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专业论文9篇

发布时间: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用于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体。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9篇《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音乐教育学论文 篇一

关键词: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在当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新兴学科,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国外、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促进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的认识。

一、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音乐教育及相关认知和研究起源于欧洲。17世纪,作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提出了“泛智”思想,他认为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8世纪,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在其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又称《论盲人书简》,1749)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又称《论聋人书简》,1751)中也曾发表过类似见解,他认为“盲人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其余感觉”。同世纪,法国另一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Rousseou,1712-1778)在其代表作《爱弥尔》(Emile or on Education,Everyman’s)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说:“受有训练的触觉既可代替视觉,为何不可在某种程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由琴木的颤动和震动,便可知声音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若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将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①这段论述表明,卢梭是主张通过触觉来进行音乐教育的。此外,意大利也有关于盲人音乐教育认知的记载。

数百年来,国外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Bonet,1579-1633)出版了专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随后,瑞士人阿曼(J.K.Amman,1669-1724)出版了《说话的聋哑人或按此法利用口语教会聋哑人说话》,强调口语教学对聋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0世纪初,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并于1906年和1917年发表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程》等著作,他认为“音乐来源于情感,身体动作是宣泄情感最简便的方式,因此,身体动作也是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感官和教学途径”,他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在当今世界各类艺术学校和普通学校中仍有运用,并成为特殊音乐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1977年,美国人迈克尔·L.马克出版了专著《当代音乐教育》,该书在第三部分“音乐教育关心的问题”中专辟一章写到了“特殊音乐中的教育”,不仅强调了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需要提供个别化教学”。1979年,Alley,Jayne M.在论文Music in the IEP: Therapy/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herapy)中探讨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疗法在特殊教育的角色,特别是在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殊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呈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治疗”的出现,推动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层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Songwrit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Students(Felicity Baker, Tony Wigram,2005),Music for the Handicapped Child(J Alvin,1965),Teaching Music to the Exceptional Child: A Handbook for Mainstreaming(RM Graham,AS Beer,1980),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William Lee Heward,1980),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Alice-Ann Darrow ,2005),An Attitude And Approach For Teaching Music To Special Learners(Elise S. Sobol,2008),Teaching Music To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Label-Free Approach(Alice Hammel,Ryan Hourigan,2011)等。同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如J Pellitteri的 Music Therapy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tting、MB Zoller的Use of Music Activities in Speech-Language Therapy、Darrow,Alice-Ann的Early Childhood Special Music Education等。这些论著(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将音乐治疗运用于特殊教育的各种方法,为我们开展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经过数百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两大教育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实践层面:一个是美国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另一个是俄罗斯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尽量使特殊儿童“回归”到社会“主流”中来,而不是将其与正常群体隔离,局限于特殊群体范围当中。如Keith Bovair在其论著Making the Special Schools Ordinary中,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正常化进程中的作用。而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应当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他们认为残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会更有效。目前,俄罗斯特殊教育学校的种类已由最初的三类增至八类。与此相对应,世界上逐渐形成了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典型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施地方分权制度,具有完备的法规体系,运行比较规范,注重个别化教育和专家、家长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俄罗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教育与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协作,强调缺陷补偿和劳动教育②。

综观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始于特殊教育启蒙之初,但当时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论著(文)较少。尽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开始步入发展期,发表了一大批论著和论文,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实践层面,而对于特殊音乐教育的历史梳理略显不够,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显得有些薄弱,虽然有一些专题性的研究,但尚不够系统。当然,他们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体系等某些颇有成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残疾人音乐教育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商代。《礼记·明堂位》记载有“瞽宗,殷学也”,《周礼·春宫》疏“释曰:云‘凡乐歌,必使瞽蒙为焉者’此郑玄解作乐使瞽蒙为之也”。《淮南子》卷一九《修务训》中说:“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意思是说,盲人接受教育可以学会弹琴,假如不接受教育,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不会弹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查阅到的最早的有关特殊音乐教学的记载。

虽然现存资料显示我国自奴隶社会起就有残疾人音乐教育事象,但真正对特殊音乐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题名”含“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只搜索到1篇硕士毕业论文和1篇报道文章;后对“题名”中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模糊检索,也只搜索到28篇论文。为更多地掌握资料,笔者先后以“聋音乐”、“盲音乐”、“弱智音乐”、“孤独症音乐”等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分别搜索到论文9篇、10篇、17篇和12篇。随后,笔者又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对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没有任何发现。此外,笔者还对含有“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分别搜索到了25本和47本。从查找结果看,目前,我国有关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多。对上述检索到的论文和论著,笔者通过对标题和内容摘要的阅览,重点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研读。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特殊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2006年,围绕上海市特殊教育音乐课开设和课本使用情况,张馨、张文禄和徐胤对上海各县(区)21所特殊教育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表了论文《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与调查》,指出了当前课程实施方案单调、特殊音乐教育教材陈旧等问题。2006年至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平平、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程郁、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腾格勒先后撰写了《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浙江省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和《呼包鄂三市特殊教育学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等3篇毕业论文,从整体到局部对某一区域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2)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论研究

