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诗句【最新4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关于教师节的诗句》,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 篇一

一、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古代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现代汉语许多方言都还保存着这四个声。但北方许多方言(包括北京话)和西南方言里,入声已经消失,因此这两地方的人讲究平仄遇到很大困难。因此,一些常用的入声字需要记。现在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词格律中,古人又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和“仄”两类。所谓“平”就是平声,读来字调平直,不升不降;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读起来字调有升降,有升降就有不平,仄的意思就是不平。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平声声调高,仄声声调低。

吟诵时怎样处理平仄表达出的诗中蕴藏的情感呢?应该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如教《钱塘湖春行》时,笔者查出了入声字:北、脚、啄、欲、没、不、绿、白,指导学生划出平仄。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和诗句的节奏有密切关系。二、四、六、末一字是节奏所在,因此就成为协调平仄的关键。只要节奏点上的平仄能够相间交错,就可以形成音乐美。一、三、五字因为不是节奏点,所以对它们的平仄要求就可以放宽些。加外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孤山寺北贾亭西,

仄仄平平仄仄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

仄仄平平平仄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

平平仄仄仄平平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仄仄平平仄仄平 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当然“平长仄短入声急”又有具体的要求,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画有一个“―”表示拉长一点儿,画两个“―”表示再长一点儿,画三个“―”表示最长。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在上联的出句中,第二个字“山”和第六个字“亭”是平声,是句内的小节奏点,“西”是整个出句的落脚点,所以“西”应该读得比“山”和“亭”长。在整个上联中,出句最后一个字“西”和对句最后一个字“低”都是平声字而且押韵,但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西”只是出句的落脚点,而“低”是整个上联的落脚点,因此“低”应该读得比“西”长一些。

在诗词中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平长仄短”来读,否则,就显得太单调枯燥,也不能表现感情的变化。比如,读《枫桥夜泊》的前两句时,下面的处理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月落乌啼霜满ˇ天(“月”是入声字,但由于是在第一个位置,可长可短,“落”字必须很分明,读得短而清楚)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二字都是平声,但不可以都读得一样长,“江”字要短,吐音清晰后就把“枫”字吟得长长的,“渔火”的重音落在“火”字上,并收得有停顿感。“对”字不要太重,声音由“火”的重转到“对”时变柔,“愁”字尽量拉长,字音清晰而气息轻柔,跟后面的“眠”形成对比感。

从平仄指导学生吟咏诗歌,诵读时马上就有抑扬顿挫之感,有读诗的韵味。如能长期坚持下去的话,也就熟悉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自然易于记忆和背诵。

二、读出节奏,明了意义

声韵仅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才显示语言的顿挫。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节奏是感情的表现,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的节奏;昂扬的情绪,往往表现为急促而有力的节奏;悲哀的情调,往往表现为缓慢低沉的节奏。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二・一”。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节奏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二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杜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但教师对诗歌的节奏知识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经常犯一些自己都不易察觉的错误。如笔者听到的《行路难》就是一例。

师: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极度抑郁,他有怎样的表现?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这两句诗应该怎样去朗读?老师教你们从划分节奏上感知朗读方法。这两句诗是四三节拍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要读得慢点。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在节奏划分上是错误的,不应该是“二・二・三”,应该是“二・二・二・一”,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还有教师在节奏表意的引导上不到位,读时要强调“食”、“心”这两个畸零的单音节,因为它们是诗歌表达的中心。在读时要处理好这两个字的重音,可稍做延长停顿。这两句的节奏要读得缓慢低沉,读出悲哀的情调。

三、分析声韵,读出感觉

如何让吟诵有助于理解呢?我们吟诵时如若只看内容而不管音韵的形式,总会在理解上有所偏差。因此,介入音韵学知识,分析诗歌的声韵值得尝试。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分为洪亮、柔和、细微三个级:

洪亮级的主要元音都与口腔大开的“a”有关,寒前(an)、唐江(ang)、人勤(en)、庚东(ong或eng)、发花(a),宜于表现热烈奔放、慷慨雄壮的感情。

柔和级的主要元音为“o”、“i”、“e”,口腔是半开的,开怀(ai)、豪条(ao)、波歌(o或e)、侯求(ou),宜于表现明朗欢快、清新委婉的感情。

细微级的主要元音是“i”、“e”“u”“ǖ”,皆学(e)、飞堆(ei)、支齐(-i、er、i或u)、姑苏(u),口腔是闭的,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

笔者听到《过零丁洋》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请看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押什么韵?

