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学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差异网为您带来了6篇《初一生物教学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一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能够举例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蕨类植物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或肉眼观察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对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蕨类植物的知识及其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是比较高等的植物,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这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因此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教法建议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盆栽的蕨类植物的实物。通过观察实 m.huzhidao.com 物,让学生认识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如果没有新鲜的蕨类植物,也可用带有孢子囊的腊叶标本。观察蕨类植物时,要注意肾蕨、铁线蕨等地上部分是大型羽状复叶,长长的叶柄和地下的根状茎相连接。要让学生注意不要将复叶中的小叶当作蕨的叶,不要将叶柄当作茎,不要将地下茎当作根。蕨的不定根遍布在根状茎周围,它的根是真根。真根和假根的区别是真根已经有组织分化,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根尖有根毛区。观察时如果学生注意到了带有孢子囊群的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生有孢子的蕨类植物,孢子与蕨类植物的生殖有关。关于蕨类植物的生殖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可以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蕨类植物的重要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难点:对蕨类植物的观察结果的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通过对具体几种常见蕨类植物的观察,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蕨类植物的特征。由于学生对蕨类植物不是非常地了解,所以可以利用实物、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建立直观的感受,以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一、导入:

出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孢子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组织学生观察。

提问:请分析所给植物与前一章所学的被子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补充讲解:所出示的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不是靠种子来繁殖的,而是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产生另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来完成繁殖后代的。我们把这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孢子植物中的三大类群: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二、讲授新课:

(一)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或投影:

向学生演示常见的蕨类植物,如:铁线蕨、卷柏、肾蕨等,向同学们简要的介绍这些植物的名称及生活环境。

2、组织学生按照实验四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重点:

(1)识别实验中所给的蕨类植物是录像或投影中介绍的哪一种蕨类植物?

(2)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外形、颜色,并对植株的高度进行测量。

(3)观察所给蕨类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4)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

(5)这些植物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师可进行补充。

重点强调: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二)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1、出示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投影或由学生介绍本小组收集的有关资料(这项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3、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

三、总结;

提出问题:

蕨类植物的哪些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哪些特点说明它没有种子植物进化的高等?

组织学生回答并及时进行纠正。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学生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

水污染、树木非法砍伐、白色污染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教师: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索取的对象,但是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过快

活动一: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图13—1,并结合教师提示分组讨论。

思考题:

(1)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危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现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67亿,有专家预测到2026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时,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照这样发展下去,地球总有一天会支撑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长已经过快,那么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又是如何呢

活动二:学生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根据教科书表13—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表”给出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讨论。

思考题:

a、从绘制的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b、根据曲线图,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的人口数量。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由部分小组代表出示自己绘制的曲线图,并解释曲线图所含的意义。学生推测出我国人口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24863万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了,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口众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又怎样呢

教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是供给13亿人口来用,就显得贫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贫乏,而且其他资源也是如此。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4。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么丰富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贫乏的。

教师: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继续膨胀,过多的人口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致于不堪重负。

教师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题:

(1)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漫画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人类要从母亲(地球)那里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果人口过多而且超过“母亲”的供应能力,不仅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会带来教育、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才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人口过多,给地球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这种压力对她来说,已经支撑不住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伸出我们友爱的双手,热爱它,拥抱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初一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难点: 篇四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互的适应性。

初一生物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初一生物教案 篇六

教学过程

引言:

现在一起来欣赏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片(画面上出现人与自然的景色),创设一种意境,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欣赏完这段音乐片之后,教师引导思考一个问题:“走在林荫小路上和走在城市的大马路上的感觉是一样的吗?分析原因。”诱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林荫小路上比城市的马路更安静,空气更清新,更湿润,是因为植物可以吸附灰尘,隔离噪音,并且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植物有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使学生对绿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教师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使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学生虽从未接触“植被”这一名词,但教师略微点拨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学生完全能根据经验说出。学习植被类型及特点有多种方法,本节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六种植被类型可分开探究。教师先出示我国草原、荒漠、热带雨林的图片,开始时学生会出现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的困惑,所以要适当引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植被种类、生长高度、疏密或分布地区比较这三大植被的主要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的进行探究活动了。全班交流的时候,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对植被高度进行比较“草原植被矮小,热带雨林植物繁茂、高大”;有的可能对植被的生长特点或种类进行比较“草原植物生长密集,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植被稀疏,种类少,植物耐旱”;有的对植被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荒漠植被生长环境恶劣;热带雨林植物所在地区高温多雨”,学生的所谈正表明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对这些观点教师应予以肯定性评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以同样方式出示我国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的图片,学生探究结果是:常绿阔叶林植被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地区;夏绿阔叶林有四季变化,夏天为绿色,秋季树叶变黄,冬季落叶;针叶林生长在寒冷地区,以松树和杉树为主。

因为本节课重点不是知识目标,而是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始终注意挖掘本节情感点,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家乡。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环境中有哪些植被类型呢?”学生能很快说出:“有夏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并且进一步举例说明。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了解了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资源很丰富,我国资源又面临着许多问题。怎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呢?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比较(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动脑思考、搞调查研究,自己去发现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情感得到升华,由量变到质变,由意识提高向行为转变。

本节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出示五国森林分布数据图表,如下: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中国96015888129533

日本37.72388.912350

加拿大992.2264102650

瑞典41.22440830

芬兰33.71988.5500

森林面积(平方公顷)

人口(万)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

比较与分析。

我国森林分布状况如何呢?四人小组合作分工用计算器计算出各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进行讨论。

讨论题:

(1)从五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来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

(2)在进行五国比较之后,有什么想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1):学生通过列表,会很快发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其他四个国家比较最低,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最低。

讨论题(2)学生有的根据书上提到的来做考虑,有的会借鉴资料提到的谈出自己的想法,有的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谈想法。不管何种回答内容,都展现了心灵的深处,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

为进一步对资源间题的有深刻认识,课前布置课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选定课题进行调查,从网上、书上或音像店查找资料(图片、VCD、文章、数据),整理后,有的小组还制成了课件,课堂上交流。

课题内容为:

主课题:调查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2)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3)98特大洪水发生原因调查(学生小组派代表台前汇报和交流)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生网上搜集图片,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精选后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内容为“黄沙漫漫”“草原沙化”两副图片),然后交流“第一副图--黄沙漫漫,讲的是黄土高坡遍地黄沙,每当雨季来临,就会有成堆的黄沙随着雨水从支流流入干流,可原本的黄土高坡并不是这样,那里原来是树木繁茂,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后来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这里遭到毁坏性的破坏。第二副图--草场沙漠化,原本的草原一望无际,许多生物在草原上生存和繁衍,可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养殖牲畜,结果使草原数量减少,造成现在的局面。”

子课题二: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学生从音像店找到了有关的环境VCD,在教师指导下剪辑成以“森林啊,森林”为题的VCD片段,学生播放(内容为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毁坏,面积日益减少,许多野生动物无家可归。)学生谈体会和感受。

子课题三:98洪水及原因调查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开阔了学生看问题的广度,使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受到震撼,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对学生的积极地参与教师给以表扬,以肯定学生的成果,提高起积极性。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一生物教学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9 7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