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10篇《素质教育论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一

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发布《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建议以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习为中心,以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实践、身心感受、志愿公益、社会参与为重点,开展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要借鉴“第一课堂”实践,加强与学校有关部门、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在高校全面推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此外,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要加大文化育人力度,建设文明校园,开展多样、健康、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开放。展示各种社会实践。G职业学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信用体系的精神“改革实施计划的高校共青团”和总书记习近平的讲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1、 制定规章制度

G职业学院建立了以学院主要负责人为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机制,并设有相应的办公室。各部门按分工和专人负责相应的工作。建立了院级班三级联动机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和实施措施,确保了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

2G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学分体系项目模块

G职业学院将素质教育学分分为四个模块。各模块的额外学分不能作为其他不合格学分的补充,但可以作为推荐就业、优秀奖评比、优秀入党、个人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必须在学校修完相应的学分后才能毕业。

2.1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模块

它主要记录学生去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冬季和夏季假期,学校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各种专业的课外实践活动,由学习各种专业协会组织的专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个人和社会兼职工作和获奖的活动。

2.2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模块

它主要记录校园文化表现的活动和竞赛组织学生在全国、省、市、学校水平,体育竞赛,主要庆典、文艺表演、质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高级表演和演讲旨在促进民族文化和促进校园优雅的艺术。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学生在展示和评价自己作品(歌曲、戏剧、美术、摄影等)时的体验和获奖情况。

2.3创新创业活动

它主要记录学生的“挑战杯”在全国和省级组织、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业务竞争,“创新、创造力和企业家”的挑战竞争,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大学内外各种各样的人。科研、学术研究、调研、各类创新竞赛、展览等创新科技教育活动的经验与奖励。

2.4技能竞赛与专业发展

G职业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对相应专业的学生需要参加的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了具体安排,从而获得了硕士学位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二

《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是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现代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提倡把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键词】教师;作用;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地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我们以往评课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达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课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

1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

1.1学生“愿学”是基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在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处于合作者。我们的做法是:课内教师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认真观察、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里的做法和表述;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了解学生的喜爱,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为人师表树立典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偶像。综上所述,教师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使学生从愿配合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爱小动物及玩具,对周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把学生喜爱的动物、游戏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总之,现代教师应具有“母亲”、“智慧”和“幽默”的特点,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广泛信息传递,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真诚地“愿学”。

1.2“能学”是保证。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应用规律作用于生活实例,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体验所学知识在今天的用处,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活动效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培养,其认知涉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将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1.3“会学”是目标。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为重点,使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用。先小组交流,形成初步的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反作用于学生收集的生活实例。这样,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实践表明,在贯彻“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中,教师的备课将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培养学法为重点,建构知识为目标;上课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进而在质疑、解疑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活动,尽可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规定行为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怎么学”,明确知识从“哪里找”,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正如我的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体是由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股份公司。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2.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中央台有一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2.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社会化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如果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确实,有些现代信息,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看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意的接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3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课堂结构

3.1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3.1.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

3.1.2教师准备: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3.2完成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明确疑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需要时作适当补充。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和验证的规律,争论中形成共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用规律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创新和发散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由近及远探究生活实例,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身边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建构的知识去解决。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把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把落实“双基”丰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不但为学生终身学习建立根基,而且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整体工程,最突出的感受用八个字概括:变化、挑战、创造、完善。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各尽其能,相互启迪,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邓永富。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黄谋荣。花瓣雨。人民日报,2007.9

3兰爱凤。现代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的初步尝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4郑易。小学教学改革。鞍山教育网,2007.8

5吴源。新课程改革总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3

6殷晓棠。怎样促进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9

7张丽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鞍山教育网,2005.6

8栾兰。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5

9滕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怎样备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10孙晓琦。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人民日报,2006.2

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篇三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以及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时表现出来的自信。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只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那就是好学生、好孩子,而往往忽视他们在其它方面的不足,这实际上给学生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只要读好书,那就可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的很顺,但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并不代表你就能在社会上走向成功。?

