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5篇】

发布时间:

古人教学的方法是因人而异,譬如说老师教三个学生,三个学生记忆的能力不一样,理解的能力不一样,同样都学一门课程。古人定下来的千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从经验当中得到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因材施教 篇一

关键词:因材施教 高效课堂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行为在达成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方面获得成功,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因此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便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然而在应试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依靠升学率生存,教师凭借学生成绩扬名,学生依赖分数来敲开高一级学校的大门。因而高效的课堂教学往往被简单的理解为分数的高低,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课堂采用题海战术,在知识重复演练―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耗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

(2)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3)教学中知识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不够到位―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吃夹生饭;

(4)思维训练的力度不够―问题解决,机械模仿,对问题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大量训练都游离于概念知识之外,长此以往,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那么在新课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进行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因材施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

一、对高效的教学课堂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

打造高效教学课堂的关键是―每位学生都有所获,使差生搞懂,好生不浪费时间。如若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些过高的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过强的避免失败的动机。若顾忌冷场现象而设置一些伸手可及的目标,又会让学生产生过强的效能期待,出现较低的探究动机。因此我们要合理定位,找准课堂的重心。教学目标具体可检测,落脚点小而实,精而深,有层次,注重问题的解决,切合学生实际,不盲目夸大。

(一)课堂上要点明本节课的两点―重点和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要抓住重点,在合理分析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探索、固有经验达到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明确点出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

(二)课堂上要把握三个策略

1、巩固知识,以练为主

学习中离不开练习训练,而选好练习题是训练成功的关键和重点。因此,选题时要遵循以下四点:(1)难易恰当(2)数量适中(3)题型要活(4)容量要大;并且还应以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及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原则,选择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来作为讲和练的内容。

2、查漏补缺,调查为先

查漏补缺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中的“漏”和“缺”, 平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能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3、发展提高,思维为先

发展提高是学习中的又一重要目的。精心选择一些让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的探究问题,同时设计一些必要的情境,让学生觉得“心痒痒的,欲除之而后快”,使学生能不断实现这些目标,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

(三)课堂要重视四化

1、例题、习题的选择要优化

注重对题目的选择,难度要求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做有效题。强调学生的练习有效,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内容领悟、知识掌握、过程规范、计算能力上有效提高。而在例题练习时要注意“四先四后”:先思考后提示,先练习后讲解,先呈现后补充,先变式后总结。教师不应讲得太多,点到即止。对错误很多的题目要分析原因,讲到关键处,精讲多练,注重有效。

2、教学过程设计要细化

重视前后知识联系,注重结论的概括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启发,概括要精,注意各种变式和易混淆的情况,使学生牢固理解和掌握结论。

3、学生参与要全体化

由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实施分层引导,即对后进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中等生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引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课堂小结要具体化

俗话说,描龙画凤,贵在点睛。精彩的课堂结尾常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达成数学知识的建构,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思想方法的升华。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积极意义

1、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对教师的思维依赖性降低

2、学生听课时目标较明确,更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比较预习时自己的理解和听课时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把预习时发现的旧知中的障碍及时扫除,使新课学得更顺畅

因材施教 篇二

群体差异广泛存在于教学中,有些人没有做到因群体差异而施教,在教学中造成弊端甚多。例如:有些部门或学校盲目引用外国经验,生搬硬套外国教法,结果搞得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有些人不考虑本校情况,盲目学习外地经验,模仿外校教学方法,结果搞得教学质量下降。这不是外地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自己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以及教学基础赶不上人家,不适应外地教法。我们要懂得因群体差异而变通,因群体而施教。我认为大到国家的整个教学系统,小到教学班级的小团体,都应该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社会主义阶段的各类教育,不仅在教学环境、手段、教师素养方面不同于其他国家,教学对象也有差异。我国的不同民族、不同省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育对象也有差异。都应该考虑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本地本校的一整套教学方法。

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优秀生”与“落后生”问题

一个班级总有优秀生与落后生,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就需因材施教。优秀生智力高,接受力强,成绩优秀,对他们采取自学加点拨,主要靠自学,如遇到难题时,老师给予指导点拨。这样做他们印象深,效果好。对差生的教育是个难题,这些学生智力低,接受力弱。对待他们更要因材施教。首先做好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他们不要冷落、歧视、贬斥,而要亲近他们,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对差生要倾注更多心血,下最大功夫,多讲、多练、多提问、多检查作业,让他们吃偏饭,组织一帮一、一对红,优生带差生,想方设法转化差生。有些教师把差生教育看成对牛弹琴,不值一教,放手不管。这是教师的无能,还说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