这一类研究主要散见于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中。1993年,曹理主编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其中第九章就专门论述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明确了特殊音乐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任务,将特殊音乐教育分为三类,即弱智儿童音乐教育、盲童音乐教育、聋哑儿童音乐教育,并阐述了三类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994年,赵树铎出版了《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一书,详细论述了针对各类特殊儿童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法,其中就包括音乐课程设置,该书同时附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计划,以便对特殊音乐课程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数据比较。2006年,谢嘉幸在其主编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九章专辟一节,集中阐述了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发展概况、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特殊音乐教育等内容。诸如此类的论著还有方俊明编写的《当代特殊教育导论》、张宁生编写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概论》等。

(3)特殊音乐教学研究

特殊音乐教学处于特殊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层面,业内对这方面问题比较关注,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李韦的《音乐在弱智儿童智力启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李月如、张玲等的《聋儿音乐欣赏教学探讨》,谢正恭的《从盲童民族音乐教育实验的成果引起的思索》,张红的《如何利用音乐节奏带动小班聋儿发音学语》,曾艺的《音乐与弱智教育》,陈明大的《盲人高等音乐教育研究》,崔苏粤的《多种教具参与下的聋校律动教学》等。这些论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展现了音乐教育在盲、聋、弱智等各类特殊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特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治疗研究

此类研究大多是尝试性地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之中。论文可见中央音乐学院张鸿懿、周为民的《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系陈莞的《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实施的探索》、《浅析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地位》,石兰天的《论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的辅助作用》等。论著有何化均和卢廷柱的《音乐疗法》、张鸿懿和马廷慧的《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等。

(5)其他类

包括特殊教育史研究、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传教士与特殊教育的研究等,如顾明远、梁忠义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张福娟等编写的《特殊教育史》,刘宇晟的论文《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宝华的《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发展综述》,郭大松、曹立前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启喑教育》,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的《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王伟的《英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走向》等。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对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课程、教学、音乐治疗均有所涉及,涵盖面较广,这对于本课题研究和特殊音乐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具体问题,论述的内容和深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比较少。纵观国内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论著和论文,笔者发现竟然没有一本(篇)是关于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史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研究的时间段也多集中在近十几年,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研究、清末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乃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极少的相关论述散见于某些论著当中。特殊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

二是对特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论文大多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视角比较狭窄,一些作者局限于本职工作,仅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往往局限于具体事象,很少涉及特殊音乐教育的体制性、根本性内容。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专题研究很少,研究不够深入,理论性、学术性不强。

三是缺少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源自欧洲。进入国门之后,它们与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否存在差异,国外的特殊音乐教育对我国具有哪些启示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国内现状来看,教育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欠缺,大家对这方面问题显然不够关注,有关中外特殊音乐教育专门性的比较研究尚不够深入。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已日益关注,但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总体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统计,全世界有5亿以上的人由于心智上、身体上或是感官上的缺陷而致残。截止到2007年5月,我国共有特殊人群8296万人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不加强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已不能适应日常特殊音乐教育的需要。特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专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诸方力量的合作下,特殊音乐教育的春天能早日到来。

①[法]卢梭《爱弥尔》,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页。

②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第68-72页。

音乐教育论文 篇二

一、运用互动教学法优化新课导入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互动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为顺利地展开。例如,教师在教授“快乐的一天”这一课时,可以先提问学生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快乐一天,再问学生这一天做了什么,为什么快乐,有什么感想,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从而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成功导入课题。教师在教授“拉勾勾”这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有没有做过“拉勾勾”,是由于什么原因做的,定下了怎样的拉钩约定,最后约定是否实现等等,再播放“拉勾勾”的音乐和MV,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课题。

二、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大多好动、爱玩,喜欢新颖有趣的事物,喜爱做游戏。因此,教师就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情况,恰当地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轻松有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轻松掌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接力游戏,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按照教室座位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唱歌任务,让学生每人唱一句歌词,按照座位顺序接力下去,最后由全班同学和教师共同选出唱的最好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进教学活动中,还能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普遍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就应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动物说话”这一课时,可以先提问学生认识哪些小动物,引发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导入课题。在教授歌曲之前,教师应当先示范演唱一遍,再提问学生:“歌曲之中提到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动物是怎么说话的?能猜到小动物们说了些什么吗?”吸引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引导学生熟悉歌词,使学生从歌词中找到答案。这种方法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建立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四、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教师应用互动教学法,不仅应当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当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力求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均衡。其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给学生布置合理的小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交流讨论、合作解决。最后,教师应当选择小组代表发言,讲述本组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以及最终结果,之后由教师进行检验、评价与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五、组织学生演绎情景剧

教师在教授便于故事性较强的歌曲时,应当将歌词改编为便于演绎的剧本,根据剧本角色数量,采用抽签等方法选择学生,给每位学生分配一个角色,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熟悉剧本台词,再让学生上台表演。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活泼性,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表演中,能够很轻松地掌握歌词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也通过与同学的配合提高了协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六、总结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互动教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有效地进行沟通,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改进自身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作者:甄丽娜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铁路小学

