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优秀5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篇一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篇二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 )又( )”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篇三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篇四

作者 向笑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习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习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习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习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习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来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平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习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篇五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9 10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