三、因材施教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根据学生的性格、才能、优点、缺点进行教育,一个人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例如:有的学生智高德疏,心强体弱。虽然学习用功,成绩优良,但是德育方面不足,思想不进步,身体不健康,不爱体力劳动。另有学生德高智差,思想品德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但是他们智力差,学习成绩不优秀。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各有所长,老师要进行扬优补缺教育,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完善人才。

在学科方面也做到全面发展,既要有一技之长,也要全面晓通。当今时代,需要有综合知识的全面人才,单科独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学生偏科现象,教育学生全科发展,文科强理科差的要补理科,理科强文科差的要补文科,做到学文通理,学理者习文,成为文理双全的有用人才。

四、因材施教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爱好兴趣、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理,随时变化教法,激发兴趣,在课堂出现疲劳状态时,随时讲小故事,唱短歌,用以提高兴趣。小学底年级教学,根据他们智力低的特点,要采用直观教法,利用图片教字词、课文,这样学生学得会,记得牢。

在教学时,要掌握学生接受程度,不要盲目推进。有的年轻老师在这方面欠缺,只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不顾学生接受程度,多讲快讲,结果成了对牛弹琴,费力不小,收效甚微。一定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适当推进教学进程。

根据学生爱讲故事的特点,对故事性的课文,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飞夺泸定桥”等文章,老师按故事发展顺序把主要词句写在黑板上,再口头讲述一遍,再让学生自己讲,以故事会形式学习课文,学生心情愉快、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对景物文章,要采用挂图教学,如“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老师指导学生由远及近观察事物,老师再口述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景物描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因材施教要考虑课堂情况

课堂就是战场,战场上需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课堂上则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小幼稚,注意力不能持久,出现不专心听讲现象,有的学生玩东西,有的学生看画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故意停讲,眼睛直视该生,示意,警告,让其专心听讲。老师在授课中,必须随时注意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当教师讲课太快超过学生接受能力时,他们就会挠头、皱眉;当老师讲课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时,学生就会抠桌面,东张西望,面部出现明显的不满。教师应及时观察学生动态,随时改变教课方法和速度。

六、因材施教要适当运用面部语、手势语

因材施教 篇三

关键词:因材施教;班级授课制;应试教育;教师素质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立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正是这一光辉思想使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教育的统一性使因材施教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再加上应试教育、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材施教”似乎成了难以破解的问题。本文对制约因材施教的因素进行初步的探析,旨在最大限度地突破班级授课制的拘囿,加强个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制约因材施教的根本因素。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在西方工业化大生产对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高效地、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到l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授课制强调共性,它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这种像生产“标准件”一样的工厂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却是以牺牲人的个性发展为代价的,与因材施教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仍很短缺,人口负担很重,决定了学校教学只能实行大班制,一个班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很难开展因材施教,往往从学生的“平均水平”出发施教,照顾了中间忽视了两头,使能力弱的学生得不到特殊帮助,成绩越来越差。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得不到充分发展,学习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平上。班级授课制有统一的教材和进度,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容易采用讲述、复习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育革新的今天,如何解决好班级授课和因材施教的矛盾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些年,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已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创新了诸如“班级学习制”“按程度分班教学”“同班分层教学”“分层走班教学”等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新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问题。

二、应试教育

现阶段,如果说班级授课制是扼杀因材施教的“主犯”,那么“应试教育”则是致因材施教于死地的“帮凶”。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功绩不能抹杀,但许多人在高考后获得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实惠,职称评定以学历划线,社会初次分配以职称划线,造成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因此,考上好学校就意味着有了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了好收入,基础教育名义上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有的搞的是“应试教育”。有的地方都是教学围绕考试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所有考试的学科都要学好,不考的学科统统取消,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统统为考试让路。为了能考出好分数,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整天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缺少生活与社会实践,缺少个性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应试教育”用一个模子铸人,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为因材施教的实施又设置了一道鸿沟。考试分数可以选拔人才,也可以埋没人才。鲁迅、郭沫若、华罗庚、臧克家,上学时都有不及格的科目,达尔文上学时也是数学不及格,难道说他们不是人才?如果用现在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数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如此磨灭个性的教育,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制约因材施教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这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素质虽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有些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组织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理念上的缺失极大地影响着因材施教的实施。第三,因材施教之所以难以实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普遍缺乏个性诊断的专业技术,无法识别和判定哪个学生属于什么“才”,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个性诊断的标准难以制定,所以这种专业技术,目前在师范院校是不专门开课讲授的,教师培训也不讲,校长们也不提,于是因材施教与否就全靠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悟性了。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比如早期记忆和梦的研究,性格“内向外向”的区别,智商的测定,多元智能理论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试图发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差别,只有找出差别才谈得上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比如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上课爱发言是优点,不爱发言是缺点,遇到某学生成绩甚佳却不爱发言,往往以为憾事。其实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不爱发言只能算是特点,不能轻易说成是缺点。很多寡言的人思想并不肤浅,他们可能是把哇啦哇啦说话的时间用来思考了。这有什么不好?非让他们发言,尤其是为图课堂热闹让他们做低质量的发言,对他们可能反而是一种伤害。所以,研究和普及个性诊断的专业知识,乃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因材施教 篇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布鲁姆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各个同质组,进而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同一课时对各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论文格式”、“年终总结”、“跳一跳摘得到”、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鼓励优等生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角与直角》时,教师可把学习目标分成两个层次,即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元素名称,认识直角,会借助三角尺等工具正确判断直角;能力目标:能动手制作直角。体会直角的特征,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制的工具去验证猜想。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确定其知识目标为: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力目标: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1)思考: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需要看什么?(2)出示一个由1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的长方体积木,问:怎样求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能否不切开物体,找出一个计算其体积的方法呢?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再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

