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一

关键词:初中生 散文 审美

1、初中散文美的特点

1.1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能够散中见整,文字朴实又能够恰到好处的描写景物。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景物的描写,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到了动词“泻”来描写月光笼罩的花和叶子,用“浮”来描写荷塘中的雾色,用“洗”来比喻叶子和花的干净,用“笼”突出月光把荷塘美景包容进去,美丽的语言把荷塘月色写活了,突出了月光的静谧。

1.2形象美

对散文的欣赏要通过语言看到形象,看到作者用语言描写的动人的形象,进而欣赏散文的形象美。例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对春天到来的描述,通过一系列比喻、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春天感情色彩,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描写了一副美好的春天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

1.3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感情的升华,是一种含蓄的描写和表达。在朱自清的《春》中,不仅展现了几种春天的美图,也赋予了春天一定的诗意,具有美好的意境,而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一种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感。

2、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2.1加强老师和学生对美的认知

老师要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散文,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优秀散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美好的意境的阅读,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融入到散文中去,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看的越多体会的就会越多,对散文的欣赏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散文,也需要学生课下拓展。在欣赏散文美的过程中,要反复的阅读散文,从用字,用词到句子的流畅来欣赏;可以举办班集体优秀散文欣赏活动,根据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优秀散文欣赏活动,老师和同学可以交流自己近期欣赏的优秀散文,摘抄的优美的句子,对散文中抒发的情感的看法,也可以为散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绘画,加深对散文美的认识。

2.2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对向学生授课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现散文美的一面,就离不开图画的支持,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体会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幻灯片或是影片等,在课堂上通过让同学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父亲背影所用的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初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出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提高同学的初步散文欣赏能力;然后,老师可以播放幻灯片或是影片,还原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场景,加深同学对父亲的印象,同时向同学讲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年龄、生活等,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老师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结构,文中出现背影的次数,所运用的手法,所抒发的感情,达到什么效果等,从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父爱,该散文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让同学在进一步体验散文的美。

2.3在实践中体验散文的美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同时也要学会在实践中体会,使散文的美得到升华,通过对散文结构的描述,语言的剖析,文字的推敲,特色的总结,学生对散文的美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散文的欣赏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反复的读散文,体会散文的结构,所用的描法等,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也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对《春》一文的欣赏中,老师要向学生展示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在散文中的作用和美。

2.4赋予情感去赏析散文之美

散文正是作者情感的融入才给了散文生命力,才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文中描写的情感,而让学生在赏析散文的时候赋予情感,这样便更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融情于景,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散文的审美能力。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散文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三种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二

关键词:散文 意境 品析

散文是处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过渡性文体,它有浓浓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意境,是作者集叙述、知识、哲理与情趣相统一的内心世界的表达。苏教版教材小学高年段教材中,出现了多达十几篇散文,然而2011版课标在小学阶段并未提及散文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散文教学该如何展开?笔者就此引发了思考。

笔者认为,散文的作者,在写作时构思最多的就是句子,散文教学,唯有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句子进行咬文嚼字,寻找“这一位”作者独特的气质,包括他所谈论的话题,所运用的言语,所抒发的情思,往他的“独特经验”里走,才能凸显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知趣,是理趣,是情趣,是志趣。

一。推敲比较,横生“知趣”

“知趣”,是指作者说明事物的乐趣和读者求知与获知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真情的散文。作者开头就写到童年夏夜的“美妙”,母亲搂着“我”唱歌谣,给我民间文学的启蒙,体现了“我”对母亲,对故乡民间艺术的热爱。

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 ),像小溪的流水那样( )。

师:芳香是形容花的香味的,这里说“芳香的音韵”。那么,这美妙的歌声令人――(心旷神怡)老师把课文又变成这样,你还会说吗?

师: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令人( ),这是多么( )的夏夜,这是多么( )的画面。

生:......

师: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请你仔细比较,思考分别怎么理解?

生:前一个是“生长”。后一个是“创作歌谣”。

师:为什么说创作歌谣就是长歌谣呢?