第二篇

一、民族音乐启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

现在我们在音乐课中,安排有“民族文化”主题,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歌,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效率,学唱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社会背景、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唱《茉莉花》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其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让学生在歌唱时更能体会此民歌的独特魅力。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绚丽文化,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此外,我国民族音乐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如琵琶、唢呐、笛子、胡琴、笙等,小学音乐课中,加强对这些我国民族声乐知识的讲解和演奏,对于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蕴藏着民族气魄、民族气概、民族感情等,它凝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小学生有着一系列积极意义,它促使中小学生在坚韧顽强、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燃起爱国情怀,在青少年时期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将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精神的魅力,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可以通过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到船夫们与大风大浪搏斗的激烈场面,感受到我国人民艰苦顽强的精神;在演奏《狼牙山五壮士》时,先通过电影片段给学生还原一个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演奏时,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出五壮士英勇善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从内心深处表达对先烈们的敬意。总之,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从内心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让学生从这其中深刻体会到一种无法抗拒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华夏儿女的民族感情,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作品的内涵;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学习我国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将音乐作品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向先人学习的动力,使之怀有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频繁,在教育学生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元素的时候,也会被一些不良因素干扰,让他们无法分辨“好”与“坏”,不能积极有效地对待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我国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内涵被认为可以“正身行”。因为高尚优美的音乐蕴含着一定的高尚情操和情怀,它独特的声情并茂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小学生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升华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此外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高尚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独唱、混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去表达出气势磅礴、展现出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流露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给人一种向往真善美、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民族音乐以其超强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一种正义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生活和整个世界充满了挚爱,增强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力量。

四、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 篇三

如何创新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教研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任务,也是一件值得广大高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确立学生在高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研工作。第二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第三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过程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相互促进,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特征明确。因此,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教育手段的科学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以及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一、合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而实施的培养方式。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专门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的、从事音乐教学具体工作的、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由于各校的办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硬件设施不同等因素,造成各地办学模式上的较大差异。而办学模式的差异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上的不同结果。

二、明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在培养目标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并明确提出“三型”相互促进,“三性”的明确特点,强调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作为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普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色。

对于培养规格,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既有政治思想要求,又有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

1、政治思想要求: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系统地掌握中等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含声乐、钢琴、中外管弦乐器各一项);熟悉了解学校音乐教育规律,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学知识素养,有较为丰富的中外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

3、教育观念、方法、能力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较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和方法,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当代音乐教育发展新动向,并初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文化素养、外语、计算机的要求:具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具有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身心、情操、品格、为人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觉培养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能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在集体中具有团结、协调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①具备正确理解音乐、音乐学科、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在学科体系、文化、教育中的位置和特点的能力,并能够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能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③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⑤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⑥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⑦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⑧掌握多能型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位学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法,能够组织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⑨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通过学科间的渗透获得宽广的文化素养。⑩优良的职业知识。了解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教育法规,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初步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 篇四

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内涵

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产品是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那么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

师资应该是怎样的呢?

目前普遍存在着一种认识,认为中小学教师要会吹、拉、弹、唱、跳。因此,高师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及专业师资配置上竭力求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掌握吹、拉、弹、唱、跳,认为只要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而我们认为,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其教学质量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衡量:

1. 学生的音乐学科知识及技能能否进一步提高,提高到怎样的层次。为什么说是提高?因为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在进校之前已经进行音乐学科,尤其是技能学科的严格挑选,应该具备相当的水平才能以专业合格者的身份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

2. 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教育实践经验积累了多少,及综合人文素质有多高。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做些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杨瑞敏明确指出,目前的诸多高师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

由此看出,目前诸多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所追求的质量,用前面所提出两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最多只能居其一。而作为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实践及在教育中必须具有的一系列人文知识应该是教师生产基地――高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原因分析

除了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外,还有高师音乐教育学科自身的原因。

音乐学科本位与教育教学两者的主次关系没有得到解决

无论是教师学生,都认为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就是学习音乐,而没有意识到作为教育专业的前提性。因此,有学生进入琴房练琴、练声、作曲、磨炼音准等,而很少有人进入图书馆阅读并研究教育教学文献;教育教学对象是人,却认为研究人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所做的事情;以后要在基础教育岗位工作,但我们的学生恰恰很少走进这样的学科去学习。

音乐学科本位与教育教学理论两者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也许不是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而是没条件教,没精力学。由于高师音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在校本科四年也只能掌握基础教学所需要的音乐基础学科知识,有的甚至还不能掌握,哪里谈的上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而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较高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庞大课程体系。

有些高师音乐专业随着扩招大潮在膨胀,导致教学设备、教学师资等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水平质量没有得到解决时,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导致生源音乐基础知识水平降低,使前面两个衡量高师音乐教学质量因素无法两全其美。

音乐教育学论文 篇五

对音乐教育的科学性研究在德国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因是音乐教育、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当时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成果对音乐教育研究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学者们尝试将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史学等运用于音乐教育研究,以期建立一个以实证和认识论为基本研究方法的音乐教育学科。第一批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包括对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幼儿对旋律的捕捉能力、儿童音乐表现及感受能力的发展研究等。此外,第一批有关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也产生于这个时期。

音乐教育研究的初步成果打开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眼界,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家莱奥・克斯滕贝格在进行学校音乐课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同时,还以深远的眼光倡导建立一个“音乐教育研究院”,希望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实践。

正当音乐教育迈出科学化的步伐时,“艺术教育运动”在20年代兴起。“艺术教育运动”反对纯艺术、反对理性,提倡自然教育,强调音乐在公民教育中,特别是在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中的作用。“艺术教育运动”虽有积极意义,但它排斥科学,后来被纳粹国家主义者所利用。实验性的音乐教育研究在纳粹时期也受到限制。