然后,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板书:方法)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三)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学“数位表上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第一层:(1)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个位上放上1个小圆片表示几?在百位上放上2个小圆片表示几?(3)523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4)你能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这个数吗?第二层:(1)还是523,小胖想在数位表上加上一个小圆片可以怎样放?(2)放在个位上这个数是几?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放在十位上呢?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放在百位上呢?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层:(1)还是5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哪些数?(2)有没有规律,一个也不漏?(3)观察所得到的6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

(四)练习分层次

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渐进性的练习题,包括三种练习。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为:长3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把第一题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分层次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提高,学得扎实而牢固。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差异学生搭配合作、辅导分层、作业分层次、分层评价、开展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来实施分层教学。

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因材施教 篇五

“因材施教”可谓渊源深远,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总结了前人的教育经验,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并且善于区别对待。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30多名幼儿,怎样才能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处和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呢?我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的了解每个孩子

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住教育时机,进行“因材施教”。平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孩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合适的教育。如:我们班的陈小然小朋友,一直都对学习没有兴趣。每次教学活动中,她的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也是寥寥无几。但在课后,她总是很热心地帮助老师和同学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一些课外活动她也是踊跃参与。为了帮助她能集中注意力,多掌握一些知识。我开始观察她日常与小伙伴们的交流与相处。一天,音乐活动《秋天多么美》中,她不仅不认真学歌曲,还把身旁一张没人做的小椅子举到了头顶来玩耍,对于老师的多次提示都不予理睬。活动结束后,我惊喜地发现:她听到同伴在哼唱这首歌时,她竟然指出了同伴唱错的地方,还进行了纠正。原来活动中她在玩耍的同时已经学会了歌曲,于是我轻轻地和她们一起哼唱起这首歌,唱完了以后我特意在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她动听的歌声,并轻轻地对她说:“妞妞,你的歌声真好听。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也能听到这好听的声音,看到你像星星一样闪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陈小然快乐地答应了我。这就是在充分了解和观察孩子的个体表现,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鼓励、表扬、诱导教育。现在陈小然是我们班有名的小模范生呢!

二、要给每个幼儿创造同等的表现机会

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权威,幼儿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作为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位幼儿,给他们一份同样的关心和爱护,让所有的孩子都感到自己在老师的眼里是平等的,在同伴中也是平等的。记得我上幼儿园时候,老师让大家上台表演节目时,李彤举起了手,老师说:“李彤举手可从来没这么积极过!”当时我瞅见她原本微露喜色的脸顿时变得通红,表演时有些束手束脚,后来她告诉我,老师的话让她很难堪。由此可见在给每个幼儿创造表现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孩子能积极举手,本应该得到肯定。但老师却在不经意间用貌似“客观”的话揪住了孩子的“小尾巴”——李彤举手可从来没这么积极过!其实,老师并无恶意,但事实上却伤害了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孩子需要的往往是鼓励、肯定,而不是“揭短”或否定。所以我在组织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孩子,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尝试的机会。针对幼儿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特点,经常设计一些难度不一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幼儿回答。如对语言发展较慢,说话含糊不清的幼儿,我请他们尽量把话说完整;对思维发展较好,反应灵敏的幼儿,我尽量启发他们用丰富的词来表述自己的意愿,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也很重要

教师要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在园情况,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地教育。让家长们从孩子的本身着手,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适合的教育,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智力培养方面,不刻意要求孩子去学习什么,应该按照孩子的爱好去进行,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德育方面,平时应多注意和孩子的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应该做出好的表率,这样才能让孩子说和做保持一致,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在培养独立性方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并不等同于纵容,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父母子女之间多交流,而不强制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事情,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人格。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6 12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