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篇一

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常常感觉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艰难,我认为让学生反复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良好途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细致安排学生初步感知,通过让学生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求比值,找规律,写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点。

第二,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学生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变换情境,选择与例题不同的数量:铅笔的数量和总价,耕地的时间和耕地总公顷数。让学生反复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规律。这样既拓展了教材,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础。

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认识,我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比值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把各自对正比例概念的感知会聚,综合,从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意义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同情境下的反复感知,讨论探究等过程,积累了对正比例概念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二化学教学反思中彩那天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复习课,目的是经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这节资料复习之前,我先在班里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确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对正确描述正反比例有必须的困难。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时思路不是很清晰,还有一些学生在用关系式描述正反比例时,存在较大的困难。

六年级学生已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整理、构成系统。所以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将本单元资料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然后针对调查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练习,巩固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供给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忙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构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下头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为例,谈谈如何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比例尺必须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能够结合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变化方向相同,那么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越长,表示的实际距离也就越大。当图上距离必须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那么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能够出这样一道题帮忙理解,图上距离3厘米在下头哪一幅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距离最大

①1:400

②1:600000

③1:600000

因为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要使实际距离大,那么比例尺就要小,所以选第三个。当实际距离必须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能够出这样一道题帮忙理解,一个半径100米的花坛,画在下头哪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最大

①1:40000

②1:60000

③1:100000

因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它们的变化规律一致,比例尺越大,图上距离就越大,所以应当选第一个比例尺。

《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 篇三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是这个单元的起始,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比例、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有效学习情境的创造。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激活学生对国旗的已有认识,引出本节课要用的中国国旗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相关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情绪饱满地进入到对比例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引导学生依据三面国旗的长与宽写出多个比,再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引出比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3.重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

师:这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 m,宽 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 m,宽1.6 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 cm,宽40 cm。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导入新课。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在加强学生对国旗知识了解的同时,有效地引入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提供第一手资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教材40页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中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5∶=

生2: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2.4∶1.6=

生3:教室里的国旗。

长∶宽=60∶40=

(3)感知比例的意义。

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

预设

生1:可以用等号连接,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2.4∶1.6=”和“60∶40=”可以写作“2.4∶1.6=60∶40”。

生2: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生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篇四

在备课环节,本节课我参考了教师用书以及洋葱数学微课视频,然后将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确定为: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应用正比例的意义确定两个量能否构成正比例关系。

亮点:由于本节课的资料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讲解,在第一课时,利用形象的洋葱数学小视频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在理解正比例意义时,我采用的是将难点分散的方法。首先是从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理解何为两个相关联的量,再根据两个量的比值必须,就能够确定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个概念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此过程中,教学不足的地方是:学生未反复重复相关联的量的定义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以及什么样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导致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填空题涉及到填两个量是正比例关系的题目,学生不明白怎样填。

理解概念之后,开始对概念进行深度剖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是熟练掌握确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举;了两个生活中有关正比例的例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节课中,举的例子较少,学生对于如何确定正比例并不是很熟练,基于此原因,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给学生举了更多的例子,让学生熟练掌握确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并让学生观看了洋葱数学视频,加深印象。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正比例关系的确定方法后,反比例的讲解和确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就容易的多了。

遗憾:本节课并没有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改善:采用例题讲解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课始,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儿歌《数青蛙》的生活问题:虽然年级越高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的表现似乎会更加“理性”,有时课堂气氛是相当沉闷的。但这堂课的氛围空前热烈,他们对相关新知识渴望了解的情绪如此之高涨,探究学习如此之迫切与主动,让我对我们的学生刮目相看。课堂教学的一气呵成也让我体验了久违了的上课乐趣。

这样,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与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时,出示了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材料如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表格与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的表格后,先观察这两个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思考题中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定向作用,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这些生活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总之,让生活场景来充盈我们的数学课堂。

数学教案:正比例的意义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新课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

……

路程(千米)

……

3.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

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

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3)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板书:

(4)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上数的比值一定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

教师板书:

(三)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鞋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

路程(千米)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1.观察上表

(1)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教师板书:

2.师生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为什么?

怎样变化?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一定).

(四)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1)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板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教师板书: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2.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3.字母关系式

教师提问:如果字母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一定)

4.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教学例3(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1.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2.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六)反馈练习.

出示图片:做一做1

《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2345678……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正、反比例的意义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篇八

正比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从内容上看,正比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仅要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教师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他们以后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图象的同时,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和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材料,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征,并掌握其画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 m.gaokaobaba.com 主讨论学习:怎样利用图象,不计算,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另一个量的值。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紧扣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

唯有每节课坚持课后反思,寻找教学中出现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 篇九

正比例的知识,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相互关联的两种量。如:一个人的“体重”与“年龄”;从家到学校“已经走过的路程”和“剩余的路程”……等等。然后出示一组具有正比例特点的例子,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己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3、在交流中升华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把探究中的发现,通过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不但展示了自己成功,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应用

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5、在练习中发展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除了设计理解正比例意义题型之外,重点设计了对学生运用正比例意义去判断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题型。在练习设计上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

6、在反思中进步。

反思整节课教学,基本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学生在以前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内容的学习上没有完全过关,我也没有及时扫清学生学习上的这个障碍,所以他们虽然掌握了正比例的特征,但实际运用中,由于不能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所以就不能够准确的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以后的教学中要先查漏补缺,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

1.重组课堂流程,延展探究空间。

第一次教学,我按照“复习铺垫—教学例1例2—总结概念—尝试练习”的直线型流程展开。整节课下来,讲解清晰而简练,学生的听讲认真而专注。在课堂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总觉得这样的教学过于顺畅了,学生少了些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带着这些疑惑,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第二次教学,我为学生设计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初步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二板块是交流思维,形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这样的设计,流程板块少了,但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了。

2. 呈现数学材料,丰富体验途径。

第一次教学,以时间与路程为变量的例1和以数量与总价为变量的例2,是支撑学生感悟正比例意义的两则数学材料。这两则材料从数量上分析偏少,呈现形式都是一模一样的静态出现,材料的使用方式也是雷同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为充足的材料,我改变了例1、例2和尝试练习的原有功能,把它们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三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可以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 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其他两则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可以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

3. 选择学习方式,促进深度感悟。

“引导发现”的启发式教学是第一次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是课堂行为的显性表现。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全部信息来自教师的讲解,很少有机会去体会教师给予的信息,很少有机会去交流现场生成的想法,也很少有机会呈现真实的学习状态。第二次教学,教师让学生采取选择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择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可以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9 10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