在穿越岁月的时空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时代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的幽默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关心、帮助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自我和他人情感交流能力。而我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所受的家庭教育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他们重在智力的培养,重在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往往忽略了个人能力及其它素质的培养。

而在学生中间也会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口角,关键在于他们大多数还不知道怎样很好的与人相处,既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又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缺点。因此对于老师、同学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并不能以好的态度去接受,毕竟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感悟。?

1、首先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很有必要、大有益处。?

作为一代的传承者,受祖辈们思想的影响,一些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传承发扬光大。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束缚着家长们的思想,子女的学习成了家长们心理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压力”,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情商,也很少考虑孩子的自身感受及精神所需。如今我市各校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在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我们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后,相信很多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会有所改变。?

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追求“三个适应”即: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并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化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授知、育德、育能、益生”的教学观。授知:即授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育能:即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做到学、思、用结合。育德: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益身: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益心:即让学生的心理负担适度,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3、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课堂给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把鼓励带入课堂,把尊重带入课堂,把信任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通过增强集体意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学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缓解紧张与失败情绪,以成功经验增强成就感、自信心,相信自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责任心,学会自我引导及与别人有效沟通方法,从而提高情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4、把学生培养成丰富情感的人

“学会感恩,与爱同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国泰民安,国强民富”“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根植于祖国的土壤里”;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亲情情感:它是人间一种最真诚、最无私、最质朴、最厚重、最温馨的情感。“母爱无私,父爱如山”教育学生爱父母;培养学生的友情情感:友情是人间永恒的话题,友情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情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爱是幸福的港湾”。只有心中有爱才会生活的精彩,有了爱才会心存感恩。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充电,提高自我素质,才能走在教育的前沿,才能让时代的宠儿紧跟时代步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品味生活、真诚做人,坦诚做事,用宽容的心理解和关心他人,“以德为本,以爱为魂”。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六

摘要:

为了适合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促使国内基础教育从简单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模式,高中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水平、奠定后续学科理解学习基础的基本学科,其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和创新工作压力,本文以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为论点,阐述从此方面出发的创新模式,希望对此方面工作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策略

引言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尽管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是各国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依然十分强烈。而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伟大愿望需要依赖于国民基本教育中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开拓海外市场的强劲助力。而在增强全面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授课方式也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高阶段国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阶段国文主要是指高中及大学语文教学阶段,而多数大学并没有将语文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因此高阶段国文教育的主要定义是高中语文教学。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是非观念、辨证能力,能够较深入地学习更多文学作品,在思想境界提升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国文是我国传统文化课程,其教材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坛上的璀璨之作,也包括一部分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播一定的东方古典美学和西方审美价值,在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高阶段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高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考试过程中已经能运用初中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而语文学科的分值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提高主要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因此高中学生对此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国文是一门讲述我国语言文化的学科,其形成时间漫长,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语言结构存在一定的古今差異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时有畏难情绪的产生,无法充分体会到发展过程。另外,语言文化学习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无法靠短时间突击获得较大的水平提升,多数语言文化教师只是在师范类大学获得授课学位和资格后,进入学校教授学生,而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并不高,无法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措施

(一)提高教师基本素质,融入互联网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在内容中展现新时代学生所需具备的品质与能力。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已经从简单的课本教材扩充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总量丰富,涉及各学科,而且更新速度快,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都能在课内播放,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时,由于教师层是语文专业的师范学生,因此在讲解生物类文章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搜索更多的《物种起源》知识,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物种起源》的了解有多少?又对于达尔文、进化论有多少认识呢?”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再播放网络上下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基本介绍小视屏,加深学生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融入课堂中,而不是哪一个群体作为主导,从而全面地把控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采取“填鸭式”授课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的《阿房宫赋》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对于秦朝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再进一步介绍秦朝。然后发出讨论主题:秦朝的灭亡和阿房宫有什么联系?杜牧在写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派出代表发言,发表每个小组的观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课堂主导模式。