生:经、星、萍、丁、青。

师:押ing韵。古诗讲究格律,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比如,开口音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受。ing韵主要元音是“i”、发音时口腔是闭的。你们觉得会抒发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

师:ing韵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恰好跟诗人要传达哀伤悲痛的情感相契合。所以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

生:低沉、抑郁、悲愁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生读,感情较到位)

指导吟诵时,教师分析了音韵,让学生了解了ing韵这一闭口音的表达效果,学生心中对诗歌的感觉就有了,课堂朗读时感情基调就基本能读出来了。

四、读好重音,表现情感

诗歌的重音是根据词句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准确辨析重音,正确地读好重音,才能给人以轻重有致、节奏和谐的美感,才能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情感。具体到诗歌诵读处理上可以是提高音量,也可重音轻读,也可慢读(速度特意放慢,或有点拖音以示强调),也可虚声烘托(声轻气多的声音),前后停顿(在重音字前后稍做停顿)。

《过零丁洋》教学片断:

师:那颔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一种凄苦的情感。(师板书:感凄苦)

师:该如何处理颔联的朗读节奏、语调?

生:我觉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语气要缓慢,还应该读出重音。

师:很好,你已经读出了节奏,还关注到重音。重音怎么处理?

生:重音要落在“破碎””飘”,“浮沉”、“打”上。(生读,全部是提高音量读)

师:你已经有意识地读出重音。但重音不一定要重读,也可重音轻读,也可慢读,也可虚声烘托、在重音字前后稍做停顿,甚至是声音的颤抖。(师示范诵读,读得很有感情)

(反复引导学生读)

师:颈联与标题有什么关系?情感是如何的呢?

生:似乎更深一层,很悲痛,国恨家仇,身陷囹圄,又无回天之力。

师:(师介绍诗人身为阶下囚背景)他感到孤独无助,对自己国家行将覆灭的朝廷担忧、悲痛,但却又很无奈。(板书:诉悲恸)吟诵时应当有何表情?重音如何处理?

师:(指导读声轻气多的声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情充沛,“说惶恐”“叹零丁”甚至读出了颤音。)

师:悲恸之情真是令人潸然泪下啊!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读出重音,还让学生了解了重音的具体读法,并通过示范,让学生读得有情有味。诗人孤独无助,对自己国家行将覆灭而担忧、悲痛、无奈之情也就自在学生心中了。

当然,掌握平仄、基本节奏、明确音韵、处理重音后,要根据内容不同,做到”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同时也要注意脸色与眼神,体态与气息等。在我市2011优质课评比中《使至塞上》的朗读处理得较好。教师指导要朗读时注意脸色、眼神、手势、体态与气息等的配合使用,并通过加语气词的方法来强化学生体悟。

《使至塞上》教学片断:

师:读“单车”,心里想像在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不多的随从的队伍,因而有了凄凉孤苦之情。

师读:单----车----(延长,无奈自嘲)。(生读一回)

师:征蓬是飘飞的,要想像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征蓬,声音要延长,看到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音随蓬草不见而消。

师: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

师: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如果加一个叹词,你会加哪个,加哪里?

师生讨论后:征蓬出汉塞,(哀叹,唉……)归雁入胡天。

师:“孤烟”让人觉得伤感寥落。要读得低沉延长。落日的“落”,速度加快(加手势),老师同样用了加语气词的方法,讨论后明确:(顿,深吸气,啊……)大漠孤烟直,(再吸气)长河落日圆。教学生读“大”“直”、“长”、“落”并配以手势。

关注诗歌的形式,把晦涩无声的文字演绎成琅琅之声,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并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诗词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进而体悟诗情。这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将有助于诗歌教学回归“诗性的阅读”。但这对语文老师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诗歌知识和吟诵知识,需要在诗歌教学的路上且研且行,且歌且行。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出版社,1979.