师:这里的人们你也唱,他也唱,所有的人都会唱,叫――口口相传。

师:外婆唱,妈妈唱,小孙友田唱,这样代代传递下去,叫――代代相传。

师:这里的人们洗衣服时编歌谣,看着月亮升起来编歌谣。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生:这里的人们都会创作歌谣。

师:你看,“长”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能体会这么丰富的意思,真了不起。

师:(出示“贫瘠的土地”的画面,补充《茉莉花》等民谣)再来看“长歌谣”,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呀?

生:那里的人们很乐观;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

“长歌谣”“芳香的音韵”,作者运用独特朴实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把民歌繁荣旺盛的生命,化作形象的视觉、味觉体验。抓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推敲“长”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意思,既读懂文字表层的意思,又读出作者传达的写作乐趣。读来耳畔仿佛听到清脆悦耳的歌谣,仿佛闻到芬芳的花香,仿佛可触摸到民谣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就像是奏响了一曲多种感觉的交响乐。

二。角色植入,触摸“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说理与明理的乐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用一系列借物抒情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了园子中一切动植物的自由,从而道出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缅怀。文章最有特色的句子是“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只是天空蓝幽幽的,又高又远。”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对这段是这样来开展教学的:

师: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生机勃勃……

师:园子丰富多彩,园子充满温馨,作者是怎样描述出来的?轻声读,看看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用心去发现一下。

生:“太阳在园子里……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句话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

师: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

师:@里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排比句。)

师:就像人一样活了。我们把这三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充满生机。

生: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拘无束。

师:怎么相同法?

生: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生接:就唱歌),想说话(生接:就说话),想打瞌睡(生接:就打瞌睡)。自由吗?(生接:自由)可能吗?(生接:不可能)倭瓜、黄瓜它们可能吗?(生接:可能)这,就叫:自由!这个自由是通过“愿意……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一起读一读。

教学“愿意。就。”这个写法上有特点的句子,教者采用角色植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课堂生活,仿说课文的句式,从而明白自己的“不自由”,这与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品读这些语句,会发现这些独特的句子,有着“我”的影子,它们享有“我”一样的自由,说的是“物”,其实是“我”,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品读欣赏,盎然“情趣”

散文的情趣,是指性情或情调趣味。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描写了腰鼓这一民间舞蹈艺术,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这是一篇作者精心“做”出来的散文,被称为“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它有刻意的语言艺术的追求,呈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是教学的定篇。以下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了吗?(学生分组讨论。)

生:(“后生们的胳膊。大起大落地搏击着。)用了排比,语气上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这句(“它震撼着你。威逼着你。”)的排比一样吗?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教范读。)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程度。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三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

生: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喻体的选择能够传达作者感情。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还有谁补充?

生:(朗读“这腰鼓。立即变得亢奋了”)这里用了“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生: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对比。

教学时,这位老师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品读词句,领会作者运用“排比、比喻、反复、对比”等写法来抒情,进而感情朗读悟情。笔者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孩子们朗读欣赏,积累语言,还组织孩子们模仿文本句型,活用写法,进行习作创作《听雨》,这样借助提炼出的文本句式进行仿写,可使学生深度习得语言。

四。思忖想象,通达“志趣”

所谓“志趣”,是指志向和兴趣。阅读散文,认识“人”永远比认识“文”重要得多,把握散文个性化的语段,感悟作者的“志趣”、精神、品格、哲理等尤为重要。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季老描写了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第五小节“花影迷离”一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还在哪里?(朗读第5自然段)

师:一团模糊的东西你喜欢看吗?

生:不喜欢,看不清楚。

生:都混在了一起,连模样都分不清了,怎么看啊?

师:看不清楚,也不太好看。往下读。香气浓在哪儿?

生:浓在毫不含糊,“浓浓烈烈”说明香气很浓,很烈,老远就能袭过来。

生:袭,就像是突袭,速度很快地攻击,香气一下子就向我扑过来了。

师:不含糊是直接表达赞美,毫不含糊更是表达对夹竹桃的赞美。再看它的花影,“参差”、“迷离”懂吗?

生:“参差”就是指高低不齐,“迷离”就是指朦朦胧胧。

师:作者看着一堆花影,幻想这是一幅活的世界地图。你会有这样美妙的比喻吗?

生:我不会。这个比喻实在有趣极了,特别是这几只爬过的小虫子,居然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我猜想季羡林先生一定坐过这样的海轮。

......