(三)营造新型课堂学习气氛,展示创新特色

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品质,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时代更应该培养创新精神,从而适合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创新,而学生在此环境下的学习气氛营造也很重要,开放、自由、轻松的学术研究气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个人创新能力,展示能力特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鸿门宴》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提出小组研究性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把《鸿门宴》中的人物梳理清楚,然后小组内成员担任不同角色,然后排练出一部情景剧,展示人物性格和特点。课内表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优缺点,能够营造新型课堂气氛,展示课程创新特色。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增强国家综合软实力和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重要课程转型措施,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佟圣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7,05:46-47.

[2]蔡建强。趣味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22:57.

[3]张祖珍。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热点讨论[C],2018:2.

[4]张连喜。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242.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七

摘要:

教育政策与教育问题密不可分,笔者尝试从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论述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目前呈现的种种问题,并理性地分析其背后的各种根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教育政策 过程 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的全面发展”战略被提上了议题,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继承、教师的单向施予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呼唤的是主动的、预期的和参与式的教和学。科技的突飞猛进,文化潜在的冲突使得原来的制度化教育无法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也就在这种呼唤声中应然而生。教育政策因为教育问题而产生,也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的,其过程涉及政策的形成阶段、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其执行的现状分析

政策的形成阶段首先要“澄清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赋有时代的意义,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即会做事、会做人、有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同阶段的教育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理解。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本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而提出的,提倡学校和家长要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观和“多把尺子”的评价观来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赋予更多的内容。大学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它强调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目标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贯通的掌握从而达到其智慧的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知识、工作迁移融通能力。

然而从该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由于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并没有真正列出所有可能达到该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不同的执行部门或单位都程度不一地曲解或片面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的涵义,进而在执行阶段,不管是手段还是力度都是纷呈差异,以致于在基础教育方面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大学素质教育高不可攀的尴尬境地。

二、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分析和相应的建议

在政策的评估阶段,制定机构和人员应该“审查每项可供选择的政策会产生的所有重要后果,并将每项政策的后果与目的进行比较,选出其结果与目的为最佳目标的政策”。面对素质教育所呈现出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局面,当务之急,我们各方面的人员都应该要好好地冷静反思。

1、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的政策理论分析

首先,该政策的相应配套措施的缺乏,进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应的考试制度、课程改革等关键性因素的真正把握感到茫然。基础教育中,主要表现在面对高考和素质教育两根指挥棒,学校和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而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首先需要呼唤的是各方面人士摆脱庸俗,超越功利,形成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的现代新人的气质和品格。

其次,该政策的系统理论陈述薄弱,以及执行人员对它的断章取义。这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方面,家长甚至学校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抛却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而仅仅局限于思想素质教育方面,而不是超越应试教育的、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只流于形式抑或是附加了许多不恰当的内容,从而使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偏移了原来的方向。 再次,从政策评估的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该素质教育长久的大力推行但效果不佳也有“事后评估”的力度不强的原因。事后评估是对政策效益和社会反映等方面的一种评估方式,“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确定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效果的一种行为”。

2、相应的建议或对策

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追溯出不同的原因。然而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是源于问题并为了解决问题。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扭转制度化教育的片面和局限性,素质教育的浪潮席卷了全社会。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其呈现的种种扭曲现象又是那么不尽如人意,甚至遭到了多方的置疑。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政策的有效执行呼唤的是“合作文化”,它需要各方面人士对政策内容的正确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解读。因而,要保证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中包含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观,甚至是“全社会支持教育的系统工程观”等新的观念。

第二,政策的实施要合理处理其与各方面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落实贯彻必须合理协调好其与考试的关系,并呼唤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家庭教育是父母为了激励子女从活动中产生意识进而培养子女的意识导向的行为活动,从而使子女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评价机制、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的配套改革的支持。