二、20世纪50~80年代――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入

20世纪中叶是德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复兴时期,这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研究的深入和音乐教育研究组织的建立。50~60年代的研究首先是继续实验性的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还有对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性的讨论。这些研究和讨论对音乐教育实践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对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和音乐知识的传授。由此引发的是60年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可以说是克斯滕贝格音乐教育改革在几十年后的继续。学校音乐课真正抛弃了单一的唱歌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课:从对音响的探索到对音乐创作的尝试,从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到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都成为中小学音乐课的内容。音乐课内容的扩充迫切需要相应的学科教学法。因此音乐教学法研究也成为这个时期音乐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与此同时,伴随着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科理论方法渗透到音乐教育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都对音乐教育研究和实践产生(差异网☆www.chayi5.com)了积极的影响。从美国发展起来的课程理论也促进了德国学者对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这一切都使音乐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逐渐明确起来。

音乐教育研究的广泛进行促进了研究组织工作的开展。自60年代开始,德国音乐教育研究的组织逐步建立起来。1965年FiMe(音乐教育研究工作会)成立,这是音乐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FiMe首先征集研究主题,为每年的研究提供指向。1971年这个工作组改名为AMPF(中文翻译可沿用“音乐教育研究工作会”),继续作为德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合作、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研究组织的工作不但推动了音乐教育研究深入和广泛的开展,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展的系列文献库。从FiMe和以后的AMPF所出版的论文集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德国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发展过程。

以FiMe为名,从1969年至1981年出版的文集共有13册。1969至1973年的文集中主要收集了音乐心理学以及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论文。1974和1975年的研究重点是音乐社会学和音乐课程,如流行音乐、非欧洲音乐对学校音乐课的影响、学生音乐偏爱问题等。1976至1981年间的6个文集以音乐教师教育研究为主,另有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等。由此可以看出,60至70年代初是音乐教学法的探索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不断受到“另类”音乐文化的冲击,于是对音乐社会学和音乐课程的研究成为70年代中期时展的需要。教育实践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教师教育。为使教师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1976至1981年间,FiMe针对教师教育问题组织了大量的研究。

除FiMe和AMPF之外,其他音乐研究组织和刊物也相继出现。由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合作联盟组成的Bfg成立于1972年。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希格丽德・阿贝尔一施特鲁斯(sigrid Abel-Struth)于1970年创办了《音乐教育――研究与学说》(Musikpaedagogik-Forschung und Lehre)系列文集。

20世纪中期德国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不但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也使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音乐教育研究的再认识

经过60年代以来的音乐教育研究和音乐教育改革,80年代,音乐教育研究显得更为成熟。音乐教育文献的大量涌现,既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著名音乐教育家希格丽德・阿贝尔一施特鲁斯的《音乐教育学概论》(Grundriss der Musikpaedagogik)就诞生于这个时期。这部德文巨著第一次全面地概括了音乐教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为音乐教育学作为一个科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音乐教育研究组织的工作也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AMPF于80年代初开始以自己的名称出版文集。

从1980年至2007年该研究会设立的研究方向及发表的论文来看,除一部分重复以往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之外,对音乐与现代科技、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占了较大的篇幅。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政治的变化无不对音乐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音乐教育也由此产生了更多的课题。1999年AMPF文集中的论文,从对历史研究到对电脑在音乐课堂的应用,从对德国音乐教师的访谈调查到对欧洲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研究,每一篇都是一个单独的主题,音乐教育的复杂性以及丰富的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在此得到了集中的展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诸多音乐教育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文化变迁对音乐教育的冲击。其中有不同社会层次的文化问题,也有移民政策带来的多民族文化共存问题。AMPF在2000年出版的文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这本文集中的论文主要对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试图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2007年,AMPF再次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主题组织了研究和讨论。学者们对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吉奥格・奥尔海姆(GeorgAuernheimer)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源自于社会的民主和平等意识。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外民族文化的宽容,建立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以及帮助外民族学生寻找和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主张以校外的各种活动形式代替校内音乐课。多洛忒・巴尔特(Dorothee Barth)的研究则侧重于对校内音乐课的思考。她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针对当前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肤浅的认识和简单的做法,探讨了多

元文化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意义。她的结论是,学校音乐课没有义务传承各民族、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等,学校教育应该从不同文化的不同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以及音乐在其中的意义。

迈入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研究受到巨大的挑战。中小学音乐课的内容越来越脱离传统的音乐学科。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似乎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而对新课题的研究又亟待深化。不断有人对音乐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系统的存在意义,对音乐教育学研究是否能直接指导教学实践,音乐教育学研究是否仍有必要等问题提出质疑。针对这种情况,AMPF 2002年的年会将音乐教育学及其研究问题定为会议主题。参会论文对音乐教育是否能成为一门系统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任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海尔曼・凯塞(Hermann J.Kaiser)认为建立一个系统的音乐教育学科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学科的成立必须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独立的音乐教育学科的存在,社会意义中人与音乐之间的、有教育企图的关系就不能得到适当的解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和大专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水平如果没有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持便有可能大幅度倒退。为避免音乐教育学科的笼统化,约尔根・佛格特(JuergenVogt)建议将音乐教育学科分为三类: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哲学、实验性的音乐教育研究和一个纯理论的音乐教育。也有学者认为,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期待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不现实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只可能落在音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和主观认识上。只有一个教学的、学科的和应用性为一体的研究才可能解决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而这种指导也只能是因人而异的。这种观点与20世纪4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50年代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的“行动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是因为对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待深入探讨,凯塞作为主编,在2004年出版的该会议文集中呼吁AMPF会员:研究时,要充分明确所处的具体情况,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加强会员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合作性研究;明确音乐教育研究观,强化研究意识。