师:继续往下读。作者又幻想成什么了?

生:作者把夹竹桃的影子幻想成水中的荇藻,把夜蛾飞过幻想成能动的游鱼。幻想成游鱼,这幅画就好像能动了。

生:夹竹桃的影子和墨竹有点像,而且风一吹,这幅画就就变成活画了。

生:我发现作者幻想的都是活的画,而活的都是花影之外的东西带来的,比如小虫子,飞蛾,还有风。没有这些,花影就不美了。

师:你们看到花影产生过这么富有情趣的幻想,写下这么美妙的文字吗?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能?

生: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观察细致的人。

生:他是一位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老先生对生活有着非常美妙幻想。

师:从这些绝妙的比喻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心里有什么,笔下就会有什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爱美的心灵!

《夹竹桃》是季老书写自己真情实感的散文。夹竹桃的影子成了“世界地图”,几只爬过的小虫成了海轮,这些联想的产生是因为他有留洋海外的经历和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池塘、墨竹,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比喻,更是他饱学诗书、志趣高远的写照。孩子们品读季老的文字,跟着他一起思索想象,丰富人生阅历,滋养出独特高雅的情怀。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在散文的园地里,引领孩子们一篇篇地“慢慢走,欣赏啊”,浸润在美妙的意境中,在求知中明理,在悟情中启志,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生长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散文教学策略新探》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审美;阅读

散文是很受欢迎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具有独特的审美和阅读价值。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带动学生进行审美实践,使学生在散文的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灵陶冶,获得学生人格的提升,提升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散文的审美性教学作浅要探讨。

一、品味解读,散文抒情之美

抒情赋予散文灵动的生命,也成为散文审美的重要特征。散文抒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中的见闻、感触等,是作者真实情感的体现。其中所描写的事、人等也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独到体悟。因此,散文往往具有浓厚的“真我”色彩,字里行间描绘出来的是作者的心灵图画。散文的抒情之美须要用心感受,须要透过那些朴实、生动、细腻的文字去解读、品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寻找美之内涵、汲取美之精华。

1.熟读领会文章,提升审美能力

好文不厌千回读。对于一篇优美散文反复朗读品味,是解读散文作者思想情感的桥梁。精品的散文行文若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语言朴实、优美,富有音乐感,蕴含着真性情,读来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散文之美,提升审美能力。

比如《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以比赛朗读、配乐朗读的形式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去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反复朗读品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每个组选出三名同学,来朗读自己认为最出彩的片段,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当评委评比,最后,全班同学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诵全文。《春》是抒情散文中的经典,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领着读者去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学生用心朗读、句句品味,细细欣赏,将美读出来,增强了审美能力。透过这些诗意的语言,学生感受到了文章所蕴含美好希望。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情感变化

文章的脉络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的变化,我们通过对散文脉络进行分析,可以在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时,总结出作者行文的目的及风格。因此,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散文脉这一环节,要引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领悟散文的结构特点,欣赏散文的抒情之美是如何体现的。

比如《春》这篇散文,第一自然段开头连用了两个“盼望着”,仅仅17个字中表达出的是作者盼望春天的殷切心情,是写盼春;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从“一切像刚睡醒的样子”到“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详细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情景,是写春;第三段(第六自然段),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是赞春。散文根据主题和抒情的需要,呈现给读者的是五幅画面,各个画面的连接自然、紧凑,文章的脉络分明也不乏变化,全文不足八百字,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赞美春天、热爱春天、珍惜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划分散文结构、总结散文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由此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散文抒情之美。

二、分析体悟,散文内化之美

散文强调的是深刻的人生感悟,其思想独到精辟,蕴含着浓浓的诗意,这种诗意的表达,不仅赋予了散文美的面貌,也使散文散透着内化之美。散文的遣词造句在貌似自然之中,却有着极见功夫的讲究。读者能够通过对文字的品赏挖掘出更深的内涵。因此,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做出深刻的分析, 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去感受、领略散文的内在之美;同时还要通过分析散文的写作艺术,感受散文的哲理之美,读出文外之韵,听出言外之意。