总之,“决策过程乃一政治活动,在所有阶段都会有个人的知觉与利益涉入”,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思维,要有脱离庸俗、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同时,教育政策的执行也有赖于法制、制度保障,需要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所以,有关素质教育的制度、法规建设还有待加强。实施素质教育,是本着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作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要成为政府行为,社会各界要通力配合,共同营造素质教育大环境,制定推动素质教育和政策措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望真正发挥其本来功能。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3]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八

摘要:

新两会政策:音乐正式纳入中考,全国各区域已经慢慢将音乐纳入考试范畴内,而报考高中艺术团和职业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艺术素质评价必须成绩达到A等,艺术素质评价为D等的考生将不能报考四星级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应得以重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以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为能力线索,以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为实际执行点,培养素质教育下人才,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异学生。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初中音乐教学

前言

初中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也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不同于文化课程的是无法用成绩、分数来评定学生音乐成绩,而是要注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改变学生对音乐课、音乐知识的认知,转变学生以往对音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给予音乐教学充分的重视,教师自身注重提升个人教学质量,专供音乐授课技能,利用每一节课程的有效时间充实学生的音乐知识,将音乐这门教育学科真正在素质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在音乐教学实施中,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尤为重要,初中音乐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通常学生的音乐基础都比较薄弱,且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1]。教师传统教学往往是灌输式,缺少音乐本质的感情色彩,这让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兴趣。改变过往教学模式,从授予学生认识音乐开始,改变学生对音乐原有的认知,强调音乐在初中学科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教案的内容,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做为课前引用,使学生感受音乐氛围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音乐课程中,对课程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课程结束前可以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留意与课程内容相近的音乐,加深学生课后认知。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潮流事物通常热情高涨,对课堂氛围较为敏感,授课形式新颖,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不同以往的音乐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学方式要具有创新形式,网络时代的当下,学生接触的音乐类型相对广泛,因为在教学的创新模式下,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建立学习内容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音乐相结合,让音乐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音乐教学既是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的核心是审美教育,以音乐为独特艺术形式进行教学。音乐教育的特征则是具有教育性,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建设者。因此音乐的教学目标则是人的素养教育。通过音乐教学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发自内心的表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充满感情色彩地进行学习,随音乐的旋律起伏、体会节奏的强与弱,感受音色的变化,让音乐直达内心深处,并通过音乐来舒展自己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是学生自觉的实践活动,音乐的价值,并不只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质量,还要依赖作品而衍生的表演创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音乐即缺少了本身的美感。

三、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授课整体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课外活动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另一途径。音乐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过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后得以实践锻炼。组织学生搭建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比如训练合唱歌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需要具备善于同时演唱的技能,大家在一起演唱更像是一个人在演唱,把控整体节奏的整齐感,要统一音色,控制好开声力度、速度、和谐感。通过合唱使学生领悟到合唱是一项集体艺术的塑造。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学习音乐知识,建立良好的核心素养,教师则要在课堂上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题,从教学转变为教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2]。为达成这一项教学,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增加和学生交流互动机会,这样才能有效掌握他们实际的学习状态,正确指引學生的思想方向。授课过程中增加提问环节,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歌词及音乐体会歌曲所描绘的意境。

五、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当今竞争社会下,各种环境中皆存在竞争关系,校园内也不例外,你若不强,必会有人比你强。为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下人才,就要通过竞争来加速学生个人音乐水平,过往音乐课上,学生对成绩没有太大的概念,致使学生无法正视自身的音乐水平,就不能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努力的学习音乐课程,有效解决这一现象则是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清楚自己的音乐水平,同其他学生的差距,有了对比,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学习的动力被开启。组织比赛,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其中,进行评分制,获胜的学生将有额外的奖励,利用物质条件加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结束语

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教学过程更要倾向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搭建,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观点及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及对音乐学习的态度。重视音乐教学的方法,有策略的开展相应的音乐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的初中音乐教学。用户上传。

[2]论文范文。教育论文。音乐教学论文。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九

【摘要】

当前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人化”的特殊作用,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作文所蕴含的情感熏陶,不同文体的教学、作文训练和课外阅读的指导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鉴赏力。