四、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 篇六

严格地来讲,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始自1927年成立的上海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而“专业”这个名词,其内涵是十分现代化的。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本文在时期上的上限应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香港在割让给英国(1941)之后论文直到抗日战争(英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战胜(1945),不仅没有专业音乐教育,连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可有可无。假如“专业音乐教育”是指从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成后可以在社会里各个音乐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如演奏、指挥、作曲、音乐行政管理、主持广播节目、为电影配乐、灌制音乐录音,等等,那么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算不算“专业音乐”人才?若依照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等专业标准来要求,大学音乐系或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是合格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没有像律师、医生、建筑师、会计师等专业那样,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两年实习、考牌及格后成为正式、拥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二、目前的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香港培训专业音乐人才主力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大学音乐系、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四院系负责。在上文提及的《香港的音乐(1841~1993)》一文里,我已交代了这四个院系从成立到90年代中的教与学以及研究的情况,下面将谈谈他们的近况。

音乐教育论文 篇七

一、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科学性

音乐教育专业既有音乐的艺术性又有教育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艺术性与教育性,所以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严谨的科学设置。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必修课中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平台必修课和专业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中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英语。这些课程的设置表现了综合类大学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重视。专业平台必修课能够突显音乐的教育性,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模块必修的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基础音乐教学内容还包括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和声学、即兴伴奏等音乐教学教育课程。以上课程皆体现了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科学性。

(二)重要性

专业性是大学的最大特点,一专多能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培养模式。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专便是教育,多能则是各类音乐学科,在培养了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后集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技能与理论结合。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要求全面,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才有利于培养出与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一致的人才。

(三)教育性

音乐教育专业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其教育性是其主要内容。综合类大学同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一样,除了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之外,还有专门属于音乐教学教育的课程如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和实践音乐教育见习、实习等。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又结合综合大学的门类齐全特点,学习的知识相对更加全面,如开设大学语文、时事报告等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理论基础、音乐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才能最终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性。

二、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总体分为全校公共必修课、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全校公共选修课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就是全校公共必修的课程,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VB等。这些课程都突出了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技能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乐理基础、和声学、音乐名作欣赏、歌曲写作与创编、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史。技能教学课程包括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形体与舞蹈、钢琴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音乐教育专业的平台必修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教师语言艺术与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班主任工作方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声乐、钢琴、键盘和声和论文写作等音乐专业课程。音乐教育专业任选课程。包括中西乐器演奏基础、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舞蹈编导、歌曲演唱语音、歌剧欣赏、计算机音乐基础、复调、配器、作曲技法、合唱作品排练、声乐艺术指导、钢琴文献选读、外国民族音乐、20世纪西方音乐等。最后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舞蹈采风、五项全能比赛和音乐教育技能训练。根据上述,可以看出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的结构是比较全面、均衡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38学分,占25.9%;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56学分,占38.1%;专业必修课33学分,占22.4%;公共选修课6学分,占4.1%;专业选修课14学分,占9.5%。从以上可以分析出,学生在一二年级都在学习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包括良好的音乐听觉和试唱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乐历史知识和一定数量的优秀中外作曲家与作品;到了三年级便是运用前两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从事音乐课堂教学、解决音乐教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学习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教研。到了四年级除了继续提高专业学习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把所学的技能与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更可以用实践来检验大学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

三、对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依据三峡大学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综合类大学这座多学科性的大学里,学生们想要多学习一门知识是非常简单的。首先,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多到包括旅游、烹饪、图书管理、美术欣赏等在内的,涉及到全校各个专业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条件下,学生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多能”提供了有力的课程条件。其次,是在前面分析的课程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大一大二两年里,专业课占了最大的比重,并循序渐进地加入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在大三大四时教育教学类的学科与专业课结合,同时与实践实习课程并重,这样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在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习的知识与以后工作用到的知识有一定的矛盾。在大学四年里学习最多的便是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但是这些课程学生学出来之后也许是眼高手低会弹不会教。我们学习的是音乐教育专业,未来是要做一名音乐教育者的,一味的专业学习不能满足于教育,这样很难教育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过少,音乐教育课程本来应该是突出师范性、解决未来音乐教师怎样教学的课程,但往往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这就是教育学科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比例失调的结果。第一课时过少,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只在大三一年开设,课时仅占理论教学的9.5%;第二课程单一,这些教育课程包括所有师范性专业的必修课程心理学、教育学,并没有为音乐教育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鉴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建议综合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更加明确培养和教育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课程,加大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在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校应多增设一些音乐教育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其次多开展理论、实践课程。如说课、音乐教学法等,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学会传授知识,更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注重学与用相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最丰富的,涉及到吹拉弹唱跳。但是学生往往做不到把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到教学和表演上面,例如合唱的指挥、舞蹈的编排都缺乏实战的能力,因此多开设音乐教学类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读,加上对自身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的了解,分析了三峡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利与弊,并提出了自己不尽完善的建议。深知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下,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专通结合”音乐教育人才,必将成为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的重任。

