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小学生素质教育 篇一

关键词: 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 新课程

一、数学素质的含义与特征。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降低了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

(一)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

1.题型新。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让学生“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前进;让学生“炫”,使学生在考别人中进步;让学生“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创设题型时,要关注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

2.题材新。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地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练习:①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摇?摇)%。②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摇?摇);百发百中(?摇?摇)。这两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古诗和成语的知识,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3.方式新。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练习形式一般有四种即一问一答、板演、笔头和操作。这样的形式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练习。如果我们精心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①学号是质数的同学,②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③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④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⑤学号是合数的同学,⑥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二)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抓住这一特征,充分让他们动手拼、摆、折、分、数、画等一系列活动,亲自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规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三角形,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可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2.实践活动有利于进行猜想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将观察、操作、猜测纳入教学要求之中,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带有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法,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猜想、假设、推测之中,教师必须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推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

3.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我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的情况,采取分组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结果,一个小组倒了三次还没灌满,另一小组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我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两个容器让学生再进行倒水实验,此次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此时,孩子们的疑问更大了,思维活动进入高潮。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提高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12).

[2]小学数学教材教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小学生素质教育 篇二

〔关键词〕小学 素质教育

在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

1 素质教育的涵义

就教育角度而言,人的所谓素质就是以其先天的禀赋加之在后天环境里不断得到完善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中,就包括诸如身体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了社会的分工之后又出现所谓政治的、军事的、文艺的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素质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人活在世间是时刻要学习的,通过学习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接踵面来的问题。一切学习都是在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文化就不能进行学习。所以肯定地说,文化素质就是以上所及的素质中的素质。一个人想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就得首先把身体锻炼好,所谓健康的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思想道德也得修养好,否则就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就会落伍。欲想当个艺术家,就得设法提高艺术素质。欲参加国防建没,保家卫国显英豪,就得提高军事素质。如此这般,就得经受教育。受教育的优与劣,大大地决定了人的全面素质的高与低。从这方面说,即将全面推开的素质教育理应优于以往的教育。

2 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要明确小学素质教育的要素。小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知识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小学的教学课要体现素质教育,应以教学的要素为根据。大纲明确指出了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打好教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遵循大纲,原原本本地贯彻大纲精神,一丝不苟的完成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全程。那么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1)要让学生养成生活习惯。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小学生要从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做起,讲文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阵地,老师应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2)要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适当扩大小学生的知识,以形象的事例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例如:培养小学生尊敬老人,不光是要求小学生每天向老人问早、问好,把好的东西让给老人吃,而且要向小学生讲清尊敬老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老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3)要让学生懂得文明用语。小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互助、和谐的关系。讲文明首先应该懂得尊重他人,从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做起,这也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正确的引导。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才有望得到提高,人人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2.3 彻底改革旧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改革旧课程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课程教材要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为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4 在培养对象上,不能只重视少数成绩中等偏下和不及格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等生和尖子生。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标准是分数,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是教师所带学生的“三率一分”。这就没有以评价学生素质为标准,客观、公正、全面、合理地评价教师工作。于是,考试成了指挥棒,分数成了价值体现。其结果是老师要提高优秀率、及格率、提升率,只有把目光盯在能提高分数的中等偏下和不及格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2.5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这支队伍要按照“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自律,勤奋努力,要把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事业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人生的崇高目标与价值追求。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小学生素质教育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46-02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真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笔者试从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方法及积极意义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那么,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1.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是基础。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试教育”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转变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都面临着一个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其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最核心的问题。

2.合理的教育目标体系是前提。教育目标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人们事先设计好的关于教育活动的结果。它总是反映人们关于教育的价值观念,规定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的发展结果,指导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所以,要真正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须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3.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是重心。课程、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它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知识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是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载体。对教学而言,课程、教材既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然而,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程、教材方面搞“学科中心主义”、搞“主科中心主义”,甚至音乐、美术、劳动在毕业班的课程中被删除,使学校的应知课程和应会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衡,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4.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是关键。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反馈及调节系统。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有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构建科学的、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例如:某中学教师因为所任教班级的成绩排在后面,被视为教学能力差。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吗?值得深思。