关键词:人文素质;情感熏陶;美的情操;鉴赏力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职责时指出:“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这说明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加强学生品德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品质。由此观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特殊作用

在各科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科的特殊作用,主要在于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量。

1.文学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决定语文教学时人化教育

文学教育就其狭义来讲,指学校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素进行审美鉴赏,实现对文体的创造性理解,最终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完满个性,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收录一些思想性强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作家生命体的凝结,是保存作家审美体验的精神化石。作品中往往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或思想情操,这些课文富于形象性,人文性,易于熏陶、感染学生,促使他们自觉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

高尔基曾指出:“文学是人学。”认识文学之魂。古今中外一切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它那个时代的境况和命运,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因而,文学教育为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和人生的广阔天地,透过课文,学生得到深刻而深刻而细致地理解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饱览灵魂的丰富多彩,领略生命的万千风情,最大限度地认识人、理解人。当我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透过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的丑恶嘴脸,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小约瑟夫善良、纯真的身上反观自我,我们中学生能否不以自己为中心?而多去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发展个性,实现学生人格的自我反省、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人学教育从“立人”为根本,在语文课上借助文学,将教育过程转化为学生能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过程,升华为一种本能的人格建构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人化的教育。

2.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呼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对事物的好奇心尤为强烈,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明确,人生阅历有限,思考能力稚嫩,很难实现明辨是非,清醒地认识自我。当代学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中学生价值观念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现象突出。价值观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学生的价值观情况可以反映出其人文素质的基本水平。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会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康有益的习惯。如今部分初中生已学会赚钱,例如上课无心听讲,整天想着玩手机,沉迷游戏。有的替同学抄作业等以收取钱财。有的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听不进批评教育,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针对他,于是对抗老师。这一切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利用人类丰富的人文资源,以至于形成今天中学生人文素质如此令人堪忧的局面。

(2)中学生道德水平不高。由于独生子女的原故,长辈的宠爱,形成当今孩子不听父母管教,甚至不孝顺父母:不虚心接受师长教育:欺负弱小,无同情心等。当一个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尊敬的人,将不可能去关心,尊重别人。有的学生甚至取笑见义勇为的同学,说他们闲着没事做,白痴等反应。相反,他们学会欺骗师长,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倘若我们所教的学生变得如此冷淡,只关心自己,不愿付出,只听好话,听不进批评,好事不做,坏事做齐。那么,我们要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有偏差?我们的语文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人文素质教育,让文学对人物心灵的描写为学生了解自己提供最好参物照,使他们可以通过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审视自己的情感与品格,从而健全自我的人格。

(3)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尽人意

目前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高,不懂得欣赏著名的乐曲和美术作品,也不懂的鉴赏文学作品,有的学生只会追求时髦和潮流,兴趣低级,格调庸俗,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他们精神的平庸和空虚。由于学生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差,因此,左右了青少年健康成长。席勒曾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分明是非,认识自我。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各学科的教育要点,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显示他特殊的育人作用。

二、多渠道进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既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用作品中所颂扬的高尚、自然的人类感情和美感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用作品中所简述的正确观点去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本人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1.用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去影响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进行的新教材,编排的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明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感悟。在授课中,我分别从下面两种情感去影响学生。

(1)领略作品的真、善、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一篇好课文往往会传达人类所共有的最自然,最真切的情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时,除把学科知识授予学生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去领悟去感受那些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美得教育,从而养成美的情操。“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语文教学中实现陶冶学生情操与培养学生鉴赏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让学生学会鉴赏美,使陶冶情操与鉴赏活动同步进行。学习朱自清的《春》,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学习优美动人的语言外,我还尽量调动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去感悟那蓄积已久的生命力喷薄欲出的情景,去体会那万物复苏时整个世界生机勃勃的情景,从现在与大自然的认识与交流上,求“真”,对人类自身的生命有更新一层的认识。