1.读思相融共长,走近文章意境

精品散文在写作上,讲求“因小见大”,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读者用心的思考,才能发现散文之美。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走进散文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由此体味散文美的内在。

例如,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文章起笔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然后第二段却抛开白杨树,描绘了高原图景?要让学生结合语境发挥想象,去感受白杨树的精神,比如从“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中,感受白杨树子在恶劣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写边阅读边思索,渐渐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感受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含蓄奔放的情感。

2. 揣摩写作手法,内化写作能力

散文不仅在结构上别出心裁,在写作手法上也精到巧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写作手法,提高对散文的鉴赏水平,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寓于生动细微的生活场景及自然景象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品读揣摩其中的一段描写,然后再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者在写作散文时将情感、体验、哲理蕴含于朴实优美的文字中,形成了散文立意深远、凝练优美、自由洒脱、富于变化等特点,在散文审美性阅读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散文之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形散神聚,解读自由之美

散文的重要艺术特征是“形散而神聚”,这也是散文教学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点。从取材角度来看,散文取材十分广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内容丰富驳杂;从文章结构方面来看,散文不拘泥于普通的文章调理和结构,不存在死板、僵化的框架限制,而是有着灵活的布局和自由的结构;从文章的表现手段上来看,散文可灵活自由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述技巧。由于散文有着以上特征,因而不同学生对散文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角度解读文本,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1.寻找情感联结,体味多样情趣性

散文作者往往在文章中寄予着对人、事、物的各种情感,例如沈复在《幼时记趣》一文中生动地记叙了儿时追打蛤蟆、观蚊如鹤的趣事,一方面体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儿时“同情弱者、不畏强暴”的正义感;又如《石榴》一文,细腻生动地记录了石榴的开花、成长的过程,作者由衷的欣赏和赞誉,使得石榴花的美好形象深入人心,使读者深受感染,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深入体会散文中所蕴含的情趣,能够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引导探究质疑,促进发散思维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因而在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独特的疑问和独到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联想、想象,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观点比较特殊甚至偏激的学生,也应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在质疑与讨论的过程中使其深入体会散文。

四、结语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四

老师您就像是一座明亮的灯塔,我们就像是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的小船,当我们为找不到方向而心急如焚的时候,您那亮光照亮了我们的航程。

老师您就像是一剂灵丹妙药,我们就像是身染疾病的患者,当我们奄奄一息绝望之时,正是这灵丹妙药把我们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

老师您就像一把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而我们正如探寻智慧的探险家,当我们来到这座宝库的大门前焦急寻找入口之时,您的出现,让我们在这座宝库里汲取智慧,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是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会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正是您那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催发了多少征帆。啊!老师,我真诚地把您来赞美!

点评:

这是一篇较为成功的抒情散文,首次接触这类文体,能写成这样,不能不让老师惊讶。排比段落的运用,“板块组合法”这一散文技法的运用,都显得自然而娴熟,希望你能继续努力!

不足的地方在于文中引用的佳句,没能加上自己的感受;有些地方的词语用的不美观,致使散文的语言美受到影响,注意词语的推敲,会让你的文章更精彩!

赞美老师的散文 篇五

《夏感》是当代散文家梁衡的散文名篇,是描写夏天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七年级学生初学散文,存在着很多阅读上的障碍。尤其是《夏感》这样的抒情哲理散文,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对于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参的表述是: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笔者在备课时就预想到引导初一新生看懂这样的文章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课总是要上的。于是,笔者硬着头皮,走进了课堂。

案例描述

像以往上课一样,情景导入之后,师生共同进入了文本的研读。读课文,找句子,大家一起感受梁衡笔下的夏天的特点。这部分的课堂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接下来,就要进入作者对夏天情感的探究了。(心里似乎轻松了些。或许,他们只会听笔者的,课堂会在笔者的掌控之下顺利结束的。)

师:你能找出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吗?

生:有。文中的最后一句“大声赞美”

师:哦,原来作者是在赞美夏天。当然要赞美了,那么美,那么有激情的夏天,作者肯定是要大声赞美的。

师:仅仅是因为这些原因,作家才赞美夏天的吗?