作者:周箐 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音乐教育人文素养探析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素质是新时期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

大学专业音乐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也要重视音乐存在的人文素养。但是纵观现在大部分大学,对专业学生的音乐培养道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颇,重视知识而忽视人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无法真正的打动人心,充满苍白无力感。并且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更是专业知识自身不够,教学方式也比较死板,缺乏新鲜感,没有相应的音乐文化内涵在其中。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推进全面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切入点

之所以要加强音乐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专业音乐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身体素质。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将该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一般的大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要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第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有特殊性要求。但是在重视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音乐专业资深的特殊性,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本末倒置的,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具有创新能力,而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以教学管理和实践为主要线路,以教学计划、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为培养方式,这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提高对音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相互互补和结合的重视程度,在新改革的教学中显著体现,将原本缺少的人文素养与内容充实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实际性,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更佳,让音乐艺术的感染与生动性感染大家。有机地将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而又整体的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不管是学生还是音乐老师,对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素养都要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思想观念,集大家之所长,融合各种有关知识在其中。在融合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首先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水准,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音乐老师文化素质的高度与学生学习音乐以及人文素养具有巨大联系,优秀的老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感染学生。

(三)改变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将价值观和成才观正确合理建立,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老师改变原本的学生观以及教学观,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令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在渲染过程中领会音乐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从而获得启发,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对人文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学观念的改变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认知,提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不断出现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腾飞,让音乐教育获得更多种类的教学手段,能够结合新技术和教育方式完善与充实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时时在身边。

三、结论

人文素养和音乐教育的结合十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也有利于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的人文魅力来吸引学生,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

作者:吕梦岚

第三篇: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讨

一、前言

由西方教育视角来讲,西方认为现代大学起源自欧洲,而这其中发展最早的为巴黎大学等,全球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便沿用了法国模式。即最初三年时间用于学习掌握修辞技巧、语法知识,使得拉丁文的语言基础更加夯实。而后经过四年的时间完成算术、音乐、天文以及几何等学科的学习。在此之上如果想成为博士还需要学习神学、医学或是法学等知识。由此不难看出,西方教育体系之中,音乐早已成为逻辑推理思维训练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思维的视角来讲,人们的思维包括逻辑以及形象思维,两环节密切相关,倘若仅重视一种思维的训练,则人的思维便会有所欠缺、不够全面,将无法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而形象思维与科学成就紧密相关,是一项关键因素。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想象力将更加重要,其囊括了世间万物,促进了人们的进步,因此成为知识更新发展的真正源泉。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为训练形象思维的音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大学音乐教育融合专业教育重要性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逐步建立,各行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则对各类人才教育培养单位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即更加需要具备创新实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讲,为适应各行业人才需要,便应积极更新传统教育模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化管理、培养科学化人才的方法,促进科学以及人文的平衡性发展。由素质教育角度来说,现代大学教育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全面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学生在学习理解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加广泛的涉猎其他课程知识内容,尤其是艺术领域的知识,例如音乐知识。众所周知,艺术以及科学起初便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与融合。而音乐的内在魅力决定,其可良好的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此,大学音乐教育应积极同专业教育不断的融合与良好的拓展,该过程之中将形成共赢发展的效果,使两环节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进而培养建设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人格更加健全,并具备更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促进大学音乐教育通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

如前文所述,恰恰是音乐本身具备的特征,令大学音乐教育在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脑力、启发他们创新思维、形成发散思维能力等层面体现了其他学科无可匹敌的优势。因此,新时期,各类高校应全面提升创新发展意识,促进大学音乐教育同专业教育的延伸融合。首先,大学音乐教育更新发展同专业教育的不断扩充融合,均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思维。即各类高校应全面意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非单纯的开设一门音乐课程,而应科学的意识到音乐在育人管理层面的重要功能。另外,各类高校不应过分的采取专业教育教学的眼光来要求音乐教学,这样将令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再者,大学音乐教育应全面纳入学生专业要求至教学系统之中,符合他们的专业诉求,进而更好的发挥面向专业教育进行服务的良好功能。伴随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步伐的持续深入,更多高校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现实必要性,因此设置了一些同艺术关联性较高的课程内容,使得各个学校音乐课程的课时比例不断提升。同时更多的大学音乐兴趣组、社团、各类刑事的音乐比赛不断涌现出来。这些对开创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学习氛围极为有利,然而仍旧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例如课时比例上仍旧欠缺合理性。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课时量大约为总课时的百分之三十,而这之中的必修课以及文化技能课程是总课时量的百分之八十六,选修艺术课课时为通识课程的百分之十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进一步提升音乐课程课时比例,确保专业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时的平衡合理性,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由根本层面全面提升学生音乐能力水平。基于各类主观、客观因素的作用影响,较多学校对艺术选修课均设置了一定的标准要求,也就是他们仅能在跳舞、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中选择其中一门。一些学生发掘自己具备绘画特长,同时爱好音乐,却仅能按照自身特长选择其一。为此,应注重创建多样化的音乐教学课程系统,唯有如此方能进一步优化整体学科,使学生们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另外,高等学校应更新以往单纯的讲授乐理知识、音乐理论的陈旧模式,避免脱离生活现实,应积极将音乐教育融合到学生日常学习以及生活的不同环节之中,进而同专业教育缩短距离,全面融合。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论文 篇八