从领悟自然美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真”外,还从鉴赏社会美的过程求“善”。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对弱者所具有的同情正是当今社会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人类最朴素的感情之一。在《老王》的教学中,除了分析文章所揭秘的当时社会的黑暗外,我还唤起学生去感受杨绛先生对弱者的强烈同情心,以唤起学生“崇善”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假、恶、丑的鞭打,激起对美的追求

并非所有人类情感都是美好的,于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反观某些文学作品中所贬斥的假、恶、丑现象,并通过对假、恶、丑的鞭打,激起他们对美的追求。

学习《变色龙》时,我除了通过人物言行了解奥楚蔑格夫媚上欺下的性格外,还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揭露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军警是副奴才走狗的脸嘴。学生从奥楚蔑洛夫虚假的性格中认识什么是诚实。诚实,对于儿童乃至成人,是很重要的道德标准。人如果虚伪了,就什么缺点,错误也不易改正。从这点上教会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细心听取师长教诲,做个正直的人。学习《孔乙已》,我着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丁举人的冷酷,咸亨酒店老板的冷漠,长袍类短衣帮的无情,正是这一把不见学的利刀逼的孔乙已走上绝路,学生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下那个炎凉世态的揭批,认清了丁举人一伙的丑恶心灵,促使学生对人性美的向往和追求。

2.用不同文体培养学生美的和情操和鉴赏力

中学语文收录了多种形式的课文,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文体的作品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操和美的鉴赏力培养。

(1)学习古典诗文,领悟人性美

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到:“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这正说明诗歌陶情愉性作用的一个最为形象的写照。中国古典文学最发达最辉煌的是偏重表现的,抒情的诗歌和散文,引导学生去领略古诗文所蕴含的人性美也成了我培养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称“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惟有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表达诗歌强烈的感情。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尽量不拘于诗文的字词,背景,思想的分析,通过朗读,略点分析,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去。

学习范仲俺的《岳阳楼记》时,我向学生描绘了两种不同季节的湖面景色:“至于春和景明”的碧波荡漾,沙鸥翔集的美景;“阴雨霏霏”时的狂风巨浪,虎啸猿啼的煞景。在这一幅幅斑斓辽阔、动静相柔的湖光画卷前,谁不与作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除此之外,象《爱莲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陶冶学生高洁的情怀,学会在普通学习坏境中脱颖而出,成绩良好。诸如此类的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人性美、人格美。

(2)学习现代文阅读,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浅薄,对文章的主旨和意义理解不透,还未能正确地评价人物,客观分析社会,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得以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并不离开读者的阅读创造,任何作品只有在阅读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义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是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理解力,即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真正揭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解力,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我采用两步骤进行鉴赏性阅读:

①注重语感想象。从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形象入手并再现、还原于自己的头脑中。例如《斑羚飞渡》的阅读,我根据作者运用的语言文字材料,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仿佛看到斑羚飞渡山涧的壮举。这悲壮的场面是多么感人:禽兽为了种族不被灭绝况且甘愿自我牺牲,何况是我们人类?

②补充、体验领悟。也就是能动地思作品的意义与技巧,以自己所领悟到的东西拿来丰富改造自己的意识与修养。如鲁迅的《故乡中闰土的一声哀叹,包含了千言万语,真是欲说还休。学生以自己有过无声勝有声的经历很好的经历很好地体悟到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波动。

黑格尔认为:“欣赏就是在艺术作品里重新发现自己”:。借助书中人物发现自己身上从未发现的东西,了解过去未被了解的真实,从而达到对自身的真正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欣赏能力,从而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

3.作文教学,教会学生做人

作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紧密相连的。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示,也是语文综合训练,它即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形式的能力,又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主要从以下的方面着手。

⑴命题生活化。我尽量联系当前的形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命题作文。因为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思维,而且培养灵性,充满人情味,时代感。例如像《生活告诉了我》、《家庭给我的……》等作文题,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且写的具体感人,有血有肉,从而在写作中培养出想象力、诚实的品质、自然的感情。

