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精选4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4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一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仓促,没有太充分地思考,对教材的把握似乎还存在问题。现在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及自己的简单思考写下来,以资借鉴。

如何读懂这篇文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分段读文,引导孩子逐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来读懂课文的。其中,处理的方法因段而异。第二自然段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用上课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改观”来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辨析“发现”、“发明”,主要采取造句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二、三年级的学习中对这两个词已经有所了解,先请学生简单说说二者的区别,然后分别用这两词来说话,在恰当的时候增加难度,把两个词用在同一句话里来说,比如: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发现蒸气可以推动壶盖,经过思考实践,他发明了蒸气机。另外,在提到“改观”时,和“改变”、“改善”对比,又辨析了另一组近义词。

第三自然段则采取分层的方法来学习。前三句话都在讲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依赖自然生活,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其中,第三句的处理是重点,尤其是“寄托”这个词不大好懂,我采用了拆句说新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寄托”说话,如:古时候,人们用“千里眼”寄托了想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的美好愿望;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想听到远处声音的美好愿望……在运用中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寄托的意思,更明白了如何运用这个词来说话,同时也感受到了古时科技的不发达的状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后两句是说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迅速、巨大的变化。通过分层,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里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一段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来说明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迅速、巨大的变化,是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了老师讲解诗意,由学生体会其含义的方法。这里可以充分信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非常好的抓住“忽如”体会迅速、出人意料,能够抓住“千树万树”体会变化之巨大,通过“一夜”体会变化之快。

第四自然段比较简单,可以通过最后一句概括段意。这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技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顺带扣入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最后一段话是对文章的总结,此处,让孩子们联系前面对段意的概括,结合这段的最后两句话,用“不但……而且”连接,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致教学流程是这样的。但是感觉讲得很累。虽然几处放手由学生说话、谈理解的地方效果很好,交流充分,训练扎实,不过整体上觉得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这种逐段讲解分析的教学方式牵的痕迹很浓。这类文章的体裁应该归到哪一类?这篇文章不同于说明文,也不是常见的科学小品文,这类文字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哪里?这类课文是否应该以训练为主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文章体裁的界定有时会对教学目标直接产生影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是这篇课文教学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二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文本+生活﹦活语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同年段三个班统一要求。这是继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同课同师异班),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中,我牢牢抓住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那时候,没有,没有,也没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在农耕社会还没有什么);20世纪,(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感受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同时,使学生在搜集、运用资料,模仿语言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的各项训练。

通过这样的预设与实施,感觉三个班的学生的课堂表现都比较活跃,这应该是把文本与生活有机融合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吧!

兴趣——有效教学的基石。

何为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认为先决条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在本轮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齐读、指名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伙伴的存在;自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可以“我”做主;师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无限乐趣;学法的指导、小结、迁移,让学生感到:学习原来很简单……

这些,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以及同伴在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三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思考,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学完这篇课文,我仔细地反思了一下,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三点:

1、重视朗读指导。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默读、自由读、齐读、分段读、指名读等,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究,读中交流,读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获得自我体验与成长的快乐。

2、注重语言训练。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发明”“发现”等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语言训练: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重视方法指导。教学中,对于学法与习惯的引导该讲则讲。我引导学生阅读要有疑问,阅读要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对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引导,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到教学当中,课堂上有点前松后紧。今后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四

一、与时俱进活学活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在理解“呼风唤雨”这个词时,我想何不采用网络搜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既简单,又实用,也是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很好说明。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这个设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查找资料的方法,不仅取得了语文课中预设的效果,也是一个很好的延伸拓展。

二、合理选材创设精彩

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作为第一课时,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9 11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