音乐教育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持续不断地充实丰富研究内容的目的。另外,由于音乐教育学是从实践中延伸出来的理论,这对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有着规范指导作用。伴随着各类科目教学重点的转移,具有近似研究方向的教育族群也参与到现代化教育学的发展进程中去,音乐教育学包含其中。音乐学科教育学差不多已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同类说法,也是作为研究校园音乐学科本质、目标内容与方式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法重点是对音乐学科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侧重于教学法则和理论指导。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学论,同属于音乐教育族群研究范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和方向,属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研究范围

1.广域型:它需要有跨学科的视角,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规划和组织,对教学过程采取的方法进行适时调整,在不断地探索中对各类教学因素进行深刻的研究,达到以“实际论证”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广域型的音乐教育学是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基础,由跟音乐教育学有关的音乐与教育、哲学、美学与社会心理、民族等各类学科的新近成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及各种因素的体系研究,以利于形成统筹、完整、条理清晰的理论系统。音乐教育学的广域不只体现在学科视角和理论层面,也包含教育哲学,重点体现在对音乐教育学中涉及的方法论、价值论、目的论的研究。

2.学科型:由于音乐教育学是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延伸出来的理论,故音乐教育学注重的是学科领域中的实践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学以达成高品质的教学内容为目标,成立“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专题,具体细分到学科组织、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三大领域。

3.专业型:当前较为全面系统地对专业音乐教育学问题的论述专著很少。

三、研究策略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策略,可以由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社会学等各类视角进行研究,通常还以文献、调查、实验、个案、分析、统计等研究法。具体实践中常会将各领域进行综合运用。而调查、个案及实验研究方式极其受重视。伴随着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渐渐深入,对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理论同实践结合、跨文化比较、系统及其他各类有效的研究策略的综合应用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也是音乐教育学的研究策略的发展方向。四、音乐教育学的形成音乐教育学源自音乐学与教育学,它们成为独立学科时均为19世纪。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时期通常认为是在20世纪。20世纪早期,音乐学科教育的研究具备多样性的特性。国外的一些较为著名的音乐教育系统与教学方法,譬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它们为音乐教育学的成型和延伸发展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为音乐学科教育的研究及音乐教育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石。德国的艺术教育与授课中心研究院自1921年到1927年,于柏林等地持续举行七次以德国学校为主题的音乐周,这使得音乐教育家、教育学家、音乐学家之间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在增强了学术方面工作的同时又具备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美学与作品等方面的研究。1931年,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默赛尔与格林合著了《音乐教学心理学》,这是一部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指导和教学实践为内容的专著,著作设计领域广泛,观点新颖,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音乐教育学的发展

音乐教育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势态,这种现象持续至今。提到教育学的发展就应当针对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作用进行研究,为了促进全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1953年由UNESCO国际音乐理事会建立起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国际及专家会议,加强不同国度教育学专家之间的联系,商讨与音乐教育学相关的各领域学科的研究事项,解决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195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议,从196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专家讨论会议,其间也会举办大大小小具有针对性的专家讨论会。从我国的发展史上看,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的一些年,乃是中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时期。近10多年与音乐教育学息息相关的学科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提高为音乐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改革伊始,我国引入国外各类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系统,这极大地拓宽了国内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视野,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大幅度转变了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我国对音乐教育学工作者的培养十分重视,各高校也为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培养了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这里面不乏有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被视为我国音乐教育学建构的支撑者。

五、结语

音乐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所经历的时间还很短,该学科依然显得较稚嫩,它等待着我们去不断丰富与完善。新时期的音乐教育及学科教育研究,依然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譬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应当怎样定位;为实现音乐教学各学科领域的总体发展,音乐教育应该形成怎样的教育体制;针对新时期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音乐教育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号召进行适当的调整;音乐教育学市场又应当如何培养本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音乐教育学注入持续的新生力量,将音乐教育学理念发扬光大,等等。我们本着对音乐教育学的实践与探索,积极寻求提高音乐教育学理论层次、思想层次、实践层次的正确方法,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为音乐教育学质的飞跃打好理论与实践的双基础。

