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怎么写(最新4篇)

发布时间:

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习知识。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怎么写》,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 篇一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文章。中国科学院院长仅用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本课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不仅层次明晰,同时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条理清楚,有条不紊。在说明方法上,作者运用了比较、举例子、引用、比喻等方法,将科学技术发展的百年历史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幅短小,说用力极强,给读者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够规范地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淡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揭示课题

对于这个课题,你怎样理解:

(世纪:每一百年称为一个世纪。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支配自然”。“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人类能利用科学技术来支配自然的二十世纪,即1900年到2000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时既要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同时还要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们读得是否准确?

3、检查生字词:

这些生字词离开了课文,看你是否还记得?

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检查读等。

4、对于这些生字词,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从音、形、义上提醒)

5、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及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三、细读品悟,入情入境

1、自读自悟:

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的?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和文中的重点语句细细体会好吗?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做上标记。

2、导读品悟:

谁能把你的体会对同学们说一说?(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体会2~4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引导从两个设问句中体会。

它们强调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呼风唤雨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在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区别的基础上,通过“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生活大大改观,其改观程度大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年的总和”,来体会“呼风唤雨”,体会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之大。

第三自然段:

围绕“二十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农耕”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的本领,猜想古代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人们为什么要有这些幻想。

再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现实。

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引用在本文中的作用。

(这是一过渡句,说明现代科技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

通过20世纪前与后进行对比,学生体会“二十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四自然段:

先读书中例子,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例子,和同学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

(每自然段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刚才随作者一起,回首了二十世纪的百年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看伯特兰、罗素说的话。

1、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想象科学技术还将创造怎样的奇迹,还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五、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欣赏品味,拓展延伸

1、赏读:

多么辉煌的二十世纪,让我们再尽情地读读课文,体会科学技术的魅力。

2、小练笔(任选一题):

⑴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⑵想象二十一世纪科技将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⑶把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100年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生活大改观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巩固字词

1、指名读文: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及对课文朗读的熟练情况。

2、指读词语,同时把文章中需认读的生字扩词掌握。

二、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结构特点:总──分──总写法及在本课中的作用。

2、说明方法上的特点:

举例子说明、对比、引用等。

三、品读赏析,积累佳句

1、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2、把你最欣赏的词句背下来,有感情地表述给同学听。

3、把你欣赏的语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作以评析。

四、交流感悟,拓展延伸

1、交流上节课“小练笔”:

⑴组内交流评析。

⑵全班欣赏各组代表作。

2、继续搜集有关科技发展的资料或畅想。

课堂实录 篇二

师: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生(齐声):能!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师: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

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由是,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

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师: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

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人一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像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师: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

生:去追逐。

师:能否说得更准确些?

生:去追求。

师: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师: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

生(齐):健壮的青年。

师:这个健壮的青年谁喜欢?

生(齐):都喜欢!

师: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竞相绽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郡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生: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像,万般喜悦。

师: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像、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生(齐):正是这样。

师: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像。

(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津津有味)

生: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

生: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

师: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

生:撑伞的、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生: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生: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

师: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

生: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去实现美好的希望。

生: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生: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师: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六分钟后,相继有三位学生读他们各自的习作。)

附习作原文:

习作1:读这篇文章,仿佛进入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美丽境界。你看,作者先写了地上小草的生长状况和活力: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再写树上花朵竞相绽放的形象:赶趟儿似的,像火、像霞、像雪。花间蝴蝶飞舞的“闹”状:嗡嗡地,飞来飞去地。后写天空中密密斜织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细雨,又写天上渐渐多了的风筝等等。这样,“地上一树上一天上”的顺序层次,使意境显得相当高远和开园,令人心旷神怡,生发出无尽的遐想。

习作2:这篇文章语言构思精妙,出神人化。文中一系列拟人化词语的贴切运用,无不表现出作者选词用字的深厚功力。如:“钻”字,生动地表现出春草的活力;“让”字,逼真地表现出春花竞放的情状,“闹)差异网○www.chayi5.com(”字,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景象;“抚摸”,形象地表达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等等。使人在惊异于作者遣词用字功力之深厚的同时,获得语言美的熏陶。

习作3: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描述春天的景物,突出地抓住春天景象万千的特点,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追求、去体味、去感受“万千”的景物。如:从视觉人手,在看到草绿草满的同时又产生“软绵绵”的感觉,看到花多花艳的同时又听到蜂蝶的闹声,闻到花艳的香甜;再从触觉人手,在感受春天的温暖和柔情的同时,又闻到泥土、花草的芳香,听到鸟儿卖弄的啼唱、牧童嘹亮的笛音等等。无不让人心灵受到熏染和震撼:春天是美丽的。要把握春天,建设春天!