5.教育经费、育人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当前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质量评价诸方面都实现了极大的转变,但如果没有财力上的投入、社区环境的优化、教师素质的继续深造等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难以得到保障的。

既然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二、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加快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招生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按照有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试卷的设计要着眼于明天,着眼于发展,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原则。其次,考试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双基”的要求,以课程计划或教学大纲为标准,更要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

2.建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建立并严格执行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使人们对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的认识能最终体现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全面进步、健康发展的轨道。例如:许多学校质量的高低就是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导致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实施,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

3.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构建学习化社会,为各种人员接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使“学者有其校”。还要探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联系的新形式、相促进的新机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这支队伍要按照“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自律,勤奋努力,要把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事业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人生的崇高目标与价值追求。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5.彻底改革旧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改革旧课程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课程教材要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为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面对21世纪,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已刻不容缓。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国民素质的高低,甚至将决定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应试教育”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全新工程,也可以说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只有真正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方法及意义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才能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孔棣华。现代教育锦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篇四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 师资配备 师资水平 重视

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直接反映着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状况,从多数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来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

前不久,观看了一场系级的合唱比赛,看完之后有诸多的感触。同学们在演唱中,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的意识是值得赞扬的,但演唱好一首歌曲,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从合唱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从声音的质量来看就不敢恭维了。因为他们在排练过程中,全部都是跟着录音模仿,而且没有意识到请专业人员辅导的必要性,所以出现了很多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例如整场比赛下来几乎没有听到女声清脆嘹亮的歌声,大部分女声都低一个八度演唱,声音混同于男声,加之跑调、节奏、节拍等问题。连最起码的音准、节奏都不敢保证,合唱的其他要求就更无从谈起了。从中感受到大学生音乐知识的贫乏与音乐素质的低下。

为了探究其原因,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我对院理科一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抽查。经过分析归纳,从中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现摘要汇集起来,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调查情况

1.学生来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在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有72%来农村。

2.音乐教师配备及授课情况

3.识谱能力

在调查的100名学生中,识简谱的占18%,识线谱的占10%,不识谱的人占大多数。而在识谱的人中,大部分是受过专业训练的。100人中有4个会弹钢琴、1个会拉手风琴、7个会弹电子琴、还有一些会吹笛子、葫芦丝、口琴、竖笛等乐器。

从以上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识谱来自从小的特长学习,来自学校教育的较少。而且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也应值得注意,有些学生会弹电子琴,可是不识谱,这可能与某些特长班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方法有关系,不教识谱,只让学生背谱,导致老师教一首,学生会一首,几年学下来还是不识谱,学生没有自学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配备与师资水平问题

从前面的问卷调查中可看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的配备差很多,虽然如今的大学生是十年前的小学生,在十年中应该有很大的改善,但也要看具体的地方。针对这一问题,为了了解更准确的情况,我对一个县现在的音乐教师配备情况做了调查,结果确不容乐观。在全县180所小学中,专职的音乐教师只有25人,合村并镇后,全县初中合并为规模较大的24所,专职音乐教师只有27人。而且专职的音乐教师大部分都集中在县级中小学及附近的乡村中小学,离县城远一些的地方无人愿意去,因为能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出生在县城附近,学校毕业后都不愿意下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历不高、专业水平较低,大多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县里,更不愿意下到乡村,而已经安排在县城及附近中小学学历不高的教师,因为怕没岗位都不愿意出来进修。在评职称时,为了解决学历不够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只能参加非音乐专业的自考、函授以取得相应的学历,并不能真正解决能力问题。因此,音乐教师的配备及提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十年中,教育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足以说明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但从调查的问题中,仍然反映出普通的审美教育尚未引起下面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各县级主管领导及中小学的校长。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有的领导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轻视美育,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觉得音乐课没用。因此,把少数音乐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别的课程,造成人才的浪费。殊不知音乐课不仅不会影响其升学率,而且会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许多科学家的成功都可证明,如爱因斯坦、祖冲之、华罗庚、李四光等,他们的科学成就大多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因此音乐教育反过来会作用于文化课的学习。

3.对音乐课教学研究及新课标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前面的问卷调查中,有专职音乐教师的学校,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音乐课上的一直很正常,可是学生为什么会不识谱呢?经过调查得出,大部分是教学方法不恰当,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比如回避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滥用多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对兴趣的理解不够准确等。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