生:还有,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从这句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喜欢夏天的。

(正中下怀,笔者很高兴课上得竟然这么顺,正准备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突然看到一只手高高地举。)

(那是班上一个怪怪的男生,总是喜欢在上课时提一些怪怪的问题。笔者有点头皮发麻,内心深处是很担心他会提出什么样笔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很想略过他的手,可是他是那样坚持不懈地高举着。)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懂。我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夏天不是那样令人喜欢,为什么作者还是那样喜欢呢?

(笔者倒吸一口凉气,有点后悔喊他起来发言了。)

师:你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

生:真的是不喜欢。文章中的这段,他开始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

“夏天的旋《差异网·www.chayi5.com》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生:刚才您说这里体现了夏天的繁忙,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这体现了夏天的激情。可是,我觉得这是在写夏天农民的痛苦。那么热,还要那么拼命。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夏天。我相信也不会有人喜欢的。(说完这些话,他有些不服气地站在那里。而笔者,有点手足无措地不知说什么。而很多学生已经频频点头,同意他的说法。)

师:我很欣赏***同学爱思考爱钻研的习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是我一时也没想清楚如何回答他。大家给我一点时间想想好吗?

(说完这句话,笔者很尴尬。作为一个老师,可是竟然被学生问倒了。笔者明明知道他的理解是不对的,可笔者却没有办法立刻给他解释,让他们获得正确的理解。当初备课时怎么就没想好呢?还好,没几分钟,下课铃适时地响了起来,笔者也几乎是夺路而逃的。)

回到办公室,上网搜索资料,发现网上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和笔者原先的理解差不多,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笔者只好又回到课本,仔细研读起来。终于,思路清晰起来。)

第二天,笔者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

师:的确,夏天农民的生活是很苦涩的。显而易见,作家不是在赞美这样的生活。那他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中引用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全诗是这样的(投影):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生:农民的艰辛生活。

师:这是唐代的诗歌,写的是唐代的农民生活。作者却把这首古诗引用到他自己的文章中,有什么意图呢?

生:可能是在说从古至今,农民的生活一直都是这样的艰辛吧。

师:说得很好。封建社会,农民受到严酷的剥削,生活自然艰辛。但是新时代的农民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可是,这些农民们,并没有因为地位的低微、生活的辛劳去作奸犯科,做一些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情。从古到今,这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民们,虽然一年四季如蝼蚁般操劳,最终也许落得个拾麦穗充饥的下场,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土地之上,依然不知疲地忙碌着。因为他们肩负着收获希望的重任!作者赞美夏天,更是赞美农民身处夏天苦涩生活中的一丝执着,一份坚守,一种韧性!

师:我还想提醒各位注意文章中的有关夏天的景物描写,你们注意到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生:写到夏天的颜色——金黄色;写了夏天的植物作物的旺盛的生命力。

师:你看到金黄色,你看到蓬勃的生命,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高兴啊!

师:人之常情嘛。高兴当然就会产生喜爱,喜爱就会去赞美,是不是?

(讲到这里,笔者瞥了一眼那个曾经让笔者尴尬的学生,他一直在点头,心服口服。笔者的心里也涌出一份从未有过的感动与自信。)

师:这篇文章的意蕴仅止于此吗?

学生面露难色,无法回答。

师: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紫藤萝瀑布》吗?文中写的那盛开如瀑布的紫藤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很多同学对于这篇文章,起先理解为是作者对旺盛生命力的歌颂。后来发现,文章其实是在阐释一个生命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是怎样悟到这个哲理的呢?那是我们了解到:紫藤萝和生活的腐化的必然关系;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还有文章写于1982年等等一系列的背景。于是我们读懂了,《紫藤萝瀑布》不仅是写景抒情,更蕴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那这篇文章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出示本文的写作时间1984年,老师适当介绍了当时相关的历史背景。)

学生讨论,大致形成以下认识:

文章写于1984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头。一九七九年,中国走向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迈向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那春天灵秀之气经过八年的积蓄,已经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中国步入了犹如夏天般火热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每个人都要学习农民身上那种百折不挠的韧劲,收获希望,再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是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启示我们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应该拥有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

(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懂得了那句“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意思:作者将夏天这样一个热烈而急促的季节与当时的时代结合在一起,把这样一个新时代比作火热的夏天。那已经过去的八年犹如是春天的积蓄,现在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之后一定会创造一个犹如金秋般的未来。)

这就是关于夏天的感悟,更是关于时代的感悟!