音乐教育专业论文 篇九

傅雷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直面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儿子,教育儿子要谦虚待人,严谨做事,要有得体的礼仪,对人对事都要以谦和的态度,同时也要不卑不亢;遇困难不妥协,得到好评也不会自傲;作一个在艺术方面人品优秀的人才,做一个德艺双馨、人品优越的艺术家。同时,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以及婚姻方面的感情问题,都像好朋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外在具体形态及其内心所包含的力量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大一统,反射到人脑后,便产生以具体现象为本体的感性认识和以内在情感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极优秀的钢琴家里斯和车尔尼辈都说:“除了思想的特异与优美之外,表情中间另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成分。”他赛似狂风暴雨中的魔术师,会从“深渊里”把精灵呼召到“高峰上”。在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中,他便认为一个艺术家太过感性便是他的弊病所在,但是若太过理性反而让应有的情感得不到流露,让艺术家的作品也显得干巴巴的没有深度。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最能体现他成功的一面就是既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外露,又能将观众的情感调动起来,对情感能做到双重控制便是极好的。傅雷先生对理性认知的论断精辟简练。他教育傅聪对艺术的理解,对于艺术而言,我们既不能被感性的情绪牵着走,也不能太过于理性。他曾经这样说道:“音乐家,光是一个音乐家,就需要有对一个意念集中注意力,需要西方人特有的控制与行动的铁腕:因为音乐是动的构造,所有的部分都得同时抓握。”学艺术的人最主要的问题便是找不到所谓的感觉,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到的感觉,一旦走远,那感觉便消失不见,原因在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并不具体,他若是能体会到他所真正需求的,便能拥有自己的感觉,而不是靠他人的帮助才能找到感觉。因此我们需要用理性认知将其正真的内在寻找出来并将他提炼升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感情细加工,那样我们便能拥有自己对音乐的感悟而不需要再三琢磨别人给的感觉,也能让自己的领悟给他人一丝灵感。

二、技巧与理解的平衡

在学习任何事物的时候,每每都有人同你讲,要运用技巧,用了之后便会事半功倍,所以我们都会对技巧有着执念,好像是拥有技巧之后便能获得通向成功的钥匙一样。但是,技巧只是手段和工具,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音乐作出自己的领悟与味道,学习音乐是出发点以及最后的归宿。比如他曾经在《与傅聪谈论音乐》中谈论过关于演奏技巧,他们这样说道:“技巧必须从内容出发,目的是表达乐曲,技巧不过是手段。严格说来,有多少种不同风格的乐派与作家,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技巧;有多少种不同性质(长短、肥瘦、强弱、粗细、软硬、各个手指相互之间的长短比例等等)的手,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来获致多少种不同的技巧。我们先要认清自己的手的优缺点,然后多多思考,对症下药,兼采各家之长,以补自己之短。除非在初学的几年之内,完全依赖老师来替你解决技巧是不行的。而且我特别要强调两点:

(1)要解决技巧,先要解决对音乐的理解。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思想,单单讲究文法与修辞有什么用呢?

(2)技巧必须从实践中去探求,理论只是实践的归纳。和研究一切学术一样,开头只有些简单的指导原则,细节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把摸索的结果归纳为理论,在拿到实践中去试验;如此循环不已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在处理技巧与音乐的问题时,往往仅仅为了将音乐体现出来而没有将其发散,最终失去了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因而成为了“音乐钱人”甚至“奏琴机器”。对此,傅雷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技巧方面有过多的追求的人便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艺术家该有的心性,不能自由的创作,而是对于技巧的掌控,没有了自己的灵气,最后只能变成一个靠艺术为生的工匠罢了,超脱不了自己,只能不断模仿别人了。对于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而言,手段技巧虽好,但毕竟都是辅助方法与辅助工具,我们并不能本末倒置的认为拥有音乐技巧与方法便能有好的音乐出来,音乐就是音乐,我们不能把其他的东西代替。他在《与傅聪谈音乐》中这样说道:“弹琴的时候,表情应当在音乐里,不应当在脸上或身体上。不过人总是人,心有所感,不免形之于外,那是情不自禁的……我不能用音乐来抓住人,反而叫人注意到我弹琴的姿势,只能证明我的演奏不到家。另一方面,听众之间也有一部分是“观众”,存心把我当做演员看待,他们不明白为了求某种音响效果,才有某种特殊的姿势。”那么,音乐学习者如和平衡技巧与音乐,我们将领悟出来的东西再用自己的音乐体现出来,到那个时候,你便自然而然的拥有了自己独到的技巧。所以技巧的出现只是音乐体现的一个辅助,而音乐所体现的技巧又能让音乐更上一个层次。

三、修养和天赋的互补

中国有谚语曾说,你绝对找不出两片一样的叶子,对人而言那更有不同,所以个体本身就对音乐的感受存在着天生的差别。有着良好天赋的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力明显优于其他人,因而能更加轻松地掌握音乐技巧学习方法,更容易地领悟音乐的内在。傅雷认为艺术家的修养与艺品同样重要,艺术家的一种优秀品质和高贵人格,应当一致对外。傅雷既认为天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同时也觉得修养的重要性。若你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也就是所谓的天才,但那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还有后天对艺术天赋的培养,让天赋能好好的成长,而不是半路就夭折,但是作为艺术家之前,最重要的便是对自己品德的培养,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同时个人的文学和美术的修养也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在《与傅聪谈音乐》中这样说道:“最显著的是加强我的感受力,扩大我的感受范围。往往在乐曲中遇到一个境界,一种情调,仿佛是相熟的;事后一想,原来是从前读的某一首诗,或是喜欢的某一幅画,就有这个境界,这种情调。也许文学和美术替我在心中多装置了几根弦,使我能够对更多的音乐发生共鸣。”他们父子的沟通中,讨论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人,傅雷对儿子的道德教育也让儿子收获颇多,傅雷对儿子讲授“先为人,次为人才”的做人思想。这便是傅雷专业音乐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

四、结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音乐教育专业论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16 12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