推荐教学实录(推荐 篇三

师:到这里来上课有什么变化?

生:场面大、人多、地方大、老师变了

师:谁没有变?

生:同学

师:我第一次来嘉善很想去一个地方,知道是哪里吗?

生:猜不到,

师:自主揭晓答案:小树林。并问哪里有?接着老师请一名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画一个小树林,再画一个大树林。

然后又请一名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画一个田野,要求画得大一些,广阔点。

最后,老师说:张老师来造一座房子吧。(拿起粉笔画了四条线,简笔画的房子。)并在黑板上写下守字,对学生说:字里也有房子,宝盖头就是房子,那么下面的‘寸’表示什么呢?(学生不得解)

师继续问:守为什么是宝盖头加寸呢?守住一个房子需要什么呢?并且在房子里画了一只简笔画的手。

生:寸步不离,手寸,就是用双手保护家园的意思。

【张老师的课前谈话设计精心,看似不经意地提问我第一次来嘉善很想去一个地方,知道是哪里吗?来引出小树林,通过让学生画小树林、田野、房子,初步搭建起今天学习的板书,于无痕处见有痕。而对守的教学体现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字理析词的理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未开始便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很新颖、独特。】

一、听故事,理解题意

1、出示寓言,指名读。

师:喜欢听寓言吗?今天学一个与守字有关的寓言生:守株待兔。

师板书补充课题,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因黑板的晃动写得较慢。但老师非常机智地对学生说:黑板看到我们小朋友看得很认真,所以一直在点头呢。语言很幽默,使学生更加认真地看老师板书,显示了教师的课堂机智。这样的机智化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多次出现。】

2、师:听过这个故事吗?你最早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从书上看的、听妈妈讲故事、老师读的

师:有没有做梦梦到的呢?

生:学生笑而摇头。

师:古代有个大思想家叫韩非,他经常看到周围的事或做梦梦到什么就写下来。(课题下板书韩非。)

3、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故事呢?

生:要有感情、有力、大声、朗读

二、读故事,概括复述

1、自读故事,认读生字词语。

要求:4分钟时间大声读故事,把故事读通。(板书:通)读完一遍用一根手指头表示,读完两遍就用两根手指头表示,读完三遍就用三根手指头表示&&假如手指头不够用怎么办?那就用下面的吧。

【学生初读故事的时间,老师给足了4分钟,读得尽心尽力。】

2、再读故事,找找哪里生字最多最难读。

学生读完后,老师进行朗读遍数的统计:读完4遍的请举手。读完三遍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完3遍,最多的学生读了五遍。

3、出示句子,指名读。

句子: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师:这句话生字多,怎样读准呢?

指名读句子。

师:此用什么好办法记?

生:跟比差不多,还有些。

教师拿出一些白纸,说:这是一些纸。然后他丢掉一些,再丢掉一些,最后只剩下一张纸,说:这些纸此张纸。【理解从此】

师:课文中的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生:古时候。

师:古时候的这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从捡到野兔之后。

【这一环节,我认为教师的引导非常无痕又巧妙,其实学生原本回答的古时候与理解从此可以说完全不契合,但教师很自然地再问古时候这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多么机智啊,简简单单就化解了一个小小的危机。】

师: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记呢?(建议学生可以编儿歌来记。)

生:锄就是铁来帮助你来挖土。(师:古人造字很有意思,真有办法啊。)

生:撞就是撞倒。(师:你组了个词,也行。)

生:撞就是儿童出生用手爬。

生:桩就是一个木加一个庄稼的庄。

生:树就是木+对。

学生逐个分析了字形后,再齐读句子。

4、了解句子与题目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概括性复述。

(1)指名读上面的句子。

师:你有没有发现题目的意思?