各级领导部门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提高对美育作用的认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及音乐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性。组织专人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总结《新课标》落实的效果及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2.加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配备、培训

鉴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除了加速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还应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应鼓励音乐教师出来进修,给予相应的优惠条件。合理利用人才,对以往学习音乐的教师应鼓励其带音乐课,让他们回到自己真正的岗位。其实这么多年国家培养出的音乐人才并不少,只是没有合理的利用,如果利用好,音乐教师的配备应该得到改善。鉴于此种情况,各级领导应有相应的措施,出台留住人才的具体方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鼓励其到乡村去锻炼。

3.音乐教师要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把音乐教育落在实处。

音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勇于探索与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改正认识上的错误,以保证音乐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创造条件,改变旧的模式,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4.采用有力措施,逐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特别是乡村的教学条件

在音乐教学中,需要一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来进行教学,比如音乐教室,和一些必备的乐器,钢琴、风琴、电子琴、打击乐、录音机等,条件好的还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条件的农村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应有教师,其次根据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就能创造出较好的音乐教学条件。

5.各教学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逐级补课的形式,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审美情趣

以往耽误的已无可挽回,各个教学阶段从现在起应把音乐课重视起来,在教师配备的情况下,采用逐级补课的形式,进行及时补救。对于现在已经上了大学的学生,各普通高校应将艺术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开设艺术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合唱比赛、卡拉OK比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建乐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为了培养合格的新一代人才,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当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把新课标的实施落在实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许小英。音乐教师如何面对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篇五

关键词:小学;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1文化素质教育

1.1文化素质教育定义

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育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广义文化素质指的是传统文化的能力品质,包括文化素质、知识能力、运用素养等等;狭义素质上面就是文化素质能力,对于文化理解和运用。不同于原有的应试教育,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走出片面、淘汰式的教育误区,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从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审美、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提高小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

1.2文化素质教育特征

文化素质教育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有教育学者提出,并也在小学生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革新,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是孤立于其他教学活动,而是贯穿于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德育、美育工作中的,并且在各类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并适应小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在小学生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常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直诚实的品格,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常见于小学学校的人文课程、艺术课程中,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认识美、创作美的能力。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在不断扩展、丰富,并且融入时代精神,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等内容,都是当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效果是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学习环境、氛围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校园文化是由文化素质教育情况所决定,也会对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熏陶环境。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结合社会实践,从而全面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2.1树立正确文化教育观念

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按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目标。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文化学习能力,还应该拥有文化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文字运用、价值管制、社会实践和组织协调等。通过在学习教育中的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达到学习与理解互动,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拓宽自身的胸襟、涵养自身的气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学校应该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专门的文化素质课堂或者将文化素质实践课程融和在小学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训练、学术实践、文艺课程中。通过在小学学校课程中,专设文化素质教育课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协作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全面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适应小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跃好动等特点,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2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

小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融合与小学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启发心智、涵养人格的教育综合作用。小学教育必须要以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为载体,结合在小学生除智力、科学方法教育工作中,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伦理修养、思路智慧、文化能力、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小学应该建立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层次性学习指导计划、全方位能力拓展计划以及文化素质实践机会。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要坚持将每一任务,细分为具体的课堂活动和实践单元,明晰每一具体文化素质活动的目标,通过科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使之成为对小学生的系统的获得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小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必须在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已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基础之上,引入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其将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成果,运用到促进学校文化氛围中,为小学生们搭建起锻炼、成长的舞台,帮助小学生在文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文化熏陶。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社会认同。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学分认定,应由学生自评开始,学生互评、班团组织内公示和评价后由院系认定。小学文化素质教育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小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其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

作者:董萍 单位:辽宁省东港市大东小学

参考文献

[1]邹尚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3.

[2]景智明,宋春宏。中外学校德育综合比较[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5.

[3]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0.

[4]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小学出版社,2014.