⑵塑造美好的心灵,构造理想人格

学生在写作中是一种自我教育。从身边的事情写起,培养学生爱自己最亲近的人。如写父母兄弟姐妹等文章,然后退而广之写对他人的爱。这样写作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活在一个无比温暖环境里,学会克服冷漠情绪,放弃孤僻性格,从而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另外针对当前少年倍受家长关爱而怕吃苦耐劳的弱点,设计写作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等。学生通过作文训练树立了远大理想,增强了意志力,培养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品质。

⑶作文评讲以正面为主

评讲作文时,我热情赞扬学生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勇气,并指出只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获得读者的好评。我常常摘取学生作文中的某些警句或美言,给予表扬,在作文评讲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老师的赞扬,哪怕是因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写得好的表扬,都会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其实也是在学做人。

4.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现今中学语文的阅读量不足,材料不够丰富,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并向学生推荐一些感性强、富有哲理美感的文章,有时把他们作为听力训练材料朗读给学生听,有时像“大愧树下奶奶讲的故事”让学生整体了解。“书要自己去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探究。”这是朱熹说的,叶圣陶先生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可见古代先哲都是十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只有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己能对自私的、宽厚的、狭义的、文雅的、粗犷的进行比较鉴别,才能增强对人生的了解能力。此外,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余秋雨教授曾指出:“青少年应立足于个人静读”,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多鼓励学生写心得,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俗话说:“机变随风移,精妙贯未然。”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借助各种方法,因时而变,因事而化,因人而化,不断的坚持不懈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欣赏认识,使学生情绪情操得到陶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当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每一个语文教师理应把课文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始终如一地用人文素质精神教育熏陶学生。海涅说:“在一切创造物中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好的东西了。”希望通过语文教学,构建学生的美好心灵,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青少年学生都将自觉朝着“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

参考文献:

[1]冯石岗,贾建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教育科学,1999(2)。

[2]孟建伟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4]王德传,刘翠。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浅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9:6.

[5]范冬梅。内涵与本质--文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建构。语文教学之友,2003.10.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十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化的运行办法,运行过程类似于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学校每学年初发布项目活动指南,针对重点项目活动和一般项目活动提出总体要求,体现指导思想和学年重点安排。全校广大同学及各年级学生组织,根据指南设计项目活动,通过网络填报项目活动申请表提交学校审批。学校成立专家小组采取答辩会等方式进行评审,决定是否批准,获批准的项目活动得到相应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期间要接受学校组织的必要检查,结束时需要提交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计划的主体是各位同学,学校以各位同学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同学们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各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

(2)开放性原则:素质拓展是在各级组织的总体安排下的群众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鼓励同学们大范围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

(3)普遍性原则:本计划适合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它将教会同学们一个科学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踏入快车道。

(4)多样性原则: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同学们张扬个性的基本保证,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创新。

(5)柔性原则: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用硬指标评价各位同学素质拓展成果的优劣,不树典型,不作排名,不评优秀,重在过程和参与,追求真正的学习,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鼓励相互借鉴。

三、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要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客观公正地记录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要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两个环节,合理量化,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拓展。要真实记录素质拓展的内容,体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具体内容,发挥自主性。在认证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保证认证的权威性。要依托基层团建创新成果,探索在社团组织中开展认证;要鼓励素质训练项目的组织者积极参与和实施认证;要依托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电子化认证,研发素质拓展证书的电子版。

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较之于过去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涵盖面广、规范性强、可操作和便与评估的特点,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两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明显和现实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观的经济效益、时间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它与正规课堂教学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小。其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还可以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状况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价值优势。

素质教育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使教育内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获取切身的社会体验。

(三)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制度化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过规范化建设,将以往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教育工作进行整合、规范,形成体系,这样便于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其合理性,保证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社会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积极吸纳社会参与。其四,推进信息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素质拓展认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杂的数据处理、信息录入等工作,因此,必须推动认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和保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素质教育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11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