生:兔就是野兔。

生:待就是等待。

生:株就是树桩。

(师在田边画了一个树桩。)

师:四个字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1:守着木桩等着兔子来撞死。(师建议把木桩改成树桩。)

生2: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来撞死。

(2)师:再加上起因、结果呢?

生:种田人有一次捡到一只野兔,于是就天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他田里的庄稼全完了。

师:用简单的话把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大家各自试试。

(3)情景说话,对故事进行概括性复述。

师饰演正在炒菜的爸爸,请一女生饰演女儿,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说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一)生再读故事,要求:读出表情来。(板书:表情)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生读,思考:他是怎样的表情?

生1:他是高兴的。(读)

生2:他是惊讶的。(读)

2、理解窜(字理析词)。

师:窜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冲、跑。

【其中跑字是教师在学生说出飞快后,引导学生得出跑的,这个地方,我也认为教师的引导很机智。】

师:窜是什么部首?关注穴字头,知道穴就是洞的意思。

出示窜的汉字演变过程。(略)

(二)生再读故事,要求:读出想。(板书:想)种田人在想什么?

1、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种田人在想什么?

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师:从哪个词读出他整天在想什么?

生:每天,就是一直的意思,不是偶尔的。

师:他就这样不想劳动,却想有收获。

生:这叫好吃懒做、不劳而获。

师:这时他是什么表情?

生:乐滋滋的。(读句子)

师:滋是什么旁?种田人拎着这只又大又肥的野兔流下的是什么?

生:口水。

师:两个滋连在一起,那口水就流下一大片了。

指名读。

【学生越读越好,乐、馋的感觉都有了。】

师:他还会怎么想呢?只有什么样的人才有这样的想法呢?(不劳而获)

2、出示获进行字理析词。 出示:获获(禾+蒦huò)

获(犭+蒦huò)

通过艹、犭了解演变过程。

师:他有没有去种田?

生:没有。他丢下了锄头。

师:是叫他下岗,还是他自己辞职啊?

生:是他自己辞职不干的。【众人笑】

四、想故事,明白寓意

(接上)生:他一不做二不休。

师:是啊,他一不做二不休,就专门坐在那里干什么呢?

生:等野兔。

师:这样的人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讨厌、嫌弃

师:对这个种田人,你是什么态度呢?

生:批评、他真懒惰

师:在生活中,很多东西要丢弃的。(板书并教学丢字,上面的撇就是丢弃的意思,下面是个去。)也有一些东西是要守住的。(板书并教学守字。)

下课。

【由于时间的关系,课结束得有些草率,与原本的预设也有较大的出入。】

四、想故事,明白寓意

1、再读故事,想想:种田人毛病出在哪里?你怎么劝说。

2、创设情景:怎么劝说种田人?

3、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思考:怎么用寓言故事来劝说。

五、写字

1、看帖:分析守、丢的字形与位置。

2、练习写字。

3、评价结果。

【听课感受:张老师的课上得很别致,尤其是字理析词的字词教学,让我们耳目一新,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惊喜连连。这样的教学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可行的,也很有意思,相信能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目光和心理,值得好好学习与研究。】

【附课文】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推荐教学实录(推荐 篇四

中学课业重,课余时间有限,所以我尽量让美术课内容当场完成。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要从课堂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各方面的兴趣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一年级的《徒手画校园》的素描,连续着上该课,会使学生厌烦情绪增加,二年级的《美丽的西湖》的水彩画教学也同样如此,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与别的学科也有差异系统的技巧学习是必要的,但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如在上初二《西湖的美景》一课,这课的重点是教水彩画。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西湖旧十景”和“西湖新十景”在同学们陶醉与西湖美景的同时介绍水彩画就特别适合表现西湖这种淡雅、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接着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知道西湖的由来吗?”带着西湖神话传说的由来,引出有关西湖的诗词,特别介绍了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然后借着苏东坡谈及一些课外知识“西湖特色菜——东坡肉和西湖醋鱼的由来”让学生在进入水彩画的学习前,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徒手画校园》一课,抓住写生一词给学生讲解,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己的文具,徒手画自己的文具。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是教育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xx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在自己作业时,尽量将画面美化,如初一中国画《鸟语花香》要掌握中国画的特性画出不错的中国画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课前我把这次中国画的教学分成几块:一、荷花。二、梅花。三、竹子。四、鸟。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临摹学习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怎么写》,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16 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