[5]王丽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小学出版社,2009.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篇六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适量的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提升心理素质。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 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构建健康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另外,要上好健康理论知识课。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o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诚然,体育有竞争, 需要人们有竞争意识、能力和品质, 但体育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性活动,需要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帮助, 很多竞争又是在内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的集体行为。体育活动中的游戏、球类、舞蹈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团结同伴、服从裁判、尊重观众,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三、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注意身心协调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承受胜利、挫折、失败与逆境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有的学生本身体育基础差,对上体育课的信心不足,特别是和其他好的同学相比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此产生自卑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理差异,因材施教。对这些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之对学习技术产生信心。

四、树立公平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的人是均等的。“公平竞争 ”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 此外,为增加比赛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可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分赛”、“让距跑”、“让时赛”等方法,使比赛在“人为公平 ”的基础上进行 ,动员学生 (特别是体育学差生 )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的锻炼与提高。 由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比赛,例如举行班级间的足球赛、篮球赛等,教师既要对其战术进行指导,还要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学生心理更趋成熟。

五、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排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扣球技术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吊球技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中一、二”进攻技术,再学“马蹄”型防守战术时就显得很容易,这种动作技能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称负迁移。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天的生活环境对其培养和发展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感知觉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必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小学生素质教育 篇七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学生初次接触理科方面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作为新时期数学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通过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能给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理应积极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和体会其教学理念中包含的精髓,知晓在教授小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开拓新知,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以此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让工作和学习更加快捷和便利。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目标,也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培养意义。通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知识,这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相比,更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让小学生预习一遍教材中的内容,标记出对定义或者概念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随机抽选几道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预习质量,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便可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开展重点讲解,教学具有针对性,就好像已在弦上的箭有了靶心,亩正中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尝试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同样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活泼好动的行为特点,因此,对于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他们来说,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只能让他们感到厌烦,要想让小学生耐心地计算一道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解决这一实践困境,教师可以恰当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他们可以在多次的计算中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他人的计算技巧,从而既可以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又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正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数学“方程”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几道方程题目,让小学生先自行解题,如果难度较高则可以向同组的其他学生请求帮助,如果某位学生解题出错,那么一定要及时请教其他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如此,可以在不断地交流中,融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小组合作更加紧密,让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实现质的突破。

三、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前文所述,我们创办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小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技能,从而将一身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一种深化,更是对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因此,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十分必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贴合,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践的学科,那么理所应当将课堂教学还原到生活中去,如此,方能为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学生学完“圆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后,其必然对圆形面积的求解方法掌握得较为全面和牢固,为了能够让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找锅盖”的趣味教学活动,即将口径大小不同的几口锅放在一号教室,将其锅盖放在二号教室,运用求解锅口面积大小的方式,在不搬移锅或锅盖的情况下,找到与锅相符合的锅盖。当小学生听到这一趣味教学活动时,皆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想法,都想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最终的答案。在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多多举办这样的教学活动,并且学生在活动中也都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效锻炼了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尝试通过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等,如此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夏青峰。自主学习方式对小学生数学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篇八

关键词:情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38-01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学生的许多心里障碍都与学习有关。在做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时,应当以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对学生已有的异常心理能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治疗,这也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给予他们积极主动地引导,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完善。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是素质教育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教育者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欠妥,一味地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许多学生程度不同地存有心理障碍。其主要特点及表现如下:

一、唯我独尊,攀比奢侈心理:由于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塑出许多畸型心理的学生,表现在只是片面强调自我,忽略了“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不到自我的价值正是通过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来确定的,从而使自我意识得不到键康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任性、依赖、脆弱、无视他人与社会的自我中心等心理倾向。

二、浮躁空虚心理:有些学生不能安心认真做事情,盲目自大,看不上一切,缺乏上进心,整天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三、紧张恐惧心理: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评价学生主要看分数,特别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学生面对考试,感到精神紧张,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题在脑中竟毫无印象。还有些学生在遇到新情况或独自面对新的环境时精神压力过大,慌里慌张,办不好事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中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有长期封闭的学校教育所致;有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有学生个人自控自调能力的影响。但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塑造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观点与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从而极易受到环境中无论好或坏的各种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革命接班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二、教育者应该以爱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

有不少老师时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成绩差的孩子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殊不知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使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其实,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上帝”’般崇敬。所以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三、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以育人为中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做好他自己的事情,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片面的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供更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去鼓励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生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16 13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