[2]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出版社,2010.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 篇二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2、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如陆游《示儿》一诗“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中,“悲”字和“同”字,课本既没有注释,学生按已有知识也难以确切理解。这时老师补充注释如下:“悲”当“可悲”引申为“遗憾”讲;“同”当“大同”,即“统一”来讲。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因而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4、激趣是目的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主要应达到这两上目的。所以,我们在教《锄禾》一诗时,就通过讲述同志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讲《示儿》和《闻关东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时,则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时穿插介绍一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 篇三

文言诗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文言诗文的教学,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与文言诗词的教学。从课标要求来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

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歌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就要求文言文阅读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在这个活动中,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相关方法,补充学生需要而在注释和工具书里找不到的内容,评价学生的理解结果。这是属于一般层面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技术性操作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与应试检测的需求。

二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及凭借古代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给予“深广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要学习相应的赏析技能,能自主赏析文言文本;二把从文言文中学习到的文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从课标的要求以及现代社会缺乏语言环境等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学习文言诗文,要先学“文言”后学“文”。也就是要先“读懂”文言诗文,再去赏析文言诗文。

先谈学“文言”的问题:

先学“文言”,也就是首先“读懂”文言诗文,主要是落实以下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诗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包括:

(1)常见的文言体裁及其特征,如“书”、“记”、“传”、“说”、律诗、绝句、词、曲、令等;

(2)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创作诗文时的背景、创作缘由。如教学《小石潭记》,就一定要让学生清楚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他当时的心境。

(3)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现象。如姓、名、字、号,古代纪年,古代道德、风俗习惯,自谦、避讳习惯等。

2.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词法、句法、修辞手法等。主要有:

(1)“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词法。学习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语义和用法。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两句中的“策”分别译为“鞭子”(名词)、“鞭打”(动词)等。据统计,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常见实词180个左右,重点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

(2)“倒置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法。如“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一句,正常语序为“弗怠之”,体现的句法规律为:代词做宾语的否定句,代词提前;

(3)“比兴”、“互文”等现代汉语中已经极少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如《蒹葭》一诗中的“比兴”手法;《木兰诗》中的“互文”手法(“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一句最为典型)等。

3.读准字音,读好文言诗文中的节奏停顿。这个目标要求看似简单,实则较难,也极为重要(但这一目标要求恰恰被许多老师所忽视)。这是因为: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文言诗文,不仅是学习目标,更是学习文言诗文的重要手段。余映潮老师提出过朗读有八“是”的理论,即:朗读是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活动形式;是一种灵动多姿、丰美课堂教学氛围的教学细节;是让学生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对学生的气质培养;是引导学生分析解课文的一种特别手法;是学生语言学用语言积累的一种途径;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这八“是”极好地概括了朗读的作用,也同样适用于文言诗文的教学。

而要想读好文言诗文,首先就要读准字音,尤其要关注生僻字、常见字的古音读法。其次就是要能准确的断句,读出节奏。文言诗文的“断句”又称之为“句读”,是古人学习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句读”的基本规律,如: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根据句式结构断句;根据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断句等。

古人讲究“吟唱”诗文(笔者窃以为古人吟唱诗词,就像现代人唱流行歌曲一样),我们现在虽然不宜要求学生“吟唱”,但一般的规律是应该掌握的,比如诗词的朗诵,一般为“上声拖长,去声快”。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不掌握这样的规律,是很难读好的。

另外,文言诗文是非常有节奏的,经常出现“二二三节奏”、“二四节奏”、“四三节奏”等。如七言诗词常见为“二二三”节奏,如“红军/不怕/远征难”。

等等。

只有这样“读好”、“读懂”了文言诗文,学生才能进入文本,才能培养出文言诗文的语感,才能进一步理解学习文章。可以说,这是深入、有效学习文言诗文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点:

1.文言诗文无需逐字“串讲”,翻译时不宜“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我们在这方面学习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

2.要强化语言积累。让学生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再谈“后学文”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学文”指的是在读懂文言诗文的前提下,深入理解、赏析文章。理解、赏析的对象,不外乎是文中的“人、事、景、情、理”,以及文章特有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结构手段等。

对文言诗文的赏析的着眼点,余映潮老师在他的论著中,有着详细的分析阐述,笔者拜读后大有收获,现据自己的理解转述如下:

1.从人们的欣赏规律来看,主要是欣赏文言诗文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哲思之美。

2.从作品细部的欣赏品味来看,文言诗文赏析的着眼点有:人物、时空、动静、声色、上下、远近、宏微、刚柔、景情、视听、离合、声韵、繁简。

3.从欣赏对象的选择来看,文言诗文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有:字、词、句、联、多联、段、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进行赏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很多手法,对此余映潮等名师大家有许多专门的论述,如余老师就曾总结过“背景点示”、“文(诗)意概说”、“字词品析”、“诗联赏析”、“集美品读”、“画面欣赏”、“思路分析”、“音韵感受”、“特色概说”、“联文比读”等近二十种方法。在此不多述,但据笔者自己的学习理解和工作感受,想强调两点:

1.要加强诵读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诵读应该贯穿在文言文学习的全部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指导,或者说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极其粗糙。余映潮老师曾提出教学警语:

“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差的教学技能就是朗读指导技能。”“许多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教育离不开这样几句话:大声的读起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朗读指导应该具体而细腻。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读出文章层次,读出文章重点,读出文章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读出抑扬,要让学生读得有情调,有情味,有情趣。

2.要注重提炼规律。

关于教师节的诗句 篇四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作为文学的源头,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童年,又是中国文学的故乡,它滋养着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条绵延不断地根。作为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喜欢《诗经》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阶段教材编选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表达的都是人类最永恒、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爱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对诗歌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外,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挖掘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生特点

“爱情”是中学生不可回避的话题。虽然毕业班的学生平日里也会背诵一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类的句子,但是,他们对“爱”的理解却是肤浅的、粗疏的、甚至是卑微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或许是因为时间紧张,或许是因为“不屑一顾”,或许是因为言语的“羞涩”,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常常是“蜻蜓点水”式的。这,其实是对美好情感的一种漠视。所以,《关雎》和《蒹葭》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好教材。

三、设计意图

面对虽文辞优雅,但古奥、晦涩、注解繁复的《诗经》,大多现代人仅浅尝辄止,只知《诗经》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关雎》的美,设计的最初意图是创设唯美的课堂,让孩子通过学习品读《关雎》,进而爱上《诗经》,阅读《诗经》,背诵《诗经》,走进这部经典的典籍,让《诗经》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

本节课课堂环节设计按照由感性解读文本到理性解读文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分三大环节:

1.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读出画面美

在齐读定音后,让大家展开想象,通过我对诗歌内容的诗意的分层描述,把学生带入那优美、纯净的画面,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声情并茂的去朗读,去体味,并为接下来的以诗解诗、诗文理解做铺垫。

2.第二个环节:诗意的体味,品特有的手法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关雎》就是当时先民“歌以咏怀”的诗歌代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美的、浪漫的、诗意的表达形式,设计了以诗解诗和为诗谱曲两个活动。

3.第三个环节:美的认识

学生是教师的合作互动者,教师要变化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地学习探索。

对于《关雎》诗句的理解,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论坛发帖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体会。采用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期间,我查阅资料选择了青春作家安意如读《关雎》后的体会作为范例,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期间抓住学生的品读,重点解决“即物起兴”的手法,树立正确爱情观。

四、教后反思

反观自己这堂课的设计和表现,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1.有感情的朗读,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是学生理解上还不到位,。

2.以诗解诗环节,大家并没有理解老师设计的意图,没有顺着余冠英先生的解读往下写,说明老师的要求语不明晰。

3.品析要求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有点“远”,脱离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关于教师节的诗句》,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16 128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