课后,有个学生跑来找笔者,说:“老师,我不知道这篇文章还能这样读。我看过很多辅导书,都没有这样理解的。”笔者问她:“你觉得哪种理解好呢?”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您说的我能接受。因为都是我们自己从文章里分析得来的。”

其实,笔者自己也很高兴。因为,笔者也更能接受这样的解读。笔者在日记里写道:我真心感谢那位在课堂上为难我的学生。没有他的发问,我不会对文本有这样仔细的研读,而我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这堂课,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大。

案例反思

这堂课带给笔者的触动是很多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自己去认真思索总结。笔者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学生会认为作者会不喜欢这样的夏天呢?他们的阅读感受为何和自己不一样呢?从当天课堂反应来看,绝对不是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实,就是没有读懂吧。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学生在散文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被笔者忽略了,一直没有重视。

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如何解决的措施,思索结果如下:

1.学生看到农民的辛苦,这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体验出发,以意逆志的结果。他们站在自身的角度,带着自己短暂的人生体验去看待文本中出现的农忙生活,未曾想到文本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有创作主体性的。

如何解决:

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初步解读,尊重他们阅读文本时产生的自我感受。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自己阅读感受的权利。如果教师强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喜好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毫无思想、毫无辨析能力的学习机器。惟有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时他们的观点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引领或修正。学生也才能在一次次的质疑解惑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鼓励学生就所学文本提出自己的初读认识,提出自己的疑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备课,就会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了。

2.学生对于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的体悟不够。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有直接的,这是学生容易把握的;也有通过印象中的描写去表达的,这就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在很多学生眼里,他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知道散文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不懂“境由心生”,也就不能理解作者隐含在文字背后的种种情感体悟了。本课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会提出那样的疑惑,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文章中很多夏天景物的描写,也不知道这些景物描写中其实都蕴含着作者对夏天的个体独特的情感。他们只看到了作者对于农忙生活的紧张的叙写,所以也只能感受到夏天农民生活的苦涩,而忽视了作者笔下的满眼夏季的金黄色的喜悦。

如何解决:

要想让初一学生明白散文是“印象中的描写”,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只是花草树木的文字的客观再现,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举例法:使用课本中已有的文本,教师在授课时通过举已学文本的例子来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认识。

代入法:让学生进入文本营造的景物情境,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情感。

对比法:让学生描写同一景物,比较彼此的作品,体会同一景物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通过几种方法的交替训练,学生对于散文中景物描写实际写的就是作者内心的印象这样的体悟会逐渐深刻,懂得了境由心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3.学生对于散文的笔调整体的感受不够。作者的笔调一方面和作者在一个特定年代,特定境况下的集体情感有关;也和作者的个性偏于感性,热情奔放有关;更与作者文笔的修养有关。但是初读散文的学生是不会有这样的意识的。他们往往只会孤立地去看待一篇文章,不会将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阅读,不会将文章与写作者联系起来去阅读。所以,他们对散文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文章的文字表层,而无法得到更深层面的认识了。

如何解决:

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往更高层面的阅读体会上引领,就必须在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教师的阅读也应该是基于文本,不能信马由缰。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文本为前提的阅读意识,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方法。教师在学生们整体共识的基础上,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授课中不断地放入作者的介绍、时代的介绍,深化学生的理解,丰富他们的经验。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寻找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提醒学生注意课本中有关文本的相关注解(写作时间、地点等);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放入文本中的一些特别信息(如《紫藤萝瀑布》中的“生死谜”、紫藤萝树在文革中的命运)。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也会逐渐养成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对散文作者的笔调的认识会显得更熟悉。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会从开始的初步感知过渡到深入感悟。

总结

学生在文本的探索中会常常迷路,“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越看越能更多地看出其中的奥妙”。老师需要借助文本帮助学生,“打通的是学生同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人类间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渠道,是把学生的心智从自己实际存在的狭小时空结构中解放出来,逐渐进入更广阔的社会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扩展着,他对自我的感受和理解也在发展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16 131908