数学

l.《九章算术》

(l) 内容: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 地位:

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 计算工具:最早是算筹, 后来演变为算盘。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

l. 天象观测

(l) 中国古代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 天文学家石申, 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辑成《石氏星表》。

(3) 制成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2、 历法: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四、农学与医学成就

项目类别 书籍 作者(朝代) 地位

农学 《氾胜之书》 氾胜之(西汉)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四大农书强调精耕细作。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

《农书》 王祯(元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明朝)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东汉) 被誉为“万事宝典”

《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学习探究】简述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我国古代科技长期世界的原因。

(《同步检测》P29)

【热点链接】对我们深刻启示:

我国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辉煌灿烂的一页。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大不相同, 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此, 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更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走自主创新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二

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2)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三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四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五

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六

文字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演变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七

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1)XX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朝,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

高二历史必修三部分知识点总结 篇八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o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着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2)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产生:

①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③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

①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④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九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春秋末年,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朴实,现实感强。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战国屈原《离_。采用楚国方言,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①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②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代表: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诗人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的诗是李白以浪漫主义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随着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宋代,民间兴起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③特点: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④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②唐朝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③宋朝出现供人说话用的话本。

2、明清小说

①原因:一方面_义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些新现象,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繁荣提供了丰富素材。

②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③代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十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总结》,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31 13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